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十年前中国国际问题专家对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的预测与判断,不论是战略判断还是战术预测,大多与事实相去甚远。当时那些预测背后的理论、事实、逻辑、方法,不仅反映出学界对两场战争的研究轨迹和缺陷,还可以折射出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无序混杂,构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奇形怪状的基石,浮躁的学风和研究激励机制则进一步加剧了乱象。

  • 标签: 国际关系理论 研究方法 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战争
  • 简介:人的普遍性决定了价值的普遍性,人的特殊性决定了价值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价值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正是引发不同价值体系安全问题的本质因素.狭义的价值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阶层的价值观念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即观念化价值体系安全.广义的价值安全是实在性价值体系安全与观念化价值体系安全(价值观安全)的统一.国家价值安全由国家内的价值安全和国家价值的安全构成,前者以多元价值主体的价值认同为重要表征,后者以国家的价值主权为重要表征.就其对国家总体安全体系的意义而言,价值体系是元文化,且观念化价值体系安全是文化安全的一部分,因而价值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也是元文化安全,必然地成为国家总体安全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价值安全又意味着国家总体安全体系所有构成要素的价值目标、价值规范的安全,因而又是国家总体安全不可或缺的柔性支撑.

  • 标签: 价值安全 国家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总体安全体系
  • 简介:中国官方虽然在世纪之交就已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但这一"新安全观"阐述的是对外方安全方面的非传统安全保障途径与措施,而没有涉及内部安全及更广泛的其他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问题,因而是低级形态的非传统安全观,也是低级形态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当超越对外安全和国际安全,综观内外及其他各方面的总体国家安全问题时,中国官方当时及此后一段时间内秉持的依然是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与此不同,"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在强调国家安全民本性上体现了非传统思维,而且更通过强调"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等多方面的论述,统一了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两方面的丰富内容,因而是一种高级形态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既与传统国家安全观相对,又与低级形态的非传统安全观及低级形态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不同,体现出对国家安全领域传统与非传统两方面众多问题的全面性、综合性、系统性、辩证性观察、认识和处理,具有系统的非传统思维和丰富的非传统内容。但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在论及丰富的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时,也论及各种传统国家安全问题。总体国家安全观之所以"非传统",是因为它关注和强调了各种非传统的国家安全问题;总体国家安全观之所以"总体",是因为它兼顾了传统与非传统两方面国家安全问题;总体国家安全观之所以"高级",是因为它用非传统思维统合了传统与非传统两方面的国家安全问题。因此,我们要重视总体国家安全观阐述的各种传统国家安全问题,更要重视总体国家安全观阐述的各种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要全面兼顾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传统与非传统两个方面国家安全问题的论述,更要重点研究总体

  • 标签: 总体国家安全观 非传统国家安全观 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
  • 简介:宣传是一种古老的政治手段,是国家间政治博弈的重要工具之一。概括地讲,宣传主要具有两大政治功能:一是通过长期的宣传以影响目标国的舆论环境,控制对手的判断能力甚至改变对手的政治信念,这是宣传的战略功能,服务于长远的战略目标;二是在特定条件下针对目标国展开直接的宣传攻势和舆论攻击,以期制造经济、社会和政治混乱,这是宣传的战术功能,主要服务于特定的政策目的。正因为具有独特的舆论渗透力和广泛的政治影响力,宣传战成为美国对外政策与战略的重要工具。

  • 标签: 美国对外政策 政策功能 舆论环境 政治手段 政治影响力 政治博弈
  • 简介:网络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战争形式,它的匿名性、跨国性、破坏性等特点使其对国际安全构成新的挑战;网络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度正在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与日俱增,但现有国际法对之没能做出任何有力应对。世界上已经发生了一些网络的案例,它们不仅揭示了网络攻击通过与物理攻击相结合而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对国际人道法的一些重要原则(如区分原则)提出了严重的书b。区分原则在网络中的适用遭遇众多的困难,人们难以依据区分原则来确定网络攻击的合法性,战斗员会更加倾向于选择网络攻击、而非常规手段来发动攻击,从而在网络中要比在常规战争中更为频繁地违犯区分原则。由于网络潜在的巨大军事价值,虽然网络也许较之常规战争更加难以控制,但即使可能会遭到构成战争罪的指控,一些国家也要竭力发展网络、甚至破坏区分原则在网络中的适用。为此,可以通过改进或重新解释国际人道法、利用和发展相关的习惯国际法规则来规范网络

