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样本的存储和运输对实时定量PCR(RQ-PCR)检测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的影响。方法采集84例CML患者外周血样本,根据储存时间(0、6、12、24、48和72 h)、温度[室温(18~24 ℃)和低温(2~8 ℃)]以及振荡条件(振荡时长3、6和12 h)设置不同分组,RQ-PCR法检测不同条件下外周血样本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本研究将BCR-ABL拷贝数、ABL拷贝数和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等原始数据进行对数转化(log10N)。结果①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室温条件下,储存48、72 h的样本RNA出现显著降解;②储存温度方面,总体样本中,室温储存48、72 h的样本BCR-ABL拷贝数检测水平显著低于低温储存的样本(P<0.05);然而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在低温储存与室温储存条件下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储存时间方面,与基线的3.35±1.60相比,总体样本的BCR-ABL拷贝数检测结果仅在室温储存储存下48 h(2.93±1.59)和72 h(2.79±1.42)显著下降(P<0.05);与基线的5.47±0.35相比,总体样本中ABL拷贝数检测结果在48 h(低温5.29±0.30,室温5.06±0.38)和72 h(低温5.11±0.54,室温4.64±0.79)均显著下降(P<0.05)。但是,与基线的-0.56±1.51相比,无论低温或室温条件下,不同储存时间(6、12、24、48和72 h)的样本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检测结果无显著改变(P>0.05);④振荡方面,与基线的-0.60±1.37相比,振荡3、6、12 h的样本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检测结果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样本储存时间、储存温度及运输振荡因素可以影响BCR-ABL、ABL拷贝数的检测结果,但对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定量检测结果无显著影响。

  • 标签: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融合蛋白质类,BCR-ABL 室内质量控制 存储条件 运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样本的存储和运输对实时定量PCR(RQ-PCR)检测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的影响。方法采集84例CML患者外周血样本,根据储存时间(0、6、12、24、48和72 h)、温度[室温(18~24 ℃)和低温(2~8 ℃)]以及振荡条件(振荡时长3、6和12 h)设置不同分组,RQ-PCR法检测不同条件下外周血样本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本研究将BCR-ABL拷贝数、ABL拷贝数和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等原始数据进行对数转化(log10N)。结果①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室温条件下,储存48、72 h的样本RNA出现显著降解;②储存温度方面,总体样本中,室温储存48、72 h的样本BCR-ABL拷贝数检测水平显著低于低温储存的样本(P<0.05);然而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在低温储存与室温储存条件下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储存时间方面,与基线的3.35±1.60相比,总体样本的BCR-ABL拷贝数检测结果仅在室温储存储存下48 h(2.93±1.59)和72 h(2.79±1.42)显著下降(P<0.05);与基线的5.47±0.35相比,总体样本中ABL拷贝数检测结果在48 h(低温5.29±0.30,室温5.06±0.38)和72 h(低温5.11±0.54,室温4.64±0.79)均显著下降(P<0.05)。但是,与基线的-0.56±1.51相比,无论低温或室温条件下,不同储存时间(6、12、24、48和72 h)的样本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检测结果无显著改变(P>0.05);④振荡方面,与基线的-0.60±1.37相比,振荡3、6、12 h的样本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检测结果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样本储存时间、储存温度及运输振荡因素可以影响BCR-ABL、ABL拷贝数的检测结果,但对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定量检测结果无显著影响。

