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观察性研究中进行因果推断的众多方法中,用于控制已测量混杂的倾向评分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该类方法主要分为两步:首先估计倾向评分,然后采取回归、加权、匹配和分层等手段进一步估计感兴趣的因果参数。不同于传统的二分类处理情况,近年来针对连续型处理因素的广义倾向评分方法被提出。目前已发展出了许多估计广义倾向评分和直接估计均衡权重的方法,本文将从基于模型和基于均衡性两个角度出发对现有方法进行介绍。

  • 标签: 广义倾向性评分 连续型处理因素 稳定权重 均衡性 优化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探讨高尿酸血症对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经肾活检证实为IgAN的患者,采用PSM对患者进行匹配,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高尿酸血症对IgAN预后的影响,主要结局事件定义为死亡或到达肾脏结局[包含终末期肾衰竭(透析、移植)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40%]。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 454例IgAN患者,其中女性850例,男性604例。男性血尿酸水平为(368.26±92.87)μmol/L,女性血尿酸水平为(277.23±92.71)μmol/L,随访时间中位数为85.00(56.10,106.33)个月,随访期间共有134例患者发生主要结局事件,其中5例死亡,24例透析,5例肾移植,100例eGFR下降>40%。经过1∶1匹配,高尿酸血症组男性131例与正常血尿酸组男性131例、高尿酸血症组女性159例与正常血尿酸组女性159例匹配成功,匹配后男性和女性高尿酸血症组和正常血尿酸组间各项基线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匹配前后男女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均高于正常血尿酸组,但匹配后女性高尿酸血症组患者与正常血尿酸组患者的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3.586,P=0.058)。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匹配前全因素校正模型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进入主要结局事件的风险(HR)是男性正常血尿酸患者的2.29倍(95% CI 1.27~4.11,P=0.006),女性则为1.85倍(95%CI 1.01~3.37,P=0.045);在匹配后全因素校正模型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进入主要结局事件的风险是男性正常血尿酸患者的2.41倍(95%CI 1.18~4.93,P=0.016),女性则为1.83倍(95%CI 0.91~3.67,P=0.091);在匹配前全因素校正模型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进入肾脏结局事件的风险是男性正常血尿酸患者的2.68倍(95%CI 1.47~4.88,P=0.001),女性则为1.81倍(95%CI 0.99~3.33,P=0.056);在匹配后全因素校正模型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进入肾脏结局事件的风险是男性正常血尿酸患者的2.89倍(95%CI 1.36~6.15,P=0.006),女性则为1.81倍(95%CI 0.88~3.72,P=0.106)。结论高尿酸血症与IgAN进展可能有一定相关性,且对男性IgAN患者影响尤为显著。

  • 标签: 肾小球肾炎,IgA 高尿酸血症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6 h时间窗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26例院内和167例院外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机械取栓治疗院内、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发病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年龄、性别,院内卒中与院外卒中按1:2进行倾向配对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手术情况、术后90 d预后的差异。匹配后,26例院内卒中和52例院外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院内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比例低于院外患者(11.54%和46.15%;χ2=9.176,P=0.002)。院内卒中患者更常见合并心功能不全(19.23%和3.85%;χ2=5.022,P=0.038)。院内卒中和院外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成功再灌注比例分别为84.62% (22/26)和75.00%(3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8,P= 0.312)。院内外卒中患者90 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30.77%(8/26)和46.15%(2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6 ,P=0.145 )。院内外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5.38%(4/26)和17.31%(9/52),90 d死亡率分别为23.08% (6/26)和19.23%(10/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P>0.999;χ2=0.157,P= 0.692)。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卒中后6 h时间窗内,院内、外卒中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 标签: 脑缺血 放射学,介入性 血栓切除术 倾向性匹配 院内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肋间单一切口微创直视多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围手术期及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十病房同一术者行多支(两支及以上)OPCABG手术335例,其中男257例,女78例,年龄34~84岁,平均(61.35±8.79)岁。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微创旁路移植组(微创组,100例)和正中开胸旁路移植组(正中开胸组,235例)。为排除混杂因素,利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对两组的人口学特征、术前超声心动图、旁路移植数等12项数据进行1:2匹配。匹配后微创组82例,正中开胸组127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1年冠状动脉CTA等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围手术期正中开胸组死亡2例,心肌梗死2例,卒中1例;微创组心肌梗死1例,无死亡、卒中发生。两组30天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中开胸组比较,微创组术中乳内动脉使用率更高,术中中转体外循环比例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再次开胸、新发房颤和机械辅助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长,而围手术期输血、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明显较正中开胸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CTA结果显示,两组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静脉旁路移植血管和移植血管总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左侧肋间小切口微创多支OPCABG术是一种安全且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疗效和近期通畅率与传统正中开胸OPCABG类似,术后出血更少,住院时间更短。

