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患者不同状态-特质焦虑水平的注意偏向特征。方法采用情绪Stroop范式及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评估49例WD患者焦虑水平及注意偏向变化特点。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注意偏向反应时的影响因素。结果(1)WD患者高特质焦虑组分别在正性、负性及中性词刺激下测得的反应时[分别为(867.0±172.1)ms、(877.0±167.7)ms、(898.4±169.8)ms]明显高于低特质焦虑组[分别为(771.9±128.9)ms、(770.9±110.4)ms、(778.4±120.1)ms],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3,-2.605,-2.847,均P<0.05)。高状态焦虑组分别在正性、负性及中性词刺激下的反应时[分别为(866.9±171.9)ms、(867.8±173.8)ms、(889.8±173.5)ms]高于低状态焦虑组[分别为(771.9±129.2)ms、(780.4±109.3)ms、(787.3±123.0)ms],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7,-2.116,-2.378,均P<0.05)。(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特质焦虑总分(B=4.584、4.671、5.376,P=0.020、0.015、0.008)及年龄(B=9.314、7.864、7.505,P=0.002、0.008、0.014)是正性、负性情绪词及中性词刺激下反应时的影响因素。结论焦虑情绪会导致WD患者表现出更多的负性注意偏向,且特质焦虑能够显著预测注意偏向的特征。

  • 标签: Wilson病 肝豆状核变性 注意偏向 情绪Stroop范式 状态-特质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不同焦虑状态焦虑特质大学生受到瞬时疼痛刺激和触觉刺激所诱发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脑响应,研究焦虑状态焦虑特质对疼痛诱发脑神经活动的特异性调控。方法2017年4~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对62名大学生进行试验,试验前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评估被试焦虑特质焦虑状态。试验过程中采用磁共振扫描仪获取被试每次受到痛觉或触觉刺激时的功能磁共振脑影像数据,并在每次刺激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被试对每次刺激的感知强度。比较不同状态焦虑水平和不同特质焦虑水平被试痛触觉脑响应激活值。统计分析时使用般线性模型检测fMRI脑激活;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测焦虑水平和刺激模态对脑响应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并进行事后双样本t检验以分析各脑区的具体交互作用形式。结果状态焦虑与刺激模态对双侧后顶叶、背外侧前额叶等脑区的激活强度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cluster-level FWE校正后P<0.05):中焦虑组这些脑区的触觉激活强度(5.66±0.65)显著高于痛觉激活强度(1.24±0.55)(P<0.001),而在低、高焦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特质焦虑与刺激模态之间在双侧枕中部皮质等脑区表现出显著交互作用(cluster-level FWE校正后P<0.05):高焦虑组这些脑区的触觉激活强度(8.38±1.00)显著高于痛觉激活强度(3.19±1.12)(P=0.001),而在低、中焦虑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状态特质焦虑水平对痛觉和触觉诱发脑激活的调控并不致,为揭示焦虑对疼痛特异性调控的脑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提示临床处理疼痛症状时应考虑病人的焦虑特质及当时的焦虑状态

  • 标签: 焦虑 疼痛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激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质焦虑与社会支持对疲劳的影响以及特质焦虑的中介作用,为维护军事飞行人员心理健康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00名健康疗养的军事飞行人员,采用疲劳量表-14(Fatigue Scale-14,FS-14)、特质焦虑量表(Trait Anxiety Inventory,T-AI)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进行测评,分析特质焦虑与社会支持对疲劳的影响。结果不同年龄、军龄、飞行时间、军衔等级、婚姻状态、受教育程度及是否独生子女对疲劳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疲劳与特质焦虑呈正相关(r=0.412、0.311,P值均<0.001),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247、-0.236、-0.226、-0.314、-0.337、-0.235,P=0.013、0.018、0.024、0.001、0.001、0.019);特质焦虑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345、-0.350、-0.325,P<0.001、<0.001、P=0.001)。特质焦虑不仅对疲劳有直接路径影响效应(β=0.423、0.246,P<0.001、P=0.012),而且还作为社会支持的多重中介对疲劳有间接路径影响效应(β=-0.143、-0.088,P=0.026、0.037)。结论特质焦虑与社会支持共同影响军事飞行人员疲劳,且特质焦虑在这种影响关系中起多重中介作用。

