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制度的视角,对欧盟水管理框架的制度安排特点进行了分析,说明了框架的制度创新之处和实施的难点。通过介绍法国、荷兰、西班牙、英国和德国制度,总结了这些国家在制度实践方面的成功之处和主要特点。文章最后结合我国制度改革的实际,提出应在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由供方管理转向需方管理、实现水资源管理一体化三个方面加快制度建设,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体系。

  • 标签: 水制度 欧盟 中国 水资源管理 水法
  • 简介:因水资源而产生的非传统安全议题影响着美国与东南亚的关系。美国政府已经将外交提升到战略层面,美国的外交有较为完善的全球战略,更重视跨境水资源的合作问题以及水务治理能力的提升。在推进印太战略的过程中,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开展外交的战略意图、特点以及前景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东南亚各国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似,随着它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合作理念的认识不断深化,美国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会对东南亚地区的外交持续关注和介入,但也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中国在开展外交时,可以借鉴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相关经验。

  • 标签: 水外交 美国 东南亚 湄公河
  • 简介:本文以影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关系的重要变量之一的淡水资源分配问题为例,为诠释资源的争夺和分配是促使国家之间加强合作或进行对抗和冲突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命题提供一个实证分析。在新马关系中,因素作为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个联系变量和双方其他争端交织在一起,从而影响着双边关系的发展。

  • 标签: 新马关系 水因素
  • 简介:印度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失衡、用水效率低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等严重的安全问题,对印度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极大的冲击。地下水供应难以持续,地面供水效率低下将严重制约印度农业发展,成为印度粮食安全的一大挑战,甚至可能引起农业地区局势动荡。短缺、水污染、水价格将直接影响印度工业发展,并从供水保障、能源保障、原料供应、产业与贸易布局等侧面制约莫迪政府力推的“印度制造”。水危机对印度城市化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不健康饮用水的直接影响和接触污水及蚊虫滋生导致的间接影响已成为印度公共卫生的巨大威胁。问题严重影响了印度的财政健康,反过来又制约了水利投资,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

  • 标签: 水安全 可持续发展 “印度制造”
  • 简介:<正>“民以食为天”,对于印度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粮食问题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印度从一度严重依赖进口粮食的国家转变成为粮食自给有余,基本解决了八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值得总结和研究。一、印度粮食生产的发展过程印度近代农业可大致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从1900年到1950年,这是计划前时期。

  • 标签: 粮食生产 进口粮食 印度农业 粮食问题 印度政府 粮食作物
  • 简介:越南地处北半球热带地区,水果资源丰富,种类较多,如永富省的菠萝、柚子,河北省的柑子,义静省的橙子,海兴省的龙眼、荔枝,高平省的李子,红河沿岸的香蕉等,都是北方驰名的水果;在南方尤其是南部地区,除龙眼、荔枝和柚子以外,其他果类的产量和质量比北方更多,而且还有惹人喜爱的地方特产,如大芒果、奶果、榴莲、山竺、“素女”木菠萝、番石榴、西瓜等。越南果树的可耕地面积很大,但目前全国现有的水果种植面积(约20

  • 标签: 水果生产 水果种植面积 地方特产 可耕地面积 番石榴 南部地区
  • 简介:序言碧瑶是中北吕宋的一座山城,历来少有对现状和社会进行研究者,资料十分缺乏,如凤毛麟角,因而更谈不上华侨史等著作。有关碧瑶的中外书籍,本人曾经找遍了马尼拉市、碧瑶市以及其他地区,均没有发现有关中英文书籍。直到四个月前,有一位碧瑶的华侨(粤人)送我一本“碧瑶心影”,本书作者关鼎任(广东人),出版于一九五二年三月,一九六二年三月再版,作者仅是根据二次游览碧瑶时先后搜集些资料和碧瑶华侨

  • 标签: 碧瑶 梯田文化 一本 夏都 九六 中北
  • 简介:越南是一个农业国,农村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5%,农业人口占全国80%,劳动力占65%,农业占成内生产总值的四成。根据越南官方资料划分,其农业区可分为七个区域:(1)北部山区和中部地区;(2)红河三角洲;(3)北部沿海地区;(4)南部沿海地区;(5)中部高原;(6)南部东北区;(7)湄公河三角洲。其中,红河和湄公河三角洲占据突出地位,1989年,越南43.1%的人口生活在这

  • 标签: 粮食生产 粮食问题 湄公河三角洲 红河三角洲 土地面积 粮食产量
  • 简介:知识产品的生产及分配是一切社会的重要职能。无论在哪个国家,负责这些职能的机构———教育、出版、新闻传播以及渐趋形成的所谓知识集团等等,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第三世界,由于基础设施较差,知识产品生产及分配部门的作用加倍重要。知识产品的生产及分配之所以...

