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围绕近年来学界对底层问题的不断探讨和论争,从三个方面对底层底层文学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列举和整合。综述内容包括对底层概念的阐释;文学应该如何表述底层,即有关知识者代言问题的争辩;关于底层文学的深度挖掘和思考等。冀能描摹当前底层问题研究之大略情形,为下阶段研究作初步的资料准备。

  • 标签: 底层 文学 研究 代言 综述
  • 简介:一项名为《焦躁不安的美国劳工》的研究报告,列出了三分之一美国劳工几个方面的生存状况:三分之一入不敷出;三分之一没有工作安全感;三分之一的信用卡债务金额超过他们退休基金中的储蓄。由于社会制度和保障机制的不同,美国的底层公众却有着与中国底层不太一样的生活状态。

  • 标签: 生活状态 美国 公众 退休基金 社会制度 安全感
  • 简介:底层文学是90年代以来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底层文学作品在描写底层生活时,叙述了底层经历的苦难和不幸,本文先是探讨底层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继而是底层文学作品的悲剧性。从悲剧理论来看底层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展现的悲剧抗争意识和行动意志,以及创作时出现的过度苦难叙事问题,应加强叙事节制和理性思考。悲剧抗争起着消解苦难的作用,不仅如此,底层文学作品的悲剧性还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 标签: 底层文学 悲剧性 苦难叙事
  • 简介:在市场经济时代,对底层社会青少年偏差社会化的研究,首先应着眼于青少年的学龄前教育,由于底层社会学前教育资源匮乏,使得学前教育功能缺失,导致青少年不能顺利进入学校制度化的生活;其次是学校教育机会的失衡,由于底层社会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导致青少年在情感教育和文化教育方面出现双重缺失,阻碍其生理心理健康发展;再次是自我身份认同焦虑,底层社会青少年自卑与超越并存,但超越往往受到阻碍,导致青少年产生自我认同焦虑。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极易采取极端行为,导致偏差社会化。

  • 标签: 底层社会 偏差社会化 教育功能缺失 教育机会失衡 认同焦虑
  • 简介:底层互害"论不禁误导了公众舆论,而且从法理的视角看,它严重混淆了加害者与被害者的道德和法律责任界限。徐玉玉事件发生后,迅速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话题。在众声喧哗中,有一种名为"底层互害"的论调"脱颖而出",并且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底层互害"论的"研发者"是谁?现今已难以考证。事实上在徐玉玉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颇有些市场了。

  • 标签: 荒谬性 危害 公众舆论 责任界限 众声喧哗 加害者
  • 简介:穷人是物质匮乏之人,而物质之匮乏来源于权利匮乏;穷人之所以贫和弱,是因为权利的缺失。为摆脱贫困而进行的努力,就是保护作为生存权的人权。因而,为了生存和有尊严地生活进行表达与行动并追求社会公正,对于穷人而言就是最大的政治。如今很多领域、很多地方都明确提出了为穷人还权赋能的主张,而还权赋能一方面要有制度设计和实施的变革,另一方面还须通过公共生活和社会参与,使包括穷人在内的普通人真正具有政治地位。

  • 标签: 穷人 政治 权利 制度
  • 简介:农村税费改革前,两工制度是为解决后集体化时期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的劳动力供给问题而创制.这种计划式、指令性的劳动力利用制度,与市场经济催生的农民自由和权利相违背.农民选择“弱者的武器”消极怠工,以农村人情活动来消解村干部的监管权力.农民在面对不符合其利益的制度时会选择依靠传统文化网络,自下而上地来消解村干部权力,其行动逻辑是道义与理性的结合,以低成本实现对制度的抗争.

  • 标签: 农村两工制度 权力的文化网络 农民抗争 乡村治理
  • 简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生存资源和发展机会,但因各种制度性排斥的客观存在,并受限于孱弱的市场能力,在大城市的城郊接合部形成了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底层社会,由此催生出庞大的低端市场。非正规经济的勃兴正是对城市这一底层社会的积极回应,它不仅为落脚城市的底层群体提供谋取家计的手段,更相对低成本地满足了底层社会的消费需求。但非正规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城市的社会秩序,并产生一系列的治理顽疾。文章认为,引入底层参与、采取分类治理以及培育自治能力是实现非正规经济“善治”的正道。

  • 标签: 底层社会 低端市场 非正规经济 城市社会治理
  • 简介:在1949至1964年的三份妇联刊物中,底层妇女作者将官方的政治和性别话语融入她们的自述文本中,呈现了丰富的“(妇女)解放的语言”。她们借用“劳动者”“剥削”“阶级”等不同社会主义话语框定自身经验,再现自身遭遇的以经济剥夺为基础的阶级和性别等多重压迫;用“封建”命名和反抗公共和私人领域的男权思想;用“劳动妇女”“主人”“同志”等概念重塑自我认同,肯定自身的劳动付出和意义,想象新的性别身份和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构建平等、受尊重的和政治性的主体身份。她们没有将自己看作新社会体系的被动的受益者,而是在自我解放和再现中努力呈现自身的能动性。

  • 标签: 妇女解放 妇联刊物 底层妇女 自述
  • 简介:山东新锐作家常芳以女性特有的温情笔触,将深具传统文化底蕴的老济南城作为视角,以此切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困境,从中发掘他们精神世界的达观。同时又以独辟蹊径的敏锐注视着城市精英群体,为这一特殊群体代言,书写着他们精神世界的迷茫和虚空。小说集《一日三餐》所收录的作品较好地体现了女作家常芳在温情书写中的底层关怀与精英批判意识。

  • 标签: 常芳 《一日三餐》 底层关怀 精英批判 温情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