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无导线起搏器(LTP)植入术中牵拉试验导致阈值变化及其对术后短期阈值变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植入LTP(Micra,美国美敦力公司)并完成1个月随访的患者,收集其释放后即刻、牵拉试验后即刻、5 min、10 min、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的阈值,比较牵拉前后阈值的变化。按术后1个月的阈值变化将患者分为阈值升高组与阈值稳定组,评估牵拉后阈值变化对术后1个月阈值变化的预测价值。结果共入选患者35例,全部患者出院时阈值较释放后阈值显著下降[(0.48±0.10)V对(0.70±0.37)V,P=0.03]。其中阈值升高组(n=13)术后1个月阈值较出院时显著升高[(0.58±0.11)V对(0.52±0.13)V,P=0.03],牵拉后即刻阈值较释放后显著升高[(0.71±0.25)V对(0.57±0.18)V,P=0.01];阈值稳定组(n=22)出院时、术后1个月阈值均较释放后显著降低[(0.45±0.09)V对(0.78±0.44)V,P=0.03;(0.42±0.06)V对(0.78±0.44)V,P=0.03]。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牵拉后即刻较释放后即刻阈值升高是术后短期阈值升高的独立预测因素(OR=1.25,P=0.03;OR=1.78,P=0.04)。结论LTP植入术中牵拉试验导致阈值有下降趋势。牵拉后即刻阈值升高是LTP术后短期阈值升高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无导线起搏器 牵拉试验
  • 简介:摘要自2007年我国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各地区经济状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机制。十年间,各地区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大环境的推动下有了较好的发展,这对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促进兜底扶贫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一种方便有效的计算淋巴水肿脂肪抽吸减容术中失血量的方法,以建立术中自体血输注阈值。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淋巴水肿而进行脂肪抽吸减容手术患者的临床信息、实验室检测和手术相关信息,分析术中吸脂量、血性液体量、手术时间、患者体质量等因素对术中失血量的影响,构建术中失血量拟合公式,比较医生记录和公式计算的失血量之间的差异,并建立患者术中自体血回输阈值。结果共收集1 136例脂肪抽吸减容手术患者资料,男65例,女1 071例,未输血组年龄中位数56岁,输血组55岁。手术前后体质量变化、术中吸脂总量、血性液体量、手术时间均与术中失血量呈正相关(Spearman系数分别为0.590、0.584、0.560、0.520,P<0.01)。Hemoglobin balance公式计算的理论失血量为(753.0±418.2) ml,根据失血量计算值得到术中失血量拟合公式y(ml)=0.082×吸脂总量+365,根据公式计算出需进行自体血回输的吸脂量阈值为2 900 ml。结论该研究构建了一种便于应用的脂肪抽吸减容手术术中的失血量计算方式,建立了脂肪抽吸手术进行自体血回输的阈值,从而确立了患者需要尽早输血的指征。

  • 标签: 输血,自体 脂肪抽吸 失血量 输血阈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尿量阈值,指导早期液体治疗。方法提取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 Ⅳ,MIMIC-Ⅳ)中AP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24 h尿率[24 hour urine output·kg-1·24 hour-1, 24-UR mL/(kg·h)]和48 h尿率[48 hour urine output·kg-1·48 hour-1, 48-UR mL/(kg·h)],根据患者7 d内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AKI within 7 days,7-AKI)分为7-AKI组和非7-AKI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24-UR和48-UR对AP患者7-AKI发生的预测价值,根据ROC曲线得出的最佳截断值分别对24-UR与48-UR分组,采用逻辑回归分析7-AKI的危险因素,绘制Kaplan-Meier(KM)生存曲线分析24-UR和48-UR对AP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713例AP患者,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4-UR预测AP患者7-AKI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0.76,依据最大约登指数计算出的24-UR截断值为0.795 mL/(kg·h),48-UR的AUC为0.78,48-UR截断值为0.975 mL/(kg·h)。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24-UR>0.795 mL/(kg·h)相比,24-UR≤0.795 mL/(kg·h)的是7-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4.22,95%CI:1.5~11.85,P=0.006),同样,与48-UR>0.975 mL/(kg·h)相比,48-UR≤0.975 mL/(kg·h)的是7-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3.75,95%CI:1.45~9.72,P=0.007);KM生存曲线显示高24-UR组住院生存率高于低24-UR组。结论24-UR可用于指导AP患者早期液体治疗。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尿量阈值 液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早期脑卒中患者开展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threshold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TIMT)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因早期脑卒中在我科住院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30名接受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患者为治疗组,30名未接受训练的为对照组。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最大肺活量VCmax、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速(PEF)、呼吸肌肌力(MIP和MEP),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I)和治疗后随访3个月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对象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前后治疗组的肺功能(VCmax、FVC、PEF)、呼吸肌肌力(MIP、ME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I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脑卒中患者接受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减少肺部感染。