  • 标签: 疲劳 焦虑 社会支持 中介效应 军事飞行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牙颌面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状态-特质焦虑程度与生活质量水平的相关性,并探讨术前应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筛选术后低生活质量人群的可行性。方法以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正颌手术的牙颌面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4个时期以STAI [包括状态焦虑量表(SAI)和特质焦虑量表(TAI)]及正颌生活质量量表(OQLQ)对患者进行调查。其中SAI、TAI总评分范围均为20~80分,分数越高表示状态-特质焦虑程度越高;OQLQ包括社会功能、面部美学、口腔功能和美学感知4个维度,总评分范围为22~88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水平越低。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法对不同时期SAI、TAI评分及OQLQ总分进行总体和事后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患者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诊断分类、教育程度、社交人数)与术前、后不同时期状态-特质焦虑程度和生活质量水平的相关性,以及不同时期状态-特质焦虑程度与生活质量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术前应用STAI量表筛选术后低生活质量水平人群的可行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96例患者,男26例,女70例,年龄(26.0±5.8)岁。术后3个时期SAI、TAI评分和OQLQ总分均较术前降低(P均<0.01),说明患者术后状态-特质焦虑程度降低、生活质量水平提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社交人数与术后2周SAI、TAI评分(SAI:r=-0.30、P=0.003, TAI:r=-0.35、P<0.001)具有负相关性;SAI与TAI评分在不同时期均呈正相关(r=0.48~0.84、P<0.01);术前SAI评分及TAI评分与术前社会功能、美学感知、面部美学评分及OQLQ总分具有相关性(SAI:r=0.39~0.52、P<0.01,TAI:r=0.32~0.51、P<0.01);术前SAI评分与术后2周社会功能、美学感知评分及OQLQ总分,与术后6个月社会功能、美学感知评分均呈正相关(r=0.20~0.52、P<0.05或<0.01);术后SAI评分除了术后3个月与同时期的口腔功能评分无相关性外,与OQLQ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呈正相关(r=0.24~0.55、P<0.05或<0.01);术前TAI评分与术后2周(r=0.36、P<0.001)、术后3个月(r=0.21、P=0.041)社会功能评分均呈正相关;术后TAI评分除了术后2周与同时期的口腔功能评分无相关性外,与OQLQ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呈正相关(r=0.21~0.58、P<0.05或<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SAI评分>34.5分和>33.5分可分别筛选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低生活质量人群,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95%CI:0.62~0.87,P=0.001)、0.71(95%CI:0.59~0.84,P=0.003);术前TAI评分>43.5分、>42.5分和>33.5分可筛选术后2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低生活质量人群,AUC分别为0.64(95%CI:0.52~0.75,P=0.046)、0.73(95%CI:0.60~0.85,P=0.001)和0.67(95%CI: 0.55~0.80, P=0.016)。结论牙颌面畸形患者术前、后状态-特质焦虑程度与生活质量总体水平及其社会功能、美学感知、面部美学3个分维度具有相关性,术前应用STAI量表可以筛选正颌术后低生活质量人群。

