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实施新生早期基本保健对母早期健康指标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择期行足月剖宫产的104名产妇及其新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剖宫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2名。对照组实施剖宫产新生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剖宫产新生早期基本保健技术。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住院天数,新生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出生后90 min内异常情况发生率,脐带脱落时间,新生出现第一次觅食征象的时间、早开奶的成功率以及出院时母乳喂养实施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的产后2 h内出血量、产后2~24 h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出生后的1、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生后90 min内出现再吸引、呼吸异常、复苏、转入NICU等异常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的脐带脱落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发生脐部感染。干预组新生第一次出现觅食反射的时间早于干预组,早开奶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时母乳喂养的实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实施新生早期基本保健安全可行,且能有效促进早开奶,对母乳喂养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推广实施的价值。

  • 标签: 婴儿,新生 剖宫产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 早开奶
  • 作者: 王嘉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1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第5期
  • 机构:雅安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四川雅安625000
  • 简介:新生从母体排出之后,需要一定的时间对外面的生存环境进行适应,但是,新生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体温调节等方面处于发育阶段,对外界的病菌的抵抗能力比较低,导致新生的出现感染的机率比较高。现阶段,在临床上对新生期界定是指胎儿从母体内分离到外界生活的适应期,而新生的身体处于发育尚未成熟阶段,所以在临床上对新生的护理尤为重要,有效的护理才可以促进新生健康的生长,那么,新生应该如何进行护理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新生护理常识。

  • 标签: 新生儿;护理
  • 作者: 邓冬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0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重庆市奉节县人民人民,重庆奉节404600
  • 简介:什么是新生脓包疮?新生脓包疮属于细菌感染引发的,常见的细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者溶血性链球菌,主要表现为皮肤上产生大疱,属于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具有传染性,常发于刚出生四到十天的婴儿,常见于早产儿以及营养不良新生,属于新生期的常发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细菌能够经过皮肤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肺炎以及脑膜炎,家长应该予以重视。

  • 标签: 新生儿;脓疱疮;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对冻融胚胎移植围产结局新生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2016年至2020年期间由于PCOS不孕进行冻融胚胎移植、年龄≤35岁且临床妊娠为单胎的患者临床资料,共1 481个周期,根据BMI值分为4组,偏瘦组75个周期(BMI<18.5 kg/m2),正常体质量组793个周期(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组468个周期(24.0 kg/m2≤BMI<28.0 kg/m2),肥胖组145个周期(BMI≥28.0 kg/m2),比较各组一般资料、促排卵情况、围产结局以及新生结局的差别。结果相较于超重组、正常体质量组和偏瘦组,肥胖组的早期流产率最高[23.4% (34/145)比15.8% (74/468)比14.0% (111/793)比9.3% (7/75),P=0.014],活产率最低[68.3% (99/145)比76.7% (359/468)比79.7% (632/793)比88.0% (66/75),P=0.003]。肥胖组和超重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6.9% (10/145)、4.5% (21/468)]高于正常体质量组[2.3% (18/793),肥胖组比正常体质量组P=0.005,超重组比正常体质量组P=0.028]肥胖组和超重组的剖宫产率[81.8% (81/99)、74.9% (269/359)]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和偏瘦组[67.6% (427/632)、57.6% (38/66),肥胖组比正常体质量组P=0.005,肥胖组比偏瘦组P=0.001,超重组比正常组P=0.015,超重组比偏瘦组P=0.004],巨大出生率[18.2% (18/99)、15.6% (56/359)]也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和偏瘦组[10.1% (64/632)、6.1% (4/66),肥胖组比正常体质量组P=0.018,肥胖组比偏瘦组P=0.025,超重组比正常组P=0.011,超重组比偏瘦组P=0.041]。各组在晚期流产率、妊娠期高血压、宫外孕以及新生的早产率、Apgar评分、身高、出生缺陷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肥胖和超重影响PCOS患者的围产结局新生结局。在临床工作中,需重视PCOS患者的体质量管理。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体质量指数 冻融胚胎移植 围产结局 新生儿结局
  • 作者: 梅单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思南县人民医院,贵州思南565100
  • 简介:目的:研究新生抚触护理对于早期新生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用。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接生的68例新生,并分为常规组(n=34)和研究组(n=34),常规组给予基础护理,研究组给予抚触护理。对两组新生身体发育情况、智力发育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新生身高为(62.05±1.76)cm、头围为(39.85±0.49)cm、体重为(5.70±1.53)kg,研究组新生身体发育情况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新生大动作评分为(106.01±5.48)、精细动作评分为(108.40±8.41)、语言评分为(98.20±7.85)、认知能力评分为(105.41±7.54)、个人社交评分为(104.26±7.50),研究组新生智力发育情况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新生护理中给予抚触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新生早期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 标签: 新生儿;抚触护理;早期新生儿生长发育
  • 简介:摘要新生疾病筛查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公共卫生政策,是减少出生缺陷、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Robert Guthrie医师成功对干血滤纸血片中的苯丙氨酸进行半定量测定筛查苯丙酮尿症,开创了新生疾病筛查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串联质谱开始应用于新生遗传代谢病筛查,实现了"一种实验检测一种疾病,到一种实验检测多种疾病"的转变,增加了检测疾病的种类。近10余年来得益于筛查技术的进步,新治疗药物的不断问世,治疗方法的持续更新。特别是新一代测序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既可从分子水平明确突变来源,又可将新生筛查的范围扩大到那些不适合进行串联质谱的患者,很多基因相关疾病被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新生疾病筛查的有效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提高筛查质量和保证筛查准确性的前提。二级和多级检测策略,结合不同的生化以及生化联合基因检测的方法,多组学数据的整合,无论靶向还是非靶向,都具有巨大且广泛的临床效用价值。

