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在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对提高患者远期生存作用方面仍有限,肿瘤免疫治疗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正向作用的自身免疫系统对肿瘤高效的识别和特异性免疫,另一方面取决于负向作用的肿瘤免疫逃逸。吲哚胺-2, 3-加氧酶-1 (IDO1)作为色氨酸代谢途径中重要的限速酶,其高表达可以发挥免疫逃逸及抑制作用,有望为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途径,文章对IDO1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肿瘤 免疫疗法 吲哚胺-吡咯2 3-双加氧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前后血清中吲哚胺2,3-加氧酶(IDO)活性的变化以及与患者生存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通过血清犬尿氨酸(Kyn)及Kyn∶色氨酸(Trp)比值评估早期NSCLC患者SBRT治疗前后IDO的活性。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7月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SBRT治疗的30例早期NSCLC患者,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SBRT治疗前后血清Kyn、Trp浓度。根据中位数为截断值,将放疗后与放疗前Kyn浓度比值分为Kyn高水平组和Kyn低水平组。同理,将放疗后Kyn∶Trp比值分为放疗后Kyn∶Trp高水平组和放疗后Kyn∶Trp低水平组。分析患者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和IDO活性的相关性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放疗后Kyn与放疗前Kyn比值较低组可获得较长的PFS(中位数:未达到vs. 26.8个月,HR=0.31,95%CI=0.11~0.90,P<0.05)。放疗后Kyn∶Trp比值较低组可获得较长的OS(中位数:未达到vs. 36.5个月,HR=0.27,95%CI=0.08~0.95,P<0.05)。多因素分析中,吸烟<30包/年、高生物等效剂量(BED)、放疗后Kyn与放疗前Kyn比值较低与较长的PFS相关。放疗后Kyn∶Trp较低、高BED与较长的OS相关。结论SBRT可以改变IDO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活性。IDO是一种潜在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监测早期NSCLC患者SRRT治疗后的免疫状态,对预测患者生存有一定价值。

  • 标签: 放射外科手术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吲哚胺2,3-双加氧酶 临床预后
  • 简介:摘要许多药物、疾病可能对肠道造成损害,导致肠腔狭窄,其中药物因素中最常见的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本文报道1例少见的NSAIDs吲哚美辛导致膈膜样肠病的病例,旨在提示临床需重视该类药物的罕见不良反应。

  • 标签: 膈膜样肠病 吲哚美辛 非甾体类抗炎药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荧光成像技术在胰腺外科中的应用,其为胰腺疾病的术中治疗带来了新变化、新希望。以吲哚菁绿为探针的术中荧光成像在胰腺肿瘤显影、实时切缘判断、组织灌注、淋巴结显影、吻合口漏等方面的应用逐渐增多,为术中决策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就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在胰腺外科中的应用进展作一阐述。

