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多元文化间的对话:困境、矛盾和冲突》和《“种族”股份有限公司》两部著作进行了评述,认为前者从本质上平等这一现代理想的角度探讨了多元文化主义的矛盾,并指出了这一矛盾与由“他者”构成的民族多样性完全不同;而后者则将民族性视为是那些“民族的他者”创造出来的结果,这些“民族的他者”是带有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的自主性主体。而这种建立在文化商品化基础上的“民族自我塑造”模式已经使许多族群开始重新建构他们自己民族的分类体系。在重新建构民族性的过程中,大多数族群并没有将他们的文化商品化,而只是将其传统知识和风俗习惯更加民族化。

  • 标签: 多元文化主义 族群认同 民族性 文化商品化
  • 简介:附条件不起诉在刑事诉讼法中正式确立以后,由于立法上的限制和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其在司法适用方面面临着一定的限制和困境,近几年的司法适用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本文拟分析目前立法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适用条件的取舍、司法适用中出现的困境,提出对附条件不起诉在立法和司法适用中的完善建议,以期改善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环境,扩大其适用空间。

  • 标签: 附条件不起诉 相对不起诉 考察 社会组织
  • 简介:“凤凰女”指的是那些通过高校招生进入城市学习并且在毕业之后留在城市工作的女性。本文运用访谈法和文献法对于“凤凰女”的生存、择偶、婚姻、舆论方面的困境进行了一一揭示。因其女性的身份与人际关系网络的缺乏,“凤凰女”在求职市场上是弱势群体。因其年龄的劣势、家庭的劣势、性格的劣势,“凤凰女”面临着择偶的难题。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凤凰女”面临着经济压力、子女教养难题、家庭地位不对等、婆媳矛盾尖锐等问题。公众及其亲人对于“凤凰女”的困境缺乏理解与同情。

  • 标签: “凤凰女” 生存 择偶 婚姻 舆论 困境
  • 简介:2011年我国通过立法确立社区矫正成为一种正式的刑罚执行方式。其中,未成年犯是社区矫正的主要实施对象。与成年犯相比,具有显著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未成年犯群体需要对其进行差异化的管理和帮扶。大学生作为与未成年犯年龄相仿、心理成长特征相似的群体参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帮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就大学生参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原因、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改进大学生参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帮扶提出对策。

  • 标签: 大学生 未成年犯 社区矫正 帮扶
  • 简介:审前羁押中的未成年人义务教育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长期被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所忽视。这些问题主要有:义务教育中断、形式化、部门壁垒、组织困难。其主要原因包括:在宏观上缺乏独立的少年司法制度、法律规定过于笼统;微观上看,少捕慎诉的政策影响了被押未成年人的数量,干警的角色冲突与教育能力不足。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有:充分发挥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职能,解决部门壁垒问题;建立日间(或夜间)报到制度,解决教育中断问题;创新教育形式,解决资源匮乏问题;充分利用工读教育资源,替代看守所的教育;准确定位检察机关的职能,强化对义务教育的监督。

  • 标签: 未成年人 审前羁押 义务教育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第271条至273条确立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我国实践先行的一项司法改革创举。但在司法适用中,该制度在适用范围、附加条件、监督制约、考察帮教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建议扩大适用范围、明确规定附加条件、简化适用程序、明晰与相对不起诉的逻辑关系、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健全考察帮教配套措施。

  • 标签: 未成年人 附条件不起诉 适用 完善
  • 简介:根据生态系统理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与环境中的各子系统联系紧密,作为青少年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便成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融合型”青少年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本,依托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下称社工机构)为纽带,将“学校”“家庭”“社区”等服务主体紧密联系和衔接,从而构成“家庭”“学校”“社区”“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四维一体的有机整体,并以此对青少年的社区教育进行可行性探讨和途径研究。

  • 标签: “融合型”青少年社区教育 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 简介:团员意识是共青团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目前,上海市中学中职团员意识主要表现为:不同学段群体间政治意识方面的差异显著;高中团学活动"边缘化";随团龄增长,团员意识总体呈现逐渐淡化趋势等特征。据此,在总结了中学共青团工作面临的困境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突出分类引导、创新工作模式、促进队伍建设等若干针对性建议。

  • 标签: 中学生 团员意识 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