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中药复合制剂-泽尔复皮肤洗剂的效果,为该洗剂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021年9月至1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采用平皿稀释法实验性观察泽尔复皮肤洗剂原液(100.0%)、50.0%、25.0%和12.5%浓度,于作用时间:2 min、5 min、10 min、20 min,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和白色念珠效果,以灭菌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组。组内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述,多组间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泽尔复皮肤洗剂原液(100.0%)、50.0%、25.0%和12.5%稀释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率均超90%以上。泽尔复皮肤洗剂原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率分别为(0.97±0.02)、(0.99±0.03)、(1.00±0.00)、(1.00±0.00);50.0%稀释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率分别为(0.95±0.02)、(0.96±0.02)、(0.97±0.01)、(0.98±0.01);25.0%稀释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率分别为(0.93±0.01)、(0.94±0.01)、(0.95±0.01)、(0.97±0.01);12.5%稀释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率分别为(0.92±0.01)、(0.93±0.01)、(0.93±0.01)、(0.95±0.02),不同浓度泽尔复皮肤洗剂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47、7.030、52.993、8.912,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率与洗剂浓度呈正相关,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 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69、0.789、0.950、0.806(均P<0.05)。在相同浓度下,率与菌株种类、作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泽尔复皮肤洗剂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且随着浓度增加抑菌作用增强。

  • 标签: 泽尔复皮肤抑菌洗剂 大肠埃希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白色假丝酵母菌 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11种抗菌药物对鼠疫耶尔森(简称鼠疫)的最低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建立鼠疫MIC测定方法,掌握常用抗生素对鼠疫范围,为鼠疫的临床治疗提供基线数据。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Labor Standard Institution,CLSI)药敏试验方法中的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硫酸卡那霉素、硫酸链霉素、头孢曲松钠、氨苄青霉素钠、氯霉素、盐酸壮观霉素、头孢呋辛钠、盐酸四环素共11种抗菌药物对118株鼠疫的MIC,并计算MIC50、MIC90(能抑制50%、90%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以纸片扩散法的检测结果作为对照观察两者的一致性。118株鼠疫分离自青海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由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保存。结果检测的118株鼠疫,未发现具有单个或多个抗菌药物抗性的菌株,与纸片扩散法结果一致,并获得11种抗菌药物对118株的MIC50、MIC90。结论成功建立了鼠疫MIC测定方法,该方法能高通量测定抗菌药物对鼠疫的MIC,评价鼠疫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是一种高效、经济、实用的实验手段。

  • 标签: 鼠疫(耶尔森氏)杆菌 最低抑菌浓度 测定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前瞻性观察新生儿退黄中药生物凝胶对新生儿的脐部和退黄作用。方法选取分娩的足月健康新生儿6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新生儿退黄中药生物凝胶全腹涂抹的干预方式,比较2组新生儿出生后3 d胎便排出次数、首次胎便排出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发生率、蓝光照射疗法发生率及脐部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3 d胎便排出次数、首次胎便排出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分别为(8.12 ± 1.36)次、(7.39 ± 3.71)h、(26.05 ± 3.98)h,对照组分别为(5.31 ± 1.02)次、(13.04 ± 5.26)h、(28.65 ± 3.54)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6.133、-6.483,t值为-19.011,均P<0.05);观察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发生率、蓝光照射疗法发生率及脐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67%(2/300)、0、1.00%(3/300)和0,对照组分别为3.33%(10/300)、2.00%(6/300)、5.00%(15/300)和3.33%(10/3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209~8.247,均P<0.05)。结论新生儿退黄中药生物凝胶对新生儿的脐部和退黄疗效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黄疸,治疗 新生儿 中医药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乌梅等8种中药颗粒剂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机制。方法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乌梅、五味子、薄荷、赤芍、黄连、艾叶、连翘、黄芩颗粒剂悬液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结合效果(MIC)测定其前后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改变,检测其对细菌细胞通透性的影响。结果乌梅、五味子、薄荷、赤芍、黄连、艾叶、连翘、黄芩颗粒剂悬液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MIC依次为:3.2、3.2、51.2、51.2、51.2、51.2、51.2、204.8 mg/ml,MBC依次为:6.4、6.4、102.4、102.4、102.4、102.4、102.4、409.6 mg/ml。除赤芍外,其余中药颗粒剂ALP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乌梅和五味子作用后更明显。结论8种中药颗粒剂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菌作用,其抑菌作用可能是破坏细胞壁、改变细菌的细胞膜的通透性而实现的。

