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6月12日,三名以色列少年在约旦河西岸突遭不明身份人员绑架,以色列军警随即展开大范围搜索,直至6月30日才发现人质已被“撕票”。7月2日,一名巴勒斯坦少年遭以色列犹太极端分子报复性虐杀。接连两起突发事件牵动了巴以民众的敏感神经,双方旧恨重燃、矛盾激化,暴力冲突在多地蔓延,巴以局势随之恶化。

  • 标签: 暴力冲突 约旦河西岸 以色列 巴勒斯坦 突发事件 少年
  • 简介:应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邀请,以比利议会比中友好小组主席、荷语开放自民党参院党团主席保罗,威尔为团长的比利多党议员代表团一行7人于11月25日至12月1日访华。在北京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交流协会副会长路甬祥会见代表团,交流协会顾问、中联部副部长李进军与代表团会谈。

  • 标签: 代表团 比利时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访华 议员
  • 简介:2016年7月,颇受关注的菲律宾诉中国南海仲裁案虽然结束,但也引起了学者关于南海维权的深入国际法思考。审理过程中,菲律宾极力否认了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并力求推翻中国南海权利主张的'南海断续线'。仲裁庭最终也依据片面和错误理解否认了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认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海洋权利的唯一法源。笔者认为历史性权利来源于习惯国际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认可的历史性海湾问题与习惯国际法中的历史性权利发生重叠,但是不冲突,历史性权利仍然可适用。历史性权利与习惯国际法中的际法有完全相同的法理基础,历史性权利内蕴于际法之中。《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无法否定这两大法理对其法源的补充解析。本文重点分析际法与历史性权利、领土取得之间的关系,以及时际法在国际法上具有深刻的意义。从际法角度来分析,南海仲裁案是违反国际法理的,也是无效的,更不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 标签: 历史性权利 习惯国际法 重叠 时际法
  • 简介:出席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与日本笹川和平财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日东海安全对话”第二会议的专家,围绕“海上执法机构的定位及执法活动”、“执法机构与军队的关系”、“日本西南方向防卫力量强化”和“充实海空联络机制的思路”等主题进行了坦诚对话。与会专家认为,虽然两国短期内仍有难以克服的分歧与矛盾,但在维护海上安全与构建和平、稳定、繁荣的地区秩序方面仍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与合作空间,而今后也应持续开展此类国际法领域的中日交流,以增进理解、保持沟通,拓展共识,并研划更多可供两国政府参考的合作建议。

  • 标签: 中日东海安全对话 海上执法机构 东海安全稳定 国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