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强调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两份新时期的重要文献均专门提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并把推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为当前的重要目标。

  • 标签: 国家治理 能力建设 能力提升 当代中国 中央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
  • 简介:发展中国对在WTO框架内讨论和解决贸易--环境问题持有戒心.因为讨论中没有充分考虑发展中国的利益和能力.风险预防原则、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举证责任问题以及与MEAs有关的条约解释问题,是发展中国特别关注的.

  • 标签: 发展中国家 贸易 环境 风险预防原则 举证责任 WTO
  • 简介:自2004年以来,一些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在徐显明教授的带领下,对亚太地区和欧洲的依照联合国“巴黎原则”设立的国家人权机构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以期从中探索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首先,作为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担负着依据联合国条约履行国际法律义务的责任。一些核心条约机构建议中国设立国家人权机构的号召值得我们注意,并采取措施予以积极的回应。在此基础上,考虑设立国家人权机构的过程中,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最后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国家人权机构模式只是对现有人权保护机制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将会为人权的促进和保护事业带来新机。

  • 标签: 中国 国家人权机构
  • 简介:中国法学研究中广泛运用“国家-社会”这一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法学界目前主要是利用这一框架进行范例研究,论者试图通过这种范例的研究对该框架的效力进行证明,并在打通市民社会两个层面的基础上,在渐进的过程中构建起中国的市民社会或者为实现现代化法治进行论证。“国家法与民间法”研究是中国法学运用“国家-社会”框架取得成果颇多的领域。法学界在运用这一框架时并未保持必要的警醒,对该框架的理论前提或预设很少质疑,而对于框架的作用和限度也没有深刻的把握。站在反思和批判的立场对中国法学研究中的“国家-社会”框架的作用和限度以及相关研究进行检视,并对这一框架背后的理念支撑进行分析,这或许是推进相关研究的一种可能的方向。

  • 标签: “国家-社会”框架 中国法学 市民社会 国家法与民间法 反思和批判
  • 简介:文章对我国目前国家安全与经济安全审查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分析,指出相关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国经济安全政策的规定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完善我国外资并购中国经济安全审查法律制度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国家经济安全审查 并购规定 消危协议
  • 简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海外投资国,但大量海外投资分布在安全风险高的发展中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国家现存防范安全风险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与之不相适应,无法充分保障海外投资的国家利益和投资者合法权益。从建立健全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国家促使投资者充分利用MIGA担保制度、构建中国特色投资条约"保护与安全"和"保护伞"条款、建立健全中国实施外交保护国际法依据四个方面建构了中国海外投资安全风险法律防范的基本体系与主要制度。

  • 标签: 中国海外投资 安全风险 国家法律防范 基本体系与主要制度
  • 简介: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的共同难题,但发展中国面临更大的冲击和挑战,遭受更为严重的财政后果。国际社会应当在全球应对BEPS行动中给发展中国以全面参与的机会,并予以特殊考虑。发展中国则应当坚持国际税收分配公平原则和立足本国现实需求原则,同时从推动以金砖国家为首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加强税收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一般和特殊反避税立法等方面做出回应。

  • 标签: 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 发展中国家 国际税收合作
  • 简介:大陆法系国家立法以列举的方式对刑事再审理由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而中国现行刑事再审理由之规定兼具含糊性、主观性等特征,并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本文在借鉴大陆法系国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对刑事再审理由进行重构,以期为刑事再审程序的再修改提供可资利用的材料,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刑事再审制度。

  • 标签: 刑事再审程序 刑事再审理由 重构
  • 简介:"天下国"既是古代中国中央王朝对于政治共同体的一种认知或假设,也是古代中国国家政权组织模式框架的一定程度的设置。"天下国"国家结构模式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即中央王朝是"天下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政治文化影响力由里到外推及四方。和平、友好是"天下国"统治秩序的主流。对传统国家结构模式进行新解读,理解其内在精神,对于今天我们如何恢复民族精神、树立大国形象以及如何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等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外服制度 华夷之辨 天下观 国家结构模式
  • 简介:一梁启超曾说:“吾民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天下,是东亚民族对世界的专有概念。字义上的意思为“普天之下”,没有地理和空间的限制。天下之概念,伴随一定的秩序原理,为某个地域、民众、国家的世界观。梁氏后来也曾就“天下”之意做过解释:“吾国人称禹域为天下,纯是世界思想。”

  • 标签: “天下” 国家 国际法 中国 晚清 世界观
  • 简介:<正>为了完善我国的刑事立法,发展我国的刑法理论,我们应当广泛研究外国的刑事立法和理论,其中亚洲、非洲发展中国也应当属于我们研究之列。亚洲、非洲发展中国的刑法典,对于不完整犯罪形态的划分,主要受盎格鲁撒克逊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影响,少数国家也受苏联法的影响。对苏联法律的特点,我国法学界已较熟悉,固此本文主要以受盎格鲁撒克逊法系和大陆法系影响的国家作为研究对象。

  • 标签: 犯罪未遂 刑法典 大陆法系 非洲发展 犯罪形态 盎格鲁撒克逊
  • 简介:<正>引言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占有和开发以及历代中国政府对其实行连续的管辖,表明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早已确定而无可争辩。然而,有关国家在近几十年来,却一再置中国主权于不顾,抢占其岛礁,并拼凑了一些所谓国际法上的依据,主张对南沙群岛的主权。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从国际法的角度,对中国与有关国家所提出的法理根据加以比较分析,以正视听。