  • 标签: 微创 倾向性评分匹配 多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安徽省儿童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19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6例,女性173例;年龄3~69个月,中位年龄15个月。按照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n=71)和预后良好组(n=448),使用倾向评分匹配(PSM)对两组患儿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基线均衡的样本。比较两组灌肠方式、套头位置、白细胞计数、血清乳酸、CO2结合力、CRP、腹腔积液以及超重/肥胖等变量的差异,再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与预后情况进行1∶1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原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519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中发生预后不良71例(13.7%)。PSM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时间、血便、腹泻、发热症状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哭闹、呕吐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PSM法,两组共69对匹配成功,匹配后以上协变量在两组间分布都达到均衡(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灌肠方式、套头位置、腹腔积液、血清乳酸水平、超重/肥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灌肠方式(OR=3.478,95%CI:1.150~10.517,P=0.027)、套头位置(OR=6.596,95%CI:1.669~26.056,P=0.007)、血清乳酸(OR=1.012,95%CI:1.003~1.021,P=0.010)、超重/肥胖(OR=6.085,95%CI:1.650~22.436,P=0.007)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空气灌肠、套头位于左半结肠、血清乳酸水平升高和超重/肥胖。

  • 标签: 肠套叠 儿童 灌肠 预后 倾向评分匹配法
  • 简介:摘要目的肝脏是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常见器官,手术是目前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双叶多发CRLM病灶,手术相对复杂,且容易出现阳性切缘,故手术切除的预后较差。为此,本文对双叶与单叶多发性CRLM手术切除的远期疗效进行比较,并分析CRLM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北京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2002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手术切除的多发性CRLM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经术前增强CT/MRI和超声造影检查确诊;(2)肝转移病灶经评估为可切除,或通过转化治疗获得手术机会而考虑手术切除者,同时对于合并的肝外转移灶亦可R0切除;(3)保留足够有功能的残余肝,原则上计划残余肝体积应≥30%,化疗后残余肝体积则至少保留40%;(4)病例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排除复发后多次手术者、R2切除者和单发病灶者。根据肿瘤的分布将患者分为双叶组和单叶组,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SM)进行1:1匹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远期生存、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多发性CRLM手术切除患者共491例,双叶组344例(69.6%),单叶组147例(30.4%)。PSM法评价后双叶组和单叶组CRLM各纳入143例患者。两组病例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叶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6%、52.1%和35.3%,单叶组则分别为93.7%、56.8%和4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4)。双叶组术后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5.7%、33.7%和33.7%,单叶组则分别为62.5%、44.1%和42.1%,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75)。双叶组和单叶组患者术后单纯肝内复发率分别为45.6%(52/143)和53.3%(57/143),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543)。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N分期、肝转移最大直径、癌胚抗原水平、RAS基因状态和临床危险评分(CRS)与CRLM的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肝转移最大直径>5 cm(HR=1.888,95% CI:1.251~2.848,P=0.002)、CRS≥3分(HR=1.552,95% CI:1.050~2.294,P=0.027)和RAS基因突变(HR=1.561,95% CI:1.102~2.212,P=0.012)是CRLM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转移的分布不影响多发性CRLM患者手术切除的预后;双叶与单叶多发CRLM手术治疗生存获益相当。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 肝切除 双叶 生存率 倾向性评分匹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大学生群体中无聊倾向在焦虑抑郁情绪与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石家庄市三所高校大学生590人开展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调查表、无聊倾向量表(boredom proneness questionnaire,BPQ)、生命意义感量表(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MLQ)、健康抑郁症状群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及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 anxiety disorder-7,GAD-7)。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后采用Amos 24.0分析无聊倾向在焦虑、抑郁情绪与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无聊倾向总分和生命意义感总分(r=-0.260,P<0.05),学历(r=-0.110,P<0.05)呈负相关;无聊倾向总分与抑郁总分(r=0.649,P<0.05),焦虑总分(r=0.555,P<0.05)呈正相关。中介效应模型拟合较好(χ2/df=0.582,GFI=1.000,AGFI=0.994,RMSEA=0.000)。无聊倾向在焦虑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标准化效应值=-0.054);在抑郁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标准化效应值=-0.175);在学历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标准化效应值=0.025)。结论无聊倾向在生命意义感相关因素中起中介作用,应重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

