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软骨综合鼻整形术中获取的鼻中隔软骨形态参数,为临床应用鼻中隔软骨提供数据参考。方法2014年3月至2021年6月,北京米扬丽格医疗美容门诊部行鼻中隔软骨综合鼻整形患者732例,男59例、女673例;年龄18~42(27±6)岁。术中保留12 mm的L形鼻中隔软骨支架获取移植用鼻中隔软骨,测量获取的鼻中隔软骨长度、宽度、面积和最大厚度、最小厚度,做记录分析。结果鼻中隔软骨综合鼻整形中获取的鼻中隔软骨长度1.2~3.5 cm,平均2.16 cm;宽度1~3 cm,平均1.84 cm;面积1.43~10.5 cm2,平均4.04 cm2;最大厚度0.5~3.0 mm,平均1.92 mm;最小厚度0.2~2.0 mm,平均0.92 mm。结论中国人鼻中隔软骨综合鼻整形中,保留12 mm的L形鼻中隔软骨支架较合适。

  • 标签: 鼻中隔软骨 鼻整形 移植 测量
  • 作者: 张薇 李颖 刘冰 洪涛 龙云婧 刘利鹏 安维康 马楚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32,空军军医大学特色医学中心口腔科,北京 100142,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数字化口腔医学中心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安 710032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数字化方法探讨后牙种植患者上前牙唇侧牙龈形态和牙槽骨形态的相关性,为前牙修复设计和美学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行种植修复的后牙缺失患者64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40例,年龄(25.6±3.3)岁;按牙周表型分为薄龈型(29例)和厚龈型(35例)。采用口内扫描仪进行口内扫描,并拍摄锥形束CT,利用Geomagic和Mimics软件进行测量并记录上前牙唇侧牙冠宽度和高度、龈乳头高度、龈缘角度、骨乳头高度、骨缘角度。结果所有患者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牙冠宽长比为0.85±0.08、0.80±0.08和0.86±0.09(F=10.71,P<0.01);上颌中切牙间、中切牙与侧切牙间、侧切牙与尖牙间龈乳头高度分别为(3.93±0.86)、(3.47±0.84)和(3.38±0.91)mm(F=7.44,P<0.01),其下骨乳头高度分别为(3.44±0.88)、(3.12±0.75)和(2.72±0.63)mm(F=14.26,P<0.01);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龈缘角度分别为88.3°±7.7°、84.7°±8.9°和81.2°±6.6°(F=13.15,P<0.01),骨缘角度分别为103.2°±13.1°、99.5°±11.2°和110.6°±13.0°(F=13.25,P<0.01)。薄龈型受试者牙冠宽长比(0.81±0.08)、龈缘角度(82.2°±7.4°)、骨缘角度(99.4°±12.9°)均显著小于厚龈型受试者(分别为0.85±0.09、86.5°±8.6°、108.5°±11.4°)(t=-2.79、3.63、5.20,P<0.01);龈乳头高度[(3.93±0.81)mm]和骨乳头高度[(3.43±0.80)mm]显著大于厚龈型受试者[分别为(3.34±0.84)和(2.85±0.71)mm](t=-4.89、-5.36,P<0.01)。上前牙龈乳头高度与骨乳头高度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66,P<0.01);牙冠宽长比与骨缘角度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42,P<0.01);上前牙龈乳头高度与骨缘角度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0.58,P<0.01),骨乳头高度与骨缘角度呈高度负相关(r=-0.82,P<0.01)。结论上前牙不同牙位的牙冠形态、牙龈形态与牙槽骨形态各不相同;不同牙周表型患者上前牙牙冠宽长比、龈乳头高度、骨乳头高度、龈缘角度、骨缘角度不同。

  • 标签: 美学,牙科 计算机辅助设计 牙槽突 牙龈 龈乳头 牙周表型
  • 简介:摘要分析比较临床1例重症肺炎患者痰标本培养出的平滑型脓肿分枝杆菌(MabS)和粗糙型脓肿分枝杆菌(MabR),并进行药敏试验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对MabS和MabR进行菌体形态观察、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比对,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进行同源性分析,并采用比例法和肉汤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MabS和MabR菌落形态不同,MALDI-TOF MS分析MabR有223个蛋白峰,MabS有147个蛋白峰。16s RNA基因测序MabS为1 397 bp,MabR为1 402 bp,药敏试验显示二者对抗结核药几乎耐药,对绝大部分抗菌药物敏感。MabS和MabR对抗结核治疗药物普遍耐药,而对抗菌药物几乎敏感,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可供临床参考。

