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1 个结果
  • 简介:后现代法学的主旨是对现代法学的理论基石予以质疑、批评和创新。其对现代法学的反叛闪烁着环保思想,与当代许多先进的环保理念不谋而合。由此可言,当代环境法并非没有理论基础,而是有强大的理论依托。后现代法学对促进和推动中国环境法治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后现代法学 环保思想 环境法理论
  • 简介:后现代"是对肇始于启蒙时代,以总体性思维和理性主义为标志的"现代"的反思和反动。刑事和解则是多元视角中的一种平等对话机制,和后现代有着天然的联系。后现代以公共政策为中介,对刑事和解进行自我限以求在国家刑法主导,刑罚在场的情况下实现和解目标。中国刑法应当认真面对后现代思潮,使刑法呈现出人文学科应有的风貌,并积极促进刑法理论变革以回应社会实践之需要。

  • 标签: 现代 后现代 刑事和解 公共政策
  • 简介:(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国际私法后现代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并很快席卷全球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运动.它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后,很快在中国的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引起强烈反响,赞同者和反对者的声音同样响亮而有力.①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国际私法 法学研究 价值观念 “叙事性规范” 法律文化
  • 简介:隐私侵权抗辩是合法侵犯个人隐私的正当理由,包括三项:信息已披露、公共事件和公众人物。信息已披露意味着“再传播”原则上合法,但受“被遗忘权”的限制。公共事件关涉公共利益,公众有知情权;刑案记录构成公共事件,犯罪人原则上无匿名报道权利;采访自由、报道自由等言论自由合法触及隐私利益时亦应有度。公众人物私生活原则上应受保护,例外才不予保护,尤其是图像报道而非文字报道时应更为慎重。公众兴趣和公共利益均非抗辩,但后者是公共事件和公众人物两项抗辩的深层理由和衡量标准,公共利益(信息利益)与隐私利益在个案衡量时应考察信息主题、利害关系人公职身份和知名度、侵害方式、侵害领域等八项因素。

  • 标签: 隐私权 侵权 抗辩 信息已披露 公共事件 公众人物
  • 简介:作为审判依据的案件事实并非纯然得自证据,而是一种在修辞中完成的故事。证据所能得出是零散的、片段化的事件,事实则是情节化、戏剧化的全景叙事,根据相同的证据和已经获得确认的事件,可以形成不同的事实文本和判决结果。崔英杰案提供了一个细致的实例,展示出解释、挑选等修辞手段在案件审理中形态和作用,以及最终的情节化、戏剧化的案件事实如何得来。更进一步,修辞并非仅仅是语言的装饰或者说服的手段,实际上修辞本身就是事实的建构,而不同的叙事文本背后又隐含着修辞者的立场抗衡。

  • 标签: 案件事实 证据 事件 修辞 叙事 崔英杰案
  • 简介:随着涉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及农村利益分化程度的扩大,农村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矛盾冲突也日益增多,在和谐成为发展主题、稳定重于一切的时代背景下,维持农村社会稳定成为基层治理中的头等大事。为了确保管辖区内社会秩序稳定、应对上级考核压力以及响应中央化解矛盾的号召,乡村治理者想方设法维护稳定,这样就出现了各种滥用权力、财力以及人力的现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农村社会的纠纷处理以及稳定问题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本书作者张丽琴研究方向为农村法制建设以及乡村治理,近年集中关注基础纠纷处理机制的运作和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本书从宏观视角分析农村社会不稳定的表现,乡村维稳的责任、对象和方式,最终主要以两个镇(小林镇和灯笼镇)的个案研究,来探讨村级纠纷调解机制的实际运作经过和乡级纠纷调解运作原理以及维稳逻辑。但是这种个案的研究存在某些固有的缺陷,这是不可避免的,其最明显的不足表现为典型性和全面性问题。

  • 标签: 纠纷处理机制 乡村社会 维稳工作 农村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问题 纠纷调解机制
  • 简介:苏力《送法下乡》与徐昕《论私力救济》对正处在研究方法转向中的中国法学而言意义重大。两书主题和内容各异,但表述方法却有一定程度的相似:都采取了以个案为切入的写作进路。然而在“小叙事”的获取方式上,两位作者却是迥异的。把两书中个案获取方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论私力救济》与《送法下乡》中的一致与转变。这种以个案切入为写作思路的转换是目前中国法学研究典范更迭的一个表征。

  • 标签: 个案 研究方法 法社会学 《送法下乡》 《论私力救济》
  • 简介:社会文化历史视域中的双性人形象并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同,这归根于医学上性别二元范式对法学的影响,即法学对医学上性别二元范式的全盘继受。当前医学上已经开始对双性人去病化,在实质上废弃了二元性别范式,但法学在性别问题上仍然停滞不前。法学的二元性别范式导致实践中性别变更手术的滥用和公共场所性别区隔空间等问题都对双性人的社会认同、平等保护等人权受到挑战。二元性别范式也为部门法上涉性别法律制度的适用提出了难题。立法应扬弃既有的性别二元范式,承认第三性别的法律地位。根本之途在于户籍身份证性别制度的改革,在确定第三性法律地位基础上对具体部门法推而广之。