  • 标签: 中药颗粒剂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体外抑菌机制 通透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清金化痰汤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在体外环境下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的抑菌作用,为其临床抗感染治疗寻求新的方向。方法应用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组(头孢哌酮/舒巴坦)、中药组(清金化痰汤)、联合组(清金化痰汤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以及阴性对照组4个组别对15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的最低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计算部分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分布情况,以FIC≤0.5为协同作用,判定联合用药效果。结果清金化痰汤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的MIC为1.0~2.0 g/ml,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的MIC为128.0~256.0 μg/ml,联合组中清金化痰汤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MIC分别为0.5~1.0 g/ml、64.0~128.0 μg/ml,两单独用药组和联合组相比较,MI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FIC均≤0.5。结论清金化痰汤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在体外环境下具有明显的协同抑制作用。

  • 标签: 清金化痰汤 头孢哌酮/舒巴坦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肺炎克雷伯菌 抑菌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娩及喂养方式对特应性皮炎(AD)婴儿肠道群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就诊的33例1 ~ 12月龄AD婴儿,以30例健康婴儿为对照,AD患儿与健康对照根据不同的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分组。取婴儿粪便提取总DNA,PCR扩增细菌的16S rRNA基因V1 ~ V9区,应用PacBio Sequel测序仪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各组群在属、种水平上的构成差异,选择差异群相对丰度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AD皮疹严重程度(SCORAD)评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顺产对照组(11例)、剖宫产对照组(19例)、顺产AD组(11例)、剖宫产AD组(22例)中相对丰度较高的5个属分别为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韦荣球菌属、链球菌属、大肠杆菌属。配方奶粉喂养对照组(7例)、母乳喂养对照组(12例)、混合喂养对照组(11例)、配方奶粉喂养AD组(12例)、母乳喂养AD组(8例)、混合喂养AD组(13例)中相对丰度较高的5个属分为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韦荣球菌属、大肠杆菌属。线性判别分析(LEfSe)显示,不同分娩方式对照组和AD组间未见显著差异性群;而在不同喂养方式AD组和对照组中,配方奶粉喂养AD组阿克曼属、嗜黏蛋白阿克曼分别为属水平(LDA值= 4.78)和种水平(LDA值= 4.91)差异性最大的群。配方奶粉喂养AD组婴儿肠道阿克曼属和嗜黏蛋白阿克曼相对丰度(数值相等,均为9.60% ± 0.72%)均高于配方奶粉喂养对照组(均为2.50% ± 0.83%,Z = 1.66,P = 0.048)、混合喂养AD组(丰度值均为0,Z = 2.26,P = 0.012)及母乳喂养AD组(丰度值均为0,Z = 1.85,P = 0.032)。AD患儿中肠道阿克曼属及嗜黏蛋白阿克曼的相对丰度与SCORAD评分均呈正相关(ρ = 0.384、0.387,均P < 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AD及健康婴儿肠道群影响无显著差异,配方奶粉喂养AD患儿肠道阿克曼属和嗜黏蛋白阿克曼相对丰度升高,可能参与AD的发病。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婴儿 肠道菌群 分娩方式 喂养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肠道准备方式群移植(FM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自愿接受FMT治疗的1 501例患者的治疗及随访资料。根据FMT治疗前肠道准备情况,分为无肠道准备组(216例)、抗生素预处理组(383例)、肠道清洁组(267例)和抗生素联合肠道清洁组(635例)。比较各组间FMT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治疗后4周和8周的有效率。在第3个月和第6个月由于疗效下降或无效重复行FMT治疗的患者;根据是否再次行抗生素联合清洁肠道的肠道准备方案,分为无肠道准备和肠道准备组,比较两亚组有效率。结果全组男性588例,女性913例,年龄(43.3±13.7)岁,体质指数(20.2±2.1)kg/m2,移植疗程共(3.3±1.7)周。包括便秘564例,克罗恩病157例,溃疡性结肠炎142例,肠易激综合征158例,复发性艰难梭感染(CDI)106例,自闭症84例,放射性肠损伤133例,放射性肠炎133例,非CDI慢性腹泻60例,其他155例。4组间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1%(467/1 501),其中呕吐41例(2.7%)、恶心91例(6.1%)、腹泻49例(3.3%)、腹痛41例(2.7%)、腹胀79例(5.3%)、咽喉部疼痛72例(4.8%)、头晕38例(2.5%)、发热51例(3.4%)、肺部感染3例(0.2%)以及肠源性感染2例(0.1%);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4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MT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63.5%(902/1 420);无肠道准备组FMT有效率为57.6%(114/198)、抗生素预处理组为64.2%(231/360)、肠道清洁组为60.2%(154/256),抗生素预处理联合肠道清洁组66.5%(403/606),4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59,P=0.084)。FMT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为61.3%(729/1 293);无肠道准备组有效率为54.0%(88/163),抗生素预处理组为62.2%(202/325),肠道清洁组为57.4%(132/230),抗生素联合肠道清洁组为64.4%(370/575),4组间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20,P=0.003);其中抗生素联合肠道清洁组及抗生素预处理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无肠道准备组(分别为χ2=5.789,P=0.016;χ2=10.117,P=0.001)。亚组分析中,第3个月重复FMT治疗结束4周随访发现,无肠道准备组与肠道准备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1%(184/306)比61.5%(115/187),χ2=0.091,P=0.763]。在第6个月重复FMT治疗结束4周随访发现,无肠道准备组有效率明显低于肠道准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4%(89/173)比61.2%(161/263),χ2=4.229,P=0.040]。结论FMT治疗安全有效,抗生素联合肠道清洁的肠道准备方案可提高FMT总体疗效。对疗效下降需FMT重复治疗的患者,3个月内再次行抗生素联合肠道清洁方案对FMT有效率无明显影响,但在第6个月,再次的肠道准备是必要的。