  • 标签: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融合蛋白质类,BCR-ABL 室内质量控制 存储条件 运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2011版ISMP医院用药安全自我评估标准(中文版)》(中文版ISMP标准)的用药安全自我评估在提升医院用药安全水平中的作用。方法比较分析北京医院2018和2020年采用中文版ISMP标准进行用药安全自我评估的主要结果。该评估由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专业委员会药品风险管理学组组织,纳入比较分析的项目为中文版ISMP标准中的10个关键元素、20个核心指标、161个测评项目。每个测评项目依据Likert五级评分法评分,A~E级对应分值分别为0、0、2、3、4分。比较2次评估中的测评项目实际得分和各关键元素百分得分情况,确定2020年评估中获得最大改善(2018年得分为0分、2020年得分为4分)和未得到改善(2020年得分不高于2018年得分)的项目。结果2020年161个测评项目实际得分明显高于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 4)比3(2, 4)分,P<0.001]。2020年关键元素Ⅰ(患者信息)、Ⅱ(药品信息)、Ⅴ(药品标准化、储存和分发)项下测评项目的中位百分得分均明显高于2018年[75.5%(50.0%,100%)比100%(100%,100%),P=0.002;25.0%(0,75.0%)比100%(75.0%,100%),P<0.001;50.0%(50.0%,100%)比100%(100%,100%),P=0.003]。2020年评估中,关键元素Ⅳ(药品标签、包装和命名)百分得分与2018年相同,均为100%;其他9个关键元素百分得分均高于2018年,其中关键元素Ⅶ(环境因素、工作流程及人员配备模式)百分得分提高至100%(2018年为94.2%),其他8个关键元素的百分得分为74.3%~97.2%。获得最大改善的测评项目有14个,关键元素Ⅰ、Ⅱ、Ⅴ、Ⅵ(药物治疗设备的采购、使用和监控维护)和Ⅷ(员工能力与教育)项下分别有1、7、3、2、1个;未得到改善的测评项目24个,关键元素Ⅰ、Ⅱ、Ⅴ、Ⅷ、Ⅸ(患者教育)和Ⅹ(质量流程和风险管理)项下分别有2、4、2、4、1、11个。结论采用中文版ISMP标准进行医院用药安全自我评估,有助于提升医院用药安全水平。

  • 标签: 患者安全 安全管理 用药体系 自我评价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危机式理论的安全管理对产妇分娩安全、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在德州市人民医院分娩的产妇248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围生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危机式理论的安全管理,记录并统计两组产妇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情况。结果采用基于危机式理论的安全管理护理后,观察组产妇顺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总产程时间、产妇的妊娠并发症总发生率及产妇的妊娠不良结局总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基于危机式护理管理理论的安全管理应用于围生期护理中,优化了护理流程,从而减少了产妇的产程时间,提高了顺产率,同时减少了妊娠期合并症的发生率及改善了妊娠不良结局,促进了综合护理质量的提升。

  • 标签: 护理管理 安全管理 分娩安全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制定符合本院产科的安全分娩清单,并将其应用在产妇分娩中,分析其取得的作用。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产科收治的204例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112例实施常规围生期护理干预,试验组92例实施安全分娩核对清单干预,对比进行相应干预后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助产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现并发症状况。结果试验组产妇产后出血、感染、阴道助产、会阴Ⅲ度和Ⅳ度撕裂伤、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0.00%(0/92)、0.00%(0/92)、1.09%(1/92)、0.00%(0/92)、1.09%(1/92),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0.89%(1/112)、 1.79%(2/112)、 1.79%(2/112)、3.57%(4/112)、 8.04%(9/112),两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新生儿感染、窒息、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0%(0/92)、1.09%(1/92)、1.09%(1/92),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57%(4/112)、5.36%(6/112)、8.93%(10/112),两组新生儿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妇安全分娩中应用安全分娩核对清单,可以显著减少产妇产后并发症的发生,避免生产中阴道助产,减少会阴撕裂伤,同时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

  • 标签: 安全分娩核对清单 产妇 安全分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生儿安全既是新生儿医学发展的目标,也是新生儿医学发展的保障。多层次、多手段并举提高新生儿安全是所有新生儿医学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 标签: 新生儿学 安全 期刊 发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安全文化在心脏监护病房(C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CCU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编号随机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CCU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运用护理安全文化管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护理质量、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和发生率。结果实施运用护理安全文化管理模式的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护理安全文化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CCU患者的护理质量,提升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增加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了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发生率,增强患者安全性,对建立良好医护关系以及使患者取得良好预后都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护理安全文化 心脏监护病房 护理质量 护理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等创新医疗模式的推广,越来越多的药师在多学科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药师出于自身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和职业敏感性,会更加关注药物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防范,通过进行药物重整、参与治疗方案制定、开展药学监护和患者用药教育等工作,与多学科团队中其他医务人员密切配合,互相支持,提高疑难复杂病例药物治疗的安全性。药师应积极主动参与多学科诊疗工作,探索建立标准化的多学科诊疗药学服务流程和模式,开展相关临床研究,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分享,推进多学科诊疗药学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药师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中的作用。

