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笔者通过查询“陪都档案”等史料,结合文献资料,对抗日战争期间中越通邮进行了简要的梳理。这一时期,中越通邮不仅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国际局势的影响,也同当时中越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越南华侨在越南的影响力等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中越通邮出现了几次停办与恢复,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中国为保障通邮,采取了在越南设立邮件转运处、利用航空公司航线等办法。

  • 标签: 中国 越南 邮政 邮汇
  • 简介:欧债危机使俄罗斯对欧洲出口下降,俄经济增长乏力。乌克兰危机后,美欧对俄进行制裁,使得本已失衡的俄经济雪上加霜。俄支持叙利亚政府,更消耗了不少实力。多重因素叠加,使得俄财政吃紧。为缓解压力,俄政府愈加重视东部地区的开发,以带动国家经济实力的恢复。纵观俄国内状况和面临的国际环境,此次经济“向东转”机遇与挑战并存,前景看好,但道路并不平坦。

  • 标签: 俄罗斯 经济 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 简介:新移民是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移民海外的中国人。新移民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个群体。本文从时间节点、行为主体、行为目的和现实身份等方面入手,对新移民进行了定义,并以非洲为例,就新移民的特点和分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标签: 新移民 非洲的中国人 华侨华人
  • 简介:自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中国对周边外交更加重视,推出了一系列周边外交新理念和新举措.不过如何更好地开展周边外交也日益面临着周边安全的掣肘,对于周边安全环境的评价也存在大量争议,这就使得建立周边安全的评价体系和构建整体性的周边安全战略很有必要.由于中国崛起的周边安全效应、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的地缘效应和周边国家转型的系统效应,中国的周边地区安全已变得日益重要.周边安全合作面临着大国权力竞争、制度竞争和观念竞争等主要障碍,中国在周边安全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从国家利益层次分析的视角,可以对中国周边地区存在的纷繁复杂的安全问题进行梳理,区分为核心利益、重要利益和一般利益三个层次,使得对于中国面临的诸多周边安全问题有着更为整体性的清晰认知,进而提出了“双重协调”的周边安全战略.针对涉及不同利益层次的周边安全问题,中国可以采用“大国协调”和“制度协调”并进的思路,单一或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等手段,最终推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较低程度的周边安全共同体.

  • 标签: 周边安全 双重协调 大国协调 制度协调 核心利益 周边安全共同体
  • 简介:冷战后初期至21世纪,法国的亚太战略由最初的“积极参与”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短暂忽视”,最后实现当前的“全面转向亚太”。法国亚太战略的目标包括加强与亚太国家间紧密的经济合作,打造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安全存在,实现利益的全球覆盖以重塑法国大国地位。在亚太战略路径选择上,法国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积极介入,维护和扩大自身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法国的亚太战略给中国的周边安全带来直接压力。中国应强化与包括法国在内的域外亚太利益攸关国家的战略协调,主动提出和构建亚太安全新机制,共同维护和保障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与繁荣。

  • 标签: 法国 亚太战略 安全战略 转向亚太 中法关系
  • 简介:'英俄大博弈'作为19世纪重要的历史事件,受到学者的持续关注。大多数以事件为中心的研究往往过于关注两大帝国势力之间的结构性较量,而忽视了事件之中个体的生命历程。从大博弈参与者的'人生史'出发对19世纪的中亚变局做出回顾,一方面可以丰富现有的资料,另一方面更能够呈现'活生生的历史动态'。本文以英国军官亨利·罗林森的人生史为研究对象,对19世纪的大博弈进行梳理,力图展现罗林森丰富多彩、身份叠合的生命历程,并以此呈现复杂多变、势力纠葛的19世纪中亚格局,进而尝试提出人生史在历史研究以及历史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 标签: 亨利·罗林森 中亚 大博弈 人生史
  • 简介:冷战开始后,美国对印度尼西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从“拉拢”到“隐蔽行动”并适度“容忍”,再到试图“迎合”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的浪潮,以期利用民族主义来防范共产主义。但是,随着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的高涨,苏加诺采取激进的路线,使得印度尼西亚与美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增多。美国也逐渐改变原有的政策,采取“遏制”政策。最终在“九三零事件”中,长期受到美国秘密支持的印度尼西亚军方迫使苏加诺下台。至此,美国防止印度尼西亚倒向共产主义阵营的目标基本实现。在影响美国印度尼西亚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中,美国对其自身的战略利益认知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成为美国政策变化的主导因素。