  • 标签: 胰腺 吲哚菁绿 近红外荧光成像 术中荧光导航
  • 简介:摘要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中,淋巴结清扫效力和吻合口血供是影响患者远期生存期和近期有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关键因素,也是术者的关注要点。近年来,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逐步应用于胃肠手术中,在术中淋巴结定位和吻合口处血管造影等方面效果明显。本文对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是目前唯一用于术中定量评估灌注的技术,可降低术后皮瓣坏死率,广泛应用于皮瓣外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其具有无创、无肾毒性、无辐射、既可定性又可定量等优势,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综述介绍了ICGA的应用方法及应用现状、总结了目前报道的应用指标,并分析了在结果准确度和缺少应用指南等方面的局限性。总体来说,ICGA在皮瓣外科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皮瓣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过敏性哮喘患儿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和吲哚胺2,3加氧酶(IDO)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过敏性哮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9年洛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过敏性哮喘患儿6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6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FeNO、IDO、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肺功能情况。分析FeNO、IDO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肺功能的相关性,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FeNO、IDO水平对过敏性哮喘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Fe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DO活性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过敏性哮喘患儿FeNO水平与FEV1/ FVC呈负相关(r=-0.667,P<0.05),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813,P<0.05);IDO水平与FEV1/ FVC呈正相关(r=0.725,P<0.05),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583,P<0.05)。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单独FeNO、单独IDO、FeNO联合IDO对儿童过敏性哮喘均有一定诊断价值,FeNO联合IDO对儿童过敏性哮喘诊断价值最高,AUC为0.937,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100.0%。结论过敏性哮喘患儿FeNO水平升高,IDO活性水平降低,FeNO联合IDO检测对儿童过敏性哮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呼出气一氧化氮 吲哚胺2,3双加氧酶 过敏性哮喘 表达水平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前肝脏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切除,而能否在术中实现精准定位肿瘤、界定切缘是影响术后恢复的主要因素。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显像技术自2009年由Ishizawa首次应用于肝肿瘤切除术以来,在肝脏肿瘤的分型、识别、定界等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显著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但其仍存在探测深度有限、假阳性等缺陷,尤其是对肝硬化患者的使用规范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就ICG荧光显像技术在肝脏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吲哚菁绿排泄试验中的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 R15)和肝脏有效血流量(EHBF)能否预测轻微型肝性脑病(MHE)的发生。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2019年6—12月于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治的确诊为肝硬化或肝衰竭的患者资料153例。用数字连接试验A和数字符号试验筛查出MHE患者,并分析临床资料。通过对R15和EHBF取不同数值作为分界点,分别探究两个因素对预测MHE的意义。结果MHE发生率为38.56%(59/153)。由单因素分析,Child-Pugh分级在MHE组和非MHE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7.606,P<0.05),而肝硬化和肝衰竭诊断、空腹血糖、血清肌酐等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选取0.11~0.61绝大多数点作为R15正常异常分界点时,R1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当R15选取0.18时最为显著(Fisher精确检验P值=0.00024);选取0.08~0.76绝大多数点作为EHBF正常异常分界点时,EHBF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当EHBF选取0.25时最为显著(Fisher精确检验P值=0.000 22)。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得到MHE发生的危险因素为R15和EHBF,并利用ROC曲线说明两个因素对MHE的预测作用。结论MHE在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的发生率较高。当R15≥0.18或EHBF≤0.25 L/min时,吲哚菁绿排泄试验中的R15和EHBF相较Child-Pugh分级更能预测MHE的发生,有助于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估与管理。

  • 标签: 肝硬化 肝衰竭 轻微型肝性脑病 危险因素 吲哚菁绿排泄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吲哚菁绿排泄试验中的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 R15)和肝脏有效血流量(EHBF)能否预测轻微型肝性脑病(MHE)的发生。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2019年6—12月于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治的确诊为肝硬化或肝衰竭的患者资料153例。用数字连接试验A和数字符号试验筛查出MHE患者,并分析临床资料。通过对R15和EHBF取不同数值作为分界点,分别探究两个因素对预测MHE的意义。结果MHE发生率为38.56%(59/153)。由单因素分析,Child-Pugh分级在MHE组和非MHE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7.606,P<0.05),而肝硬化和肝衰竭诊断、空腹血糖、血清肌酐等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选取0.11~0.61绝大多数点作为R15正常异常分界点时,R1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当R15选取0.18时最为显著(Fisher精确检验P值=0.00024);选取0.08~0.76绝大多数点作为EHBF正常异常分界点时,EHBF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当EHBF选取0.25时最为显著(Fisher精确检验P值=0.000 22)。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得到MHE发生的危险因素为R15和EHBF,并利用ROC曲线说明两个因素对MHE的预测作用。结论MHE在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的发生率较高。当R15≥0.18或EHBF≤0.25 L/min时,吲哚菁绿排泄试验中的R15和EHBF相较Child-Pugh分级更能预测MHE的发生,有助于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估与管理。

