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思想家对诸侯国之间频繁的联盟行为进行了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这些思考构成中国古代经典联盟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经典联盟思想既有在有关联盟功能、联盟生成等方面与现代西方联盟理论相一致的地方,又有在联盟的目的性以及“非”联盟思想方面显示着中国文化特性和价值追求的独到认识.与现代西方联盟理论相比较,前者赋予联盟行为以极强的道德意味,并已高度内化于中国的联盟实践中;后者则更重视联盟对“均势”的影响.前者主要从抽象的道德角度论述联盟的目的和价值,后者则是用工具理性去看待联盟行为与联盟现象的;前者虽然提出“非”联盟的思想观念,但并未给出除“自强”与“中立”之外其他更具想象力的实践方案,后者虽没有实质性地论及该问题,但却在理论上给出了有可能超越联盟政治的某种实践路径.中国古代经典联盟思想最终虽未像西方联盟思想那样发展成完备的理论形态,但依然以丰富的思想性和对后世中国的深刻影响彰显了自身价值.

  • 标签: 中国古代经典思想 联盟思想 春秋战国 道德目标
  • 简介:柬埔寨是东南亚早期国家之一。公元1世纪后半期,扶南立国,一度称雄东南亚。占婆在公元2世纪建立国家。中国史籍先后称其为林邑、环王、占不劳和占婆。它发展强大以后,曾成为东南亚重要的交通贸易通道。柬埔寨和占婆,同为东南亚文明古国,在东南亚历史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两国早期关系的发展更是对这一地区的和平与文明进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 标签: 林邑 扶南 占婆 占不劳 贸易通道 地区经济
  • 简介:在古印度的本土宗教(婆罗门教、佛教)时期,已经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政教分野、各安其位的格局;而在包括伊斯兰王朝在内的整个古印度,各教派之间也大体上维持着一种多元共存、正常竞争的关系。古代印度的模式为当今世界的政教关系和教派关系问题提示了一种和平、理性的化解之道。

  • 标签: 政教关系 教派关系 政教分野 多元共存
  • 简介:<正>人们要观察与认识世界,就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思维方法,尽管在大多数场合,对这些方法的选择并不是事先有意识地进行的。素以思维深刻而著称于世的印度人亦不例外。本文力图简要地勾画出古代印度人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几种基本思维方法,以期能进入对印度哲学的更深层的认识。一、直觉思维方法印度哲学最初的系统发展始于奥义书。奥义书时期印度出现了一大批哲学家,他们提出

  • 标签: 逻辑思维方法 古代印度 奥义书 印度哲学 哲学家 辩证思维
  • 简介:古代中国对陆地和海洋的探索与利用或许在国家战略中偶有轻重之别,但在文明层面却无主从之分。由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经略海洋的需求与能力的互动关系,使得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三次历史周期。本文认为,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同世界上其他涉海大国一样,都遵循着普遍性的历史逻辑:一是国家的海洋需求决定着海洋经略的地位:二是国家的海洋能力决定着海洋经略的效果;三是海洋经略可能实现海洋强国的塑造却无法阻止海洋强国的衰落。与此同时,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历史还在经济基础、政治安全与文化传统层面存在着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特殊性逻辑。

  • 标签: 中国 古代 海洋经略 历史逻辑
  • 简介:古代越南曾在不同时期借鉴和模仿中国的兵制,同时又根据越南的国情做了调适。由于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同一兵制内容在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发挥的作用亦不尽相同。本文拟以越南古代兵制为主线,就两国古代的统兵机构、禁军、地方军、兵役制度等内容做一比较。

  • 标签: 中国 越南 兵制
  • 简介:<正>人类自从有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后,就开始在观察、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思考世间一切是如何出现或产生的。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是人类早期哲学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表现形式。在印度哲学几千年的发展中,无数哲人对世界形成问题提出了种种看法或猜想。归纳、总结这些看法或猜想对把握印度哲学的基本线索无疑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印度古代哲学关于世界形成的理论虽然极为丰富,但最基本的理论模式却是四种,即:转变说、幻变说、积聚说

  • 标签: 古代哲学 哲学类型 外部世界 印度哲学 表现形式 理论模式
  • 简介:亚洲东北部、美洲西北部的古代民族具有丰富多样的制陶工艺.用于制造陶器的物质乃是居住地附近的粘土.鄂霍次克海沿岸的古代居民使用纯净的粘土制作陶器;白令海峡两岸的古代居民在制作陶器时,习惯于往粘土中掺入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作为添加物.当时已经会使用模具,并掌握了"环形塑造"的技术.焙烧陶坯时,没有专门的设备,只在篝火上进行,所以烧制出的陶器不够坚固.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的陶器产品和白令海沿岸地区的陶器产品具有不同的传统.楚科奇东部沿海地区和阿拉斯加西部沿海地区的陶器工艺具有同一性.

  • 标签: 东北亚 阿拉斯加 陶器 文化联系
  • 简介:邓子恢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是新中国卓越的农业专家.他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农业思想,代表了我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农业上的实践.邓子恢的农业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代表中国农村先进生产力方面艰辛的努力,也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才能体察国情、发展农村生产力,最终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历史经验.