  • 标签: 菌群移植 肠道准备 抗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下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分离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趋势变化与分子耐药机制。方法对19株新生儿Hi分离株进行再鉴定,通过PCR法测菌株P6、fucK和Cap基因进行血清学分型,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最低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对TEM-1、ROB-1和ftsI基因进行测序和变异分析。结果(1)19株Hi经P6、fucK和Cap基因检测证实均为无荚膜型,即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NTHi )。(2)与2003至2004年比较,2013至2014年新生儿下呼吸道NTHi分离株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的MIC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03至2004年(n=9)和2013至2014年(n=10)产β-内酰胺酶菌株均为3株,10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基因检测显示6株产β-内酰胺酶均为TEM-1型,未检测出ROB-1型菌株。(4)2003至2004年仅出现1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阳性氨苄西林耐药(gBLPAR),2013至2014年出现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gBLNAR)1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中介(gBLNAI)3株、gBLPAR 3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阳性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gBLPACR)1株。(5)2013至2014年ftsI基因出现了11个氨基酸替代模式,而2003至2004年仅出现5个氨基酸替代模式;10年间比较ftsI基因S357N、S385T、N526K、T532S变异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株2014年分离的耐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的gBLNAR/gBLNACR菌株同时出现D350N、S357N、M377I、S385T、L389F、A502T、N526K变异。结论新生儿下呼吸道NTHi感染患儿或将迅速面临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重耐药的严峻挑战。