  • 标签: 冷战 美国对印尼政策 苏加诺 民族主义 战略利益的认知
  • 简介: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军事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其作用与地位得到快速提升,但关于军事外交的内涵和外延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梳理中外军事外交理论的研究,从东盟地区安全形势与战略格局、中国周边外交政策与战略选择、中国-东盟军事外交现状与前景及挑战多个角度对中国与东盟军事外交进行了分析。中国与东盟开展军事外交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举措,具有明确的现实需求、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战略考量等特点。中国与东盟及各成员国的军事交往,涉及领域日益广泛,合作内容不断充实,安全共识逐步接近,军事互信逐步增强,对于促进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将有助于中国-东盟安全共同体的构建,并将深刻影响地区安全进程和未来局势发展。同时,中国-东盟军事外交发展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的战略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落实。

  • 标签: 军事外交 东盟 安全共同体 “一带一路”
  • 简介:地缘环境涵盖了地缘政治环境、地缘经济环境和地缘安全环境等多个层次,与国家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息息相关。位于大国竞争核心区的东南亚地区由于其特殊的战略位置和资源地位,地缘环境十分复杂。尤其是近年来缅甸民主化进程推进、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上台以及南海问题逆转等一系列事件使东南亚地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东南亚地缘环境变化的因素除了域内因素,还包含了大国因素、热点问题因素等多重因素,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东南亚地缘环境的复杂化程度不断加深。作为其周边国家,在东南亚地缘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之下,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安全也将面临着层层挑战。本文将试图探讨中国将如何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东南亚地缘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应对。

  • 标签: 地缘环境 东南亚 大国因素
  • 简介: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面临日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加之商人出身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喜欢与中国在亚太事务上做交易,因此中国周边外交亟需利益交换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总结。中国周边外交中的利益交换,指的是中国与邻国(含美国这一特殊邻国)就经贸纠纷、周边安全局势、争议海域划界等非核心利益进行"比率适当"的利益交换。美国是中国周边外交开展利益交换的重点对象。中美利益交换的核心内容是在守成大国(美国)与崛起大国(中国)之间建立积极而稳定的双边关系,经贸领域将是中美利益交换的关键领域。朝鲜半岛是中国周边外交开展利益交换的重点区域。中国迫切需要与相关利益攸关国在朝核问题上达成系统性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在一揽子解决方案中,有关国家需要并行推进务实的利益交换。海域划界是中国周边外交开展利益交换的重点议题。中国在与海上邻国进行海域划界谈判时,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利益交换举措。

  • 标签: 中国 周边外交 利益交换
  • 简介:《十九大报告》具有三大突出特色:一是再次强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二是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念;三是强调了中国大国外交的基本方针路线。中国外交开辟新局面需要把握好四个平衡:一是和平崛起与大国战略之间的平衡;二是全球治理与国家实力之间的平衡;三是合作安全与国家安全利益之间的平衡;四是内向与外向之间的平衡。中国外交应当高度重视四大问题:一是坚持中国外交的基本面;二是先手破解部分国家携手对付中国;三是"一带一路"重在落实;四是关注日益增强的贸易摩擦。

  • 标签: 《十九大报告》 中国外交 新时代
  • 简介: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经过提出、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已成为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包括在基本目标、指导原则、重要理念、基本方向、主要任务以及具体路径等方面的确立,形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体系及思想。而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依法治海。其法律基础主要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体系。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基本体系1.海洋强国含义之变迁。

  • 标签: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强国战略 依法治海 中国 简论 循环系统
  • 简介:2013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习近平主席在印尼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随后,两国合作不断升级,并且在2015年建立了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推动两国人文交流向前发展。然而,回顾中印尼两国关系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印尼人文交流面临一些深层次的障碍,比如历史问题、政治互信不足等。两国人文交流要真正走向深入需要时间和耐心。中印尼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应推动人文交流先行。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中印尼关系 人文交流 华人问题
  • 简介:一、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其实是第一个建立起世界性的文明体系的国家。郑和下西洋时率领的庞大舰队有数十艘宝船,军士多达2.7万人。那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拥有这么强大的海军,当时的明代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海洋强国。第一个世界文明体系就是靠这样的一个海洋强国建立起来的。二、中国的文明体系不同于西方殖民主义.