  • 标签: 新生儿疾病筛查 基因 新一代测序技术
  • 作者: 张愉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07
  • 出处:《医师在线》2020年第18期
  • 机构:自贡市妇幼保健院,四川自贡643000
  • 简介:每一个宝宝在医院里哌哌坠地的时候,父母都会感到无比喜悦,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茁壮成长。在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宝宝身上。

  • 标签: 新生儿;疾病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治疗不同类型新生肺动脉闭锁的随访结局。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4年4月至2021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患儿共19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和室间隔缺损型肺动脉闭锁(PA-VSD)两组。采用不同血管途径置入动脉导管支架,术后1、3、6和12个月及以后每年定期随访患儿基本情况和心脏超声心动图评估手术效果。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9例患儿中12例为PA-IVS,7例为PA-VSD。两组患儿均为足月儿,PA-IVS组和PA-VSD组患儿出生胎龄分别为(38.8±1.1)和(37.7±1.8)周,出生体重分别为(3.2±0.4)和(3.4±1.1)kg,手术时年龄分别为(10±9)和(12±7)日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例PA-IVS患儿中,9例经股动脉途径,3例经股静脉途径成功置入动脉导管支架。7例PA-VSD患儿中,2例经股动脉途径成功置入,2例经股动脉途径置入失败,3例经左颈动脉途径成功置入动脉导管支架。所有患儿术后无血栓栓塞、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血管并发症发生。PA-VSD组中支架置入成功的5例患儿在随访至6月龄时分别行肺动脉闭锁根治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动脉导管支架取出术和动脉导管结扎术。所有患儿随访期无支架移位、狭窄,均实现了双心室循环,无死亡病例。结论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可作为PA-IVS和PA-VSD患儿一期治疗方法,除传统的股静脉和股动脉途径外,颈动脉可作为支架置入的一条路径。

  • 标签: 动脉导管 支架 队列研究
  • 作者: 郑凯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大健康》2023年第5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研究鸟巢式护理在新生的应用。方法:针对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86名新生作为研究样本,并按照患者家属的意愿,将他们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并针对他们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其中常规组患者使用的是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使用鸟巢式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新生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究组新生的并发症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常规组。结论:为新生提供常规的护理操作,优先选择鸟巢式的护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维持生命体征,促进新生的发育,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的推广。

  • 标签: 鸟巢式护理;新生儿;应用
  • 简介:摘要1例出生时双眼无法睁开男性患儿,双眼上、下睑缘粘连,临床初步诊断为双眼丝状睑缘粘连。全身麻醉下行双眼睑裂切开术,术后患儿双眼眼睑位置正,可正常睁眼和闭眼,眼球运动正常,可追光。

  • 标签: 唇裂 腭裂 眼畸形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患儿男,生后10 d,因皮肤红斑、水疱6 d就诊入院。皮肤科检查:全身皮肤散在或融合分布红斑,在正常皮肤或红斑基础上可见大小不等的紧张性水疱,部分水疱破溃、糜烂;口腔黏膜可见血疱、红色糜烂面。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水疱,疱内可见中性粒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沿基底膜带有均质型线状IgA和颗粒状C3沉积,IgG阴性。诊断:新生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给予营养支持、防感染等综合治疗后,皮肤红斑、水疱消退,黏膜损害减轻出院。患儿出院后16个月电话随访,一般情况良好,皮肤黏膜皮损消退、愈合,无新发皮疹,生长发育正常。