  • 标签: 脓肿分枝杆菌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药物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硒茶叶中有机硒的高效提取方法及其赋存形态。方法采用持续透析法和差减法进行有机硒提取方法优选,同时根据Osborne溶解性蛋白质的分类及性质,顺序浸提水溶、盐溶、醇溶及碱溶蛋白4种蛋白质。利用体外模拟技术模拟富硒茶叶中硒在胃肠液的消化过程,采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液相色谱联用法进一步分析人体摄入硒的生物可利用度及有机硒在茶叶中的赋存形态。结果富硒茶叶总硒含量为(303.12 ± 1.19)μg/kg,持续透析法、差减法测得有机硒含量分别为(154.76 ± 9.47)、(265.02 ± 6.55)μg/kg,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6,P < 0.05)。4种蛋白质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碱溶蛋白(29.79 g/100 g)、水溶蛋白(2.52 g/100 g)、盐溶蛋白(2.15 g/100 g)、醇溶蛋白(1.04 g/100 g)。经胃肠液消化模拟,茶叶样品的硒含量为(203.01 ± 3.16)μg/kg,硒的生物可利用度为66.97%;醇溶蛋白中硒代蛋氨酸(SeMet)含量为(13.87 ± 3.21)μg/kg,硒代半胱氨酸(SeCys)含量为(0.82 ± 0.38)μg/kg;碱溶蛋白中SeMet含量为(2.59 ± 2.16)μg/kg。结论富硒茶叶的有机硒提取方法中,差减法优于持续透析法。富硒茶叶中SeMet在醇溶、碱溶蛋白中均可检出,SeCys在醇溶蛋白中可检出。

  • 标签: 茶叶 有机硒化合物 生物可利用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PGT)周期中,卵裂期(第3日)胚胎质量、囊胚活检时间、囊胚扩张程度、囊胚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 ICM)评分及囊胚滋养层(trophectoderm,TE)评分对其整倍体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255个行PGT助孕周期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囊胚相关形态学参数与整倍体状态的相关性。结果①977枚囊胚进行活检,共937枚囊胚成功获得染色体结果(95.9%),其中整倍体396枚(42.3%),非整倍体541枚(57.7%)。②在夫妻双方有染色体异常的周期中,633枚囊胚整倍体率与女方年龄未呈现明显相关趋势,无染色体异常的周期中304枚囊胚整倍体率随着女方年龄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P=0.000 1)。③校正女方年龄及不同周期的影响后,第6日、第7日活检囊胚整倍体率显著低于第5日活检囊胚(OR=0.7, 95% CI=0.5~0.9, P=0.009 1;OR=0.4, 95% CI=0.1~0.6, P=0.001 2);ICM级别为B的活检囊胚整倍体率显著低于级别为A的囊胚(OR=0.4, 95% CI=0.3~0.7, P=0.000 1);TE级别为C的活检囊胚整倍体率显著低于级别为A的囊胚(OR=0.4, 95% CI=0.2~0.7, P=0.000 4)。但囊胚扩张程度及已经形成囊胚后第3日胚胎质量对囊胚整倍体率无显著影响。结论形成囊胚后第3日胚胎质量、囊胚扩张程度与囊胚整倍体状态无关,活检时间、ICM级别及TE级别与整倍体状态显著相关。