  • 标签: 正颌外科 状态焦虑 特质焦虑 牙颌面畸形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焦虑性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质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2011年12月至2014年10月纳入昆明医科大学第附属医院精神科就诊的177例首发未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和社区招募的185例健康对照(健康对照组)。根据焦虑/躯体化因子得分是否≥7分,将抑郁症患者分为焦虑性抑郁症组(n=92)和非焦虑性抑郁症组(n=85)。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neuroticism extraversion openness five-factor inventory,NEO-FFI)、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对被试进行评估。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三组人格维度得分的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线性回归和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人格维度与焦虑性抑郁的关系。结果三组被试在神经质(F=108.863,P<0.01)、外向性(F=86.357,P<0.01)、宜人性(F=50.615,P<0.01)、责任感(F=24.730,P<0.01)四个维度的得分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步两两比较,焦虑性抑郁组[(43.05±8.92)分]和非焦虑性抑郁组[(39.85±7.21)分]的神经质得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30.16±6.25)分](均P<0.01,Bonferroni校正);外向性[(31.22±6.33)分,( 32.61±6.83)分]、宜人性[(38.66±5.80)分,(39.46±6.19)分]、责任感[(39.75±6.89)分,( 38.85±7.26)分]得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40.29±5.37)分,( 44.79±4.68)分,( 44.09±5.66)分](均P<0.01,Bonferroni校正);焦虑性抑郁症组的神经质得分高于非焦虑性抑郁症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onferroni校正)。控制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经质(B=0.082,OR=1.085,95%CI=1.020~1.154,P=0.009)和责任感(B=0.060,OR=1.062,95%CI=1.006~1.120,P=0.028)维度得分为抑郁症患者出现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焦虑性抑郁症患者NEO-FFI神经质维度得分对HAMD-17焦虑/躯体化因子分(B=0.055,95%CI=0.021~0.089,P=0.002)和认知障碍因子分(B=0.074,95%CI=0.023~0.125,P=0.005)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相对非焦虑性抑郁症患者,焦虑性抑郁症患者具有更高的神经质水平,且神经质水平对其焦虑症状、认知障碍有正向预测作用。高神经质和高责任感水平可能是抑郁症患者出现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抑郁症 焦虑 人格 神经质 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快乐日记对改善肺癌晚期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该院门诊首次接受心理护理干预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记录快乐日记。心理护理干预疗程8 w。分别在心理干预前、干预后4 w、干预后8 w对两组患者采用患者健康问卷(PHQ-9)、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量表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8 w,观察组总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4 w、8 w的PHQ-9得分、HAMA评分、PSQI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均P<0.05),且干预后8 w的PHQ-9得分、HAMA评分、PSQI评分均低于干预后4 w(P<0.05);干预后4 w和干预后8 w,观察组的PHQ-9得分、HAMA评分、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于肺癌晚期患者的门诊心理护理干预中应用快乐日记,可有效改善肺癌患者的焦虑状态

  • 标签: 快乐日记 肺癌晚期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痴呆患者主要照料者的焦虑状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10月在江苏省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220例痴呆患者的主要照料者,采用自行编制的般资料调查表收集照料者和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采用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HAMA)、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和日常生活评定量表(ADL)测量主要照料者的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220份,有效问卷212份。212名主要照料者的HAMA评分为(7.45±2.86)分,焦虑发生率为55.19%(117/21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7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按照回归系数从大到小排序分别为患者医疗支付方式(自费、医保)、患者是否伴有精神症状、主要照料者有无支持、主要照料者受教育程度、主要照料者神经质的个性特征倾向、患者MMSE总分、患者ADL总分,其均是主要照料者焦虑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共解释了主要照料者焦虑状况总变异的33.3%(F=8.512,P<0.001)。结论痴呆患者照料者中焦虑发生率高,护士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具有神经质倾向、教育程度高、无社会支持的照顾者,关注照顾对象的医疗费用以自费支付为主、患者ADL能力受损、患者MMSE总分越低、患者伴有精神症状等独立影响因素,采取积极干预措施改善照料者的焦虑状况。

  • 标签: 痴呆 照料者 焦虑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哮喘-慢阻肺重叠(ACO)患者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的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或随访的稳定期ACO患者53例、哮喘患者74例和慢阻肺患者138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三组患者进行焦虑、抑郁状态评估,并分析ACO患者发生焦虑和(或)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ACO、哮喘及慢阻肺组合并焦虑的患者数分别为33例(62.3%)、35例(47.3%)和69例(50.0%),合并抑郁的患者数分别为29例(54.7%)、25例(33.8%)和58例(42.0%),ACO组合并抑郁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哮喘组(P<0.05)。ACO、哮喘及慢阻肺组同时合并焦虑和抑郁的患者数分别为28例(52.8%)、24例(32.4%)和52例(37.7%),ACO组明显高于哮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10分是ACO患者发生焦虑(OR=15.000;P<0.01)和(或)抑郁(OR=8.667;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焦虑、抑郁常见于慢性气道疾病患者,与哮喘患者对比,ACO患者更易合并焦虑和(或)抑郁,对CAT评分高的ACO患者应重视焦虑/抑郁的筛查。

  • 标签: 焦虑 抑郁 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哮喘-慢阻肺重叠(ACO)患者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的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或随访的稳定期ACO患者53例、哮喘患者74例和慢阻肺患者138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三组患者进行焦虑、抑郁状态评估,并分析ACO患者发生焦虑和(或)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ACO、哮喘及慢阻肺组合并焦虑的患者数分别为33例(62.3%)、35例(47.3%)和69例(50.0%),合并抑郁的患者数分别为29例(54.7%)、25例(33.8%)和58例(42.0%),ACO组合并抑郁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哮喘组(P<0.05)。ACO、哮喘及慢阻肺组同时合并焦虑和抑郁的患者数分别为28例(52.8%)、24例(32.4%)和52例(37.7%),ACO组明显高于哮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10分是ACO患者发生焦虑(OR=15.000;P<0.01)和(或)抑郁(OR=8.667;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焦虑、抑郁常见于慢性气道疾病患者,与哮喘患者对比,ACO患者更易合并焦虑和(或)抑郁,对CAT评分高的ACO患者应重视焦虑/抑郁的筛查。