  • 标签: 脑卒中 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 肺功能 呼吸肌肌力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经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的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接受IVR治疗的ROP患儿51例100眼资料纳入研究。经Retcam眼底照相及间接检眼镜检查确诊1型阈值前期ROP 39例70眼、阈值期ROP 18例30眼。于确诊后24~36 h玻璃体腔注射0.25 mg/0.025 ml雷珠单抗。术后1 d观察有无眼压升高、眼内出血及眼内炎症反应,术后1周用Retcam眼底照相检查眼底病灶是否消退,每间隔2~4周复查1次,直至视网膜血管化,观察有无全身及眼部并发症。比较单次IVR治疗后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ROP治愈率、视网膜血管化发生时间及复发率。结果单次IVR治疗后ROP治愈率为86%(86/100),均未见全身不良反应,1型阈值前期组、阈值期组ROP治愈率分别为85.71%(60/70)和86.67%(26/30),2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65)。1型阈值前期组和阈值期组视网膜血管化时间分别为(11.86±8.60)周和(14.45±10.01)周,2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P=0.22)。ROP复发10眼,其中1型阈值前期组复发率为5.71%(4/70),明显低于阈值期组的20.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P=0.03)。10眼ROP复发,其中6眼再次行1次IVR治疗,4眼行1次激光光凝治疗。单次IVR治疗后5眼出现视网膜前出血,未行干预,出血自行吸收。结论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1型阈值前期及阈值期ROP均安全、有效,阈值期组ROP复发率高于1型阈值前期组,经再次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雷珠单抗 玻璃体腔注射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577 nm微脉冲阈值下激光光凝治疗早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河南省职工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就诊的早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者72例(72眼),使用577 nm微脉冲阈值下激光进行渗漏点及其周围多点覆盖式光凝,随访观察12周。结果治疗后12周,视力(BCVA,log MAR)由术前的0.560±0.181提高至0.115±0.111(t=315.419,P=0.000);黄斑中心区厚度由术前的(461.63±72.84)μm下降至(175.38±105.55)μm(t=358.802,P=0.000);视网膜下积液高度由术前的(277.60±56.09)μm下降至(28.71±17.92)μm(t=358.801, P=0.000)。术后眼底照相未发现激光瘢痕。结论577 nm微脉冲阈值下激光光凝治疗早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效果良好。

  • 标签: 光凝,激光,微脉冲,阈值下,577 nm 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浆液性,中心性 厚度,视网膜,黄斑中心区 瘢痕,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移动流行区间法评价我国南方地区2018-2019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并进行强度比较,为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CDC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收集我国南方地区2012年3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5岁儿童手足口病周发病率,使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EM)计算2018-2019年南方地区各省市强度阈值,评价手足口病流行强度。结果南方地区2018-2019年第1个流行季中,≤5岁儿童周报告发病率处于极高流行水平的6个省份分别为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重庆市、四川省和云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为低流行水平;第2个流行季中,有6个省份达到极高流行水平,分别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重庆市、四川省和云南省,其余各省份也均达到中或高流行水平;多数省份第1个流行季各阈值高于第2个流行季相应阈值,但重庆和四川等省份不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除海南、重庆和云南外,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70%。结论对于1个流行季内呈现双峰流行特征的南方地区,可使用MEM模型,通过拆分流行季的方法分别确定不同流行季流行强度阈值。MEM模型建立的流行强度阈值综合了历史数据,识别出的极高流行水平的省份代表此省份较历史发病水平有异常的增高,更需要各地的关注以及及时实施防控措施。