  • 标签: 囊胚 整倍体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活检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基于体素形态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及基于表面形态学测量方法,探讨伴发腭裂言语障碍(cleft palate speech disorder,CPSD)的唇裂合并腭裂(clefts lip with palate,CLP)儿童的脑灰质结构形态学变化,为深入探索CLP人群腭裂言语障碍的神经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整形创伤外科,伴发CPSD的CLP患儿29例(CLP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20例,年龄(9.6±3.2)岁(5~17岁)。同期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招募健康儿童33名(健康对照组),其中男性9名,女性24名,年龄(9.6±2.4)岁(5~16岁)。两组受试者均行MRI三维T1结构像序列扫描,并利用统计参数图软件SPM12软件中VBM和CAT12工具箱进行全脑灰质体积、皮质厚度、折叠系数等分析。采用双样本t检验对两组进行全脑灰质形态分析,团块水平采用族错误率(family-wise error rate,FWER)校正进行多重比较校正,以双侧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健康对照组的年龄和性别与CLP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7,P=0.944;χ2=0.11,P=0.74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LP组左侧颞下回、右顶下缘角回、左小脑上部灰质体积显著减小(P<0.05),右内侧额上回体积显著增加(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LP组受试者的左侧额下回岛叶部以及右侧脑岛部皮质厚度显著变薄(FWER校正,P=0.03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LP组右侧半球扣带回峡部折叠系数显著增大(FWER校正,P=0.040)。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伴发CPSD的CLP儿童存在多个语言相关脑区灰质体积减小、皮质厚度减小、折叠系数增大,这些与语言相关的脑区灰质形态学异常改变可能与CLP人群特有的腭裂言语障碍相关。

  • 标签: 腭裂 唇腭裂 言语障碍 灰质体积 皮质厚度 折叠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黄斑裂孔眼的脉络膜形态和血流灌注特征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诊断为单眼原发性全层黄斑裂孔的患者22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女性14例,年龄(64.05±7.31)岁。将22只患眼作为裂孔眼组,对侧眼排除眼底病和眼底图像质量不佳的3只眼,其余19只眼作为对侧眼组;另选取年龄匹配的健康者16人(16只眼)作为健康眼组,其中男性2名,女性14名,年龄(63.25±5.14)岁。检查项目包括最佳矫正视力、微视野计检查视网膜敏感度、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测量脉络膜血流灌注的情况、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测量黄斑裂孔直径和脉络膜的厚度。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裂孔基底径下视功能及眼底情况的差异,通过广义线性模型分析3个组视功能及眼底情况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视网膜、脉络膜的形态学参数与视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裂孔眼组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敏感度分别为1.02±0.22和(13.03±2.91)dB,显著低于对侧眼组的0.15±0.11和(17.25±2.03)dB(t=17.019,-4.085;P<0.001)及健康眼组的0.04±0.05和(16.63±2.89)dB(t=21.736,-3.134;P=0.004)。裂孔眼组、对侧眼组和健康眼组的脉络膜浅层毛细血管血流面积分别为(1.33±0.29)、(1.98±0.13)和(1.93±0.12)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24,-8.707;P<0.001)。裂孔眼组旁中心血流密度为48.91%±10.12%,低于对侧眼组和健康眼组的58.27%±6.18%、55.20%±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2,-2.830;P=0.001,0.020)。中心凹处脉络膜较厚,然后向周边逐渐变薄,最薄的区域在鼻侧;裂孔眼组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188±21)μm,显著低于对侧眼组的(217±36)μm(t=-3.672,P=0.002)和健康眼组的(229±25)μm(t=-3.304,P<0.001),而对侧眼组和健康眼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6,P=0.368)。裂孔眼组裂孔基底径分别和脉络膜血流密度(r=-0.584,P=0.004)、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r=-0.511,P=0.015)、视网膜敏感度(r=-0.432,P=0.044)相关,视网膜敏感度又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r=0.450,P=0.035)、脉络膜血流密度(r=0.429,P=0.046)相关。结论原发性黄斑裂孔眼的视网膜敏感度降低,存在眼底血流灌注不足,对侧眼的旁中心脉络膜厚度有变薄趋势;患眼视网膜敏感度的降低与其脉络膜厚度及血流灌注减少有关。

