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在后冷战时期,联合维和行动的功能和规模持续扩展,为中国提高参与深度和广度提供了难得机遇。参与联合维和行动是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考验着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参与联合维和行动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然后就在联合维和行动中如何进一步强化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提出了笔者

  • 标签: 中国国家 国家形象 形象建设
  • 简介:今年9月,联合举行千年首脑会议,全世界政治领袖聚集一堂,回顾千年风云,构画新世纪的蓝图。国家主席江泽民应邀出席,发表重要讲话。在这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回顾中国与联合的关系,展望联合的未来,具有特殊意义。

  • 标签: 中国 联合国 共同纲领 外交关系 安理会
  • 简介:随着国际舞台上国家作为唯一行为体局面的被打破,作为国际关系独立行为体的主要国际组织,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以“公共外交”的方式,与各国非政府的团体及民众的交流,增进相互信任与理解,争取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在这一方面,联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 标签: 公共外交 联合国 国际舞台 国际组织 国际关系 相互信任
  • 简介:20世纪中期以来伊斯兰世界的急剧变化让建立“真正的”伊斯兰国家成为一些穆斯林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倡议和政治行动,也成为穆斯林学者热烈讨论的问题.近年来,活跃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地区的“伊斯兰”组织更让外界对伊斯兰世界的政治体制和相关概念产生了疑问.本文试以“伊斯兰国家”这一概念为切入点,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伊斯兰国家”及其发展进行探析,指出复兴或重建“伊斯兰国家”的呼声是基于对穆斯林社会政治发展史理想化的解读,在今天一味强调早期穆斯林社会的典范作用,实际上可能会将伊斯兰教的发展带入另外一个困境.

  • 标签: 乌玛 伊斯兰国家 哈里发
  • 简介:在开展公共外交过程中,中华医药当可被认真运用,甚至应该被作为锐器来普遍使用,因为这颗具有数千年灿烂历史的中华民族的瑰宝本身就具有其自然的无限魅力,并可被好好发掘。中华医药应助力公共外交我在一篇短文中曾经这样说,人与人都会有交往,与本国人的交往属于"内交",与其他国家人的交往就应该属于"外交";外交并不神秘,也无奥妙,需要的是在交往中时时、事事、处处能够体现国家的主权、形象和政策。尽管此话被有些人看成笑谈,但我依然"痴心不改",顽固地坚持这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华医药 我在 内交 我国外交 中国外交战略
  • 简介: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构成了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形象基础,也明确了一个久被忽视的重要原则-与西方大国相比,中国的国家形象必须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塑造中国形象,如果只是以西方受众为主要目标,如果只是对西方既有形象的求同甚至模仿,那么,我们注定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 标签: 国家形象 当代中国 负责任大国 社会主义 中国形象 鲜明特色
  • 简介: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博鳌对话: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分论坛于4月1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几位重量级嘉宾就经济和人文在促进国家之间的理解和互信上起到的作用以及国家形象进行了讨论.本文整理了嘉宾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 标签: 国家形象 公共外交 博鳌亚洲论坛 国际会议中心 重量级 嘉宾
  • 简介:2012年8月18—19日,察哈尔学会与南方报业集团在张家口共同主办了“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张家口2012”,主题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期间,举行了“跨国对话:以图书和电视为媒”专题论坛,来自中国外文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机构的领导、学者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文根据录音整理,并经各位发言人审阅。

  • 标签: 中华文化 国际传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南方报业集团 中国外文局
  • 简介:中国对外传播中获得正面效果或负面反应的具体事例表明,在对外传播中只有使用国际语言才能获得期望的结果,只有让外界听懂中国的声音,才能进行沟通,获得理解和支持.这是中国国际传播最欠缺、最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

  • 标签: 对外传播 国际语言 中国 语言才能 国际传播
  • 简介:一个普通中国人怎样才能更好地通过公共外交为国家声誉做贡献呢?他们只需在对外交往中用恰当的言行讲述自己和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源于日常生活,真实、丰满、自然、生动、鲜活、易懂,不需要豪言壮语和华丽的辞藻,但能打动人,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自在其中.

