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具有非传统特性的全球问题不断涌现,在现有治理秩序下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需要协调全球各行为体一致努力进行治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全球共治理念的贯彻,有助于实现全球共享安全。其中,网络、极地、外太空、公海等各个全球公域的重点问题领域,亟须全球做出协调努力进行治理。全球公域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战略增长点,为各国所重视。但是,治理中仍然存在着两类权力不均衡的情况,即参与治理的富国与穷国之间权力的不均衡,参与治理的国家行为体与国家行为体之间权力的不均衡,它们都影响了治理的效果。全球公域治理的制度安排受限于概念模糊、划界不清、权责不明的现状,大国权力政治的色彩很容易趁机充斥到全球治理的诸多安排当中,危机治理行为的合法性。

  • 标签: 非传统安全 网络安全 外太空 公海 全球公域 全球治理
  • 简介:随着“伊斯兰国”在国际反恐压力下瓦解和极端分子加速外溢,国际暴恐活动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周期,国际社会仍面临复杂严峻的反恐持久战。与此同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也进入扎实推进的关键阶段,各种挑战增多,如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统筹国内外反恐和海外利益保护,切实维护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安全利益,已经成为急需回答的重大课题。

  • 标签: 国际反恐 利益保护 海外 极端分子 国际社会 人类命运
  • 简介:在东盟国家,政府热衷于使用关税壁垒以保护其国内工业并避免降低关税而造成大量的收入损失。这是导致以往试图加强成员国之间贸易联系然而其影响却很有限的原因之一。例如,关税壁垒的普遍使用以及大量商品项目被作为例外商品,使得东盟的特惠贸易安排备受影响。不过最近达成的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有将关税壁垒与关税一并撤销的一些条款。尽管如此,由于有些关税壁垒可能难以发现和确定,因此,关税壁垒仍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 标签: 非关税壁垒 东盟自由贸易区 印尼 东盟国家 海关官员 西亚
  • 简介:卫生问题作为非传统安全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人的安全、国家安全乃至国际安全都构成了某种程度的挑战。传统的国际卫生合作基于功能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一种基于全球治理的更为开放、更具合作性的国际卫生合作方式正在诞生,卫生治理不再被主权国家行为体置于传统外交议题之外,而越来越成为全球外交的重要议题。卫生外交体现出外交关注人本身或“人的安全”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外交伦理取向正在成为当今外交界的共识。中国和美国作为医疗外交行为体的两个典型国家,其医疗外交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学界进一步探索。

  • 标签: 医疗 传统外交 卫生问题 国家行为体 中美 国际安全
  • 简介:俄罗斯在从国有化经济向私有制转轨过程中,经济结构的重组引发了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的重组。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都在转轨的背景下,俄罗斯出现大量的国立学校,它们已成为当今俄罗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俄罗斯 教育 非国立教育
  • 简介:中国“中蒙俄经济走廊”与俄罗斯“跨欧亚发展带”综合规划和蒙古国“草原之路”计划产生了诸多契合之处,三国达成了深化合作的共识,要更有效地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速度稳步提升,助推东北亚区域交流合作。

  • 标签: 中国 蒙古国 俄罗斯 经济
  • 简介: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得到俄罗斯的积极响应和认同。黑龙江省谋划构建的"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以边境口岸的发展为基础,边境口岸建设对加快与俄罗斯互联互通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黑龙江省 边境口岸 运输通道
  • 简介:目前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总体发展顺利,但仍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要进一步提升中国与东盟的区域合作水平,必须充分认识并发挥软实力的关键作用,通过软实力的成功运用消除双方合作的各种障碍,解决好中国-东盟区域文化建设、构建一个更具亲和力的国际合作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积极主动参与东亚地区机制建设这几个关键问题。

  • 标签: 软实力 中国 东盟 区域合作
  • 简介:40年前,中美发表《上海公报》,这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开启了两国交往合作的新篇章。回首40年,中美关系虽然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前进方向,并取得长足进展。

  • 标签: 对外关系 外交政策 中国 美国 合作伙伴关系
  • 简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对扩大和深化云南与缅甸的经济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双边现有的良好合作基础和进一步拓展经济合作的愿望出发,为适应和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全面推进滇缅经贸合作,加快昆明-曼德勒沿线的社会经济发展,把中缅地区经济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笔者建议:把加强与缅甸的合作,共同构建昆明-曼德勒经济走廊提上议事日程.

