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司法改革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就关于完善我国司法改革进行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以此为背景进一步探究我国的死刑存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死刑 刑罚 犯罪
  • 简介:民事诉讼法已明确将民事执行活动纳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范围,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经过对司法实践中的民事执行监督方式进行梳理和总结,笔者认为在新民事诉讼法实施的背景下,民事执行监督应将抗诉、检察建议、查处职务犯罪作为主要方式

  • 标签: 检察机关 民事执行 启动方式
  • 简介:伴随着我国发展战略的转型,我国正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强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品牌的重要,商标的合理使用所引发的问题逐渐凸显,本文主要围绕商标合理使用范围及类型进行了简单分析。

  • 标签: 商标权 合理使用 范围 类型
  • 简介: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通过对法治方式基本蕴含的厘清与法治方式实践运用的生动展现以及对运用法治方式需要把握的三组逻辑关系予以诠释,揭示法治方式的科学内容与实践逻辑。

  • 标签: 法治方式 法治思维
  • 简介:虚假诉讼问题涉及第三人撤销之诉、执行异议之诉、再审制度等复杂问题。现有研究没有脱离微观的具体概念、制度规定,较少从更为宏观的视角进行探究。本文试图引入新的研究思路,从虚假诉讼受害人救济方式出发,用时间标准进行梳理,区分"法院是否赋予第三人参与诉讼机会"和"第三人是否实际参加诉讼"来进行类型化研究,探究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对于虚假诉讼受害人的救济缺陷,寻求完善策略。

  • 标签: 虚假诉讼 恶意诉讼 第三人撤销之诉
  • 简介: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要根据不同的事实和诉求,选择合适的裁判。对于行政机关公开的内容与原告申请公开的内容不一致的,法院经审查不符合公开条件的,应该驳回诉讼请求。在撤销不予公开的行政决定之后,如果裁判时机成熟,则应判令行政机关履行公开信息的义务,否则只作出要求被告答复的判决。对于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公开政府信息义务的,要判断拒绝行为是属于行政作为还是不作为,然后再作出不同判决。在原告请求确认违法和行政机关履行公开信息的法定义务时,法院应当向原告释明恰当的诉求,在判决中应针对原告的要求履行这一诉求作出判决。

  • 标签: 政府信息公开 行政诉讼 裁判方式 裁判时机
  • 简介:证据收集合法性的事实与犯罪构成事实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是用于证明犯罪构成事实存在的证据法事实。对证据收集合法性事实,应当适用严格证明,与犯罪构成事实的调查相独立,确立"先行当庭调查为原则,法庭调查结束前进行调查为例外"的调查程序。对证据收集合法性事实,应当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证明责任,适用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

  • 标签: 证据收集合法性 犯罪构成事实 严格证明 证明责任 证明标准
  • 简介: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一方面全面总结了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工作情况。习总书记在工作报告中说:"一年来,中央政治局在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重点抓了四件大事"。其中第一件大事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另一方面,五中全会全面贯彻三、四中全会精神,是贯彻落实三、四中全会的新部署、新要求。五中全会不仅对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而且对未

  • 标签: 工作报告 法治精神 从严治党 全面深化改革 十二五规划 党内法规
  • 简介:所谓的"虚拟财产"外廷宽泛,其准确名称应是"虚拟事物"。用大陆法系民法观点分析,作为一种无体存在的客观事物,虚拟事物难以成为物权、债权或知识产权的客体,但其上存在民法应予保护的合法利益。该合法利益可区分为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均具对世性,可类推适用绝对权的保护方式。对用于交流沟通信息、表明个人社会存在的虚拟事物,其上利益部分可以纳入人格权体系,其他的可作为人格利益保护。对用于市场交易、开展经济活动的虚拟事物,多数情况下可视为金钱等同物。对用于个人休闲娱乐、给人带来精神满足的虚拟事物,其上可能兼具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将虚拟事物上之利益不作为权利而作为合法利益给予民法保护,契合当前民法体系的完整性、包容性,也满足进行刑法保护的需要。

  • 标签: 虚拟财产 虚拟事物 人格利益 财产利益
  • 简介:回应权是名誉损害救济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该权利,被报道者有权要求报道媒体在原报道的同一版面、同样字体及篇幅免费刊登回应文章。回应权可以发挥救济名誉损害、减轻媒体诉讼压力与促进资讯多元等功能。我国《出版管理条例》虽规定了该制度,但其适用规则及法律效力并不明确。在比较研究基础上,建议回应权的适用范围应当扩张至所有媒体形式,包括印刷媒体与广电媒体,并主要限于事实报道的情形。被报道者行使回应权的,应当限制媒体名誉侵权责任的范围。

  • 标签: 回应权 《出版管理条例》 名誉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