  • 标签: 药学服务 药师 多学科 用药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外婴儿安全睡眠保护策略的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总结,为临床循证决策及指南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婴儿/新生儿”“死亡/婴儿猝死综合征”“睡眠保护策略/安全睡眠/睡眠”和“Infant Death/Sudden Unexpected Infant Death/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leep protecting program/Sleep safety/Sleeping environment”为关键词,系统检索美国国立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护士协会、英国国家卫生与照护优化研究所、苏格兰校际间指南网、国际指南协作网、UptoDat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截至2020年3月发表的关于婴儿睡眠安全保护策略的文献。纳入标准为以0~1岁的婴儿为研究对象,以婴儿安全睡眠保护策略或护理为主题的指南、证据总结及系统综述,并可获取全文。排除标准包括重复收录、直接翻译的文献及指南的摘要、讨论稿、指南草案、解读、节选等。采用欧洲指南研究与评估工具(AGREE Ⅱ)和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 Ⅱ)对筛选的文献进行比较和评价,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来自UptoDate的证据总结1篇,指南3篇,系统综述8篇。AGREE Ⅱ质量评价结果显示,3篇指南整体质量较好,其中推荐等级为“A”的有1篇,等级为“B”的有2篇;AMSTAR Ⅱ质量评价显示,系统综述的质量除1篇文献外,内容均较为完善。最终形成证据总结39条,包括评估、计划、实施、健康教育(孕产妇、父母及其他婴儿照护者)、评价及组织与政策6个方面。结论婴儿安全睡眠保护的证据总结,为制定婴儿安全睡眠护理规范,开展科学、高质量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证据支撑。

  • 标签: 婴儿 睡眠 循证护理 婴儿猝死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肠管的留置时间及延期使用的安全性,并分析堵管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设计调查表格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中医院重症监护室留置鼻肠管的216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发生堵管的留置时间阈值。结果216例患者留置时间7~120 d,堵管发生率为6.02%(13/216),误吸发生率为2.78%(6/216),意外拔管发生率为1.39%(3/216)。对13例堵管患者统计分析发现,堵管发生率与留置时间长短、泵注速度快慢有关(χ2=46.056,36.564,P<0.05)。此外,鼻肠管使用时间长短,除影响患者发生堵管外,与患者误吸发生率也有关,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误吸发生率显著增加(χ2=13.190,P<0.05)。ROC曲线分析鼻肠管留置时间与堵管发生的相关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933(95% CI:0.886~0.981,P<0.001),约登指数为0.829,最佳留置时间的截断值为52.5 d,其判断堵管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2.3%、90.6%。结论适当延长鼻肠管留置时间是安全可行的,可以减少长期肠内营养患者频繁更换鼻肠管带来的不适,同时可以降低医疗成本。但是,当留置时间超过阈值时其发生堵管概率显著增加,我们应该做好导管维护或及时进行更换。

  • 标签: 肠内营养 鼻肠管 留置时间 导管堵塞
  • 简介:摘要医院安全文化对于保证医院服务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以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工作实践为基础,通过对医院安全现状的分析,探索从组织文化、制度文化、氛围文化、改进文化等方面建设医院安全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并探讨了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员工的创新性、增进有效沟通、关注医疗服务中的细节、强化制度的落实和效果检验、注重人文关怀,安全文化管理机制要向基层拓展。