  • 标签: 大学生 无聊倾向性 生命意义感 抑郁 焦虑 中介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替代治疗在纠正脓毒症患者低白蛋白血症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ICU患者的电子病例信息,纳入符合脓毒症及低白蛋白血症诊断标准的患者,统计患者ICU期间用于低白蛋白血症替代性治疗的20%白蛋白总量,根据白蛋白总量将患者分为两组:低剂量组(<200 g)和高剂量组(≥200 g)。通过倾向评分匹配筛选病情及白蛋白水平匹配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筛选出44例低剂量组及44例高剂量组匹配患者,两组患者替代性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补充白蛋白后高剂量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更高。高剂量组患者ICU病死率(29.5%)略低于低剂量组(47.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组患者新发急性肾损伤比例、ICU天数及住院天数显著低于低剂量组。结论足量白蛋白替代治疗可纠正脓毒症合并的低白蛋白血症,降低新发肾损伤的比例,减少患者ICU天数及住院天数。

  • 标签: 脓毒症 低白蛋白血症 白蛋白替代治疗 倾向性评分匹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储备功能减退人群采用拮抗剂方案延迟启动时间的临床效果及费效比。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宜春市妇幼保健院生殖科采用拮抗剂方案促排卵后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根据启动时机分为延迟启动组和正常启动组,其中延迟启动组共43个周期,启动时间为月经第7~10日,正常启动组共333个周期,启动时间为月经第2~4日,比较两组患者控制性卵巢刺激(controlled ovarian sitmulation,COS)的促排卵情况、临床结局及费效比。将两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启动日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窦卵泡数(antral follicular count,AFC)、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及 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启动剂量进行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匹配后再次分析,以减少数据分组不均带来的误差。结果PSM前Gn使用时间[(8.0±2.0) d])、Gn使用总量[(1 740.1±561.2) IU]、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hormone,hCG)注射日雌二醇[(1 371.2±1 203.3) ng/L]、获卵数[(5.1±5.1)枚]、MII卵数[(4.4±4.3)枚]延迟启动组低于正常启动组[(9.0±2.0) d,P<0.001; (2 055.1±634.7) IU,P<0.001; (1 853.5±1 351.5) ng/L,P=0.03; (7.0±5.5)枚,P=0.03; (6.1±4.8)枚,P=0.03],正常受精率(71.7%±32.1%)高于正常启动组(58.9%±31.2%,P=0.01),每一启动周期总费用[(14 179.9±2 909.4)元]低于正常启动组[(16 003.6±2 543.1)元,P<0.001]。PSM后两组比较hCG注射日雌二醇、获卵数、MII卵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延迟启动组Gn使用时间[(7.9±2.0) d]、Gn使用总量[(1 729.8±563.8)IU]低于正常启动组[(8.8±1.5) d,P=0.03;(2 021.5±726.1) IU,P=0.04],正常受精率(71.0%±32.2%)高于正常启动组(55.4%±37.5%,P=0.04),每一启动周期总费用[(14 232.5±2 923.9)元]低于正常启动组[(15 590.2±3 116.9)元,P=0.04]。PSM前后新鲜胚胎移植率、周期取消率和临床妊娠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储备功能减退人群拮抗剂方案延迟启动时间可以改善正常受精率,减少Gn使用时间和Gn使用总量,降低每一启动周期总费用。

