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预防神经外科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饮食调护、适当运动、心理疏导等常规措施预防便秘;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干预,连续干预7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便秘的发生率,进行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评价焦虑、抑郁情况及患者对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便秘发生率分别为13.50%(7/52)、28.85%(15/52),观察组防治便秘效果更好,便秘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排便情况优于对照组,首次排便时间、排便时间间隔、每次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便秘症状评分明显下降,焦虑SAS、抑郁SDS评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以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高达96.15%,高于对照组80.77%的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预防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便秘的发生,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穴位敷贴 穴位按摩 神经外科 便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拉伸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处于恢复期)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NF拉伸训练,观察组则在PNF拉伸训练后辅以穴位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2组患者偏瘫侧肩、肘关节肌肉张力,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情况,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运动功能部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结果干预6周后对照组、观察组肩关节MAS评分[分别为(1.88±0.62)和(1.15±0.47)分]、肘关节MAS评分[分别为(1.75±0.58)分和(1.30±0.49)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9.52±8.06)分和(43.19±8.55)分]及FIM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61.36±9.80)分和(64.57±8.91)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及PNF拉伸训练基础上辅以穴位按摩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 标签: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拉伸训练 穴位按摩 上肢 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吞咽功能评估在降低脑卒中患者误吸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中山市陈星海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预防误吸;观察组患者入院24 h内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进行初步筛查,并针对不同风险人群除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外增加穴位按摩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误吸发生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及吞咽功能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吞咽困难改善率为(86.53%)高于对照组(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误吸、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3.85%)、(1.92%)均低于对照组(13.46%)、(7.69%),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吞咽功能评估简便易行,可有效改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功能评估 穴位按摩 误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叠加手动淋巴引流干预对生理性乳胀的效果及安全性并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生理性乳胀产妇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分娩后有乳胀的产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乳胀产妇按护士管床随机分成叠加组及常规组,每组46例。常规组实施常规干预,叠加组采用穴位按摩及手动淋巴引流干预。观察两组产妇乳胀缓解程度及所需的时间长短、母乳喂养情况及产妇舒适度。结果叠加组乳房肿胀Ⅰ度人数占比高于常规组,而Ⅲ度人数占比低于常规组,且肿胀持续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叠加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常规组,而象征性母乳喂养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叠加组及常规组的NR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叠加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叠加组产妇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穴位按摩叠加手动淋巴引流干预可有效缓解生理性乳胀,同时提高母乳喂养率及产妇满意度,且有效减轻乳房胀痛程度。

  • 标签: 生理性乳胀 穴位按摩 手动淋巴结引流 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改善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肢体活动能力,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将运动反馈训练和穴位按摩进行融合,并应用到临床照护过程中,探究其应用效果和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深圳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符合条件的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3.22±6.87)岁;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52.78±6.23)岁。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运动反馈训练联合穴位按摩。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肢体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为(22.18±2.33)分,高于对照组(19.33±1.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分别为(69.78±6.59)°、(45.70±7.62)分,均高于对照组(58.59±6.87)°、(35.47±7.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7.27±13.14)分,高于对照组(58.33±13.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反馈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肢体活动能力,还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运动反馈训练 穴位按摩 脑卒中 血管性痴呆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按摩联合腹部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 FI)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0年6月本院10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喂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足三里穴位按摩和腹部抚触。均连续干预2周。比较2组早产儿喂养过渡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喂养效率,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IgA、IgM、IgG水平,观察并记录F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过渡时间[(8.57±2.35)d比(11.60±4.38)d,t=4.310]、恢复出生体重时间[(9.11±1.79)d比(10.48±2.34)d,t=3.289]均早于对照组(P<0.01),喂养效率[(9.48±2.07)ml/min比(7.16±2.30)ml/min,t=5.302]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FI[14.0%(7/50)比42.0%(21/50),χ2=9.722]及呼吸暂停发生率[12.0%(6/50)比32.0%(16/51),χ2=5.828]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足三里穴位按摩联合腹部抚触有助于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尽快恢复出生体重,达到全肠道喂养水平。

  • 标签: 婴儿,早产 穴,足三里 喂养不耐受 按摩 腹部抚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穴位按摩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在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98例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P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9例。对照组予以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研究组基于对照组予以穴位按摩,统计对比两组康复满意度以及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改变状况、症状改善状况、性生活质量以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促生长因子-1(IGF-1)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盆底肌肌力变化、子宫脱垂、尿失禁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盆底肌肌力、子宫脱垂、尿失禁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性生活质量为(78.25±6.23)分,优于对照组(66.18±6.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康复满意度为89.80%(44/49),优于对照组73.47%(3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GF-1、TGF-β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IGF-1、TGF-β1水平分别为(39.54±6.20)µg·L-1、(166.92±10.15)µmol·L-1,均高于对照组(25.46±6.18)µg·L-1、(142.56±10.66)µmol·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应用于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可改善盆底肌肌力,减轻临床症状,增强性生活质量,提高康复满意度,改善血清IGF-1、TGF-β1水平。

