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朱镕基总理1998年12月31日在由他主持召开的"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科技进步。经济建设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有赖于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前重要工作是大力推进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本报告是国家科技部1998年7月委托冯之浚教授主持的软科学课题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本刊征得作者同意,优先全文发表,以飨读者。作为这个课题的同名著作不久也将面世,参加这一课题研究的还有中科院罗伟教授和方新博士,中央党校张永谦教授,科技部柳卸林博士,清华大学薛澜博士,社科院王春法博士。

  • 标签: 国家创新系统 技术创新 创新活动 研究开发 科技体制改革 市场机制
  • 简介:采用管理熵对绩效的评价方法,截取2009—201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上四大创新系统的部分科技产出数据进行管理熵值计算,对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行绩效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指出,2009年至2013年间,国家创新系统整体的管理熵值单调递减,系统无序度逐渐下降、有序度逐渐升高,表明系统的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各创新系统的管理熵值递减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系统、知识应用系统与知识传播系统;其中知识传播系统管理熵值变化不连续、波动性较大,表明该子系统内部稳定性不足。政府应充分发挥国家专有因素的力量进行制度创新,积极应对国家创新系统失灵问题,提升知识的流动力与分配力以促进知识传播系统的有序发展。

  • 标签: 国家创新系统 管理熵 知识流动 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
  • 简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凸显了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标签: 教育创新 经济发展方式 优先发展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科技进步 人才竞争
  • 简介:当前,区域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创新能力体系中,地方政府的创新能力居于引导地位,它集中表现为政府制定和驾驭政策、激活各类生产要素、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能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综合反映。

  • 标签: 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发展理念 政府职能
  • 简介:以2008-2013年湖北省12个主要城市的数据为基础,应用DEA中针对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的BCC模型,对各地区在技术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区域创新综合效率总体水平比较理想但呈下降趋势,而且各市州的创新效率差异明显;区域创新投入冗余严重,技术开发阶段尤为突出;全省只有襄阳市和鄂州市一直处于创新活动的最佳规模,绝大多数的市州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 标签: 数据包络分析 创新效率 湖北省
  • 简介:该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安徽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运用因子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对评价模型做整体检验,对安徽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标签: 科技创新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模型 因子分析法
  • 简介: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本文首先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以及创新绩效五个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然后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诸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提出了提升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 标签: 区域创新能力 创新指标体系 甘肃
  • 简介:国务院在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相关文件中,不仅提出了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依托京津冀的新定位,而且提出了区域依托发展的新命题,这不仅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运用与发展,更是区域各方以“共举”、“共建”与“共享”为原则的科学发展新理念。这一新理念不仅开拓了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新视野,拓展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更揭示出依托发展蕴藏的巨大潜力与旺盛生命力。

  • 标签: 依托发展 区域协调 新理念
  • 简介: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处理和协调作为区域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自然无关联机制、市场机制、科层制和府际治理机制等是协调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四种基本制度。自然无关联机制早已过时,必须摒弃。市场机制和科层制在协调政府间关系时具有积极效应,但却存在着"市场失灵"和"科层制失灵"的治理困境。府际治理机制是解决上述困境的正确选择,也是当前区域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发展方向。

  • 标签: 府际治理 区域治理 地方政府
  • 简介: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坚实基础。当前中国创新区域体系中,一些传统的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区域创新体系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呈现出主导产业多样性、县域边界性明显等新的特征。同时,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处于关键地位,FDI充当了重要的技术扩散源。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区域创新和企业创新的掣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有助于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适配性政策支持。

  • 标签: 区域创新体系 创新型国家 产业集群 地方政府
  • 简介:成渝经济区地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重要的战略定位赋予了它改革与发展的新内涵,其自身的创新发展对于带动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也是成渝经济区未来崛起的关键因素。

  • 标签: 成渝经济区 区域创新体系 统筹城乡
  • 简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 标签: 区域协调发展 行政体制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经济社会发展 六届六中全会 科学发展观
  • 简介:冯梅、杨建文在《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撰文认为,创新集群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要素构成、要素之间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结构成了创新系统的网络体系,它们影响集群的技术创新。在这个网络系统中,创新优势来源于系统合作,高位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决定集群在产业链中的位置,环境和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动力。二十世纪以来,

  • 标签: 创新集群 经济全球化 区域网络 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系统 《学术月刊》
  • 简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确立,对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化重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主要经济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重视产业结构的生态化重构。以东北为案例的分析表明,区域产业生态化重构过程中遭遇金融支持困境。生态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推动区域产业绿化进程的重大金融创新支持,应引起更多关注。从地区经济的实践出发,可以综合运用政府主导模式和市场主导模式,选择适宜的生态产业投资基金构建方式,以求激发区域产业的绿化效应。

  • 标签: 产业绿化 金融支持 生态产业 投资基金
  • 简介: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近期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结构、创新环境和体系的效能评价,实践操作在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中占很大的比重。国内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刚刚起步,对区域创新比较成功的英美两国有关区域创新系统的思想和实践进行分析,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 标签: 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体系 创新环境 启示
  • 简介:澳门回归十五周年以来,社会、经济及民生各方面均取得优越成绩,可谓"一国两制"的成功示范及"区域合作"的有力体现。澳门在得益于区域合作的同时,须感恩于中央政府及周边省市的大力支持及配合,并应积极主动维护"共融、互利"这一区域合作的核心价值。本文以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发展定位为切入点,从构建珠三角旅游产业集群、共同参与环保项目、共同打造大免税区三方面论述澳门如何向周边城市传递经济高速发展的正能量,提升对外辐射力,从而有效消除对周边省市造成压力与矛盾,弘扬"共融、互利"核心价值的观点及理念,祈能为澳门更好地参与区域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区域合作 共融 互利 产业集群 核心价值
  • 简介:从国家层面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虽然已经有几年,中部六省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中部与东部的差距依然没有明显缩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使中部发展受到诸多制约。从政府制度创新的角度出发,在中部形成良好的市场、法律、人才与劳动力环境,将会有效地促进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为实现中部崛起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

  • 标签: 制度创新 中部 区域经济 合作
  • 简介:4月4日,在泰国曼谷将举办区域海啸预警系统需求差距研讨会。该研讨会将侧重于摸清目前建立印度洋海啸预管系统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差距。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已经着手开展此项研究工作。

  • 标签: 海啸预警系统 差距 印度洋 理事会 联合国
  • 简介:社会公共安全协同应以自组织体系的形成与作用为目标。当前区域社会治安协同系统包括人力、结构、信息、关系等子系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分析,在子系统内及子系统之间均有表示正因果关系的增强型正反馈回路。在这些回路所反映的要素中,警务交流频率与效度,治安社会参与度,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及社会信任度与凝聚力这四个要素通过影响社会治安人力资源、信息、合作结构和主体间关系四个维度,对区域社会治安协同自组织体系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社会公共安全 区域社会治安 协同系统 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