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1 个结果
  • 简介:中苏关系史上,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是从以意识形态为主向以国家利益为主的过渡,内容非常复杂,但反映在史书上也最为薄弱。本文重点评述的是这一时期中苏关系中一系列事件的起因、互动关系以及影响。

  • 标签: 20世纪60年代 中苏关系 中国 苏联 军事冲突 外交政策
  • 简介:<正>本文将就中国的经济改革与苏联的改革进行比较。从引进市场机制等整体来看,可以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要比苏联进展顺利。下面就中苏两国围绕经济改革的环境作个比较。一、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比较在戈尔巴乔夫政权诞生前的苏联,自斯大林孝后,包括被视为最缺乏变化的勃列日涅夫政权时代在内,苏联国内的政治状况、经济和社会都呈

  • 标签: 经济改革 苏联 市场机制 社会状况 斯大林 戈尔巴乔夫
  • 简介:邓小平是中苏大论战的主要当事人和中方主要代表之一,在论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在反恩中苏论战这桩历史公案的时候,把当年那场争论明确划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政治领域干涉与反干涉的恩恩怨怨,其二是意识形态领域理论争论的是是非非。就两个层面的反恩而言,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其结果可谓殊途同归,无一不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既是毛泽东未能完成的探索的继续,也是对“九评”理论基础的根本颠覆。

  • 标签: 邓小平 中苏论战 中苏关系
  • 简介:中国现代化军队的建立和发展是同全面学习苏军分不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多年,是对苏联全面开放的时期。毛泽东早在1949年6月30日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就明确提出:“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在毛泽东的号

  • 标签: 1950年 中苏关系 军事关系 中国 苏联 军事演习
  • 简介:以上说的是学习苏军的几种方式,至于向苏军学习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军事科学技术以及作战条令,在这方面,应该说基本上是照搬苏军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是军队建设,包括规章、制度、管理条令等,在这方面,开始也是照搬,但很快发现与我军传统和特点

  • 标签: 1950年 军事关系 中国 前苏联 军事技术 宣传教育工作
  • 简介:60年代发生在中苏两党间的大论战,对中苏两国、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际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有许多值得记取的教训。如今这场论战已过去了30多年,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再来重温这场论战,对我们仍有很大裨益。一、争论的缘起中苏关系从联盟到破...

  • 标签: 赫鲁晓夫 毛泽东 斯大林 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 大论战
  • 简介:本文译自程天放所著《中俄关系史》第12章。此书系美国华盛顿公共事务出版社1957年版。程天放,曾历任国民党政府江西省教育厅长、安徽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宣传部长、教育部长、考试院副院长等职。1935年6月至1938年10月,出任首任驻德大使。"九·一八"事变后,任特别外交委员会委员,参与有关东北问题的决策。本文所提供的史料有一定价值,特刊出供参考

  • 标签: 中东铁路 中东路 南京国民政府 苏联政府 加拉罕 莫斯科
  • 简介:<正>在新中国对外关系方面,就复杂性和重要性而言,中苏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因为它融党际关系、国家关系以及领袖交往于一体,还因为它对世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而在中苏关系里,出现在1956—1964年间在若干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分歧又格外醒目。它不仅彻底改变了国际共运的世界格局和中苏关系的走向,而且对中国社会发展造成全方位的负面效应,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对中苏理论分歧进行总体的研究和评价,绝非易事,本文只探讨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若干重大影响。

  • 标签: 中国社会发展 理论分歧 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毛泽东 赫鲁晓夫 斯大林
  • 简介:“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是苏共二十大制定的苏联对外政策的总称。笔者认为,“三和”路线和战争不是不可避免论是赫鲁晓夫的现实主义和预见性的反应,是符合当时已经凸现出来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要求的。当时苏联政府执行了“三和”路线,使其外交变得主动、灵活,这对遏制帝国主义在反共旗号下掀起的扩军备战浪潮,对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及解决遗留问题都有积极作用。中共对“三和”路线曾经有一个认同、放弃和与苏共产生严重分歧的过程。1957年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这种分歧不断加深,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不良影响。

  • 标签: 和平共处 和平竞赛 和平过渡
  • 简介:<正>《南北关系》是为国际政治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限制性选修课。该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有关论述为指导,系统地讲授:南北格局形成的背景与原因;南北关系的发展过程及各个阶段的特点;南北矛盾的主要内容与实质;南方国家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斗争的起因、指导思想、进程、成就及困难;南北关系的发展对

