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我国未来民法典草案完美、科学的设计,需要学者们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和研究,其中吸收外国民法典的成功立法经验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俄罗斯联邦民法典(Ⅰ)总则在其内容、结构以及立法技术方面的特色和成功之处,并由此获得了有益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就我国未来民法典如何对俄罗斯联邦民法典总则的成功立法经验和作法予以借鉴提出了看法。

  • 标签: 俄罗斯 联邦民法典总则 立法技术 经验借鉴
  • 简介:应中国政法大学中德法学院的邀请,联邦德国总统访华代表团成员之一,联邦宪法法院前任副院长马伦霍尔茨·恩斯特·戈特佛里德(Mahrenholz,ErnstGottfrled)教授于9月12日在我校学院路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了题为《联邦宪法法院——保证所有国家机

  • 标签: 德国 联邦宪法法院 马伦霍尔茨 院长 文化交流 法律研究
  • 简介:作者认为,“宪法修改”和“宪法演变”是两个具有特定涵义的概念。前者是指有修宪权的机关,依修宪程序对宪法原文所作的更改。“宪法演变”则是未经修宪程序,未作任何文字变动,只是基于社会实践与宪政运作的发展,突破了宪法的规定,导致宪法内容的变迁。作者阐述了导致宪法演变与修改的必要性与必然性的两种基本矛盾,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评述了宪法修改与宪法演变的各种形式,对我国现行宪法的演变与修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标签: 宪法规定 宪法修改 演变 宪法解释 社会实践 修宪程序
  • 简介:深入学习宪法切实保障宪法的实施李荣先(一)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制定的,她不仅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而且是新的历史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深入学习宪法,保障宪法的实施,发挥宪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根本保障作用,是...

  • 标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实施 法的实施 深入学习 宪法意识
  • 简介:<正>宪法惯例是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并被反复运用,为国家机关、政党及人民所普遍遵循而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的习惯或传统。它是有关宪法事项的一些基本的政治原则、格言、信条、常规、习惯、先例、谅解及权变等。宪法惯例在不成文宪法国家里,是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成文宪法国家中,它对宪法也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它能使纸上的条文在实际中运用自如,使宪法与通行的政治观念相协调,并随着形势的变化,使

  • 标签: 宪法惯例 宪法性 不成文宪法 美国宪法 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政治
  • 简介: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人民从事的事业,是一场新的革命。本文提出了一个发人思考、很有见地的观点,即:1954年宪法,是记载和保证中国的第一次革命的宪法;1982年宪法则是记载和保证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宪法。时代要求宪法有变和不变两个方面。宪法的修改必须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

  • 标签: 现行宪法 新时期 第二次革命 时代要求 社会主义建设 推动改革
  • 简介:<正>现行宪法自1982年颁布施行,迄今已整整十年了。十年间,我国人民遵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路线,根据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四大”,认真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经验,提出90年代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宏伟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增强宪法观念,保障宪法实施,

  • 标签: 宪法观念 宪法实施 现行宪法 宪法规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原则
  • 简介:俄罗斯1996年新刑法典关于犯罪概念的立法模式沿袭了1958年以来苏俄刑事立法采取的形式--实质概念模式.但是,新刑法典的规定和变革因批判地继承民族立法的传统,特别是反映俄罗斯刑事立法和刑法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而显得更为科学和合逻辑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刑法典关于犯罪概念的立法规定深受苏俄刑事立法的影响,但是,由于俄罗斯新刑法典的变革,两国关于犯罪概念的立法表述和内容有了较大的区别.这值得我们去了解和研究,以资借鉴.

  • 标签: 俄罗斯 刑事立法 犯罪制度 立法模式 犯罪构成 犯罪特征
  • 简介:宪法经历了从古代宪法、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的变迁,三者之间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内涵上的差异性或发展,民主、宪政是否必然成为宪法的构成因素值得进一步的考究.中国传统的宪法概念不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宪法概念应该回归宪法的本质:确立国家权力的实现形式,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新的宪法概念将对宪法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产生重要意义.