  • 标签: 肝硬化 肝衰竭 轻微型肝性脑病 危险因素 吲哚菁绿排泄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3DSTE)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左心房形态及功能变化并探索硫酸吲哚酚(IS)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连续入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MHD(透析龄>6个月)患者91例(MHD组)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7例(对照组),采集左房三维斑点追踪图像进行脱机分析,获得左房容积和应变参数,包括左房最大容积(LAV-max)、收缩期前容积(LAV-preA)、最小容积(LAV-min)、左房整体储备应变(LASr)、通道期应变(LAScd)和主动收缩应变(LASct),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法(HPLC-ESI-MS/MS)检测血浆IS浓度,并分析其与左房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HD组左房明显增大(P<0.05),LASr及LAScd减小(P<0.05),而LASct无显著变化(P>0.05)。根据血浆IS浓度将MHD组分为高IS组与低IS组,发现高IS组LASr、LAScd和LASct均显著下降(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IS浓度与左房应变显著相关(LASr:rs=-0.674;LAScd:rs=0.454;LASct:rs=0.376;均P<0.001),经年龄、血压、左室质量指数及肺动脉收缩压校正后,IS浓度与LASr独立负相关(β=-0.206,95%CI=-0.353~-0.059,P=0.007)。结论MHD患者的左房增大,整体储备和通道功能受损;左房应变值与血浆IS浓度独立相关,可用于监测和评价IS效应性心脏损伤。

  • 标签: 三维斑点追踪显像 心房功能,左 应变 维持性血液透析 硫酸吲哚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斜视患者眼前节血液供应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6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接受虹膜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的16例(16只眼)斜视患者,按是否存在眼外肌直肌损伤以及直肌手术史分为2个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和眼肌检查,并行ICGA检查,通过眼前节照相机获得图像,记录前臂-虹膜循环时间、虹膜充盈完成时间、开始消退时间、消退完成时间等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2个组虹膜灌注情况,采用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前臂-虹膜循环时间、虹膜充盈完成时间与年龄、病程的关系。结果16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49.2±13.2)岁,病程2~31个月。眼外肌无损伤组7例,眼外肌损伤或手术组9例,2个组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眼外肌无损伤组与眼外肌损伤或手术组前臂-虹膜循环的时间[M(Q1,Q3)]分别为18(18,21)、22(20,24)s,虹膜充盈完成时间分别为(13.86±1.95)、(12.22±3.60)s,2个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前臂-虹膜循环时间与年龄、病程不相关(r=-0.033、-0.079,均P>0.05);虹膜充盈完成时间与年龄、病程不相关(r=0.057、-0.119,均P>0.05)。矩阵散点图显示,眼外肌损伤或手术组中,年龄高于总体平均数(49.2岁)且前臂-虹膜循环时间达中位数(20 s)以上患者有3例(2例合并垂直肌肉损伤),病程大于6个月且前臂-虹膜循环时间达中位数以上患者有3例(均合并垂直肌肉损伤),均大于眼外肌无损伤组(各1例)。结论ICGA显示,病程2个月以上眼外肌损伤或有手术史的斜视患者眼前节血液供应与眼外肌无损伤斜视患者无差别,年龄及病程与眼前节虹膜血管再灌注无相关性,垂直眼外肌受累对眼前节血液供应影响较大。

  • 标签: 斜视 眼前半段 虹膜 血管造影术 吲哚花青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直肠镜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6月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行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5例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腹腔镜荧光系统+ICG荧光直肠镜系统双系统评估直肠吻合口血运情况。年龄(62.4±7.9)岁,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体质指数(23.1±4.2) kg/m2,肿瘤距肛门距离(9±1) cm。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4.0±9.6) min。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下床时间为(1.2±0.4) d,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为(1.6±0.6) d,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为(3.0±0.7) d,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漏情况,术后淋巴结获取总数为(18.0±1.6)枚。术后病理分期:Ⅱa期3例,Ⅲa期2例,术后30 d门诊随访,患者均恢复良好,均未再次住院。结论使用荧光腹腔镜+ICG荧光直肠镜双系统可以较好地对吻合口血运进行全面判断,初步效果较好。

  • 标签: 直肠肿瘤 吲哚菁绿 荧光直肠镜 荧光腹腔镜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外科技术和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临床,其在结直肠外科手术中获得了初步良好的效果。笔者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万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应用于结直肠外科领域的研究文献,并行归纳总结,以综述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技术的应用现状及不足。