  • 标签: 视网膜穿孔 脉络膜 局部血流 视敏度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肌骨超声观察慢性腰痛(cLBP)患者腰部深层多裂肌静息及收缩时形态结构特征变化,并分析疼痛强度、持续时间与多裂肌形态特征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肌骨超声对21例cLBP患者(纳入腰痛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进行腰部深层多裂肌形态学测量,观察指标包括多裂肌静息时厚度、横截面积及最大随意收缩时肌肉厚度变化,并分析多裂肌形态学指标与行为学数据间的相关性。结果入选cLBP患者腰部深层多裂肌静息状态下厚度[(1.68±0.21)cm]及横截面积[(2.91±0.74)cm2]均明显不及健康对照组水平(P<0.01);多裂肌在最大等长收缩时厚度[(2.20±0.34)cm]也明显不及健康对照组水平(P<0.01)。此外入选cLBP患者多裂肌静息时厚度与疼痛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49,P<0.05),与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无明显相关性(r=0.09,P>0.05)。结论cLBP患者腰部深层多裂肌发生萎缩,自主收缩能力下降,故临床制订康复方案时应强化腰部多裂肌力量及协调功能训练。

  • 标签: 慢性腰痛 深层多裂肌 肌骨超声 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上气道形态学及咽喉反流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的284例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3例,女201例,年龄18~60(32.70±7.74)岁。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组(234例)和非肥胖组(50例)。根据PSG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OSA组、中度OSA组、重度OSA组、极重度OSA组。分别对比各组患者嗜睡和咽喉反流问卷调查、电子鼻咽喉镜、PSG的结果,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非肥胖OSA组对比,肥胖OSA组舌根淋巴组织增生情况较严重,Muller试验显示腭咽平面左右向心性塌陷更严重(χ2=16.13,P<0.001),肥胖OSA组反流症状指数(RSI)量表及反流体征评分(RFS)量表的评分分值更高(U=3 575.50,P<0.01;U=3 126.50,P<0.05)。随着OSA严重程度的增加,RSI及RFS分值增加。肥胖OSA患者以阻塞性低通气为主,快动眼睡眠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明显高于非快动眼睡眠的AHI,平均血氧饱和度较非肥胖OSA低,最低血氧饱和度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肥胖OSA患者腭咽平面阻塞主要表现为咽侧壁狭窄,舌咽平面主要表现为舌根淋巴组织增生,肥胖患者的咽喉反流明显增加,OSA会增加肥胖患者的咽喉反流。

  • 标签: 肥胖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上气道 咽喉反流 多导睡眠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研究正常成人胫骨近端骨骺融合部位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集下肢无明显异常者膝关节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为(38.7±8.4)岁(范围25~55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25.3±4.0) kg/m2(范围18.75~41.8 kg/m2)。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重建胫骨近端和骨骺融合部位的三维模型。研究骨骺融合部位的表面积与年龄、BMI的关系,同时分析骨骺融合部位骨皮质厚度和骨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重建出的成人骨骺融合部位在三维空间上是一个复杂的波浪起伏的板状结构。通过3-Matic Research 12.0软件获得骨骺融合部位的表面积为(2 994.7±645.3) mm2(范围1 704.0~4 650.0 mm2)。男性骨骺融合部位表面积为(3 269.3±533.9) mm2,大于女性的(2 577.6±578.7)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0.001)。骨骺融合部位表面积与年龄(R2=0.02,P=0.268)和BMI(R2=0.04,P=0.125)无显著相关性。利用Mimics软件在膝关节CT的横断面获取骨骺线部位、骨骺线远端10 mm及20 mm层面骨皮质CT值分别为(451.059±74.953) Hu、(1 018.412±125.732) Hu、(1 414.162±107.848) Hu。测量骨骺线部位、骨骺线远端10 mm及20 mm层面骨皮质厚度分别为(1.814±0.090) mm、(2.511±0.089) mm及(3.189±0.185) mm。结论采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可对正常成人胫骨近端骨骺融合部位进行可视化研究。成人骨骺融合部位为波浪起伏的板状结构,骨骺融合部位的骨皮质密度较低、厚度较薄,理论上讲在间接暴力下容易发生骨折。