  • 标签: 穴位按摩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 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肌肌力 子宫脱垂 尿失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穴位按摩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及生命质量的影响,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早期护理干预提供方向。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4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07例。对照组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干预,共干预3周。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脑卒中专用生命质量量表评估2组干预效果、认知功能及生命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9%(98/107),高于对照组的80.37%(86/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583,P<0.05)。2组干预前认知功能、生命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认知功能中的视空间与执行、语言、抽象、延迟记忆、定向得分和总分分别为(2.54 ± 0.51)、(2.35 ± 0.37)、(1.96 ± 0.31)、(2.78 ± 0.38)、(2.88 ± 0.41)、(17.48 ± 2.0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30 ± 0.62)、(2.13 ± 0.36)、(1.54 ± 0.38)、(2.25 ± 0.43)、(2.52 ± 0.38)、(15.66 ± 1.8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092~9.554,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命质量中的精力、家庭角色、情绪、个性、语言、活动、自理能力、社会角色、思维、上肢功能、视力、工作/劳动得分和总分分别为(12.85 ± 2.16)、(12.94 ± 3.17)、(23.46 ± 3.87)、(12.53 ± 3.02)、(23.76 ± 4.03)、(27.52 ± 4.48)、(24.92 ± 3.27)、(20.94 ± 4.07)、(13.15 ± 2.00)、(24.54 ± 4.30)、(12.20 ± 2.58)、(13.54 ± 2.38)、(222.35 ± 24.3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0.04 ± 2.02)、(10.52 ± 3.03)、(21.25 ± 4.02)、(11.15 ± 3.00)、(21.46 ± 3.31)、(24.37 ± 4.32)、(22.38 ± 3.05)、(18.60 ± 4.02)、(12.47 ± 2.05)、(22.08 ± 4.21)、(11.42 ± 2.63)、(11.05 ± 2.51)、(197.49 ± 20.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90~9.829,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能够改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和生命质量,疗效确切。

  • 标签: 自发性脑出血 穴位按摩 经颅直流电刺激 认知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穴位按摩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及生命质量的影响,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早期护理干预提供方向。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4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07例。对照组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干预,共干预3周。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脑卒中专用生命质量量表评估2组干预效果、认知功能及生命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9%(98/107),高于对照组的80.37%(86/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583,P<0.05)。2组干预前认知功能、生命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认知功能中的视空间与执行、语言、抽象、延迟记忆、定向得分和总分分别为(2.54 ± 0.51)、(2.35 ± 0.37)、(1.96 ± 0.31)、(2.78 ± 0.38)、(2.88 ± 0.41)、(17.48 ± 2.0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30 ± 0.62)、(2.13 ± 0.36)、(1.54 ± 0.38)、(2.25 ± 0.43)、(2.52 ± 0.38)、(15.66 ± 1.8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092~9.554,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命质量中的精力、家庭角色、情绪、个性、语言、活动、自理能力、社会角色、思维、上肢功能、视力、工作/劳动得分和总分分别为(12.85 ± 2.16)、(12.94 ± 3.17)、(23.46 ± 3.87)、(12.53 ± 3.02)、(23.76 ± 4.03)、(27.52 ± 4.48)、(24.92 ± 3.27)、(20.94 ± 4.07)、(13.15 ± 2.00)、(24.54 ± 4.30)、(12.20 ± 2.58)、(13.54 ± 2.38)、(222.35 ± 24.3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0.04 ± 2.02)、(10.52 ± 3.03)、(21.25 ± 4.02)、(11.15 ± 3.00)、(21.46 ± 3.31)、(24.37 ± 4.32)、(22.38 ± 3.05)、(18.60 ± 4.02)、(12.47 ± 2.05)、(22.08 ± 4.21)、(11.42 ± 2.63)、(11.05 ± 2.51)、(197.49 ± 20.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90~9.829,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能够改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和生命质量,疗效确切。