  • 标签: 手足口病 移动流行区间法 流行强度 流行阈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液体超负荷(fluid overload,FO)发生的阈值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儿临床资料,以预后不良为结局,以休克24 h、48 h、72 h时的FO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对预后最有预测价值时间点的FO,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最大值选取FO截断值,并以此分为FO<截断组值和FO≥截断值组,分析FO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52例有效病例,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最大值选取48 h FO截断值43.3%分为FO<43.3%组(116例)和FO≥43.3%组(36例)。FO≥43.3%组胎龄、出生体重、1 min Apgar评分、5 min Apgar评分、血小板计数、降钙素原、pH、白蛋白值低于FO<43.3%组,休克评分、床边脓毒性休克评分(bedside septic shock scores,bSSS)、乳酸值、白细胞计数<5×109/L和输注白蛋白比例高于FO<43.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43.3%组持续肺动脉高压、严重颅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急性肾损伤、严重脑损伤、多器官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8 d内全因死亡率高于FO<43.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FO≥43.3%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出生体重(OR=0.998,95%CI 0.998~0.999,P<0.05)、pH(OR=0.018,95%CI 0.000~0.990,P<0.05)及bSSS(OR=1.619,95%CI 1.134~2.311,P<0.05)。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得出相应指标截断值为出生体重1 830 g、pH 7.15、bSSS 0.5分。结论脓毒性休克新生儿48 h的FO对预后结局的预测价值最大,截断值为43.3%,FO≥43.3%与不良结局相关;出生体重低、pH低、bSSS高的脓毒性休克新生儿易发生FO≥43.3%。

  • 标签: 液体超负荷 脓毒性休克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温度测试仪测定临界温度阈值(CTT)在冷接触性荨麻疹诊断中的应用,并探究CTT与冷接触性荨麻疹疾病活动度、疾病控制情况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回顾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的20例冷接触性荨麻疹。患者首次就诊时自评疾病活动度,首次就诊及之后的2次随访时检测患者CTT,并由患者评价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第2次随访时,评价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CTT与疾病活动度、CTT改善度与疾病控制情况的相关性。Friedman检验比较治疗过程中CTT、DLQI的改善情况,并采用Bonferroni多重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患者自评疾病活动度:轻度3例,中度8例,重度9例,疾病活动度与CTT呈正相关(rs = 0.573,P = 0.008)。医生评价疾病控制情况:3例不佳,6例一般,11例良好,疾病控制情况与CTT的改善度呈正相关(rs = 0.516,P = 0.020)。首次就诊及2次随访时CTT依次为(20.10 ± 4.67)℃、(10.75 ± 5.30)℃、中位数5.50(P25,P75为4.00,1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4.16,P < 0.001),DLQI值分别为(19.75 ± 3.81)分、(8.45 ± 6.27)分、中位数0.50(P25,P75为0,9.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5.23,P < 0.001);2次随访时CTT、DLQI值均低于首次就诊时(均P < 0.001)。结论CTT可反映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并与患者生活质量及疾病控制情况相关。

  • 标签: 荨麻疹 冷温度 皮肤激发试验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临界温度阈值
  • 简介:摘要目的尚未明确儿童神经监护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的治疗目标。基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制定的现有儿科指南建议目标ICP<20 mmHg且CPP最小值40~50 mmHg,CPP可能有年龄依赖性。本文旨在通过一项大型单中心儿童神经重症监护队列研究确认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ICP和CPP阈值。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场所一家四级医疗中心的PICU。对象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ICP监测的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ICP和CPP测量数据来自262例神经重症监护患儿(87例TBI,175例非TBI;男性63%;8.3±5.8岁;病死率11.1%)。平均ICP和CPP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AUROC)分别为0.75和0.64。CPP拐点随年龄升高而升高(<2岁=47 mmHg,2~8岁=58 mmHg,≥8岁=73 mmHg)。TBI子集中,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和CPP的AUROCs分别为0.70和0.78。TBI CPP拐点随年龄增加(<2岁=45 mmHg,2~8岁=57 mmHg,≥8岁=68 mmHg)。平均ICP>15 mmHg,男性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14.23,5.55~36.46;2.77,1.04~7.39;2.57,1.03~6.38;P均<0.05)。平均CPP<67 mmHg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5.16,2.05~12.98;3.71,1.55~8.91;P均<0.01)。非TBI组平均ICP AUROC 0.77,ICP拐点为15 mmHg,而平均CPP不能预测院内病死率。结论本文利用ROC和回归分析确定了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阈值,在TBI和非TBI患儿均低于目前基于指南的治疗目标;TBI患儿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年龄依赖的CPP阈值,高于现有基于指南的推荐目标。尚需远期研究明确因TBI或其他指征行ICP监测患儿的基于数据的ICP和CPP目标。