  • 标签: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 新生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 男,20分钟龄,因“胎儿胸腔积液,生后进行性呼吸困难十余分钟”入院。患儿胎儿期即诊断大量胸腔积液,生后出现呼吸困难,予反复胸腔穿刺引流效果欠佳,同时合并心律失常及少量心包积液,胸部CT提示胸腔占位,行胸腔镜下左侧胸腔肿瘤切除术后胸腔积液消失,无心律失常发作。术后病理提示膈肌毛细血管瘤,随访至患儿1岁无肿瘤复发征象。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生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高,血小板输注率也高,但是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新生血小板输注标准,尤其针对血小板输注阈值的界定仍存在争议。本文对目前新生血小板输注现状及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为将来临床研究提供方向。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输注 新生儿
  • 简介:摘要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PK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红细胞酶病,以肤色苍白或黄疸、肝脾肿大、严重贫血为特征,治疗以长期规律性输注红细胞、脾切除为主。本文报道1例新生PKD,患儿生后出现极重度溶血性贫血,基因检查发现PKLR基因编码区存在2个杂合错义变异,输血治疗后好转。

  • 标签: 溶血性贫血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PKLR基因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新生脑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收住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科、诊断为不明原因新生脑病且完善遗传学检测的113例患儿的围产期资料、临床表现、脑电图及头颅MRI表现,以及遗传检测结果和转归等。用t或χ2检验对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13例患儿中,男性74例(65.5%),出生胎龄(38.6±1.5)周,出生体重(2 957±561)g。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最常见(83/113,73.5%),其次为惊厥发作(39/113,34.5%)。38.2%(34/89)头颅MRI异常,80.4%(74/92)脑电图结果异常。113例患儿中遗传学检测结果异常60例(53.1%),包括单核苷酸变异48例,拷贝数变异8例,染色体变异4例。48例单核苷酸变异可分为综合征类(18例,37.5%)、代谢类(16例,33.3%)、癫痫类(11例,22.9%)和线粒体类(3例,6.3%),其中14例基因暂未收录于数据库。至2021年12月31日,共随访成功103例,其中75例(72.8%)预后不良,包括52例(50.5%)死亡,23例(22.3%)发育迟滞。预后不良患儿的出生体重和惊厥发作比例均低于非预后不良患儿[(2 876±536)与(3 254±554)g,t=3.15;29.3%(22/75)与53.6%(15/28),χ2=5.20],意识障碍比例高于非预后不良患儿[80.0%(60/75)与53.6%(15/28),χ2=7.19](P值均<0.05)。预后不良患儿的遗传学异常比例与非预后不良患儿相比,显现出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53.3%(40/75)与46.4%(13/28),χ2=0.39,P=0.533]。结论遗传学异常是不明原因新生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单核苷酸变异为最常见遗传学类型,综合征类、代谢类、癫痫类是常见的单核苷酸变异类型。

  • 标签: 脑疾病 意识障碍 癫痫 全外显子组测序 多态性,单核苷酸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肠道菌群失调与宿主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调对新生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具有生物活性,关键代谢产物可以通过不同的代谢通路调节或影响宿主的代谢变化。新生肠道的代谢产物参与并影响了疾病的进展和结局,甚至决定其近远期的生命质量。该文就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对新生疾病的影响进行综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病房内医院感染的现状调查与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新生病房收治的新生47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并对医院感染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影响老年腹腔手术患者手术室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新生病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该院新生病房收治的470例新生中,有11例新生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34%,感染部位分布为:上呼吸道感染4例(36.36%)、下呼吸道感染3例(27.27%)、消化道感染2例(18.18%)、泌尿系统感染1例(9.09%)、皮肤软组织感染1例(9.09%)。感染病原菌分布为:革兰阴性菌6例(54.54%),以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5例(45.4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羊水污染、喂养方式、新生窒息、入住NICU、抗菌药物使用、住院时间及手卫生达标情况均是影响新生病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均P<0.05)。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新生窒息及手卫生达标情况是影响新生病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新生病房医院感染通常可分为上/下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且多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病原菌为主,其危险因素分别与出生体重、新生窒息等独立因素相关。临床需针对上述特征及危险因素分别制定营养支持优化、感染防控强化管理和新生综合优质护理等相应防控对策,以降低新生病房医院感染风险。

  • 标签: 新生儿病房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防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