  • 标签: 自发性脑出血 穴位按摩 经颅直流电刺激 认知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穴位按摩联合音乐疗法对腹腔镜下减重术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选取徐州市妇幼保健院行腹腔镜下减重术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9例。两组均采取腹腔镜下减重术,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音乐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穴位按摩。统计两组术前及术中10 min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应激反应指标[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用时、并发症。结果术中10 min两组HR、DBP、SBP较术前增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10 min两组E、Cor、NE血清水平较术前增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用时研究组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减重术前联合采取穴位按摩及音乐疗法,可有效抑制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减小应激反应指标增高幅度,利于减轻术中应激反应,并可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用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 标签: 穴位按摩 音乐疗法 腹腔镜下减重术 应激反应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穴位按摩配合吸乳器吸引对乳头凹陷及短平产妇乳液淤积、纯母乳喂养率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抽选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接收的乳头凹陷及短平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穴位按摩干预,研究组在穴位按摩同时配合吸乳器吸引干预。观察两组乳液淤积情况、纯母乳纯养率差异,比较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产妇乳液淤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后3 d、5 d、7 d母乳喂养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乳头凹陷、短平产妇进行穴位按摩配合吸乳器吸引,可有效疏通乳腺乳液,预防乳液淤积情况,降低乳房胀痛、急性乳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值得推广。

  • 标签: 穴位按摩 乳液淤积 纯母乳纯养率
  • 简介:摘要围术期疼痛管理是快速康复与舒适化医疗的核心环节之一。穴位刺激已证实可有效降低围术期疼痛并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加速病人术后康复,提高病人满意度。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牵头发起,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规范制订,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共识进行临床问题遴选,最终确定了7个临床问题。基于系统评价结果,综合考虑证据利弊、证据质量、病人偏好和其他资源,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共识形成16条推荐意见,主要内容包括穴位刺激用于围术期疼痛管理的有效性和评估方法、临床操作参数选择、操作人员资质及适应证等,并对每条推荐意见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以期提高穴位刺激在术后疼痛方面的规范使用,为国内麻醉同行进行科学规范的应用穴位刺激辅助治疗术后疼痛提供参考。

  • 标签: 疼痛,手术后 指南 穴位刺激
  • 简介:摘要穴位贴敷是一种结合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中医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化疗相关性胃肠道反应、癌性疼痛、肿瘤相关性肠梗阻、癌因性疲乏等的治疗中,多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或单独应用,或联合中西药内服、穴位按揉。本疗法可避免口服给药带来的胃肠刺激,且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价格低廉,在临床中接受度高,优势明显。

  • 标签: 穴位贴敷疗法 肿瘤并发症 化疗相关性胃肠道反应 癌痛 肿瘤相关性肠梗阻 癌因性疲乏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白内障术前进行眼睑热敷联合睑板腺按摩对白内障合并轻中度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白内障术后临床效果的改善。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50~85岁轻中度MGD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先接受3次眼睑热敷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再行白内障手术,对照组直接行白内障手术。分别记录MGD治疗前、治疗后以及白内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结膜染色评分、睑板腺功能评分;眼表综合分析仪(keratograph 5M)检查并记录非侵入性泪河高度(NITMH)、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TBUT)和睑板腺缺失范围(MGL);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得分进行评估。使用广义估算方程(GEE)、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77例(77眼),最终纳入分析68例(68眼),每组34例。实验组在MGD治疗后,睑缘形态、睑板腺排出能力、SⅠT、TBUT及OSDI评分较MGD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角膜点染在白内障术后1周时较治疗前增加(P=0.002),至术后1个月时恢复至治疗前水平。组间比较发现,实验组睑脂质量变化量在白内障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白内障术后1周时,实验组睑缘形态的变化量小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时,NITMH变化量小于对照组,而OSDI评分变化量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症状及体征更轻;对照组在白内障术后1周时,睑缘形态及SⅠT明显变差,至术后1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睑脂质量在术后1周时变差,NITMH在术后1个月时减少,二者至术后3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白内障术前采用眼睑热敷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MGD,可改善术后睑板腺功能状态,缓解干眼症状。

  • 标签: 睑板腺功能障碍 干眼症 白内障 睑板腺按摩
  • 简介:摘要穴位贴敷可改善心力衰竭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穴位贴敷治疗心力衰竭选穴可单穴应用,也可双穴或多穴配伍运用,主要有任脉的膻中、神阙,督脉的至阳,手少阴心经的神门、阴郄,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足太阳膀胱经的心俞、厥阴俞、膈俞、脾俞、肾俞,足少阴肾经的涌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丰隆等穴;用药以经验效方最为常见,也应用经典古方与民族医药;或于疾病发作时每日贴敷,或于三伏天贴敷;穴位贴敷治疗心力衰竭兼症如便秘、胃肠功能不全、睡眠障碍、汗证等亦有较好疗效。今后应开展大样本临床研究,并规范疗效判定标准。