  • 标签: 焦虑 抑郁 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穴埋豆缓解混合痔手术患者焦虑状态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择期行混合痔环切术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予以混合痔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分别在术前30 min、术后24 h、术后72 h采用状态焦虑问卷(S-A I)对患者焦虑状态进行评定。结果术后24 h和术后72 h试验组S-A 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豆能有效缓解混合痔手术患者焦虑状态,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恢复。

  • 标签: 耳穴埋豆 焦虑 混合痔 围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线上问题管理加(problem management plus,PM+)干预对焦虑人群情绪状态的疗效。方法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于2020年2月26日至3月15日调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期间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态。共纳入90例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5分的受试者入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等待治疗组(n=45)和线上PM+干预组(n=45)。线上PM+干预组接受为期3周,每周2次的线上PM+干预,等待治疗组接受般的心理支持。采用GAD-7、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躯体症状严重程度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15,PHQ-15)、知觉压力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14,PSS-14)、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于基线、3周干预结束后及6个月随访时对2组受试者进行心理评估。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基线与干预后各量表得分情况;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线上PM+干预组6个月随访时与基线、3周干预结束后的各量表得分差异。结果线上PM+干预组和等待治疗组分别有37、30名受试者完成了干预后的心理评估。与基线时相比,等待治疗组干预3周后GAD-7(F=0.08,P=0.782)、PHQ-9(F=0.33,P=0.570)、PHQ-15(F=0.20,P=0.660)、PSS-14(F=0.14,P=0.056)及ISI(F=0.02,P=0.880)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线上PM+干预组干预前后GAD-7(F=22.61,P<0.01)、PHQ-9(F=19.49,P<0.01)、PHQ-15(F=12.67,P=0.001)、PSS-14(F=16.69,P<0.001)以及ISI(F=5.59,P=0.022)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3周后线上PM+干预组与等待治疗组相比GAD-7[(9.7±5.2)分与(5.0±3.5)分,F=17.11,P<0.001]、PHQ-9[(11.4±5.9)分与(6.9±4.7)分,F=11.65,P=0.002]、PHQ-15[(10.4±5.4)分与(6.3±4.1)分,F=12.24,P=0.002]、PSS-14[(26.0±7.5)分与(31.8±9.9)分,F=6.59,P=0.016]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基线时相比,线上PM+干预组在6个月随访时GAD-7(95%CI=1.25~6.47,P=0.002)及PHQ-9(95%CI=2.21~9.10,P=0.005)评分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线上PM+干预可显著改善受试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躯体症状以及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且干预效果至少可以持续6个月。

  • 标签: 焦虑 抑郁 线上问题管理加 线上心理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合并焦虑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内分泌门诊就诊的PCOS患者行焦虑及生活质量评分,将PCOS患者分为合并焦虑组和非合并焦虑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内分泌、卵巢功能及代谢状态中,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筛选出PCOS合并焦虑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125例PCOS患者,合并焦虑组与PCOS非合并焦虑组患者分别为44例与81例。合并焦虑的患者涉及肥胖、月经异常及PCOS病情本身的生活质量得分(12.7±1.4,17.9±0.9及28.3±1.6)均低于非合并焦虑者(18.8±0.9,P<0.001;23.2±0.6,P<0.001及35.0±0.9,P<0.001),PCOS合并焦虑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74±0.97)kg/m2比(23.46±0.45)kg/m2,P=0.038]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rea of insulin under the curve,IAUC)[(2 844.28±303.61)pmol/L比(1 834.28±147.89)pmol/L,P=0.001]均较PCOS非合并焦虑患者高,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ex hormone binding globulin,SHBG)[(33.29±6.21)nmol/L比(41.94±4.11)nmol/L,P=0.045]水平较PCOS非合并焦虑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PCOS并发焦虑的相关因素为BMI(OR=1.113,95% CI=1.016~1.219,P=0.021)与IAUC(OR=1.001,95% CI=1.000~1.001,P=0.003);ROC分析显示,IAUC是PCOS合并焦虑的相关因素,其曲线下面积为0.701(P=0.020)。结论PCOS合并焦虑的患者生活质量低于非合并焦虑PCOS患者,焦虑可能与体质量的增加及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的状态相关,IAUC可能与PCOS合并焦虑具有定的相关性。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焦虑 生活质量 体质量指数 胰岛素抵抗
  • 简介:摘要胃食管反流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病位在胃与食管,与心、肝、脾、脑密切相关,病机主责气机之逆乱,气逆则脾胃升降失司,出现反流、吐酸等症状;气逆可上扰清窍,出现失眠及易怒、郁郁寡欢等情志改变。督脉对气之运行具有统率作用,可调畅气机、平定气乱,亦能温煦调控五脏六腑,以奏养心安神、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效,为治疗本病之关键,故提出通督导气调神法论治胃食管反流病伴焦虑抑郁状态,针药结合治疗,在调畅气机之时,兼顾相关脏腑,治以疏肝、健脾、和胃、养心,可取得较好疗效。

