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近日,某地人大常委会在使用电子表决器表决任免案时,电子显示屏上可以看到“赞成”“反对”和“弃权”人数的递增过程,有点在娱乐栏目现场观看大屏幕累积投票人数的“热烈”味道,有人认为这种形象直接的形式,更方便接受监督,体现投票的公正和公平性,笔者不以为然。

  • 标签: 表决 电子显示屏 人大常委会 娱乐栏目 投票人 公平性
  • 简介:失公平的行政行为是不当行政行为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该行政行为不仅在行政执法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尤其在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失公平的行政行为进行控制是法治发达国家的核心内容,尤其在当代给付行政的行政法理念之下,该问题已经成为行政法关注的焦点。由于失公平的行政行为是一概念范畴,因而对其内涵和外延的把握十分重要。对失公平的行政行为需作类型化处理,并进行相关制约机制构建。应当建立失公平行政行为的概念系统、行政自由裁量的控制机制,拓展失公平行政行为的范畴,实现司法审查的主动机制,建立独立的失公平行政行为审判模式。

  • 标签: 行政行为 显失公平 行为类型 制约机制
  • 简介:对于一方利用其优势致使给付显著失衡的现象,德国法上的暴利行为与美国法上的失公平规则所持的主、客观要素综合评价的观点代表了比较法上的发展趋势。我国《民法通则》虽开创了失公平与乘人之危分立的立法例,但两者各自的适用范围不仅未臻明确,反而出现相互重叠的现象,并未达到立法者预设的目标。乘人之危不足以成为意思表示瑕疵的独立类型,其规范功能可分别被失公平与胁迫所涵盖。我国未来民法典总则应当废除乘人之危,确立兼有主客观要件的失公平制度,以凸显该制度保障意思自决原则兼及给付等价原则的目的。

  • 标签: 显失公平 乘人之危 暴利行为 意思表示瑕疵 等价公平 私人自治
  • 简介:社会秩序是指用权力与法规命令推行的秩序,隐秩序是指由自发的适应性交往构成的秩序,它使人们理性决断成为可能。正像在资源配置上,单纯的计划经济企图用秩序取代隐秩序招致失败一样,在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控制上,单纯依靠秩序也必将导致“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政府失灵现象。应当通过法制来加强德治,改造社会隐秩序以创造依法治国的道德环境,建设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秩序。

  • 标签: 德治 法治 社会隐秩序 社会显秩序 社会秩序 政府失灵
  • 简介:浅谈“狱逻辑”的研究对象孙淑敏,舒重熙狱逻辑(或称“劳改逻辑”)是法律逻辑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同“办案逻辑”,“刑侦逻辑”一样,是完整的法律逻辑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狱逻辑是研究思维的,狱逻辑要结合思维的具体内容来研究其思维形式与规律。狱...

  • 标签: 狱政逻辑 罪犯思维 形式逻辑 矫正罪犯 新兴学科 劳动改造罪犯
  • 简介:<正>“三奶奶”本名叫丁林和,近60岁的人了,看上去只有40多岁,说起话来叮当响,走起路来快如风,做起事来是石垒石。因为老伴姓又排行老三,街坊邻居都爱叫她三奶奶。在灌云县伊山镇新村街道,群众说起丁林和搞调解,都爱说:“事大事小,三奶奶一到就了”。因为她调解工作,实打实,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彰,1997年被江苏省司法

  • 标签: 卫生间 灌云县 小传 江苏省 思想工作 错误做法
  • 简介: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宪法学家,宠惠对当时及其后的宪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民初《临时约法》因人因时而定的现象,宠惠认为宪法为立国之大本,强调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在国体问题上,宠惠主张实行主权在民之共和国体;对于宪法之形式,宠惠认为民国宜采刚性宪法,即单一共和国成文宪法;对于中央与地方之关系,宠惠认为民国当实行省制,各省权限由宪法规定之;对于立法权,宠惠主张实行非主权的两院制国会,宪法应合理划分两院之权限;对于行政权,宠惠主张实行议院政府制,政府应向议院负责;对于司法权,宠惠认为法律保留原则乃司法独立的制度保障,并认为宪法解释权当委之以法院。作为公认的五权宪法权威,宠惠以系统观论的方法精妙阐释了五权宪法,认为舍民权即无宪政。

  • 标签: 王宠惠 共和国体 议院政府制 司法独立 五权宪法
  • 简介:铁崖与中国国际法学的建构——读《铁崖学术文化随笔》邓正来编者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研究随法制的复兴而日渐繁荣。老一辈法学家虽历经坎坷而孜孜不倦教书育人,锲而不舍献身于中国法治的启蒙和法学的奠基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些学者如今大都年届古稀,...