  • 标签: 海洋战略 世界性 中国 文明体系 西方殖民主义 郑和下西洋
  • 简介:2014年日澳宣布建立"特殊关系"以来,两国的安全合作由非传统安全领域向传统安全领域迅速扩展,并在东海、南海等地区海洋争端问题上展开了密切协作。日澳安全关系的这种发展,受到美国亚太政策调整、日本寻求实现"正常国家"的目标、澳大利亚追求地区影响力等多重因素的推动,并对中国海洋利益的维护和地区安全环境的稳定造成了复杂影响。虽然受到日澳安全利益错位、澳国内反对声音、中澳关系发展等因素的制约,日澳关系难以走向结盟,但中国仍需密切关注日澳安全关系的发展走向并采取恰当措施,以减小其不利影响。

  • 标签: 日本 澳大利亚 安全关系 东海 南海
  • 简介:在当代中国国家安全体系中,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与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国家政权、国家制度的同构性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的一体性决定政治安全(政权安全)之根本地位.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维护政权安全作为政治安全的核心问题和首要问题,而政权安全的实质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执政安全的标准就是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绝对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仅是历史的选择,更来源于为人民谋幸福而集聚起的民心民意,执政安全决定于人民安全,即保障全体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不被侵蚀和破坏.因此,从根本上讲,当代中国政治安全的终极问题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政治权利的安全.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更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福祉休戚相关.

  • 标签: 国家安全 政治安全 政权安全 执政安全 人民安全
  • 简介: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联合国维和行动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一是将"联合国维和行动"改称为"联合国和平行动",行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了"维持和平"、"预防冲突"和"建设和平"等诸多环节;二是重视发挥地区组织在维和行动中的作用;三是坚持性别平等,增加妇女参与维和的力度。这与联合国改革的大方向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从1990年起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主动作为,表现出大国担当,受到广泛国际赞誉。

  • 标签: 大变革 联合国 维和行动 联合国改革
  • 简介:Inthefourdecadessincethelaunchofreformandopening-up,underthestrongleadershipoftheCentralCommittee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CPC),Chinahaswithstoodthetestsofchangesbothathomeandabroadandbecomemoreconfidentinitsownpath,theories,system,andculture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WhilepreviousChineseleadersputforwardtheirrespectivediplomaticideasinthetheoreticalinheritance,accumulation,summarization,development,explorationandinnovationofdifferentstages,theXiJinpingDiplomaticThoughtisacomprehensiveexpressionofthemallandfurtheradvancesChina’sdiplomacy.AtanewstartingpointundertheguidanceoftheXiJinpingDiplomaticThought,China’sdiplomacyismakingneweffortsandcontributionsto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andthebuildingofacommunitywithasharedfutureformankind.

  • 标签: further 外交理论 改革开放 CULTURE under 中国
  • 简介:中国的非传统安全研究已成一门"显学",且对相关研究、安全现实与安全政策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国40年(1978-2017年)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整体上历经了酝酿与显现、阐释与呼吁、反思与深化、建构与拓展的过程;研究内容丰富且不断出新,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类型;与国家决策的关系呈现"被忽视——边缘性——中心圈"的发展轨迹;研究驱动包括学理驱动、技术驱动、事件驱动、政策驱动和环境驱动;形成了涵盖组织机构、学生培养、知识传播、政策咨询和学术网络的制度化研究态势。在学术上具备了学派与学科的自觉,推动了安全思想的"范式转型"与"安全文明"的重塑,在政策上牵引着安全治理实践更加综合化与国际化。然而,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理论体系还未形成,专业性、科学性、国际性不足,未来非传统安全研究需要在全球安全的研究格局、元问题与分析框架、理论体系与学派自觉、方法论与量化研究、议题深究与国际对话上有新的持续推进。

  • 标签: 非传统安全研究 总体国家安全 共享安全 安全文明 中国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