  • 标签: 督脉 胃食管反流病 焦虑抑郁 通督导气调神法
  • 简介:摘要慢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具有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的特点,往往伴随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出现。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治疗方式多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辨病与辨证结合下的个体化治疗或许是新的治疗方式。

  • 标签: 慢性胃炎 焦虑 抑郁 中西医结合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特勤疗养官兵的睡眠质量、焦虑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1月16日至2021年4月15日某特勤疗养中心收治的375例特勤疗养官兵的基本资料,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评价疗养官兵的睡眠质量及焦虑状态,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方差分析或Kruskal Wallis H检验分析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特勤疗养官兵PSQI总分为(4.47±2.39)分,GAD-7得分0~4分354人(94.4%),5分及以上21人(5.6%)。年龄、体能、工作性质、焦虑状态是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疗养期间应关注疗养官兵的睡眠及心理状态。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保持良好的体能状态对提高特勤官兵的睡眠质量和改善其焦虑情绪有益。

  • 标签: 特勤疗养 睡眠质量 焦虑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冥想训练对护士疲劳及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6月1日—9月1日选取某三级医院神经内科32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制订呼吸冥想训练方案,进行每周5次、每次25 min、连续6周的呼吸冥想训练。干预前、干预后均采用多维疲劳量表(MFI-20)、SA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MFI-20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降低,除活动减少维度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2名护士SAS得分(33.90±2.54)分,低于干预前的(38.78±2.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56,P<0.05)。结论呼吸冥想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护士的焦虑水平,缓解其疲劳状态

  • 标签: 护士 焦虑 疲劳 呼吸冥想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血管运动性鼻炎(vasomotor rhinitis,VMR)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水平,为提高VMR患者的整体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连续入组的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20例VMR患者(VMR组,其中男118例,女102例;年龄18~72岁)、320例变应性鼻炎(AR)患者(AR组,其中男178例,女142例;年龄18~79岁)、同期体检中心的423例健康人群(对照组,其中男243例,女180例;年龄19~70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SAS 、SDS)评估VMR患者治疗前后以及AR组和对照组的心理状态;采用生活质量评分(SF-12v2)评估其生活质量。统计收集各评分数据,并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MR组患者治疗前的SF-12v2的8个因子,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得分均低于治疗后、AR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VMR组患者治疗前SCL-90中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精神病性5个因子分均高于治疗后、AR组和对照组(P值均<0.05);VMR组患者治疗前SAS(51.28±16.32)和SDS总分(53.28±18.55)均高于治疗后(38.53±13.21;39.35±13.34)、AR组(42.23±14.32;43.32±13.78)和对照组(29.78.53±10.07;33.46±10.55)(tSAS值分别为9.007、6.813、20.590,P值均<0.05;tSDS值分别为9.043、7.154、17.260,P值均<0.05)。结论VMR患者中存在普遍心理受损的情况,且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当重视其负性心理情况并在必要时给予干预。