  • 标签: 成年人 胫骨 成像 三维 骨骺 形态发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利凡诺相关的胎盘继发病理改变,及其与原发胎盘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病理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利凡诺引产病例85例,对照组为同时期孕周相匹配的自然流产或早产病例81例。病理诊断采用国际胎盘工作组2016年制定的Amsterdam共识所推荐的胎盘诊断术语,比较分析各类病变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利凡诺组孕妇年龄(30.5±4.1)岁(22~41岁),对照组(30.9±4.3)岁(22~44岁),两组胎龄分别为(23.2±3.5)周(17~35周),(23.3±2.8)周(17~33周)。利凡诺组的绒毛膜羊膜炎出现比率为91.8%,明显高于对照组(63.0%,P<0.05)。其中急性绒毛膜羊膜炎中母源性炎性反应期别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绒毛膜板下炎)的比率分别为61.0%和28.6%(P<0.05),且炎性细胞更密集。急性蜕膜炎也更多见于利凡诺组(27.1%比13.6%,P<0.05)。而胎儿炎症反应(绒毛膜板血管炎和脐血管炎)、母体血管灌注异常(绒毛间隙狭窄/粘连、纤维素沉积、蜕膜动脉病、胎盘梗死、胎盘后血肿)以及胎儿血管灌注异常(绒毛间质出血、无血管绒毛)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凡诺引起的化学性绒毛膜羊膜炎表现为低期别及高级别的母源性炎症反应。利凡诺使用与胎儿的炎症反应、母体灌注异常、胎儿灌注异常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故出现相应的形态学提示可能由原有的胎盘病变导致。

  • 标签: 绒毛膜羊膜炎 引产 利凡诺 胎盘病理 Amsterdam胎盘诊断小组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用锥形束CT测量比较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牙冠唇面角及Collum角(冠根角的补角),为正畸前牙转矩恰当表达及牙槽骨开裂、骨开窗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从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口腔科并拍摄CBCT影像患者筛出200例,男66例,女134例,年龄18~40岁,平均26.7岁。将影像数据导入Invivo5.4软件,使用牙弓断面视图功能获取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的正中唇舌向截面,导入Auto CAD 2007软件分别测量牙冠长轴根方延长线与牙根长轴的夹角(Collum角),过牙冠唇面中心点的唇面切线与牙冠长轴的夹角(唇面角),对两测量指标分别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两两比较不同牙位间大小差异,对同一牙齿两测量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和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Collum角(唇面角)分别为0.17°±5.11°(15.50°±2.91°),-5.67°±5.74°(15.52°±3.50°),-5.56°±4.67°(20.07°±3.66°),-3.97°±4.49°(14.40°±3.20°),-6.50°±4.03°(14.76°±3.25°),-3.70°±4.91°(18.27°±3.07°)。Collum角正值显示牙根长轴相对于牙冠长轴明显舍侧偏斜,负值显示牙根长轴相对于牙冠长轴明显唇侧偏斜。上下颌尖牙唇面角显著大于同牙弓内中切牙(P<0.001)及侧切牙(P<0.001),而中切牙和侧切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上颌中切牙外,同一前牙Collum角与唇面角大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冠根成角有较大差异;牙根长轴的舌侧偏斜越明显,牙冠唇面曲度也越大,此时牙齿的转矩表达更多变,在正畸术前评估中应予以重视。