  • 标签: 邓子恢 农业思想 中国共产党 土地改革思想 农业合作化 生产经营责任制
  • 简介:克林顿的哲学思想任锋比尔·克林顿,民主党人,是二战后“婴儿潮”中出生的新一代领导人。1946年生于阿肯色州,曾先后就读于乔治·华盛顿大学、牛津大学和耶鲁大学。后从政,长期任阿肯色州州长,1993年1月出任美国总统,1997年1月连任。作为新生代的代表...

  • 标签: 克林顿 哲学思想 改良自由主义 中间路线 自由派 民主党
  • 简介:'中有'是印度部派佛教各派别间辩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主张'有中有'的部派认为有情死后,为了寻找生处必须有一种自体当作媒介,因而提出细微五蕴身的'中有'。然而,主张有情死后其心刹那生起的部派,理所当然对'中有'持否定态度。在各部派辩论'中有'时,支持'中有'的部派从契经中找出各种证据,因而引申出'健达缚''求有''意成'等'中有'之'异名'。同时,在被反方批判的情况下,他们也必须对'中有'概念设法辩护。由此,在双方的辩论中,'中有'的种种特质就展现了出来。

  • 标签: 中有 部派佛教 《大毗婆沙论》 《俱舍论》 《论事》
  • 简介:以李光耀为首的人民行动党领袖在治国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适合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分析李光耀的经济思想,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新加坡经济发展历程的认识,并从中汲取可以借鉴的东西。

  • 标签: 李光耀 经济思想 发展 生产要素 政府 新加坡
  • 简介:本文首次就甘地宗教和谐思想的内涵做了初步探讨,认为甘地宗教和谐思想有其丰富的理论论内涵,体现在宗教统一、宗教平等和宗教宽容三个方面;甘地宗教和谐思想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甘地思想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印度宗教和谐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宗教多元主义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 标签: 甘地 宗教和谐思想 内涵
  • 简介:<正>苏哈托于1965年“九·三0”事件后,开始掌握军事大权。1968年起任总统至今。在他任期内,印尼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对印尼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并引起世人所关注。

  • 标签: 政治思想 政治主张 印尼 军事 政局 成效显著
  • 简介:张永福是南洋华侨民主革命的先驱,早年为支持孙中山革命不遗余力.但抗日战争时期,却拥护汪精卫投敌叛国,为世人所不耻.本文论述了张永福的生平及政治活动,分析其拥汪叛国的几点原因,并对其一生作了简要评述.

  • 标签: 张永福 华侨 简评
  • 简介:新时期越南建军思想与安全战略段奎著冯永孚译大会全体代表,主席团全体首长,敬爱的各位贵宾:首先,军队代表团以人民武装力量的全体党员、指战员和国防战线的全体职工的名义,向领导我国各民族人民和人民武装力量赢得百战百胜的旗帜──我们亲爱的党,向我们的国家表达...

  • 标签: 建军思想 社会主义工业化 新时期 国防教育 政治稳定 工人阶级
  • 简介:关于反腐倡廉,邓小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中国国情皆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论述。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必将指导我国反腐实践向纵深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的政治发展。

  • 标签: 邓小平 反腐倡廉 战略思想 权力 监督 政治民主化
  • 简介:胡志明是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在越南人民中具有崇高的威望,为越南的革命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一生发表了很多言论、论著和指示,这些论著后来被越南人民运用于实践中,并称之为“胡志明思想”。

  • 标签: 胡志明思想 越南 女性解放 革命事业 人民 论著
  • 简介:越南黎朝时期,统治者崇儒尚学,各种文物制度效仿中国,建立了一套上自国子监下至社学私塾的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系统。因应科举选官制度的发展,广大乡村集资集田办学,科举士人充任老师,稍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乡村子弟入学识字学文。社学私塾的普遍开设,对于提高当时越南居民的文化水平,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汉文化在越南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越南黎朝 社学 私塾 教育制度
  • 简介:古代东亚秩序的形成与维系,同历史悠久的朝贡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有效揭示古代东亚秩序的内在逻辑,应当.j比判地借鉴以历史主义见长的英国学派的分析方法,探讨朝贡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内在本质。在古代,中国与朝鲜长时段的朝贡体系实质上是一种由中国主导并以其特有文化为基础、周边诸政权普遍认可和积极参与的特殊国际制度。就中国而言,完全独立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等级制的世界观,使其对外部的需求仅限于其他政权对其至高无上地位的承认及其对相关制度安排的服从。而对周边诸政权来说,只有与实力超强的中国建立朝贡关系,它们才能获得合法性和安全保障,并取得与中国贸易的机会,从而实现生存与发展两大目标。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缺乏文化共识的前提下,由地区强国主导,可以促成某种功能性的国际制度,使地区秩序得以维护,并在交往过程中反向促成文化认同。这一结论修正了英国学派关于共有文化与国际制度的关系的观点。

  • 标签: 东亚秩序 朝贡体系 英国学派 共有文化 国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