  • 标签: 卵巢储备 拮抗剂方案 启动时机 费效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超声(MRI-US)图像融合引导下穿刺用于疑似淋巴瘤患儿的倾向评分匹配性。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20年4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疑似淋巴瘤患儿276例。根据引导方法分为融合组(86例)和对照组(190例)。融合组予MRI-US图像融合引导下淋巴结粗针穿刺取活检;对照组予彩超引导下淋巴结粗针穿刺取活检。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诊断率、淋巴瘤确诊率、病理类型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儿经倾向评分匹配后有80组配对成功,匹配后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的总诊断率、淋巴瘤诊断率和病理类型确诊率均高于对照组(97.50%、78.75%、96.25%比86.25%、63.75%、8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72、4.393、4.196,P=0.009、0.036、0.041)。融合组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0%比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P=0.035)。结论采取MRI-US图像融合引导下肿块穿刺可提高淋巴瘤亚型的诊断率和淋巴瘤确诊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儿童 淋巴瘤 磁共振-超声 图像融合 粗针穿刺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DCB)和金属裸支架(BMS)治疗股腘动脉原发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行DCB或BMS治疗的股腘动脉原发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对DCB组(137例)和BMS组(100例)患者进行1∶1最邻近匹配。应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12、24、36个月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fCD-TLR),评价DCB和BMS治疗股腘动脉病变效果的差异。结果匹配后两组各71例,年龄分别为(68.0±9.6)岁(范围:46~90岁)和(68.8±7.3)岁(范围:48~87岁),病变长度分别为(119.6±14.2)mm(范围:40~380 mm)和(110.8±13.1)mm(范围:40~400 mm)。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4.3个月(范围:5.8~55.1个月),DCB和BMS组患者术后30 d均未出现死亡、截肢、再干预等情况。DCB组12、24、36个月的fCD-TLR分别为97.2%、85.9%、69.1%,BMS组分别为95.8%、83.1%、59.2%,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组间fCD-TL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1)。结论对于股腘动脉病变,DCB和BMS两种治疗方式在术后12、24、36个月内均可维持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治疗结果 股动脉 腘动脉 药物球囊 金属裸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经剑突下与经肋间单孔胸腔镜胸腺切除术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胸外科行单孔胸腔镜全胸腺切除术治疗的308例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术前均经影像学临床诊断为胸腺上皮性肿瘤,临床分期MasaokaⅠ-Ⅱ期,不合并肌无力症状。按照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胸腺切除术组(剑突组)和肋间单孔胸腔镜胸腺切除术组(肋间组),其中剑突组77例,男40例,女37例,年龄32~80岁,平均(58.0±11.8)岁;肋间组231例,男114例,女117例,年龄25~78岁,平均(54.8±11.4)岁。通过倾向评分匹配法,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匹配,对比分析两组术后短期和长期疼痛指标。结果全组无死亡,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全胸腺切除术,无中转开胸。经过倾向评分匹配,共62对患者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肺功能、合并症、病灶直径、病理类型、Masaoka分期、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剑突组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额外追加镇痛次数、术后疼痛持续时间≥3个月的患者比例均低于肋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剑突组患者术后出现肌无力症状,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其他均未出现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全胸腺切除术安全可行。相比肋间入路而言,剑突下入路具有不损伤肋间神经、术后疼痛(短期和长期)更轻的优势。

