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东盟安全机制以“东盟方式”著称,基于东盟的经验事实,本文认为,国家问协调是理解东盟安全机制的恰当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评估了东盟安全机制的绩效:在抑制成员国内部冲突、化解东南亚地区国家间争端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同时,由于东盟国家利益分歧,安全合作领域数量少、程度浅;东盟安全机制是中小国家之间的协调机制,其治理能力有限,无法单独解决地区重大安全问题,需要与外部大国相配合;东盟国家对主权独立格外重视,在安全领域缺少制裁机制,导致领土争端无法在区域内得到解决。面对本地区的复杂安全形势,东盟对内需要拓宽、深化安全领域的合作,对外需要加强与大国的安全合作。

  • 标签: 东盟安全机制 国家间协调 东盟方式 区域安全治理
  • 简介:冷战时期日本和东盟间的经济合作为后冷战时代双方的安全合作奠定了物质基础。日本为了成为一个政治和军事大国,在安全上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制衡迅速崛起的中国,在冷战后积极加强与东盟的安全合作。双方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方面都展开了深入的合作。而日美同盟及东盟对日防范心理则是双方安全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

  • 标签: 后冷战 日本 东盟 安全合作
  • 简介: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安全合作已从现实和制度层面展开,但是仍然存在能源产品出口受到限制、能源运输通道安全受到威胁、南海问题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等问题,应当注重国际法规范在保障中国与东盟能源安全合作中的作用,利用联合国条约体系、WTO协议和CAFTA协议,充分认识ECT和NAFTA协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东盟 能源安全 国际合作 国际法
  • 简介:2012年6月30日,由《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编辑部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与中国国家安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近五十家科研机构、高校及相关媒体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四个议题:“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及其影响”、“亚太地区利益重组与秩序重建”、“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与对策”、“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理论探讨”。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 标签: 中国国家安全 重心东移 美国战略 研讨会综述 国际关系 学术研讨会
  • 简介:美国的“重返亚太”政策和印度的“东向政策”现阶段以协调为主。美方援引印度势力为其所用,高度肯定印度的积极角色,积极鼓励印度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大作用,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美印防务合作,推动建设中的东亚多边机制包容印度,鼓励印度在缅甸、斯里兰卡等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作用。这种互动的地缘政治影响极为深远,将促使印度更大胆地东进亚太并更积极地参与东亚区域化进程。但美印分歧仍极为突出,印度极力维护其战略自主性,双方在地区战略重心上存在明显分歧,从而决定了两国战略难以合流。

  • 标签: 东向政策 重返亚太 亚太安全格局
  • 简介: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美国经常账户持续逆差与东南亚外汇储备迅速扩张引人注目,东南亚将美元作为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和本币钉住的对象。1998年以后,东南亚经常账户由逆差开始转为顺差,导致其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发展成为典型“官方债权国”。泰国的储备资产扩张更多地依托资本和金融账户,新加坡的外汇储备增长则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通过公积金计划的实施来降低货币当局的购汇压力。

  • 标签: 东南亚 美元本位 国际收支 外汇储备
  • 简介:印度尼西亚独立后,开始推行石油分成合同制度,在现代石油开采合同机制中,形成了异于传统特许制的新合同关系,其突出变化在于改变由外企完全控制经营的局面。规定特许制度所没有的管理条款,强调东道国介入石油运营管理,国际石油公司不再垄断石油开发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但在外国石油企业依然具有技术和管理优势的情况下,管理条款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有待分析。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油气 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 石油合同 石油分成合同
  • 简介:1240—1480年间,罗斯处于蒙古的统治之下。起初,蒙古实行残暴的八思哈制度。14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八思哈制度被废止。但蒙古并未放松对罗斯的行政管理,而是采用了遥控的达鲁其制度,定期从萨莱派遣使节(包索力),指导和管理贡赋征缴、征募军队等事务。同时,在人口统计基础上,蒙古人将罗斯划分为若干财政区、行政区或军事区,称其为"提马"或"提迈"。达鲁其制度一直持续到罗斯获得独立。

  • 标签: 蒙古 八思哈 达鲁其 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