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译者前言:这里刊栽的译文选自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鲍里斯·布鲁兹库斯(BorisD.Brutzkus)的《苏维埃俄国的计划经济》一书。布鲁兹库斯,1874年10月生于立陶宛,1908年在彼得堡农学院任教,1918年任彼得堡农业研究所教授,作为俄罗斯一流的农业问题权威,1922年任农业人民委员部彼得格勒省农业计划委员会主席。

  • 标签: 布鲁兹库斯 苏俄 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
  • 简介: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不仅强调了他一贯倡导的改革试验思想,也同时包含改革定型的思想。20年过去了,中国改革试验的许多做法需要定型。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逐步形成开发型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英美的规制型市场经济模式,而且开始升级为更高的版本。目前在实施开发型模式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定型的制度,包括以现代公司制为基础的国有企业制度、保留中央政府必要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制度、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资源开采与利用制度、兼顾内需和外需的对外经贸政策。

  • 标签: 经济模式 开发型国家 邓小平理论 经济转型 “南方谈话”
  • 简介:中原经济区已经进入国家战略,构筑新型城镇化是中原经济区规划的一个目标。当前发展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要正确认识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城镇化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如下思路:以产业集聚引领城镇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 标签: 中原经济区 新型城镇化 对策
  • 简介:国外共产党认为当前的经济危机仍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有全球性、全面性的特点。资本主义不能消除自身矛盾,只能通过对内、对外两种方式进行转移。危机使帝国主义侵略性凸显,世界进入新的危机与革命时代。走出资本主义危机的唯一出路是工人阶级联合其他群众进行反对资本统治的斗争,社会主义才是人类的未来。

  • 标签: 共产党 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 世界形势
  • 简介:瑞典现代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包含着思想、经济、政治与社会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从瑞典学派的出现到社会民主主义的兴盛体现了瑞典和谐社会思想的建立和发展;从工业化的开始到"瑞典模式"的出现标志着瑞典和谐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从劳资协商机制的出现到合作主义政治的形成反映了瑞典和谐政治的建立和发展;从社会立法的扩大到福利国家的建立标志着瑞典和谐社会的出现和发展。正是由于瑞典现代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才使得瑞典在屡次经济危机中所受到的影响较小。

  • 标签: 瑞典 和谐社会 福利国家 经济危机
  • 简介:人们长期以来把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解为生产方式基础上的阶级对抗。实际上,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有着丰富的内容,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三层分析结构的有机统一体,包括基于生产方式的两极对立阶级模式、基于社会形态的阶级互动模式和基于政治事态的阶级内部关系模式。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对于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阶级分析 模式
  • 简介:要想评估美国大选将对未来中美关系产生何种影响,从逻辑上说,首先需要分析谁最有可能当选为下一届美国总统,以及他的外交和对华政策主张是什么。但是,中美之间面临的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得美国对华政策和中关关系的模式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一是,两国之间根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国家利益和战略意图的差异,使得在中关之间建立战略互信异常困难。二是,全球性金融危机把中国推到了世界经济的前台,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本身都没有预料到中国会如此快地取得这一地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方式产生了影响,而且随着中关相对实力对比的变化,美国对一个逐渐强大起来的中国可能造成的对美国威胁的担忧急剧加深。因此,不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会把美国与亚太地区的关系看作是其外交政策的重点。

  • 标签: 中美关系 美国大选 奥巴马 罗姆尼
  • 简介:分析马克思主义”以伍德为代表的一派认为,马克思批判平等、自由和人权等观念,反对使用正义观念;以柯亨、胡萨米为代表的另一派针锋相对地提出,马克思严厉谴责资本主义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压迫.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在塞耶斯看来,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社会理论,也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形式,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印证,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维度。科学评析马克思对待资本主义剥削的态度,必须坚持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任何两极对立、随意拆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阶级性的做法都违背了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精神。

  • 标签: 分析马克思主义 正义 剥削 历史尺度 价值尺度
  • 简介:两岸建立共同市场符合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整合的时代浪潮,是台湾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两岸共同繁荣的现实条件。两岸共同市场的建立要根据两岸的具体情况,主要通过推动两岸经贸正常化、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及全方位的经济整合三个步骤来完成,既要体现包容性,也要反映出渐进性。两岸共同市场的建立应该从新功能主义吸取理论营养,也要从欧洲整合的实践中获取经验借鉴。