  • 标签: 性别 法律性别 医学性别 双性人
  • 简介:本文分析了现代性观念、现代法治以及两者在当下中国语境中的相互关系。本文认为,现代性观念是存在问题的,它遮蔽了社会历史变化的相当重要的复杂性、多样性,容易使人们对社会的建设方案出现片面的、直线的、纯粹的理解,容易使人们对社会建设方案的“他者”要素视而不见。尽管“现代法治”作为观念在当下中国是极具积极意义的,而且,对法治现代化的总体建设方案大加批评也是徒劳无益的,但是,在“现代性观念”操纵下的“现代法治”观念,依然需要我们对之作出某些“诊断式”的分析说明。“现代性观念”和“现代法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合谋”关系,对此应该保持必要的警惕。对“现代性观念”和“现代法治”进行诊断式的分析,并不是反对现代化和现代法治在中国当下语境中的推进,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分析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现代化和现代法治在中国有益健康的展开。

  • 标签: 现代法治 法治现代化 性观念 中国语境 反对 批评
  • 简介:<正>战后,由于维希体制的崩溃,使战前劳动法制的一些原则得到了恢复,这就是恢复"工会自由"和罢工自由,以后从法律上确认了职工代表制(一九四六年四月十六日法律)。但是,在战后特殊的经济条件(战后复兴经济)之下,劳动协约法不可能立即恢复到一九三六年法律所确立的制度上来,只是

  • 标签: 劳动法制 协约法 职工代表 法律 团结权 工会会员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的司法改革,经历了从审判方式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变迁。这大致以2002年十六大将"司法体制改革"作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过渡节点,体现出司法改革的逐步深化。在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组成部分的司法体制改革和建设阶段,特别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有必要从现代政治和国家的角度来审视司法,从政治文明构建的高度来筹划司法改革,而不宜使司法改革局限于机构改革、方式改革和工作改革。

  • 标签: 政治体制改革 司法体制改革 现代司法 过渡节 改革局 审判方式
  • 简介: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不能代替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在现代企业的创新体系中,由于管理创新具有周期短、费用少、风险小、整合性强、创新成本低的特征,而处于综合统筹、指导协调地位。在市场经济机制下,由于政策法规、经济现象总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不能对管理创新的内容作一系统、全面的概括,但可以通过建立管理创新矩阵来全面认识创新的主要内容。

  • 标签: 创新体系 管理创新 创新矩阵
  • 简介:现代侦查是法治侦查,应遵循刑事法治、程序法治和警察法治的一些基本原则。其中,适用于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一般性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程序法定原则、司法审查原则、比例原则等;适用于侦查程序和侦查活动的具体性原则包括:任意侦查原则、强制侦查法定原则、适度公开原则、侦查有效原则等。

  • 标签: 侦查法治 法律原则 一般性原则 具体性原则
  • 简介:<正>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既给予每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机遇,也使每一个企业都同样地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如不树立起优秀、鲜明的企业形象,便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也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下面,就现代企业形象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初步见解.一、现代企业形象的含义在现代社会,企业形象是指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企业的外貌与内涵,是消费者和社会大众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外貌指的是表层外在形象,如高大的厂房,鲜明的标志,美好的环境等。内涵一是指深层内在形象,如企业精神面貌;二是指综合实力形象,如先进的技术装备及经济效

  • 标签: 现代企业形象 企业间 内在形象 形象建设 企业文化 综合实力
  • 简介:改革是一个含义宽泛的词,仅从字面意思并不能确定其具体方向,这也表现在它与法治的关系中。如果改革的取向与法治相符,则改革将通向法治;反之,则改革将与法治背道而驰。在当前我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中,尤其需要从理论层面考量什么是现代法治、现代法治如何可能以及何种改革可以通向现代法治等问题。

  • 标签: 现代法治 改革 字面意思 依法治国
  • 简介:在学界和法律实务界,对宪法功能的普遍认识是它主要在于约束政府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概括来说,就是限权和人权。但在这两种功能之外,宪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统一法律。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法,提供了一切政府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具体到政府行为的类型来说,

  • 标签: 现代法律秩序 宪法功能 公民基本权利 政府行为 法律实务 政府权力
  • 简介:大学是崇真、向美、求善之领地,大学是国民教育之"象牙塔";现代大学治理是法律维度下的治理,是以章程为制度载体的治理。章程乃大学之"宪法",其演绎着校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博弈,折射着高校与政府、社会、师生的良性秩序和谐。大学章程是"组织法",更是"权利法"与"程序法";通过章程的现代大学治理是"校长治校"与"教授治学"之耦合,是学术自由与人权保障之凸显,是实体法治与程序法治之统一。

  • 标签: 大学章程 高教法治 校长治校 教授治学 权利保障 正当程序
  • 简介:本文在论述现代经济法的社会公共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经济法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并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充分实现这些价值。

  • 标签: 现代经济法 社会公共性 三大价值 价值实现
  • 简介:财产犯罪是所有现代化国家犯罪的主要形式,表明财产犯罪与现代化密不可分,它是现代化发展付出代价的一个重要表现。在现代化进程中,造成财产犯罪增多的原因在于:犯罪机会增多,贫富悬殊加剧,价值观念混乱,腐败现象蔓延,犯罪惯性使然。必须针对这些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控制财产犯罪的增长。

  • 标签: 现代化 财产犯罪 犯罪原因 控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