  • 标签: 牙齿 前牙 冠根形态 Collum角 唇面角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形态的矫正方法。方法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上海玫瑰医疗美容医院对4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矫正,其中男11例,女36例,年龄18~43岁,平均23岁。术中保留L形支架后切取鼻中隔软骨,先通过对偏曲对侧的鼻中隔软骨进行划痕及软骨移植等措施,对鼻中隔背侧偏曲进行应力性和容积性矫正,再根据鼻中隔尾侧不同偏曲情况进行矫正。(1)Ⅰ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连接在前鼻嵴上,鼻中隔尾侧向一侧弧形弯曲时,于弯曲软骨凹面作划痕,一侧放置软骨板条,形成单侧夹板矫正弯曲。(2)Ⅱ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连接在前鼻嵴上,鼻中隔自后角向前角方向呈直线倾斜偏曲时,于尾侧偏曲方向的对侧将移植物自前鼻嵴向前放置,保证前角位置居中,作容积性矫正。(3)Ⅲ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自前鼻嵴脱出并偏向一侧,鼻中隔尾侧直线偏曲或弧形弯曲时,将后角自错位点剥离并复位于前鼻嵴上,尾侧过长时予适当切除,根据尾侧的软骨强度及偏曲倾向行软骨加强移植。(4)Ⅳ类:前鼻嵴本身位置偏向一侧,鼻中隔后角连接于错位的前鼻嵴上时,保留约2 mm的软骨于前鼻嵴上方后,从前鼻嵴前方离断尾端并向中线复位,移位距离较大时在断端错位间隙内填充小软骨。如原前鼻嵴过于突出可予以凿除。根据尾侧端强度及偏曲倾向作软骨加强移植。观察患者术后效果。结果本组47例,Ⅰ类8例,Ⅱ类13例,Ⅲ类5例,Ⅳ类21例。平均随访1年3个月,1例Ⅱ类、2例Ⅳ类患者在术后1~3个月内出现偏曲的复发,于术后半年进行二次调整后基本达到满意;1例Ⅲ类患者术后一侧鼻腔通气不畅,检查为该侧下鼻甲肥大,后行下鼻甲肥大矫正术后缓解;余43例术后均恢复良好,鼻背与鼻尖及鼻小柱基本居中,鼻孔双侧基本对称,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将鼻中隔L形支架背侧和尾侧按不同偏曲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可有效治疗因鼻中隔偏曲导致的鼻形态畸形。

  • 标签: 鼻中隔偏曲 治疗 鼻中隔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维吾尔族假性剥脱综合征(PEX)、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PEX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角膜内皮形态学差异。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总医院全军眼科中心就诊治疗的维吾尔族PEX患者76例(76眼),PEXG患者82例(82眼),POAG患者64例(64眼)以及ARC患者76例(76眼)分别作为PEX组、PEXG组、POAG组及ARC组。收集各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六角型细胞比例(HEX)、变异系数(CV)、角膜中央厚度(CCT) (眼前节OCT)等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ARC组、PEX组、PEXG组及POAG组ECD分别为(2 565±202)/mm2、(2 286±178)/mm2、(2 104±376)/mm2、(2 206±206)/mm2。PEX组、PEXG组及POAG组ECD低于AR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6.19、6.58,均P<0.001);PEXG组ECD低于PEX组、POA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RC组相比,PEX组、PEXG组以及POAG组CV较高,HEX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EX组CCT与AR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XG组CCT较PEX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2),较POAG组也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吾尔族PEX患者ECD减少,PEXG患者CCT变薄,提示在对PEX、PEXG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应更注意对角膜的保护。

  • 标签: 假性剥脱综合征 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角膜中央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观察人体胰腺大体形态的增龄变化。方法从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华东医院健康体检对象中选取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和≥80岁(每组20~30例)7组,在此基础上再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两组,采用MRI技术观察各组胰腺的大体形态特点,分析各年龄组胰腺头、体、尾部前后径和胰腺体积的差异及其与年龄的关系。结果符合入选条件的研究对象共191例,其中男性96例(50.3%)、女性95例(49.7%),20~29岁组28例、30~39岁组28例、40~49岁组27例、50~59岁组26例、60~69岁组30例、70~79岁组28例和≥80岁组24例;中青年组109例、老年组82例。老年人胰腺磁共振图像的直观表现为:胰腺出现萎缩、以胰腺尾部为著,胰腺边缘不平整呈锯齿状,可见分裂样胰腺小叶分布,T1、T2加权序列可见胰腺信号不均匀,反相T1加权序列可见胰腺脂肪变性的"勾边效应",主胰管呈增粗趋势。胰腺头、体、尾前后径及体积在30~39岁达峰值,分别为(28.21±4.55)mm、(24.00±4.45)mm、(24.91±5.08)mm、(100.91±27.44)cm3,此后逐渐下降,≥80岁组分别为(18.87±3.82)mm、(15.63±3.96)mm、(13.70±3.70)mm、(43.88±10.47)cm3,降幅分别为33.10%、34.88%、45.00%、56.51%。老年组胰腺头、体、尾前后径及体积分别为(21.59±4.35)mm、(18.10±4.29)mm、(17.00±4.56)mm、(59.85±22.73)cm3,低于中青年组(26.18±4.57)mm、(22.10±4.64)mm、(22.42±4.71)mm、(90.09±25.06)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2、6.19、8.10、8.71,均P<0.001)。胰腺头、体、尾部前后径及体积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52、-0.45、-0.56、-0.57,均P<0.001)。结论胰腺头、体、尾前后径及体积于30~39岁达峰值,此后随增龄逐渐萎缩,60岁后萎缩加剧、形态退化,主胰管呈逐渐增粗趋势。