  • 标签: 单孔胸腔镜 剑突下 胸腺切除术 倾向性匹配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分析法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至2019年12月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57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黄疸、胰腺炎、糖尿病,血CA19-9、总胆红素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有无行根治性手术,肿瘤TNM分期、肿瘤部位等。通过约登指数确定SII最佳临界值,根据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SII组和低SII组,应用倾向评分匹配分析降低患者选择偏倚,对患者进行1∶2匹配,卡钳值取0.1,比较两组患者总生存期的差异。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的预后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累积生存率,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曲线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SII最佳临界值为765,倾向评分匹配前高SII组(125例)和低SII组(332例)的有无胰腺炎、血总胆红素水平、是否根治性手术及TNM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倾向评分匹配后,高SII组(113例)和低SII组(182例)间除CA19-9外,其余上述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水平、SII、是否行根治性手术、不同TNM分期均与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CA19-9水平、高SII、未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及更差的TNM分期为患者总生存期短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SII(HR=1.882,95% CI 1.446~2.450,P<0.001)与患者预后差呈显著相关。高SII组患者总生存期明显短于低SII组(P<0.001),高、低SII组患者平均生存期分别为8.86、11.38个月。结论SII对评估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具有重要的价值,SII越高,总生存期越短。

  • 标签: 胰腺肿瘤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总生存期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接受根治性切除的1 082例T3~4aN0~3M0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798例,女性284例,中位年龄61岁(范围:37~86岁)。138例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392例接受手术联合辅助化疗,552例接受单纯手术。将新辅助化疗组分别与辅助化疗组和单纯手术组按1∶3的比例进行倾向评分匹配,纳入肿瘤位置、淋巴结阳性状态、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手术方式、脉管瘤栓及神经受侵情况共7个协变量,卡钳值取0.1。完成匹配后,共699例纳入分析,包括新辅助化疗组128例,辅助化疗组267例,单纯手术组304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各组生存曲线,并以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匹配后新辅助化疗组5年总体生存率为41.5%,中位总体生存时间43个月(95%CI:27~59个月),辅助化疗组分别为57.6%和未达到,单纯手术组分别为24.9%和28个月(95%CI:25~31个月)(χ²=60.475,P<0.01)。总体生存时间两两比较,辅助化疗组优于新辅助化疗组(χ²=11.384,P=0.001),新辅助化疗组优于单纯手术组(χ²=8.654,P=0.003),辅助化疗组优于单纯手术组(χ²=60.234,P<0.01)。结论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均能改善接受根治性切除的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远期生存,辅助化疗改善效果更明显。

  • 标签: 食管肿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新辅助化疗 辅助化疗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综合治疗模式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术后病理学分期及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收治的219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根据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模式分为直接手术组、新辅助化疗组和新辅助放化疗组。使用R语言的“Trimatch”包,以性别、年龄、合并症、体重指数、临床T分期、临床N分期及Siewert分型为协变量对3组进行匹配,卡钳值取0.2;每组29例患者共87例纳入分析。男性82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63岁(范围:38~76岁)。采用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比较各组术后病理学分期,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直接手术组脉管癌栓的比例为72.4%(21/29),高于新辅助化疗组的37.9%(11/29)(χ2=6.971,P=0.008)和新辅助放化疗组的6.9%(2/29)(χ2=26.696,P<0.01)。新辅助放化疗组和新辅助化疗组病理T3~4期的比例分别为55.2%(16/29)和62.1%(18/29),低于直接手术组的93.1%(27/29)(χ2=10.881,P=0.001;χ2=8.031,P=0.005)。直接手术组病理N(+)期比例为86.2%(25/29),高于新辅助化疗组的55.2%(16/29)(χ2=6.740,P=0.009)和新辅助放化疗组的31.0%(9/29)(χ2=18.196,P<0.01)。直接手术组、新辅助化疗组和新辅助放化疗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2.1%、68.6%和41.4%(χ2=4.976,P=0.08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1.7%、65.1%和41.1%(χ2=4.332,P=0.115)。结论新辅助化疗和新辅助放化疗可降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T3~4期、N+期和脉管癌栓比例,达到肿瘤局部控制。三种治疗模式的预后无明显差别。