  • 标签: 地区与国别政治 两岸共同市场 新功能主义 欧洲整合
  • 简介: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矛盾突显期,原有的社会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青少年犯罪问题也不例外。青少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事关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然而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犯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分析阐述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运用当代犯罪学和社会学理论剖析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而以优势视角理论为基础提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防控对策,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标签: 青少年 犯罪原因 犯罪社会学 优势视角
  • 简介:如何预防、减少大学生犯罪,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本文结合2007年至2009年针对西安大学生犯罪的调查,主要对西安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作出分析,对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教育对策提出相关看法。

  • 标签: 西安大学生犯罪 原因分析 教育对策
  • 简介:劳教人员王某因收容入所后不了解所规所纪规定,被管教干警当众批评引起其他劳教人员哄笑,心理受到极大伤害,以至产生对劳教场所的恐怖。心理咨询师经过收集王某的基本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测验,与王某及其管教干警商定了阶段性的咨询目标。咨询师主要运用认知疗法帮助王某调整认知观念,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王某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解除了对劳教场所的恐怖,咨询效果明显。

  • 标签: 劳教人员 场所恐怖症 错误认知 系统脱敏法
  • 简介:佩里学前研究项目将个体生命历程理解为由教育程度、经济收入、预防犯罪、家庭关系、健康等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这些生命事件嵌入社会制度中并受到历史变化的制约。护士一家庭伙伴关系项目和积极抚养项目证明了家庭在个人社会化中的作用,父母的经济收入、培养方式、行为习惯等对孩子成长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学校霸凌现象发生的原因,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是社会结构紧张、道德规范缺乏的结果;标签理论认为霸凌者污名化强化了他们的越轨行为;社会控制理论认为是对霸凌者控制不足。

  • 标签: 青少年 预防项目 生命历程 社会化 社会越轨
  • 简介:对于美国金融危机,有不少学者是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二元对立关系来分析的。例如,有学者认为对于美国金融危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不适用的,而马克思的虚拟经济理论则是适当的分析工具。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危机分两种,即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 标签: 金融危机 虚拟资本 分析工具 金融资本 美国 经济危机理论
  • 简介:从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总量增加,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从犯罪类型来看,暴力化趋势也很明显。对比韩国也是如此,但我国更为严重。其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未成年人生理发育加速,而心理发育、尤其是认知能力没有跟上;二是交际范围扩大。而交际环境、尤其是不良文化腐蚀加大;三是环境影响加深,而消极因素、尤其是暴力文化沉疴泛起;四是教育日益重视,但导向有误、尤其家庭教育偏废严重;五是人口流动加剧,城市化加速,但管理没有相应跟上。因此,要加大少年立法工作,在未成年人司法领域,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同时,要继续坚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原则,让全社会齐抓共管。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犯罪趋势 低龄化 暴力化 原因分析
  • 简介:2010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持进行了“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通过对这次抽样调查第一手资料的分析发现,未成年犯在家庭背景方面,亲子分离问题凸显,家庭生活更为困难;家庭关系方面,父亲与母亲关系最差,四成以上未成年犯恨父母;家庭成员素质方面,父母文化程度和道德素养偏低;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教育观念陈旧、教育行为偏颇。研究认为,未成年犯家庭问题的症结是对未成年人权利的漠视,未成年犯最大的家庭问题是家庭功能不良和缺失而非家庭结构缺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强化对家庭的社会支持。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 犯罪预防 社会支持
  • 简介: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预控是犯罪预控纵深的一个层面。以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预控的现状、影响因素、措施、结果的实证调查数据为依托,诠释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预控的普遍性及特殊性,提出研究结论的对策指向,即宣传与教育:犯罪预控意识的培养;整合:社会预控力与自我预控力的有机统一;规范:重刑主义的避免与人权法律的保护。

  • 标签: 少数民族 青少年 犯罪预控 现状 对策
  • 简介:本文运用2010年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第一手资料,分析了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研究发现,未成年犯偏好武打、警匪电视片,有暴力行为者达六成以上;七成以上未成年犯接触过淫秽色情信息,近八成来自网络;未成年犯接触不良媒介年龄最低6岁,初中比例最高;近四成未成年犯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八成左右主要是玩游戏、聊天。研究认为:大众传媒不良信息传播催生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改善未成年人生存环境和传媒内涵比营造外部环境更重要;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共同提升媒介素养是应对大众传媒新挑战的最佳选择。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大众传媒 互联网 媒介素养 犯罪预防
  • 简介:课题组对21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并到他们的家乡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其亲属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到他们在父母服刑后的真实生活场景。希望政府与社会各界一定要以人为本,采取得力措施,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实施救助。儿童保护部门更要秉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宗旨,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和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 标签: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 社会救助 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