  • 标签: 南沙群岛 国际法院 中国政府 领土主权 有效占有 中国主权
  • 简介:从实证政治角度考察我国立法权力的配置格局、运行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立法模式,更加具有实践针对性与理论解释力。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基于执政合法性与有效性政治考量实行主动的立法分权、人大及其常委会利用其政治符号权威与现实资源实现稳健的立法充权以及国务院及其部委借助行政权力回应改革需要的有效性优势达致迅速的立法扩权,这构成了立法权力的分化转移,引发了立法权力运作方式的变化,使得我国的立法模式转向“场域—竞合”模式。现行立法模式存在的正当性危机、科学性缺陷、规范性困境需要以民主化、理性化、法治化原则予以重塑,立法模式的民主化变革对于我国政治体制民主化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立法政治 立法权力 立法模式 “场域—竞合” 立法原则
  • 简介:首先,我先梳理一下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因为今天会议的主题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有直接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有两个基点,有时,我将其称为两只眼睛。第一只眼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在讲这个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讲两句话,只讲一句话是不够的,而且,前一句话要重要于后一句话。前面一句是目的,后面一句是手段。第一句话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句话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讲,这两句话一定要连在一起讲,只讲其中任何一句都是不全面的。不能只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标签: 国家治理 现代化 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制度 治理能力 治理体系
  • 简介:毫无疑问,"纯粹法理论"为"世纪法学家"凯尔森(HansKelsen)赢得了更多的学术声誉。对此,阿列克西(RobertAlexy)的评价并不夸张:如此敏锐地捕捉到法的规范性问题,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1]。除了两版《纯粹法理论》,国家理论、民主理论以及宪法法院作为"宪法守护者"的制度设计,

  • 标签: 国家理论 国家概念 法学家 社会学 宪法法院 学术声誉
  • 简介:2009年,中国的经济立法与经济执法不无亮点:《食品安全法》颁布、《反垄断法》配套规定的出台、反垄断执法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等等。但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有的法治乱象亦不断发生:国家投资经营法律规范尚未完善,投资不受程序法治约束;国有资本在一些领域过度膨胀,抢占民营资本的发展空间;行政垄断依然问题重重,阻碍了公平、自由的竞争秩序。

  • 标签: 2009 经济法 亮点 缺陷
  • 简介:TRIPS作为由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被动接受的一种制度安排,体现了发达国家的秩序主张,忽视了发展中国的正义要求和利益关切,从而给发展中国带来了负面社会后果。发展中国一直没有停止过改变TRIPS的努力:首先推动在人权、公共健康、生物多样性等国际体制中制订与TRIPS相左的知识产权规范,然后试图在WID体制内通过对TRIPS的解释和修订消除TRIPS与其它国际体制知识产权规范之间的冲突。这是一条从体制转换到体制协调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变革之路,关乎WTO成员之间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因而势必遭到TRIPS既有秩序的受益者——发达国家的抵制,使其充满着艰难、曲折。对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做好因应准备。

  • 标签: TRIPS 制度变革 体制转换 体制协调
  • 简介:构建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应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以此为指导,则需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树立宪法与法律的权威;重视法律的控权作用,以权力约束权力;保护公民的权利、保障人权,提高其法治意识与参与意识:注重程序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 标签: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中国特色法治国家 构建
  • 简介:《清帝退位诏书》对于共和政府的诞生具有重大的法理意义,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起构成民国建国的基本宪法文件。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不只是一场暴力革命,还具有“光荣革命”的性质,在大清王朝和中华民国之间存在一种历史连续性。中华民国的成立是南北妥协的结果,这种妥协的积极意义非常明显:它结束了南北对抗状态,有利于政权的和平过渡;《清帝退位诏书》中有关“五族共和”的宣示客观上发挥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有利于民国政府抵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分离活动。但妥协性意味着革命的“不彻底性”,民初时期的宪政争衡表明,中国的“光荣革命”引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后遗症,中国最终不得已走上更为激烈的革命道路。

  • 标签: 清帝退位诏书 辛亥革命 国父 光荣革命 五族共和
  • 简介:本文从考察建国以来我国制定的四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中规定的享有宪法职权职责的组织机构的法律特性出发,提出应当使用“宪法机构”的概念来代替“国家机构”的概念表述宪法文本规定的享有完法职权职责的组织机构的组织特征和法律特性更能突出宪法机构自身的地位与作用。与此同时,使用“宪法机构”概念可以强化宪法机构自身的宪法意识,提高宪法机构依据宪法规定履行自身宪法职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此外,使用“宪法机构”概念也可以有效地区分宪法文本所规定的国家机构、国家机关与非宪法文本所产生的国家机构、国家机关之间的法律性质,建立起对宪法机构活动的有效的违宪审查机制,防止保证宪法实施责任机制的无限扩大和泛化。最后,使用“宪法机构”概念可以更好地接纳宪法文本中所确立的非国家机构性质的“宪法机构”,建立起更加科学和全面地分析宪法文本所规定的宪法机构性质的理论框架和体系。

  • 标签: 宪法机构 国家机构 非国家机构 宪法文本 依宪办事 依宪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