  • 标签: 故事 国家形象 中国人 国家声誉 公共外交 日常生活
  • 简介:英国通过公共外交提高国际影响力的经验可资借鉴.利用公共外交,中国可以塑造一个非常积极的形象,而且帮助世界各国更好地了解中国这个国家.为此,中国可以运用“国家声望管理”理论,学习拥有全球最高效、最令人羡慕的公共外交机构的英国,开展有效的公共外交.

  • 标签: 中国国家形象 公共外交 国际影响力 外交机构 英国
  • 简介:当今的中国,正处在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外交的概念和范畴也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着新的时代使命.2009年7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要“不断提高外交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他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当前,向世界说明中国,帮助国外公众理解真实的中国,已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任务.

  • 标签: 公共外交 人民政协 中国外交 文化交流活动 历史进程 2009年
  • 简介:当前中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虽然涌现了一批高端制造业的代表性制造品牌,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与德国制造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中国制造'作为中国的国家品牌与'德国制造'作为德国的国家品牌无论是在品牌影响力还是在品牌的正面联想上均落后于德国制造。德国制造业的为什么能够有如此强大的品牌力量?《德国制造:国家品牌战略启示录》([印]阿盖什·约瑟夫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用案例式的方法和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了德国制造作为国家品牌的形成历程、驱动因素和典型代表。

  • 标签: 制造国家 启示评 品牌战略启示
  • 简介:联合国是最普遍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从公共外交的定义入手,重新梳理公共外交的主体,可以把国际组织界定为公共外交的重要主体之一,并以联合为案例,从工具、平台和主体三个角度分析联合的公共外交的作用.放眼权利政治时代的来临,全球治理和公共外交将互为依托,相互促进.

  • 标签: 公共外交 联合国 政府间国际组织 舞台 全球治理 政治时代
  • 简介:中国古人讲:“之交在于民相亲”,意思是说通过推动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对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促进外交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外交的政策、观念和实践日益受到国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公共外交这一新型外交形式,已成为中国全方位外交的重要方面.中国国家安全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改善和正确传播我国家安全形象是我国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当前外界对中国国家安全形象的误解和扭曲;二是正确理解中国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的防御性;三是客观评估中国国家的安全实力.

  • 标签: 中国国家安全 国家形象 传播 外交工作 公共外交 全方位外交
  • 简介:鲜活丰满的国家形象有赖于一个个真实、具体且各具特色的地方形象,在国家的公共外交整体中,地区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地区通过国际友好城市、地方特色国际性文化节、交易会和国际论坛等渠道开展公共外交,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和应对影响着国家的整体形象.在地区对外传播中,应该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充分依靠本地的社会发展基础和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地区特色.

  • 标签: 国家形象 整体形象 地区特色 突发公共事件 历史文化资源 公共外交
  • 简介:“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是第一份由中国研究机构发布的涉及到多国公众的大型国家形象调研报告。“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选取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和南非6个国家的数千名受众为调查样本。调查报告有以下主要发现:70%的海外民众对中国有所了解,电视、互联网和报纸杂志是最主要的媒介;在海外民众眼中,中国是神秘而有魅力的,发展中国家民众更认可中国“和平”“中立”的外交立场;“幸福”“温顺”“理性”“神秘”是中国国民的主要特征,海外民众对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最感兴趣;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有效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的形象,但受访者多表示对形象片人物相当陌生;联想、海尔等中国品牌在海外已经建立起一定知名度,但物美价廉依然是中国产品的主要优势。

  • 标签: 发展中国家 形象调查 国家形象 普通民众 形象宣传片 研究机构
  • 简介:冷战后,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成功地从“威胁者”转变为“合作者”,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日益鲜明突出,但也有被国际舆论再次塑造为“挑战者”甚至“威胁者”的可能.在国际尤其是东南亚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中国实力迅速提升的新形势下,中国应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略,在东南亚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推进“成熟的战略伙伴”形象建设.

  • 标签: 国家形象 东南亚 中国 大国形象 国际舆论 南亚形势
  • 简介:语言在承载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除了作为交流工具外,还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的语言与文化推广机构,孔子学院在普及中国语言和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孔子学院必须语言与文化兼顾,以有效的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文化,使中国理念得到有效传播,这就发挥了公共外交的作用.

  • 标签: 语言与文化 传播文化 孔子学院 中国语言 文化基础知识 交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