  • 标签: 医院安全 安全文化 建设 探索 展望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珠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方法2018年10月17日运用静疗小组自行设计《静脉治疗横断面调查表》对珠海市人民医院当天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共708例进行现场调研,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结合横断面调查结果分析静脉输液安全的影响因素。结果我院钢针的使用率仍占有一定比例,护士对静脉输液知识的有一定掌握,静脉治疗规范的实际执行情况不佳,应用PDA进行患者身份核实比例不高,在适应证应用和穿刺部位选择方面仍存在不规范现象;静脉留置针的维护、输液接头的使用等规范的落实欠佳。结论明确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现状并根据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建设安全输液一体化静脉治疗方案,提高静脉治疗护理质量,加强培训与督导,降低输液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静脉治疗 FMEA 静脉治疗横断面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肠管的留置时间及延期使用的安全性,并分析堵管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设计调查表格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中医院重症监护室留置鼻肠管的216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发生堵管的留置时间阈值。结果216例患者留置时间7~120 d,堵管发生率为6.02%(13/216),误吸发生率为2.78%(6/216),意外拔管发生率为1.39%(3/216)。对13例堵管患者统计分析发现,堵管发生率与留置时间长短、泵注速度快慢有关(χ2=46.056,36.564,P<0.05)。此外,鼻肠管使用时间长短,除影响患者发生堵管外,与患者误吸发生率也有关,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误吸发生率显著增加(χ2=13.190,P<0.05)。ROC曲线分析鼻肠管留置时间与堵管发生的相关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933(95% CI:0.886~0.981,P<0.001),约登指数为0.829,最佳留置时间的截断值为52.5 d,其判断堵管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2.3%、90.6%。结论适当延长鼻肠管留置时间是安全可行的,可以减少长期肠内营养患者频繁更换鼻肠管带来的不适,同时可以降低医疗成本。但是,当留置时间超过阈值时其发生堵管概率显著增加,我们应该做好导管维护或及时进行更换。

  • 标签: 肠内营养 鼻肠管 留置时间 导管堵塞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产业的飞速发展,患者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用药安全是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美国对患者用药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早,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不良事件上报与风险管理机制,在用药安全的研究与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英国和澳大利亚在政府网站公布了其提高用药安全的战略和建议,取得一定成效。目前,我国用药安全问题仍然严峻,加强我国用药安全建设刻不容缓。我们应借鉴上述国家的经验,在建立用药安全团队、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加强用药风险问题的监测与报告、利用自我评估项目促进用药安全管理以及引导药师深入临床工作等方面做出努力,以改善国内用药安全现状。

  • 标签: 患者安全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骨改良药物目前包括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高钙血症和骨质疏松的主要药物。由于骨改良药物广泛应用,其药物的不良反应逐渐增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深入探讨骨改良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并提出合理建议,以指导临床医师提高对骨改良药物的安全性管理。

  • 标签: 恶性肿瘤 骨转移 骨改良药物 不良反应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Overstitch内镜缝合系统是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临床的内镜下空腔脏器全层缝合设备,该设备扩大了消化内镜手术的治疗范围,推进了临床手术治疗的微创化。近年来关于该设备的临床试验层出不穷,展示了Overstitch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潜力,但时见其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报道,Overstitch相关手术的安全性尚待验证。本文就Overstitch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进行综述和讨论,旨在揭示该设备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优势及不足,进而评价这一新兴内镜缝合设备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

  • 标签: 缝合技术 安全性 内窥镜 全层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苗研发的快速推进,数十种疫苗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数种不同类型COVID-19疫苗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获批使用。疫苗的安全性始终是专家和公众都密切关注的重点之一。此文系统总结并分析了目前已公开发表或官方发布的COVID-19疫苗上市前后安全性数据,为全面理解疫苗安全性,增强公众对疫苗的信心,同时为更好地开展疫苗大规模应用后安全性监测和信号挖掘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苗 安全性
  • 简介:摘要骨改良药物目前包括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高钙血症和骨质疏松的主要药物。由于骨改良药物广泛应用,其药物的不良反应逐渐增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深入探讨骨改良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并提出合理建议,以指导临床医师提高对骨改良药物的安全性管理。

  • 标签: 恶性肿瘤 骨转移 骨改良药物 不良反应 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