  • 标签: 知识产品 生产 分配
  • 简介:有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讨论中出现两种相互对立的倾向。一种是无所不在的全球化,认为它既是贸易、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流动的原因,又是其结果。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推动下,竞争市场刺激了一个日益扩大的无边界世界里的增长、生产率和生活标准(Ohmac1995)。由于诸经济体是通过国际劳动分工、产品周期和全球性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而联结着,经济增长便成了既是竞争性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 标签: 总要素生产率 新加坡 经济体 资本 货币局 新古典主义
  • 简介:一、引言本文目的是评定印尼粮食经济今后能否借助农户技术效率的提高来增大生产效益。下面我们将检验关于种值水稻和杂粮作物(木茨、花生和豆类)的印尼农场抽样样本的技术效率。此外,我们也将评估技术效率、农场规模和农场位置的关系。

  • 标签: 技术效率 粮食经济 生产系统 抽样样本 杂粮作物 效率水平
  • 简介:前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菲律宾的制造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农业在菲律宾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在农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已从1948年的71.5%降到1979年的约53%。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46年的45.3%下降到1979年的26.1%。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比例,从1950年的约85%下降到1978年的49%。尽管如此,农业在战后菲律宾的经济发展中却一直起着重要的影响:农业部门的

  • 标签: 农业生产 农业部门 菲律宾政府 出口商品结构 劳动力总数 进口粮食
  • 简介:本文采用一种指数来衡量1961-2000年印度尼西亚作物与牲畜农业总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Tornqvist-Theil的产出、投入和总要素生产率环比加权指数(chain-weightedindices)用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偏差,这些偏差可能产生于投入产出价格综合权数(aggregationweights)的相对变化.结果表明,农业总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加快了,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则停滞不前.若不作出新的努力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印度尼西亚关于利用农业增长来促进普遍的农村发展和进一步降低贫困率的目标,就可能难以实现.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农业生产率 农村发展 劳动力 工资 产量
  • 简介:<正>东南亚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大量种植可用作食品的各种植物,即谷物、豆类及许多其他菜蔬瓜果作物。从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末期,东南亚国家粮食作物总产量明显增多(表一),但按人口平均的产量却远不如总产量的增长幅度。在某些年份,一些国家按人口平均产量的指数下降得比“绿色革命”前的水平还要低。七十年代中期,柬埔寨按人口平均产量下降的幅度特别大,一九七五年,这个国家的上述两项指数都只达到六十年代初期的百分之四十。一九七五至一九七八年,缅甸的按人口平均粮食产量指数竟低于六十年代。

  • 标签: 东南亚 粮食生产 东南亚国家 柬埔寨 “绿色革命” 粮食作物
  • 简介:30年时间里,新加坡从一个低成本经济基地发展为相对高成本地区。这一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保持其竞争优势的关键。本文考察了在未来新加坡经济中以下方面的重要性:(1)提高国民教育程度;(2)通过技能培训和再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3)提高对全球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新加坡在亚太地区推行区域化政策的同时,又采取多种战略以使本国成为跨国公司营业总部。进入下一世纪,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将成为机关、学校、商行的运作方式。

  • 标签: 新加坡 技术升级 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素质 服务部门 信息技术
  • 简介: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国际关系的变化侯若石20世纪即将过去,它是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世纪,也是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的世纪。在这个世纪,发生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也最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但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协调行动。国际...

  • 标签: 国际关系变化 生产力发展 第二次产业革命 贸易自由化 经济转型 自然资源
  • 简介:<正>在东南亚各国,农业的基础都是小农经济。大农场相对来说为数甚少。即使在菲律宾这样的大地产国家,据一九六○年的世界调查,大农场也只占农户总数的百分之二左右,其耕地面积只占可耕地的五分之一弱。尽管东南亚各国把农户划分为大、中、小的标准各不相同,仍然可以发现,大多数

  • 标签: 东南亚 农业生产 发展水平 小农经济 菲律宾 耕地面积
  • 简介:十六、十七世纪大量华人移居东南亚,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其原因除了传统的各种因素以及明末清初政治性集团移民而外,主要是由于西方殖民者开发南洋对华人移民的需求和明后期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所造成的.在这一移民潮当中,中国对东南亚

  • 标签: 华人移民 十七世纪 西方殖民者 明后期 海外贸易 红溪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