  • 标签: 南北关系 国际政治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 南北矛盾 国际关系
  • 简介:习近平主席成功访英,拉开了中国外交“欧洲季”帷幕.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德国总理默克尔随后访华,法国总统奥朗德将于11月2~3日访华,中国-中东欧第四次峰会也即将举行,中欧关系暖风劲吹,成为国际焦点话题。

  • 标签: 中欧关系 中国外交 亚历山大 德国总理 法国总统 习近平
  • 简介:'国企'是一种产权归属于国家的重要经济主体,其在市场中参与竞争的同时,更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可以说,国家与国企之间存在着一种'双重利益关系'。这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是由国企自身的双重属性、多元性目标以及国企高管的双重角色所共同导致的。维护国家与国企间的双重利益关系平衡,对各种经济主体都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国家 国有企业 双重利益关系
  • 简介:未来土以关系或会有所缓和,但中期看,两国冰释前嫌实现双边关系大幅转圜的概率不大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5月20目表示。将于6月大选后全面评估同以色列的经贸关系,考虑对以采取制裁措施的问题。在此之前的5月15日,土耳其宣布举国哀悼三天,为当日巴以冲突中的巴方死难者降半旗志哀。

  • 标签: 双边关系 埃尔多安 经贸关系 制裁措施 巴以冲突 土耳其
  • 简介:一场美国对华政策的大辩论正在美国进行,各种意见潮水般见诸媒体和网络。有的美国学者担心,中美关系已经到了对恶化的忧惧超过对未来的希望的临界点,对华接触政策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有的学者干脆断言现在的中美关系就是全面竞争;有的要求重新审视对华政策,建议下任总统与中国减少接触,增加平衡,以对抗为主,以合作为辅;有的学者则认为,将一个全球最稳定、最有秩序、最富有经济活力的地区变成另一个冲突地带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如果美国不负责任地改变对华政策,无异于寻找敌人。

  • 标签: 中美关系 美国对华政策 美国学者 经济活力 不负责任 大辩论
  • 简介:冷战后,尤其是在亚洲金融风暴和“9·11”事件之后,中美日等大国在东南亚的存在与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东盟各国认为,单纯依靠东盟自身的力量是无法保障本地区安全的,而大国出于利益的驱动和对权力的追求,一定会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扩张和竞争,利用这些大国之间的相互竞争,可以达到某种均衡的态势,从而保证本地区的安全、稳定与繁荣。在东盟各国看来,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正处于上升的态势,是一个个雄心勃勃的地区强国,而美国则是一个“温和的超级大国”,因此,有必要扩大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的存在与影响力,以制衡中国。

  • 标签: 大国关系 地区安全 安全合作 军事合作 东盟一中国关系 东盟一美国关系
  • 简介:关系性权力观认为,权力关系是行为体例行化了的互动与交易的产物。在权力关系中,并通过权力关系,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实现了关于偏好和预期的信息的互动,并完成了对各自所拥有的资源和事件的控制权的交易,从而获得了解决自身所面临问题的行动能力,同时还实现了对他者行动的影响、控制和支配。与关注权力冲突、压迫和剥夺一面的实体性权力观不同,关系性权力观看重作为不等价交易和冲突性合作过程的权力关系,强调权力关系的整合、使动功能。判断和理解国际关系行为体的行为,必须首先对具体行动领域的权力关系进行知识的重构。

  • 标签: 国际关系 社会理论 关系性权力观 权力关系 权力
  • 简介:从年初中铝收购力拓案开始,中澳围绕澳大利亚国防白皮书、力拓商业间谍案、墨尔本国际电影节放映热比娅纪录片、澳大利亚向热比娅发放私人签证等问题摩擦不断,关系持续恶化。

  • 标签: 中澳关系 澳大利亚 国际电影节 白皮书 间谍案 纪录片
  • 简介:关于近代日本的国家体制属性,一直广受学界与社会各界关注,比较一致的认识是为军国主义。但何为日本军国主义?它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及其运作状态与决策支配力量诸多问题,实为值得持续探究的兼具学术与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一、近代日本军人支配地位的变与不变从比较政治学角度考察,

  • 标签: 近代日本 军政关系 日本军国主义 比较政治学 国家体制 运作状态
  • 简介:<正>一、北方政策和北韩政策的联系韩国的北方政策和北韩政策之间有不可分离的联系。这是因为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中国、苏联以及东欧诸国影响北韩,防止战争,维持和平,促进民族的共同繁荣。虽然两者之间有明显的联系,但是在联系这一概念上两者之间缺乏协调的国家战略

  • 标签: 政策 韩国 民族主义 北方 苏联 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