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祭社、祭高媒仪式早在先秦时即已成为固定节日习俗,其祭祀目的是为了祈求五谷丰产、人口繁衍。它与今天西北地区“花儿会”在形式、功能等诸多方面类似。秦汉年间移民实边,将早期汉族这些节日习俗带到了河湟、洮岷地区,从而使先秦祭社、祭高媒节日逐渐变成“花儿会”早期形式,并得以延续到今天。

  • 标签: “花儿会” 祭社 祭高媒 遗俗
  • 简介:随着社会迅猛发展和文化生态急遽变迁,许多民族节日都经历了巨大变迁。作为目前规模最大歌圩,敢壮山歌圩当下运作与变迁过程是受当前高涨文化遗产热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导向和少数民族自觉意识El益彰显现实态势等社会结构性情景促动和牵引,由地方政府、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商家和普通民众等多重力量,在以利益为主和情感为辅双重原动力驱动下展开和推进,这亦是当下诸多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民族节日实在运作经验之道。

  • 标签: 歌圩 民族节日 敢壮山 实在运作 重构
  • 简介:白府村是太行山东缘地带一个汉族村庄。作为一种文化设置,白府村人正月十七"拉死鬼"意义绝不仅仅是休养生息,缓解疲劳,求吉纳祥。如果目的单纯是这些,原本完全可以采纳更为省力方式。在传统惯性下,乡民们借助"拉死鬼"仪式集中调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乃至自身孤立家园与周边社区关系,还要借助人与鬼关系安抚个体内心世界。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时间节点调理乡民们精神世界文化设置,社区秩序将难以为继,乡民们心灵世界也将变得鬼影重重。由此,可以上溯至古礼傩仪春节社火"拉死鬼",对于村落民众宗教观、生命观乃至自然观有着极为深厚影响,也成为理解北方地区山地乡民生活文化一个重要窗口。

  • 标签: “拉死鬼” 社火 白府村 信仰活动 文化设置
  • 简介:从研究民众风俗习惯视角来看,眼光向下是剖析社会变迁较为实用方法之一,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借助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对研究地有全面整体认识,能帮助研究者进一步剖析民族地区在新历史条件下呈现活态性根本原因。本文以云南省哈尼族村寨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欲通过春节这一重要传统节日,探析新时期哈尼族村寨节日礼俗变迁原因。

  • 标签: 哈尼族 春节 礼俗 变迁
  • 简介:文章以市民社会为契入点,探讨了市民社会缘起及其与民法、民法学内在联系.进而从市民社会存在与市民社会思维着手,构建存在民法理念,即私法自治、权利神圣与进化理性.

  • 标签: 民法世界观 市民社会存在 价值 事实
  • 简介:通过大米来探讨环南海区域网络社会历史形成过程及未来图景,认为全球化结果必然是地方化,当现代物流便捷到全球商品一致化情况下,流动就等于不流动,看得见物质流动就趋于"静止"。在此种情况下,想要通过大米来加强环南海区域联系,最根本办法是借助技术力量,扩大技术推广市场和大米消费市场,在解决各国粮食安全问题同时,也为人们自身建设一个后备粮仓,形成一个稻作技术"想象共同体"。

  • 标签: 区域研究 大米 环南海
  • 简介:<正>《我叔叔于勒》是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名篇之一,近年选入统编教材初中第六册。这篇短篇小说以法国小资产阶级生活为题材,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态度变化,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炎凉世态和淡薄的人情,揭示了造成这种人情世态原因——以金钱作为基础构成人与人之间关系。因此,这篇小说对于我们从本质上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是有帮助作用

  • 标签: 《我的叔叔于勒》 艺术特色 小说 菲利普 资本主义社会 刻画人物
  • 简介: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有过多次爱情经历,他早年爱情诗,都是其爱情经历生动写照。他爱情诗丰富了人类对自身情爱感受和认识。

  • 标签: 歌德 爱情 经历 爱情诗
  • 简介:孔占伟诗单纯拙朴,但充满阳光和幸福.孔占伟诗歌在儒家“天人合一”生态理念下,构建了青海这片高原上诗意栖居生态家园.

  • 标签: 孔占伟 诗集 和谐共生 生态家园
  • 简介: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是我国传统两大主体文化.文章研究了适应游牧环境和游牧经济牧人饮食文化.牧人肉食品、奶食品、茶文化和酒文化都独具特色,构成游牧文化重要侧面.

  • 标签: 牧人 牧业文化 饮食
  • 简介:“扎龙”由来包今才关于“扎龙”曾有几种传说,有的说,“是龙从天上扎下来而得名”,也有的说,“是满语扎兰官衔名”等等。对这些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据考,“扎龙”原是蒙古语“昭萨隆”(意为夏营地)音转。提起“昭萨隆”由来,这和蒙古人素有养马习惯是密...

  • 标签: "昭萨隆" 传说 马尔虎 蒙古族 "扎龙"
  • 简介:在日本山神信仰中存在山神向田神转变现象,它发生基于民众对村落、原野、山丘、深山、高山等空间划分与认知。在山神从深山降临至平原转而变为田神过程中,山丘(Satoyama)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山丘介于平地与高山之间,是近在咫尺生活空间。生活在平地农民活动范围遍及山丘,而栖居在深山山民为了开拓土地和寻找食物也会从山上下来,到山丘地带活动。农民与山民这种生活交集反映在信仰中,便是山神与田神互相转变。日本各稻作区域流行"打植祭"给我们呈现了许多山神与田神融合互动生动案例。

  • 标签: 日本 山神 田神 打植祭
  • 简介:<正>人类创造了历史,历史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当我们祖先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时候,在我国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仁德政治”、“君臣、父子、夫妇”重伦理传统理性主义儒学。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学在我国思想领域内统治地位。与此同时,我国道家思想已逐渐摆脱原始天真狂热和巫术野蛮而沉淀为“理性形式”,成为人们平衡心理、满足缺感宗教思想。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人思想又为之一变,其“心性”学说使它向现实的人生靠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儒、道学

  • 标签: 新儒学 明清小说 “三言” “二拍” 道家 儒家
  • 简介:人类学(Anthropology)/民族学(Ethology)传统上核心概念是'文化(culture)',其学术传统与我国1949年以来以'民族'为核心概念'民族研究'有较大区别.人类学中族群理论(theoriesofEthnicty)虽非人类学传统、核心研究领域,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与我国民族理论有互相参照意义.本文在回顾族群理论诸流派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不同流派之间承袭与补充关系;并论述指出,西方'族群理论'与我国'民族理论'分别代表主位和客位两种不同视角、分别强调主观和客观两种不同立场.

  • 标签: 族群理论 流变 民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