  • 标签: 心力衰竭 穴位贴敷疗法 中药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衰弱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拟行胃肠道肿瘤根治术老年衰弱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BMI 18.5~30.0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术前Fried衰弱量表评分≥3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TEAS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至术毕刺激神门、内关和足三里穴,频率2/100 Hz,疏密波,波幅0.25 ms,根据患者可耐受程度维持电流强度1~30 mA,术后24、48和72 h时选择相同穴位持续刺激30 min;C组在相同穴位内侧4 cm的非穴位部位进行刺激。术后1~7 d采用意识模糊评估量表评估POD发生的情况,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及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0~8 h(T1)、8~24 h(T2)和24~48 h(T3)时段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及镇痛补救情况,记录POD、术后恶心呕吐及嗜睡发生的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TEAS组术后补救镇痛率、POD、恶心呕吐和嗜睡发生率降低,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T1~3时段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降低老年衰弱患者POD的发生。

  • 标签: 电刺激疗法 老年人 谵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按压偏瘫助力鞋对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普通鞋垫组和穴位按压鞋垫组,每组52例,其中普通鞋垫组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带普通鞋垫的偏瘫助力鞋进行步行训练;穴位按压鞋垫组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带穴位按压鞋垫的偏瘫助力鞋进行同时按压穴位步行训练。对两组患者入组时、康复1周后和康复1个月后运用Barthel指数量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法、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对比分析两组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时基线数据一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康复1个月后,穴位按压鞋垫组Barthel指数为(67.49±6.96)分、Fugl-Meyer评分为(28.42±2.52)分、WHOQOL-BREF评分为(54.32±1.88)分、HAMA评分为(7.15±2.88)分,普通鞋垫组Barthel指数为(56.33±5.85)分、Fugl-Meyer评分为(24.81±2.69)分、WHOQOL-BREF评分为(51.69±2.84)分、HAMA评分为(12.68±2.94)分,穴位按压鞋垫组数据均明显优于普通鞋垫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进行满意度调查,穴位按压鞋垫组总满意度明显优于普通鞋垫组[92.31%(48/52)比76.92%(40/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7,P=0.030)。结论穴位按压偏瘫助力鞋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满意。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穴位按压 助力鞋 康复
  • 简介:摘要围手术期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发生较普遍,可能导致麻醉药物用量增加,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是经皮神经电刺激与中医针灸理论结合而成的一种无创、安全的穴位治疗方法,研究证实其对缓解焦虑、术后恶心呕吐及术后疼痛方面有积极影响,但相关参数并无统一定论。文章描述了围手术期焦虑的危害性及其自评量表,TEAS缓解焦虑的临床应用、相关参数选择及相关机制。TEAS对缓解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有积极影响,其治疗参数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最大程度发挥治疗效果。

  • 标签: 围手术期 焦虑 经皮穴位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睑板腺按摩方案在儿童霰粒肿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9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280例霰粒肿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C、D 4组,其中A组70例,每2周进行1次按摩;B组70例,每4周进行1次按摩;C组70例,每2周进行1次按摩,并在按摩前予以热敷护理;D组70例,每4周进行1次按摩,并在按摩前予以热敷护理。分别于干预3、6个月时,比较4组患儿术后霰粒肿的复发率及睑板腺功能情况。结果A、B、C、D组完成研究的患儿例数分别为65、67、66、67例。A、B、C、D组患儿在干预3个月时的术后霰粒肿复发率分别为10.77%(7/65)、19.40%(13/67)、1.52%(1/66)、1.4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复发率低于A组、B组,D组患儿复发率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时A、B、C、D 4组患儿术后霰粒肿的复发率分别为9.23%(6/65)、16.42%(11/67)、1.52%(1/66)、1.4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复发率低于A组、B组,D组患儿复发率为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和6个月时4组患儿睑脂排出难易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睑脂排出难易程度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D组患儿睑脂排出难易程度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和6个月时4组患儿睑脂性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睑脂性状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D组患儿睑脂性状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敷护理能够增强睑板腺按摩效果,提高睑板腺功能,利于睑板腺分泌物的排出,能够有效降低患儿术后霰粒肿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睑板腺囊肿 按摩 热敷 复发率 睑板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温和灸联合情志护理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接收的原发性痛经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行穴位温和灸联合情志护理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满意度、疼痛改善情况、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疼痛程度均明显减轻,且观察组疼痛减轻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穴位温和灸联合情志护理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穴位温和灸 情志护理 原发性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