  • 标签: 胰腺 衰老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denosumab治疗前后组织学形态与分子表型的改变。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10例经denosumab治疗的骨巨细胞瘤病例,行光镜观察。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进行H3.3、RANK、RANKL的表达检测,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H3F3A基因的突变类型。结果10例患者包括女性6例,男性4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34岁)。其中发病部位在骶骨有5例,在股骨、桡骨、胫骨、肩胛骨及髌骨各有1例。术前使用denosumab治疗3~6个月。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5、6、11、14个月复发,其余术后经随访4~24个月未见复发。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表现为巨细胞消失伴显著的新骨形成。治疗后复发病例表现为经典巨细胞瘤结构的复现并伴有denosumab治疗后的成骨形态。免疫组织化学H3.3染色10例均显示治疗前后一致性的瘤细胞核表达,RANK表达于多核巨细胞与单核细胞,RANKL表达于肿瘤细胞。Sanger测序显示所有病例均存在H3F3A G34W突变。结论通过对denosumab治疗前后骨巨细胞瘤组织形态及RANK、RANKL、H3.3免疫表型辅助分析,显示骨巨细胞瘤的细胞组成,并能对denosumab的治疗机制进行深入理解。

  • 标签:
  • 作者: 吴博达 龙梅珺 杨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25
  • 出处:《中国医师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遗传科,长沙 410011,中山大学属第三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和甲状腺乳腺外科,广州 510630,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肿瘤模型与个体化诊治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长沙 410011
  • 简介:摘要目的在乳腺癌诊治技术的新发展下,分析癌组织中细胞核形态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评估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在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的BRCA(Breast Invasive Carcinoma)数据中,将443例患者根据细胞核形态大小将样本分为三组:⑴细胞核大小形态基本正常;⑵细胞核大小稍微增加;⑶细胞核大小稍微增加或差异明显。比较三组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临床病理分期、免疫组化雌激素受体(ER)、孕酮受体(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结果以及PAM50分子分型等临床病理指标。结果乳腺癌组织中细胞核大小与患者生存期,尤其是无病生存期显著相关(P=0.039)。其余的临床病理指标,除了AJCC T分期(P=0.006)、分子标记物ER(P=0.002)和PR(P=0.047)的免疫组化结果以及PAM50分子分型(P<0.001)外,未发现与癌组织细胞核大小有明显关联关系。面积、周长、圆度、长和宽等在内的细胞核形态计量参数相互关联;其中圆度参数最为稳定,与其他参数呈负相关,其中周长作为鉴别指标最为灵敏,而圆度不灵敏。结论乳腺癌组织中细胞核大小与乳腺癌分子标记物ER和PR的免疫组化结果显著相关;与圆度相比,细胞核周长具有更大的ROC曲线下面积,临床应用价值更大。

  • 标签: 乳腺肿瘤 细胞核大小 细胞核形状 分子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不同部位具有中肾形态特征的腺癌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方面的异同。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确诊的子宫颈中肾腺癌(MA)2例及子宫体、卵巢中肾样腺癌(MLA)5例,病变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KRAS基因突变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子宫颈MA与子宫体、卵巢MLA有相同形态特征,表现为腺管、乳头、实性等多种结构的混合。然而2例子宫颈MA主体位于宫颈间质内,肿瘤周边存在中肾管残余,4例子宫体MLA主要累及子宫内膜及肌层,1例卵巢MLA可见局部子宫内膜异位,且MLA病例均未见中肾管残留。免疫组织化学GATA3在全部7例MA/MLA中表达,TTF1仅在4/5例MLA中表达。所有病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阴性,p53野生型。所检测的5例MA/MLA病变均存在KRAS基因突变。在6~32个月的随访中,1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余均无瘤生存。结论女性生殖道子宫颈MA与子宫体、卵巢MLA有相似的形态特征、免疫表型,且均存在KRAS基因突变;但与子宫颈MA起源于中肾残余不同,后者与苗勒上皮关系密切。