  • 标签: 宪法概念 国家权力 法的本质 宪政 民主 确立
  • 简介:宪法解释主体理论存有两种,即民主理论与自由宪政理论。本文对宪法的立法解释之是非与宪法的司法解释之是非作了分析说明,认为司法者而非立法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宪法。重点对我国宪法解释的制度设计与理论之争及模式选择与建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世界各国通行的三种模式中,立法解释模式与普通法院解释模式实际上被排除在了选择之外,惟一可行的模式就是欧洲模式:建立专门的宪法解释的法院或机构。

  • 标签: 宪法解释 立法解释 司法者 普通法院 三种模式 宪政理论
  • 简介:宪法的法律属性是宪政制度的价值所在,宪法的一切价值及其制度设计都以宪法的法律属性为基础和中介。本文从价值、规范和实践三个层面上剖析和回答了宪法的法律属性所关涉的三个问题。

  • 标签: 宪法 法律属性 宪政制度 价值取向
  • 简介:从我国宪法功能看,不适宜宪法司法化;从我国司法权能看,不可能先法司法化;从我国法律体系看,不必要宪法司法化;从现行案例看,不导致宪法司法化.

  • 标签: 宪法司法化 国法 权能 中国 法律体系 案例
  • 简介:在我国,近年来发生了一系列是否需要直接适用宪法给当事人提供救济的案件或者事件。这些案件或者事件中所涉及的适用法律还是适用宪法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如2001年的齐玉苓诉陈晓琪等侵犯受教育权案、2002年的蒋韬诉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身高歧视案、2003年的孙志刚被收容遣送案、2004年的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拒绝录用案等。一些学者认为,只有直接适用宪法才能给当事人提供有效的救济,一些学者依据立法法的规定甚至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有关的规范性法律文

  • 标签: 宪法救济原则 宪法 案件性原则 法律权利 中国 时效性原则
  • 简介:<正>研究宪法实施的保障,是个极其广泛而又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大问题。正确比较各国宪法和运用宪法保障理论,对维护我国宪法秩序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宪法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什么是宪法保障?所谓宪法保障,就是为了确保宪法秩序,保持统一法律体系的稳定性和实效性,一切国家机关和国民都必须遵守宪法。即指事前防止或事后纠正对成文宪法规范的侵害,在保障成文宪法规范这一意义上来理解。从法律形式上看,它禁止违反宪法的一切行为,尤其是禁止违反

  • 标签: 宪法保障制度 宪法条款 宪法秩序 成文宪法 实效性 宪法修改
  • 简介:<正>宪法规定,公民有罢工的自由。这次修改宪法,有的同志主张予以取消。理由是人民不能自己罢自己的工;罢工破坏生产,不利于安定团结;当前我围正值百废待兴之际,再也经不起罢工闹事了。诚然,罢工的弊端很大,应当力求排除。但是如果因而取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那是不妥的。因为宪法应否确认公民有罢工自由的权利,与公民在一定条件下是否应该搞罢工的行动,这是两个有区别的问题。即使宪法确认公民有罢工自由,那也不等于国家在任何条件下,一概提倡和鼓励罢工;公民有了此项权利,也不是一定要不顾大局,非去搞罢工不可的。

  • 标签: 罢工自由 宪法规定 公民 反对官僚主义 宪法确认 基本权利
  • 简介: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肩负着新时期治国安邦的重任。多年来在保障宪法实施方面,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宪法监督便是其中之一。为了保障宪法的实施,作者认为,只有建立起一个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只有对违反宪法的一切行为进行追究,才有利于保证宪法真正成为一切组织和公民的根本活动准则,才有利于强化宪法的权威和作用;并对此提出了两种具体方案。

  • 标签: 解释宪法 宪法实施 全国人大常委会 宪法监督制度 监督机构 宪法解释制度
  • 简介:宪法诉讼重视在法律实践中调动社会一切力量发现法律违宪的问题,对法律实践的尊重意味着人类承认有自己未知的领域存在,承认法律与人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宪法诉讼要求在法院解决问题,违宪审查是一个法律问题,应当用法律的方式、在法院、由法官们来决定.宪法诉讼是群众发现法律问题的智慧和法官解决法律问题的智慧的有机结合.

  • 标签: 宪法诉讼 法律实践 宪法委员会 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