  • 标签: 食管胃接合处 腺癌 胃肿瘤 新辅助化疗 新辅助放化疗 外科手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连续纳入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确诊的急性肺栓塞住院治疗患者,依据CHA2DS2-VASc评分将纳入的患者分为两组:低CHA2DS2-VASc组(<4分)319例,高CHA2DS2-VASc组(≥4分)79例。再通过倾向评分匹配法平衡两组之间的各协变量,分析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肺栓塞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高CHA2DS2-VASc组急性肺栓塞患者Geneva评分、D-二聚体水平及APE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低CHA2DS2-VASc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风险模型显示,高CHA2DS2-VASc组患者2年内肺栓塞及因肺栓塞导致死亡的发生率是低CHA2DS2-VASc组的2.820倍(95% CI:1.366~5.822)。倾向评分匹配法重新分组后高CHA2DS2-VASc评分仍为急性肺栓塞患者不良预后的强预测因素(HR:3.421,95% CI:2.164~5.408)。结论经倾向评分匹配法均衡混杂偏倚后,高CHA2DS2-VASc评分仍为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不良的强预测因素。

  • 标签: 肺栓塞 CHA2DS2-VASc评分 预后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连续纳入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确诊的急性肺栓塞住院治疗患者,依据CHA2DS2-VASc评分将纳入的患者分为两组:低CHA2DS2-VASc组(<4分)319例,高CHA2DS2-VASc组(≥4分)79例。再通过倾向评分匹配法平衡两组之间的各协变量,分析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肺栓塞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高CHA2DS2-VASc组急性肺栓塞患者Geneva评分、D-二聚体水平及APE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低CHA2DS2-VASc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风险模型显示,高CHA2DS2-VASc组患者2年内肺栓塞及因肺栓塞导致死亡的发生率是低CHA2DS2-VASc组的2.820倍(95% CI:1.366~5.822)。倾向评分匹配法重新分组后高CHA2DS2-VASc评分仍为急性肺栓塞患者不良预后的强预测因素(HR:3.421,95% CI:2.164~5.408)。结论经倾向评分匹配法均衡混杂偏倚后,高CHA2DS2-VASc评分仍为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不良的强预测因素。

  • 标签: 肺栓塞 CHA2DS2-VASc评分 预后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脑膜中动脉栓塞(MMAE)和传统治疗方法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间经MMAE治疗38例(48侧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间经传统方法(保守及外科钻孔引流术)治疗126例(162侧 CSDH)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应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对MMAE 和传统方法治疗的患者进行匹配,共25例(31侧CSDH)匹配成功。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间CSDH复发率、挽救性二次手术率、影像学随访结果、临床症状改善及并发症等。结果MMAE组挽救性二次手术率[0(0/31)与19.4%(6/31),P=0.024]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MMAE组6个月随访血肿完全吸收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96.8%(30/31)与74.2%(23/31),P=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MAE组较传统治疗组具有更低的CSDH复发率趋势[3.2%(1/31)与22.6%(7/31),P=0.053]。两组患者3个月随访血肿完全吸收率分别为61.3%(19/31)和45.2%(14/31),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2.0%(23/25)和88.0%(22/25),良好预后(mRS评分≤2分)率分别为92.0%(23/25)和84.0%(21/25),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0(0/25)和4.0%(1/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MAE可能是治疗CSDH安全有效的方法。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MMAE与更低的CSDH复发趋势,更低的挽救性二次手术率及更好的影像学随访结果相关。