  • 标签: 网络战 区分原则 国际人道法 网络安全
  • 简介:中印关系中的机制化建设是构筑健康、稳定的中印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应有之意与合理延伸。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中印关系机制化建设的成果初步显现,涵盖了政治、经济、安全、人文交流和国际合作等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机制也在不断的调整和重塑当中。

  • 标签: 中印关系 合作机制 框架
  • 简介:2001年春季,欧盟斯德哥尔摩理事会上通过决议,明确要求成员国进一步贯彻2000年夏季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的欧盟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宏观经济政策新的战略目标。就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并巩固其成果、激活和保障劳动及产品高层的有效运行、强化金融服务市场一体化、改革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等问题,向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优先采取的行动和政策建议,并提出了为实现上述目标所将应对的挑战。

  • 标签: 欧盟 政策目标 就业工作 劳动力市场 公共财政 宏观经济政策
  • 简介:内蒙古自治区在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不仅具有区位优势、口岸优势和政策优势,而且与蒙俄经济互补性较强,人文交流密切。在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内蒙古要优先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对蒙俄合作平台建设,深化对蒙俄经贸合作,加强对蒙俄产能合作,加强与蒙俄人文交流。

  • 标签: 内蒙古 中国 蒙古国 俄罗斯 经济
  • 简介:金融领域的反恐怖主义是美国国际反恐怖战略的重要一环.由于美国"反恐金融"在国内外两条战线上同时展开,对各国金融行政当局和金融机构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各主要国家在反恐怖主义和反洗钱方面有共同利益,故多顺势而为,积极强化金融监管系统.国际金融领域正发生着近年来最重要的制度变革.

  • 标签: 反恐怖主义 国际反恐 行政 共同利益 美国 反洗钱
  • 简介:地缘政治因素是二期间制约各参战国家战略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l)二前夕和初期,德意日和美英苏之所以能分别组成轴心国和同盟国两大战略同盟,除了国家利益一致、意识形态接近等原因外,使对手处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这一地缘政治的考虑也是重要因素之一。(2)地缘政治因素对参加二的各大国军事战略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南下”向英美开战,美国坚持“欧洲第一”战略,英国拖延开辟第二场,都与其地缘政治的考虑有关。(3)美苏等大国在战争后期,根据新的力量对比,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划分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以地缘政治因素考察各大国的外交决策,也是观察当代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

  • 标签: 地缘政治 战略抉择 苏联 法西斯 战后世界 日本
  • 简介:以前,马来亚的华侨不仅人口众多、经济实力雄厚,而且其经济活动遍及马来亚的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的各个方面,因而在对马来亚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对中国与马来亚的贸易关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沟通和增进中国与马来亚的贸易往来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马来亚华侨 二战前 中马贸易关系 地位与作用
  • 简介:冷战后美国欧亚大陆略的调整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核心内容."9·11事件"以来,美国借反恐之机加紧战略扩张,其欧亚大陆略呈现出更强的进攻性和冒险性.美国欧亚大陆略调整以地缘战略为依据,以欧亚大陆为中心,以避免全球性竞争对手的崛起为目标;欧亚平衡、两洋并重,"东扩"与"西进"相协调;重视推进联盟战略,深化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推行过程注重层次性、递进性和有序性;多头并举,谋取全面利益;重视三边关系,谋求建立"霸权均势",显示出战略筹划、部署和实施的前瞻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 标签: 冷战后 美国 欧亚大陆战略 全球战略 地区战略 地缘战略
  • 简介:美国特朗普政府2018年3月公布"301"条款调查报告标志着对华贸易的开始,中美经贸关系进入战略竞争新阶段,经贸摩擦的结局将对未来中美关系走向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探讨问题包括: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对华贸易受到哪些国际与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中美贸易可能前景有几种?贸易的结局将如何影响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作者认为,特朗普对华经贸政策的调整来自于美国对中国全面崛起的恐惧不安、国内中期选举压力及特朗普本人丑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美贸易存在不确定性并可能失控升级,如两国不能加强彼此理解,恢复建立战略信任关系,中美关系有可能朝"新冷战"方向发展;中美开展在全球治理架构下的有效合作是未来两国避免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务实途径。