  • 标签: 中国 缅甸 旅游业 农业 政策 转口贸易
  • 简介:1996年5月8—22日,江泽民主席首次出访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埃及、马里、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等非洲6国,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盛大、隆重、热烈的欢迎。在访问中,江主席同上述各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非统和阿盟组织的领导人举行了一系列会晤和正式会谈,就双边关系和重大国际性问题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在非统组织总部,江主席发表了关于中国对政策的长篇演讲,受到非洲国家的高度赞赏。访问期间,中国政府同6国政府签署了有关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的协定、协议、意向书和备忘录共23个。江主席的非洲之行实现了预期目标,获得了圆满成功。现将非洲6国政要对此访的重大意义、丰硕成果及希望建议等有关言论摘编如下:

  • 标签: 江主席 埃塞俄比 肯尼亚 津巴布韦 中国与非洲 纳米比亚
  • 简介:在2017年5月14-15日举行的高峰论坛上,“一带一路”被多国政要盛赞为“改变未来的伟大倡议”、“一个伟大的构想”。从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到近期刚刚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倡议提出已近四年。在中国的大力推动下,从概念界定到顶层设计再到具体项目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逐层推进,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

  • 标签: 高峰论坛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国际合作 国家主席 顶层设计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积极发展对非洲的关系,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领域均展开了密切合作。印度加强其对政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其政治上的大国梦想、能源上的巨大需求、对新兴市场的渴望以及维护地区安全的现实需要。展望印关系的未来,印度将继续加大对关注力度,推动印全面合作,增强在非洲大陆的影响力,以更好地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中印两国在对关系上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可适度加强在对事务上的协调与对话,推动中印三方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 标签: 印非关系 印度对非政策 中非关系
  • 简介:<正>印尼总统苏哈托签署的一九八四年第二十九号“总统决定书”,取消了一九八○年第十四号“总统决定书”里关于“原住民”与“原住民”的提法。此事在印尼各界反应强烈,众说纷纭。取消“原住民”提法,实际上是对过去错误政策的否定。是印尼政府一项明智的决策。

  • 标签: “原住民” 印尼 积极意义 决定书 工商会馆 政府
  • 简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表明,"南—北"("弱—强")型合作模式成功机率较高。广西与东盟应立足现有基础,联手引进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努力提升"弱—弱"型为主的合作模式,开辟一条借力第三方市场、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新路径。如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合作平台、打好区域性招商组合牌、主动切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价值链分工体系、加大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引进力度等。

  • 标签: 中国 东盟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 欧美 日韩 广西
  • 简介:面对国内经济的下滑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东盟作为一个地区性的国际组织,2001年表现比较活跃。在经济一体化、科技、控制爱滋病和禁毒、反恐斗争及地区安全等方面,东盟加强了内部和国际合作,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展望2002年,东盟将在经济合作、一体化和地区安全问题上进一步加强合作。一、加强内部团结合作,推动一体化进程东盟于1967年成立。1994年5月发表了《东南亚十国关于建立东南亚共同体的声明》,明确提出东南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体化的目标。此后,东南亚一体化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2001年,东盟加强了内部团结与合作,推动了一体化进程。(一)推进经济一体化1、加强金融

  • 标签: 东盟 2002年 经济合作 区域一体化 地区安全 亚太地区
  • 简介:互联互通是当前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向,东北亚区域的互联互通发展受政治、历史、领土问题等因素的制约起步晚、发展滞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东北亚互联互通的发展,东北亚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得到加强,人文交流日益密切,经贸合作稳步推进。新形势下,为加快推进东北亚国家互联互通,应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经贸互联互通;三是推进区域文化认同促进人文交流的互联互通。

  • 标签: 东北亚 一带一路 互联互通
  • 简介:欧洲视非洲为其传统势力范围,在一体化进程中也始终将非洲作为其身份的外部对应,将其置于非常重要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过去十年来,非洲经济迅速发展,考虑到非洲大陆蕴涵着丰富的能源资源,欧盟日益关注在非洲的利益,通过倡导"可持续"能源开发理念,对非洲实施新的能源开发布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同非洲一直保持着积极友好的合作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非洲不仅成为中国能源安全多样化风险分担的重要地区,也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实验场所。中国援助非洲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结合中国经验走出了"以基础设施建设换能源"的对非洲能源开发模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由于中国和欧盟对能源安全的可持续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导致双方在非洲能源开发中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径。非洲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可持续开发的关注,促进了中国和欧盟在非洲能源开发中的合作。

  • 标签: 非洲能源 能源安全观 可持续发展 中欧合作 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