  • 标签: 血管运动性鼻炎 焦虑 抑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住院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焦虑问题,为制定相关的心理健康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武汉市新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心理调查问卷》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助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2020年2~3月收治的COVID-19患者住院期间的焦虑状态进行调查。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将患者分为轻型和非轻型2类,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人群特点、焦虑状态、恢复情况等数据。根据评分结果,总分在0~7分设为无焦虑,≥8分为焦虑。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6例患者,男28例,女18例;年龄23~78岁,平均60.9岁。轻型13例,非轻型33例。轻型和非轻型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家人、亲属、朋友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占52.2%(24例)。设置问题"目前是否有所顾虑及担忧?"中,73.9%患者表示担忧(34例)。轻型患者焦虑评分为(7.3±2.0)分,为轻度焦虑;非轻型患者焦虑评分为(8.7±1.2)分,也为轻度焦虑。轻型和非轻型患者各项焦虑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学历、家人及亲友已患COVID-19、目前防疫的总体局势、未来生活等方面与焦虑无相关性(P>0.05);对自己的治疗效果及对家人目前情况的担心与焦虑有相关性(P<0.05)。结论住院治疗的COVID-19患者普遍存在焦虑问题,对预后的担心及对家人的担心是影响其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政府及医务人员应重视COVID-19患者的心理健康。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应激 心理学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IBD患者。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收集患者的疾病类型、性别、年龄、确诊年龄、误诊史、病程、复发次数、药物使用情况、疾病活动期、既往心理障碍史、社会支持度、压力等临床资料。应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IBD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IBD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43例患者,其中克罗恩病(CD)71例(49.7%),溃疡性结肠炎(UC)72例(50.3%);合并焦虑状态50例(35.0%),合并抑郁状态34例(23.8%)。与UC组比较,CD组男性比例较高(P = 0.04),年龄和确诊年龄较小,误诊比例明显增高(均P<0.01)。UC患者采用的药物以5-氨基水杨酸(5-ASA)为主,CD患者以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和(或)硫唑嘌呤为主(均P<0.01);UC组较CD组处于高压力状态的比例更高,获得满意的社会支持的比例更低(均P<0.05)。UC合并抑郁的比例明显高于CD组(P<0.01),而两组间合并焦虑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疾病活动期(OR = 4.90,95%CI:2.33 ~ 10.32,P<0.01)、高压力状态(OR = 13.37,95%CI:5.84 ~ 30.62,P<0.01)、满意的社会支持(OR = 0.05,95%CI:0.02 ~ 0.20,P<0.01)、心理障碍史(OR = 3.47,95%CI:1.57 ~ 7.65,P = 0.002)、近期使用IFX(OR = 2.08,95%CI:1.01 ~ 4.32,P = 0.045)与IBD患者合并焦虑状态显著相关;IBD类型(OR = 4.45,95%CI:1.85 ~ 10.72,P<0.01)、疾病活动期(OR = 5.83,95%CI:2.41 ~ 14.12,P<0.01)、高压力状态(OR = 8.87,95%CI:3.68 ~ 21.38,P<0.01)、满意的社会支持(OR = 0.11,95%CI:0.04 ~ 0.31,P<0.01)、复发≥3次(OR = 2.92,95%CI:1.32 ~ 6.43,P = 0.007)、心理障碍史(OR = 2.45,95%CI:1.06 ~ 5.64,P = 0.03)与IBD患者合并抑郁状态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疾病活动期(OR = 3.24,95%CI:0.92 ~ 6.00,P = 0.08)、高压力状态(OR = 5.13,95%CI:1.91 ~ 13.83,P = 0.001)是IBD患者合并焦虑状态的危险因素,满意的社会支持(OR = 0.12,95%CI:0.03 ~ 0.50,P = 0.003)是其保护因素;UC(OR = 3.06,95%CI:1.12 ~ 8.39,P = 0.03)、疾病活动期(OR = 2.87,95%CI:1.05 ~ 7.89,P = 0.04)、高压力状态(OR = 3.07,95%CI:1.01 ~ 9.31,P = 0.048)是IBD患者合并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IBD患者,UC较CD更易合并抑郁,疾病活动、高压力可增加焦虑、抑郁风险,满意的社会支持可降低焦虑风险。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焦虑 抑郁 危险因素 保护因素
  • 作者: 郑亚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风湿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探究个体化护理服务改善干燥综合征患者焦虑状态的价值。方法:以我院2021年6月13日至2022年6月13日所收诊的12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为实验对象,以随机分数法将其分为常规组(60例)实验组(60例),对常规组采取般护理干预,对实验组采用个体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焦虑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评分,且实验组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干燥综合征患者采用个体化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心理焦虑程度,减少情绪波动,提高生活质量,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个体化护理;干燥综合征;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