  • 标签: 国际法学 文化随笔 欧洲国际关系 国际秩序 法律现实主义 知识体系
  • 简介:社会转型不仅仅表征为经济形态的转轨,更是一个价值更替、秩序重构、文明再生的过程,其经历了由人治思维到法律思维,进而再到法治思维的历史嬗变。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局惟法治可破,惟运用法治思维兴民权、抑公权、保民生,构建规范、民主、科学的社会治理机制,从而最终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唯此,回归社会转型期治国理的应然向度才成其为可能。

  • 标签: 法治思维 转型社会 法治中国
  • 简介:<正>案情简介:被告人某其妻多次遭受本村村民孙某奸污。为躲避不法侵害,某夫妻两商定搬到邻村岳母家居住。但孙仍不罢休,扬言要杀死某全家。95年5月13日深夜,孙某伙同二位青年携带土枪,窜至某岳母家,先用枪柄捣坏窗户玻璃,然后将枪管伸向屋内。某岳母惊醒后拽住枪管,孙某夺枪而逃。某岳母追赶时,被孙某开枪击伤颈部。某闻声出门见岳母击伤,此时孙某已逃出50多米远,便回屋取

  • 标签: 岳母 构成犯罪 不法侵害 正当防卫 枪柄 故意伤害
  • 简介:<正>中国人民银行某支行会计某于1986年7月5日擅自开具“中国人民银行电划代收补充报单”一份,将本行650万元库款假冒“大连市工商银行”拆借给邻区建设银行,商定利率为月息千分之九,拆借期为二个月。到期,该建设银行即开出电汇凭证,委托所在人民银行归还上述拆借款的本金650万元

  • 标签: 挪用公款罪 贪污罪 非法占有 电汇 数罪并罚 犯罪数额
  • 简介:中国证券市场趋向理性的关键在于中国证券监管体制的改革,通过对中国证券监管体制的实证分析,归纳出监管失灵的制度层面与法理层面的原因。进而认识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本质特征,同时认识到,经济法的创新在于调整手段由传统善向善治的转变。

  • 标签: 证券监管 经济法 监管失灵 国家干预 自律监管 中国
  • 简介:近现代宪政文明造端于英格兰。英格兰何以能率先觇知宪政的密码,走出一条崭新的治国之路?借由比较法的视野,可以发现在西欧中世纪国王被视为贵族中的一员,国王须遵守封建习惯的观念广为流传,英格兰同样受此观念的深刻影响,为国王须遵守法律提供了传统的支撑。与其他诸国不同的是,英格兰王权与贵族势力在中世纪长期保持均势,使得国王无力实施君主专制统治,在征税等问题上不得不与贵族妥协,明确划定彼此的权利义务分界,为国王须遵守法律提供了现实的政治土壤。与此同时,“教皇革命”及“双剑论”的神学教义,以及英格兰王权与教会的“二元对立统一”,为国王须遵守法律提供了神学的理据。在权力多元的政治格局中,以限制王权为目的的“在法下”的理念逐渐生成,并最终成为了现代宪政理念的源头。

  • 标签: 王在法下 封建习惯 王权 贵族 教会
  • 简介: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一反学院派学者着重资料分析和理论建构的著述传统,通过文学性的叙事来捕捉时空和人物,以重现历史图景。尽管他的作品并不乏严谨的史据,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他成功架构的大历史观。史通过历史和文学合二为一的手法,将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深得中国读者喜爱。

  • 标签: 中国读者 史景迁 海外 历史学家 大历史观 合二为一
  • 简介:案情简介:被告李某和某均为×省×县广播电视部服务部负责人。1985年8月,李某、某得知×省×县有旧彩电出售后就决定前往选购一批,以图盈利,从而弥补本单位因经营冒牌'红梅'电视机而被罚款造成的损失。8月27日,他们到×县×日用塑料五金工艺三厂找到曾有业务往来的陈某联系购买旧彩电。9月9日,陈某将他们带到×供销社综合商场。该商场提出16至26英寸的旧彩电每台出售价为1,290元。李某、某认为这些旧彩电价格虽高,但仍可赚

  • 标签: 玩忽职守罪 广播电视部 三厂 收看效果 广播电视服务 严重失职
  • 简介:中国固有文化中礼所规定的明具伦理色彩的等级秩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朝贡体制不能在智仁志士的观念和政治上产生国际法.近世文人韬的国际法思想产生于其移居上海和香港特别是太平天国失败之后,之前他和同代人一样,信奉中国文化上的优越主义.韬这种观念的产生与回应西方列强的冲击和自身的经历有关.但笔者对这种"冲击--回应"模式的运用并非费正清式的,毋宁说它更是柯文版的.韬对国际法的矛盾态度显示了一种局内人的无奈.韬的国际法思想最后落基于他给晚清政府开具的全面改革旨在图强采取新的思想方式的药方.

  • 标签: 国际法 回应 民族主义 朝贡 思想 费正清
  • 简介:<正>一个人到了九十余岁的高龄还在关心国家大事,坚持学习、坚持为国家为人民工作,这样的老人能不使人由衷敬佩、赞叹不已吗?之相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当我们打算访问这位法学界老前辈时,的确有些踌躇不前,心想老人年事已高,而且原来就高度近视的双眼,加上长年劳累,视神经萎缩,已经完全看不见了,听觉也不

  • 标签: 法学界 老人 视神经萎缩 高度近视 法律 共产党
  • 简介:2015年8月18日,应甘肃政法学院邀请,台湾著名法学家泽鉴教授莅临甘肃兰州讲学。泽鉴教授在甘肃政法学院作了题为《不当得利类型论与不当得利法的发展——构建一个可操作的模式》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民商经济法学院院长刘晓霞教授主持。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大学法学院、兰州财经大学法学院部分师生,以及甘肃省部分法学理论工作者、法律实务工作者300多人到场聆听。

  • 标签: 学术报告 法学家 教授 台湾地区 甘肃政法学院 理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