  • 标签: 腺癌 子宫 卵巢 病理学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视盘结构改变以及与眼底形态学标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患者90例15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1例52只眼,女性59例103只眼;年龄(57.1±14.2)岁;眼轴长度(AL)(28.5±2.6) mm。患者均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依据近视性黄斑病变分型将患者按照病变类型和程度分为非病理性近视组、轻度牵拉型病变组、重度牵拉型病变组、新生血管型病变组,分别为35、58、41、21只眼。通过数字化眼底照片和ImageJ图像分析软件测量患眼视盘水平、垂直、最大、最小直径,视盘旁萎缩弧中δ区和γ区水平和垂直直径,椭圆指数,颞上动脉血管弓最上点和颞下动脉血管弓最下点之间垂直距离(VDA),颞侧动脉血管弓和视盘间夹角(Kappa角),视盘中心和黄斑中心凹之间距离(DFD),以及视盘水平轴和视盘中心至黄斑中心凹连线间夹角(DFA)。视盘直径和其他参数之间行相关性分析。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视盘水平直径与δ区水平直径(r=0.300,P<0.001)、Kappa角(r=0.260,P=0.003)、椭圆指数(r=0.650,P<0.001 )呈正相关;与DFD呈负相关(r=-0.190,P=0.030)。视盘垂直直径与视盘水平直径(r=0.280)、δ区水平直径(r=0.330)和垂直直径(r=0.460)、γ区水平直径(r= 0.430)和垂直直径(r=0.390)、DFD (r=0.390)呈正相关(P<0.001 );与DFA (r=-0.210,P=0.001)、Kappa角(r=-0.210,P=0.004)呈负相关。与非病理性近视组比较,重度牵拉型病变组患眼视盘水平、垂直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其中,水平直径差异不依赖眼轴和年龄差异;垂直直径差异由眼轴差异引起。与非病理性近视组比较,新生血管型病变组患眼视盘水平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不依赖眼轴和年龄差异;视盘垂直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视盘结构与多个眼底形态学标记相关,并根据高度近视患者年龄、眼轴及病变程度不同而呈现差异化。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视盘 形态学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角膜神经图像拼接方法分析干眼患者角膜神经形态特点及其与干眼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21年1─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干眼患者16例(16眼)。所有患者均进行无创伤泪河高度(NITMH)、无创伤泪膜破裂时间(NITBUT)、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睑板腺缺失比例、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IVCM等检查。分别使用传统方法和新的拼接图像处理方法分析患者角膜上皮下神经图像面积、神经总长度、神经密度、平均神经长度、最长神经长度、最短神经长度、神经数量、神经数量密度等指标。纳入右眼数据进行分析。2种方法间角膜神经分析的数据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干眼临床指标与角膜神经分析数据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新的拼接图像分析方法在角膜上皮下神经图像面积、神经总长度、神经密度、平均神经长度、最长神经长度、神经数量方面均明显大于传统分析方法(均P<0.05);最短神经长度较传统分析方法短(P<0.001);神经数量密度较传统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传统分析方法时,NIKBUT与平均神经长度、神经数量、神经数量密度均有相关性(r=0.52,P=0.037;r=-0.62,P=0.011;r=-0.62,P=0.011),其余干眼指标与角膜神经指标均无相关性。而使用拼接图像分析方法时,NIKBUT与平均神经密度呈负相关(r=-0.56,P=0.025),其余干眼指标与角膜神经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相比传统分析方法,新的拼接图像分析方法可获得更大角膜神经分析面积。2种分析方法的角膜神经分析结果不同,部分干眼指标与角膜神经分析结果的相关性也不同。新的共聚焦显微镜图像拼接分析方法能够更准确、更可靠地评估干眼患者角膜上皮下神经情况。

  • 标签: 角膜神经 干眼 共聚焦显微镜 图像拼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