  • 标签: 颅内 高压 脑灌注压 儿童重症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尚未明确儿童神经监护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的治疗目标。基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制定的现有儿科指南建议目标ICP<20 mmHg且CPP最小值40~50 mmHg,CPP可能有年龄依赖性。本文旨在通过一项大型单中心儿童神经重症监护队列研究确认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ICP和CPP阈值。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场所一家四级医疗中心的PICU。对象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ICP监测的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ICP和CPP测量数据来自262例神经重症监护患儿(87例TBI,175例非TBI;男性63%;8.3±5.8岁;病死率11.1%)。平均ICP和CPP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AUROC)分别为0.75和0.64。CPP拐点随年龄升高而升高(<2岁=47 mmHg,2~8岁=58 mmHg,≥8岁=73 mmHg)。TBI子集中,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和CPP的AUROCs分别为0.70和0.78。TBI CPP拐点随年龄增加(<2岁=45 mmHg,2~8岁=57 mmHg,≥8岁=68 mmHg)。平均ICP>15 mmHg,男性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14.23,5.55~36.46;2.77,1.04~7.39;2.57,1.03~6.38;P均<0.05)。平均CPP<67 mmHg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5.16,2.05~12.98;3.71,1.55~8.91;P均<0.01)。非TBI组平均ICP AUROC 0.77,ICP拐点为15 mmHg,而平均CPP不能预测院内病死率。结论本文利用ROC和回归分析确定了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阈值,在TBI和非TBI患儿均低于目前基于指南的治疗目标;TBI患儿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年龄依赖的CPP阈值,高于现有基于指南的推荐目标。尚需远期研究明确因TBI或其他指征行ICP监测患儿的基于数据的ICP和CPP目标。

  • 标签: 颅内 高压 脑灌注压 儿童重症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无导线起搏器Micra置入术中释放即刻阻抗对起搏阈值变化趋势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无导线起搏器Micra置入的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无导线起搏器置入术中电学参数,将阻抗和起搏阈值分为释放即刻、释放后5~10 min和牵拉试验后3组。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对比3组电学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根据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释放即刻阻抗对起搏阈值变化趋势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1例置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男性12例(57%),年龄(72.2±12.5)岁。21例患者置入术中释放即刻阻抗为(798.1±35.3)Ω,释放后5~10 min为(800.9±35.6)Ω,牵拉试验后为(883.6±31.7)Ω,3组阻抗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释放即刻阈值为(0.97±0.11)V/0.24 ms,释放后5~10 min为(0.95±0.12)V/0.24 ms,牵拉试验后为(0.59±0.06)V/0.24 ms,牵拉试验后阈值低于释放后即刻(P=0.003)和释放后5~10 min(P=0.008),阈值有随时间推移而降低的趋势。ROC曲线分析显示,释放即刻阻抗≥680 Ω可预测牵拉试验后能获得理想的起搏阈值(AUC=0.989,95%CI 0.702~0.964,P<0.001),预测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100%;而释放即刻阻抗≤520 Ω时起搏阈值不理想(95%CI 0.893~1.000,P<0.001),且不能随时间推移而改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0%。结论Micra无导线起搏器释放即刻的阻抗值对起搏阈值的变化趋势有预测价值,释放即刻阻抗≥680 Ω提示牵拉试验后获得理想的起搏阈值可能性较高,而阻抗≤520 Ω起搏预测阈值不良,建议寻找新的起搏位点。

  • 标签: 心律失常,心性 心动过缓 无导线起搏器 起搏器置入术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