  • 标签: 血肿,硬膜下 脑膜中动脉 血管造影 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FTP)患者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PEP)的高危因素,以及对早期诊断PEP的倾向评分匹配(PSM)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接受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COT)后,发生PEP的17例FTP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PEP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于本院接受相同术式,并且术后恢复良好的148例FTP患者作为对照,纳入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采集2组患者临床病例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SM后,2组患者术后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下降至<20 mIU/mL与<10 mIU/mL的时间,以及术后24~48 h血清β-hCG水平较术前下降率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盆腔黏连、输卵管间质部及壶腹部妊娠发生率。绘制2组患者术后24~48 h血清β-hCG水平较术前下降率对于诊断FTP患者接受COT后发生PE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ROC-AUC)。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2组患者术后24~48 h血清β-hCG水平较术前下降率,对诊断FTP患者接受COT后,发生PEP的最佳临界值。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PSM后,与研究组成功匹配的对照组患者为65例。PSM后,2组患者年龄、孕次、人体质量指数(BMI)、停经时间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SM后,PEP组患者盆腔黏连、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发生率分别为88.2%(15/17)、29.4%(5/1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5%(40/65)、3.1%(2/65),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49、P=0.037,χ2=8.834、P=0.003)。③PSM后,PEP组患者术后血清β-hCG水平下降至<20 mIU/mL与<10 mIU/mL的时间分别为45.0 d(32.7~61.2 d)与59.5 d(41.0~68.7 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5.0 d(10.0~19.0 d)与17.5 d(10.7~27.2 d),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703、4.418,P<0.001)。④PSM后,PEP组患者术后24~48 h血清β-hCG水平较术前下降率为47.0%(-8.0%~70.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9.0%(61.2%~79.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06、P<0.001)。2组患者术后24~48 h血清β-hCG水平较术前下降率,诊断FTP患者接受COT后,发生PEP的ROC-AUC为0.777(95%CI:0.626~0.929,P<0.001)。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2组患者术后24~48 h血清β-hCG水平较术前下降率,诊断FTP患者接受COT后,发生PEP的最佳临界值为52.9%,此时其诊断PEP的敏感度为64.7%,特异度为95.4%,阳性预测值为78.6%,阴性预测值为91.2%,准确度为89.0%,漏诊率为35.3%,误诊率为4.6%。结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与盆腔黏连,可能是FTP患者接受COT后发生PEP的高危因素。术后24~48 h血清β-hCG水平较术前下降率,可能可以作为FTP患者接受COT后发生PEP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 标签: 妊娠,输卵管 持续性异位妊娠 倾向性评分匹配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人 早期诊断 女(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老年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PIM)对其衰弱的影响。方法2021年3~7月,选取合肥市社区老年MCI患者252名。收集被试的一般资料和PIM情况。使用衰弱综合评估工具(comprehensive frailty assessment instrument,CFAI)、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basic,MoCA-B)、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对被试进行评估。以是否存在PIM将被试分为PIM组(n=136)和无PIM组(n=94)。以混杂因素为匹配条件,对两组被试进行1∶1倾向评分匹配,匹配后PIM组及无PIM组各52名。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MCI患者PIM对衰弱的影响。结果(1)匹配前PIM组和无PIM组衰弱发生率分别为80.9%、19.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M是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β=1.704,OR=5.495,95%CI=2.539~11.892)。(2)匹配后,年龄、听力情况、咀嚼功能、日常生活能力、Charlson合并症指数、握力、认知功能等混杂因素在组间达到均衡,两组衰弱发生率分别为67.9%、32.1%,且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IM仍是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β=1.791,OR=5.998,95%CI=2.393~15.032)。结论PIM是影响社区老年MCI人群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PIM的精准筛查与规范管理为MCI人群的衰弱管理提供了新靶点。

  • 标签: 轻度认知障碍 衰弱 潜在不适当用药 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