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法律保障宗教自由,但宗教规范与宗教行为必须遵守国家法律,不得与国家法律相冲突,违反国家法律的宗教规范将不被认可。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上升为法律制度的理念,也是我们今天处理法律与宗教规范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宗教作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必然有自身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其教徒和信众的行为,但前提是这种规范不得与国家法律相冲突。我国宪法和法律在这个问题上,相关界限是比较清晰的。首先,明确了对宗教行为规范的宪法原则;其次,完善了规范宗教活动的法律法规体系;此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在不违反法律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变通处理。

  • 标签: 法律与宗教 宗教自由 规范关系
  • 简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一直被尊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并有众多儒家之伦理被逐渐直接或间接纳入国家法典之中。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儒家之外尚有释、道等外来或本土的思想流派也在这片土地上发扬、流传。以外来宗教中影响最大的佛教为例,其与儒学曾发生一些冲突,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后者对前者"毁人伦"的批评。作为被"儒家化"的历代王朝法典,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在与宗教管控有关的部分,自然也表现出与儒佛冲突相对应的一些对佛教的限制(而非禁止)。如《大清律例》中,这样的律文主要有"称道士女冠"、"私创庵院及私度僧道"、"僧道拜父母"三条,从唐迄清,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三个条文有所流变、损益,但其限制佛教的立法意旨始终一脉相承。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这种"限而不禁"的国家宗教管控政策中发展演变。

  • 标签: 儒家伦理 大清律例 近思录 儒佛冲突 宗教管控
  • 简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不仅阐述了人民共和国的理念,也讨论了这个理念如何实现的问题。对于卢梭来说,"人民主权"是共和国最为关键的要素,它保障了人民在政治体中的主动地位,是人民获得自由与民主的基石;政府权力与人民权利的平衡是保障政治体健康运行的结构性条件,只有在这种平衡关系中,自由、民主和秩序、安全才能都得到落实。在卢梭的时代,这样的一个共和国基本上只是一个理想型的乌托邦,它包含了大量的建构性、规范性和反思性内容;这个理想主义的共和国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确立和巩固,卢梭提出的实践方案是公民宗教。然而,公民宗教这个设想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悖论,它并没有解决人民共和国在落地生根过程中理性与情感、规范与文化相矛盾的问题,而只是把这些问题给掩盖和拖延了。笔者在此分析和揭露这些立国过程中的困境,旨在强调对政制改革要采取一种审慎、周延和深思熟虑的态度。

  • 标签: 《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 官民平衡 公民宗教
  • 简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暴力恐怖案件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且均与宗教极端犯罪活动有直接关系,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依法惩治暴力恐怖、宗教极端犯罪活动,有效防止暴力恐怖案件的发生,根据《刑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现就办理暴力恐怖、宗教极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 标签: 最高人民检察院 刑事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 法律若干问题 暴力 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