  • 标签: 流感嗜血杆菌 新生儿 β-内酰胺类耐药 ftsI基因 TEM-1基因 氨基酸替代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耐药性对H.pylori根除率的影响,并探究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最佳最小浓度(MIC)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因H.pylori阳性,采用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ylori的患者,最终纳入140例H.pylori感染者,其中12例无根除治疗结果。治疗结束8~12周后,分别采用意向性治疗(ITT)和符合方案人群(PP)分析计算140和128例H.pylori感染者的H.pylori根除率,分析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耐药与H.pylori根除失败的关系,以及不同MIC折点判断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耐药与H.pylori根除失败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和一致性检验。结果ITT和PP分析标准三联疗法患者的H.pylori根除率分别为66.4%(93/140)和72.7%(93/128),95%CI分别为59.3%~74.3%和65.6%~79.7%。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阿莫西林耐药(OR=6.326,95%CI1.090~36.725, P=0.040)和克拉霉素耐药(OR=10.686,95%CI 4.031~28.326,P<0.01)均为H.pylori根除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阿莫西林MIC折点为0.125 mg/L时,阿莫西林耐药与H.pylori根除失败的相关性最高(一致性一般,P<0.05);克拉霉素MIC折点为2.000 mg/L时,克拉霉素耐药与H.pylori根除失败的相关性最高(一致性中等,P<0.05)。结论标准三联疗法的H.pylori根除率已降至80%以下。H.pylori根除率下降与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耐药有关,二者在体内的最佳MIC折点分别为0.125和2.000 mg/L。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标准三联疗法 根除率 抗生素耐药 最小抑菌浓度折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氨酸激酶AgrC在亚浓度环丙沙星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于2021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检验科收集皮肤组织和体液标本,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实验菌株的最低浓度;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不同亚浓度环丙沙星处理金黄色葡萄球菌后的生物膜形成情况;利用SYTO9和PI荧光染料分析亚浓度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通过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亚浓度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grC基因及其调控基因agrA、icaA和icaR的表达水平的影响;最后,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法验证亚浓度环丙沙星与AgrC蛋白受体的结合作用;数据采用x¯±s表示,服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则采用方差分析,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浓度为0.25~0.5 mg/L。亚浓度的环丙沙星可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在1/4倍最低浓度即可开始出现显著作用[ATCC 43 300(t=7.42,P=0.002)、临床菌株SA1(t=5.42,P=0.005)、SA2(t=6.38,P=0.002)、SA3(t=4.8,P=0.009)、SA4(t=7.06,P=0.002)和SA5(t=4.36,P=0.00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亚浓度的环丙沙星可明显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增加生物膜的形成量并使生物膜显著聚集成三维立体结构。逆转录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亚浓度的环丙沙星对agrC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但使agrA(t=4.42,P=0.003)和icaR(t=4.49,P=0.007)表达水平下降[(0.61±0.24)和(0.56±0.12)],icaA表达水平升高[1.51±0.19(t=5.24,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等温滴定量热法分析发现,环丙沙星与AgrC蛋白受体具有较好的结合力。结论亚浓度环丙沙星可能通过结合AgrC蛋白受体,影响下游agrA、icaA和icaR基因表达水平,从而促进生物膜形成,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耐药性。

  • 标签: 葡萄球菌,金黄色 抗菌药 生物膜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四种常见外排泵抑制剂对克拉霉素(CLA)抗脓肿分枝杆菌体外最低浓度的影响,探讨药物外排泵在脓肿分枝杆菌对CLA耐药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本研究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纳入脓肿分枝杆菌标准菌株和60株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选择四种常见外排泵抑制剂:氰化羰基-3-氯苯腙(CCCP)、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维拉帕米(VP)和利血平(RSP),采用Alamar Blue法检测CLA对上述菌株的体外最低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比较有无外排泵抑制剂作用时,CLA抗菌的MIC改变情况;对脓肿分枝杆菌的CLA耐药相关基因erm(41)和rrl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分析外排泵抑制剂对MIC的影响与耐药相关基因突变与否及突变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CCP、DCC、VP和RSP均能降低CLA抗脓肿分枝杆菌的MIC,但RSP作用效果弱于其他三种外排泵抑制剂。60株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中,包含10株CLA耐药菌株,其中7株发生rrl基因突变。光滑表型分离株的CLA耐药率(21.2%和66.7%)高于粗糙表型分离株的CLA耐药率(11.1%和51.9%)。当CLA药敏孵育时间为3 d时,外排泵抑制剂对CLA耐药菌株的MIC影响较大,均可使约50%菌株的MIC降低2倍以上,且相较于发生rrl基因突变的菌株,外排泵抑制剂对未发生rrl基因突变菌株的MIC影响更大;当CLA药敏孵育时间为14 d时,有24株携带erm(41)基因T28序列型的脓肿亚种分枝杆菌发生诱导耐药,随着诱导耐药的发生,外排泵抑制剂对CLAMIC影响减小。外排泵抑制剂对不同表型分离株的CLAMIC水平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排泵参与脓肿分枝杆菌对CLA耐药过程,外排泵抑制剂可不同程度降低脓肿分枝杆菌对CLA的耐药水平。外排泵抑制剂的使用为脓肿分枝杆菌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脓肿分枝杆菌 克拉霉素 外排泵 外排泵抑制剂 最低抑菌浓度
  • 简介:摘要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HSP),又称为免疫球蛋白A血管炎,是最常见的儿童血管炎,可累及皮肤、胃肠道、关节和肾脏,糖皮质激素为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的HSP的常规治疗方案。鉴于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常联合酸剂治疗,包括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酸剂可能通过缓解消化道症状、辅助治疗HSP继发性急性胰腺炎、抑制幽门螺杆菌、减轻激素不良反应对HSP发挥治疗作用。但目前研究较少,仍需进一步探索。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H2受体拮抗剂 质子泵抑制剂 抑酸剂
  • 简介:基于沪深主板数据,本文研究了负面媒体报道在IPO价中的角色,并考虑了我国新股发行定价规则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新股发行定价规则如何变化,公司上市前的负面新闻报道都会对IPO价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负面报道对IPO价的负向影响是由于媒体报道的“信息”功能,非“情绪”效应。