  • 标签: 吲哚菁绿 结直肠外科手术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我国肝细胞癌患者常同时伴有病毒性肝炎甚至肝硬化,术前肝功能及肝脏储备功能不佳,因此,对手术方式及切除范围有较高要求。解剖性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患者的远期疗效。解剖性肝切除术不同于规则性肝切除术,其可以在完整切除癌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肝实质,理论上是肝细胞癌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案。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了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但判断肝段之间的界面仍非常困难。采用吲哚菁绿荧光引导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安全、可行,有助于外科医师对肝段之间界面的识别和肝脏外科医师安全、规范地行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

  • 标签: 肝肿瘤 解剖性肝切除术 解剖性肝段切除术 吲哚菁绿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随着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技术近年来在腹腔镜肝切除中的应用,术中肝肿瘤切缘及肝段边界高度可视化成为可能。然而,尽管该技术在肝肿瘤手术领域中应用已渐趋成熟,其荧光成像质量相关的影响因素仍未完全明确。本文综述了现有肝切除ICG染色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了ICG给药方案、成像获取、患者肿瘤特性及术前肝功能指标等不同因素对术中ICG成像质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肝肿瘤 吲哚菁绿 荧光成像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施的3例吲哚菁绿荧光导航经腹膜后腹腔镜肝肿瘤切除的患者资料,探讨经腹膜后入路的腹腔镜肝切除治疗靠近右肾上腺部位的肝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笔者借鉴泌尿外科腹腔镜右肾上腺切除的手术入路,结合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和术中超声,为患者实施了经腹膜后腹腔镜肝脏肿瘤切除术。3例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手术时间100~120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无并发症;甲胎蛋白均在术后1个月内降至正常;随访至少2年生存状态良好。经腹膜后腹腔镜肝切除对于治疗靠近右肾上腺的肝肿瘤,疗效确切,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为肝脏外科提出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在采用扩张穿支皮瓣修复大面积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使用背部扩张穿支皮瓣行面颈部缺损修复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4~26岁,平均19岁,均为烧伤后下面部、颈部软组织损伤患者,以背部为供区,设计单蒂或多蒂扩张穿支皮瓣进行治疗。术中切取皮瓣后保留主要穿支进行ICGA,评价穿支的血供范围,确定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将皮瓣设计为多蒂皮瓣,皮瓣转移至面颈部、切口缝合后,再次行ICGA,判断皮瓣血运情况。术后统计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2例皮瓣平均大小27 cm × 17 cm。在ICGA的指导下,15例设计为单蒂,其中5例带蒂颈浅动脉皮瓣,10例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7例采用增压方式设计为多蒂皮瓣,包括2例带蒂颈浅动脉皮瓣+旋肩胛动脉穿支增压,5例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增压。术后静脉栓塞1例,重新吻合后血供恢复正常;术后1周20例皮瓣完全存活,2例尖端坏死,伤口换药后恢复。随访5~1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均良好,面颈部功能改善。结论ICGA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术中检测手段,指导选择合适的穿支,判断是否采用血管增压的临床决策,优化皮瓣设计,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吲哚菁绿 穿支皮瓣 组织扩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荧光显影效果最佳的术前吲哚菁绿注射时机。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1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02例患者资料,男性42例,女性60例,年龄范围15~87岁,平均年龄49岁。12、7、8、6、6、7、8、10、8、8、8、7、7例患者分别于术前0.5、1、2、3、4、5、6、7、8、9、10、11、12 h静脉注射吲哚菁绿1 ml(2.5 mg/ml),比较术中显影情况、胆囊管与肝脏荧光强度对比值。结果不同时间点注射的患者术中肝脏荧光强度,与0.5 h的患者比较,5、6、7、8、9、10、11、12 h的患者术中肝脏荧光强度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时间点注射的患者术中胆囊、胆囊管、胆总管及肝总管荧光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0.5 h的患者荧光强度对比值低于6、7、8、9、10、11、12 h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注射时间为7 h,荧光强度对比值可达峰值0.29。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7 h静脉注射2.5 mg吲哚菁绿,术中肝外胆道荧光显影效果最佳。

  • 标签: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吲哚菁绿 荧光胆道显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