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广东省中山市检察院反渎局局长田洪的履历很“丰富”:自1994年调入中山市检察院后,田洪先后在侦监、公诉、民行、反渎等多个部门工作,他既是办理刑事案件的专家,也是民行检察方面的专家,他还被国家检察官学院广东分院聘为客座讲师。

  • 标签: 职业敏感性 “丰富” 部门工作 刑事案件 民行检察 检察院
  • 简介:死刑案件中刑事和解的适用不仅在理论层面存在着的"公平正义"之争,而且在实践层面也因为缺乏操作规范和裁量标准而引发"花钱买刑"、"同罪异罚"的质疑,需要结合刑事审判实践加以深入研究。死刑案件中引入刑事和解,能体现实践中刑事和解所具有的广泛社会价值与法律价值,一定程度上是对刑事司法实践做法加以规范与正名的过程,也符合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保留死刑,慎用死刑"政策的贯彻,其效力不是为了消灭加害人的刑事责任或者减轻、免除处罚,而是定位于量刑时从轻考虑的情节。

  • 标签: 刑事和解 死刑适用 价值冲突 利益平衡
  • 简介:<正>只有通过美这扇清晨的大门,你才能进入认识的大地。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席勒(F.Schiller)如是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有美,才能通达认识的真理。席勒是在强调美对于认识的重要意义。"法律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所暗含的所谓无意识的‘隐秘秩序’(verborgeneOrdnung),有时也必须通过美‘这扇清晨的大门’才能被人们所知觉和认识。"

  • 标签: 刑法学研究 刑事法治 陈兴良 席勒 情感问题 死刑制度
  • 简介:现实司法实践中,法院面对外部不正当干预,往往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压力转移。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中国当下司法场域中各种权力合力作用的结果,它既是法院的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策略,一种嵌在政治和权力复杂网络之中的挣扎,往往是一种官僚之间采用的斗争方式,部分地具有为司法独立而战的因子。尽管其中具有诸多的可被批判成分,但是批评不能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建构。如若可能,我们可以文中的案例为切口,探寻协调司法运作规范性与现实适应性之间两者相互过渡的中介。

  • 标签: 压力转移 司法场域 权力 现实性
  • 简介:执行难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其出现并不仅仅是因为未能执行到位的个别案件,而是对执行债权实现总体状况的感性认识。理想化的执行实体正义忽略了司法过程中的客观因素,即执行能否到位不仅取决于法院的司法能动力,也受制于债务人的实际财产状况,即便在诚信监管体制完美有效的情况下,规避执行'零发生'的状态中,客观上仍然会存在全部或者部分执行不能的情况。从法治理性的发展来看,'执行难'观念的消失具有必然性。设定公正、合理的程序标准体系是实施的前提,也是程序正义的核心和第一要义。在法治时代,执行程序的良性标准不在于难易之分,而在于是否遵循法定的流程和期限对债务人采取了全部执行措施,包括财产的直接执行甚至人身、信誉的间接执行措施,给予债权人充分的程序救济。执行程序应当建立以程序正义为本位的评价体系,将评价参数集中于法定执行措施的实施、执行流程节点及期限、执行进度的及时公开以及相关权利人异议权的保障,并随着司法实践的深入和司法能动力的扩张不断地完善实施标准体系,彰显执行程序正义的价值引导作用。

  • 标签: 执行难 标准体系 感性共识 程序正义
  • 简介:当下法官流失现象严重,但其中女性法官流失的比例要远低于男性法官。通过对法官压力来源进行归纳分类,发现男性、女性法官除生理性因素之外的压力感差异主要体现在职业荣誉感与个人成就感两方面。进一步分析该两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可知,女性法官受其自身关怀道德的影响形成自然法法律观更为注重案件的实质正义,更多采取调解的工作方式,加之女性自身的性格特征使她们趋于采用'去暴力'型的司法工作方法,这些都令女性法官更具职业荣誉感与个人成就感。女性法官群体的这种抗压性表现对于当下中国的司法工作而言,意味着中国的司法工作在司法理念、司法工作机制以及司法工作方法三个方面要'尊重每位消费者,重视每个用户体验',追求法官个人体验感与满意度的司法工作模式。这里的个人,不仅包括法官,也还包括司法服务的群众。

  • 标签: 女性法官 压力 道德取向 性格特征 司法应对
  • 简介:本文利用多倍仪,对立体脚印压力面的形状、大小,高程进行测量和立体摄影,可以显示脚印各部位压力面的标准范围及高程数据,为单脚印检验定量化提供了条件。

  • 标签: 多倍仪 压力面 高程数据 单脚 控制网 近景摄影
  • 简介:《公司法》第136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登记成立后,即向股东正式交付股票,公司登记成立前不得向股东交付股票,并没有明确规定公司应在成立后的什么时间段内交付股票。股东的股票交付请求权是股东权的一种,按照《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间为两年,那么,公司在成立两年后,未向股东交付股票,股东是否就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该项合法权益的权利呢?本文从时效的本源、立法目的及请求权的性质、股票的性质方面讨论了这一问题。

  • 标签: 股东 股票交付请求权 诉讼时效 案情 裁判 法理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