  • 标签: IPO抑价 负面媒体报道 信息不对称 投资者情绪 定价约束
  • 简介:摘要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HSP),又称为免疫球蛋白A血管炎,是最常见的儿童血管炎,可累及皮肤、胃肠道、关节和肾脏,糖皮质激素为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的HSP的常规治疗方案。鉴于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常联合酸剂治疗,包括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酸剂可能通过缓解消化道症状、辅助治疗HSP继发性急性胰腺炎、抑制幽门螺杆菌、减轻激素不良反应对HSP发挥治疗作用。但目前研究较少,仍需进一步探索。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H2受体拮抗剂 质子泵抑制剂 抑酸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曲古菌素A对膀胱癌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使用5637细胞(购自上海中国科学院细胞所)作为研究细胞,使用含有低、中、高浓度曲古菌素A的RPMI 1640培养基培养5637细胞24、48、72 h。然后检测各组细胞相对存活率、凋亡率、处于各细胞周期阶段的细胞比例以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采用方差检验和t检验。结果随着药物浓度升高和药物作用时间延长,5637细胞相对生存率[空白组:100.00%、100.00%、100.00%;低剂量组:(90.45±18.56)%、(80.45±12.25)%、(65.45±8.65)%;中剂量组:(71.02±9.56)%、(63.45±6.12)%、(50.42±6.35)%;高剂量组:(52.14±6.25)%、(42.11±5.14)%、(20.25±3.25)%](F=11.483、9.244、8.264,P<0.01),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处于亚G1期细胞所占比例显著升高,p21蛋白显著升高,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及细胞周期蛋白D显著降低。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细胞处于S期细胞比例显著低于空白组。结论曲古菌素A可以通过抑制p-Akt信号通路促进膀胱癌细胞凋亡同时也可以通过促进p21蛋白表达抑制细胞周期进程。

  • 标签: 膀胱癌 细胞周期 磷酸化蛋白激酶B 曲古抑菌素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长素受体2(SSTR2)和生长素受体5(SSTR5)两个受体亚型在人垂体催乳素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经手术和病理结果证实的人垂体催乳素腺瘤标本16例及4例尸检获取的正常垂体组织,采用新型特异性SSTR2和SSTR5的单克隆抗体(UMB1和UMB4),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难治性垂体催乳素腺瘤标本中SSTR2及SSTR5的表达,再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性别、肿瘤大小、术前血清催乳素水平、肿瘤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增殖指数、肿瘤侵袭性]的相关性。使用GraphPad Prism(V. 7)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染色在正常垂体组织中均可见SSTR2和SSTR5的散在表达,81.25%(13/16)的催乳素腺瘤病例样本中检测到SSTR5的表达,相反仅3例肿瘤标本检测到散在的SSTR2的免疫反应性,其中1例为生长激素和催乳素混合型多激素腺瘤;Western Blot结果证实免疫组化的结果,免疫荧光共染结果提示正常垂体组织中催乳素细胞并不表达SSTR2,但有SSTR5的表达。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SSTR5的高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女性SSTR5 IRS 0.31±0.07比男性SSTR5 IRS 0.38±0.16,t=0.47,P>0.05)、肿瘤大小(R2=0.009,F=0.133,P>0.05)、术前血清催乳素水平(R2=0.026,F=0.348,P>0.05)、肿瘤Ki-67增殖指数(R2=0.060,F=0.887,P>0.05)无明显相关。结论垂体催乳素腺瘤高表达SSTR5,第2代生长素类似物帕瑞肽有助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耐药型垂体催乳素腺瘤的替代治疗。