  • 标签: 中美贸易战 美国对华政策 中美关系 修昔底德陷阱 全球治理
  • 简介:2017年7月18日,由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主办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法治问题研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人大、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北京市国家安全法学研宄会、上海市国家安全法研宄中心、国家安全工作研宄所、重庆国家安全研宄会、云南省文化交流中心、内蒙古国家安全法治研宄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江南社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信息安全》杂志社、

  • 标签: 国家安全观 法治问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中级人民法院 国家安全工作 社会学院
  • 简介:中美贸易是2018年最重要的外交事件之一,对中美两国将产生持久和深刻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将不可避免地扩散到两国之外。作为介于中美之间的“第三方”,东盟国家即使希望但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这已经并将继续在贸易及其之外的更多领域表现出来。展望未来,南海问题、“印太战略”以及美湄合作等有可能成为美国打压中国的“后手拳”,这必将进一步考验中国-东盟关系。在此背景下,尽可能地减少中美贸易的“外溢”效应,避免中美关系对中国-东盟关系产生连锁负面影响,甚至反过来将中国-东盟关系打造成贸易的破局点,形成“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有利格局,是当前中国外交的迫切任务。中国应通过深入对接中国-东盟发展战略,扩大对东南亚的市场开放,加快推进RCEP顺利达成协议,加强与第三方市场合作等方式,抓住“战略机遇期”,构建中国-东盟的高水平战略伙伴关系。

  • 标签: 中美贸易战 中国-东盟关系 周边外交 东南亚
  • 简介:1947—1956年,以美英为首的西方资本主炙国家及一些亲美英的国际组织发起了反对苏联强迫劳役制度的国际运动,旨在打击和削弱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苏联政府虽对此运动不屑一顾,并报以更加严厉的国内政策,但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强迫劳役制度终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 标签: 强迫劳役制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 苏联
  • 简介:冷战期间,美国为将南越建构成反共产主义的前沿阵地,在南越积极利用越南文化实施了大规模的心理,其中利用越南"丧葬文化"实施的"游荡的鬼魂"计划就是他们的"杰作"之一。1961-1972年期间,为了平定南方的"叛乱",美方利用越南人"灵魂不死"观念及死后讲究体面葬礼、希望葬入祖坟并得到永久祭祀的传统开展心理攻势,不断借助宣传媒介暗示对手必然会"客死他乡",既没有坟墓,也没有葬礼,更得不到子孙的永久祭祀,他们的灵魂将会四处游荡,永远得不到安息。这种心理攻势唤起了在南越境内艰苦环境下开展斗争的越共、北越士兵的心理恐惧以及对前景的担忧,极大消解了他们的斗志,导致大量士兵投降,彰显了传统文化作为心理武器的强大功效。

  • 标签: 丧葬文化 美国 越南 心理战 越战
  • 简介:历史上,美国是擅长利用宣传的国家,但将一个少数族裔为对象、针对一种语言的受众而不是针对一个地域进行宣传还是个少有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为遏制共产主义、遏制新中国,诱导人们心向"自由世界",美国专门针对东南亚华人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宣传攻势。这场"思想之战"是以政府宣传机构为主、私人机构为辅,借助台湾和香港两个宣传基地,通过多种媒体手段,不同的宣传类型进行跨国、跨区域宣传,它糅合了内政与外交,模糊了政府宣传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区别。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场宣传才日渐式微。本文试图通过近年来的美国解密文献、美国新闻署、中情局等的档案资料,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勾勒冷战初期(1949—1964年)美国对东南亚华人的宣传的概况。

  • 标签: 冷战 宣传 美国 东南亚 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