  • 标签: 垂体催乳素瘤 生长抑素受体5 生长抑素受体2 帕瑞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婴儿期是肠道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肠道群主要来源于母体与其之间的群交换。剖宫产、早期接触抗生素和配方奶喂养可能会破坏微生物群的建立,并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母乳寡糖(HMOs)是一类结构多样的非共轭聚糖,母乳中含量丰富,可调节婴儿肠道群组成,对婴儿肠道健康产生有益影响。为了解婴儿肠道群的定植特点及HMOs对肠道群的影响,现就此综述如下。

  • 标签: 肠道菌群 菌群紊乱 母乳寡糖 婴儿
  • 作者: Guery Benoit Galperine Tatiana Barbut Frédéric 严雪敏 阮戈冲(译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2020年第07期
  • 机构:Infectious Diseases Service, Department of Medicine, University Hospital and University of Lausanne, Lausanne, Switzerland; French Group of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European Study Group on Host and Microbiota Interactions;European Study Group on Clostridium difficile,Infectious Diseases Service, Department of Medicine, University Hospital and University of Lausanne, Lausanne, Switzerland; French Group of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National Reference Laboratory for Clostridium difficile, Paris, France; INSERM, Faculté de Pharmacie de Paris, Université Paris Descartes, Paris, France; European Study Group on Clostridium difficile,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 简介:摘要艰难梭(Clostridioides difficile,原名Clostridium)感染是医源性腹泻的主要原因,目前社区中越来越多见。历史上,艰难梭感染被认为是容易诊断和治疗的。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对艰难梭感染的生理病理的认识,诊断技术已有变化,新型治疗药物也已使用。诊断的演变表明,对艰难梭感染诊断存在严重不足和误诊,强调了欧洲和北美传染病协会推荐的流程对获得可靠诊断的重要性。以前甲硝唑被认为是治疗艰难梭感染的参照药物,但最近研究表明万古霉素和其他较新的药物具有更高的治愈率。感染复发是评价新药的一项关键指标,而针对适用的人群选用合适的治疗药物则是一个挑战。对于多次复发者,推荐粪移植。新的方法,包括抗体、疫苗和新分子药物已经可用或正在试验中,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指南纳入的新疗法。本综述拟基于最新数据,为临床医生面对艰难梭感染时,了解并能分级选择诊治方案,提供一些常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无需破坏细胞壁,准确、特异鉴别耳念珠及其近缘的新技术。方法于2021年在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进行本研究。以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基底材料,通过SERS检测,使用SIMCA 14.1(瑞典Umetrics公司)软件对采集的SERS指纹谱数据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分析。对4株耳念珠、4株希木龙念珠、3株Candida pseudohaemulonii和4株Candida duobushaemulonii进行有效检测和鉴别。结果在95%可信区间内,样本分析结果呈椭圆形。本研究所测的4种念珠可以很好地分开。R2X(cum)=0.629,R2Y(cum)=0.947,Q2(cum)=0.915,R2X、R2Y、Q2均为>0.5,且趋近于1,说明本研究的模型建立良好,且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拉曼光谱数据的十折交叉检验结果显示模型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准确率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分类能力,该方法能准确地检测和鉴别耳念珠及其近缘菌株。结论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无需破坏细胞壁,准确、特异、快速鉴别耳念珠及其近缘的新技术,成本低,操作简单,在临床检验上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 标签: 光谱分析,拉曼 念珠菌 感染 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