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例患者经内检查考虑为阑尾黏液囊肿,遂行结肠下切开引流治疗,术后病理提示黏液囊肿,患者术后1年复查未见明显异常,显示出较好的疗效。现结合病例实际,对阑尾黏液囊肿的诊治方法进行总结报道。

  • 标签: 阑尾肿瘤 黏液囊肿 结肠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精灵在结肠检查中对结肠息肉检出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检查的患者资料共18 667例,按时间段分为5组:A组3 131例(2016年11月—2017年4月),B组3 703例(2017年5—9月),C组3 134例(2017年10月—2018年2月),D组4 347例(2018年3—7月),E组4 352例(2018年8—12月),进行回顾性分析。A、B、C组单纯行电子结肠检查,D、E组应用内精灵行电子结肠检查。对各组息肉检出率,大、小息肉检出个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 667例患者中5 770例患者检出息肉,共检出息肉18 797个。A、B、C 3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21.88%(685/3 131)、26.55%(983/3 703)、22.94%(719/3 134),检出小息肉个数占比分别为87.31%(2 161/2 475)、87.70%(2 751/3 137)、84.57%(2 356/2 786),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786,P=0.151; χ2=2.177,P=0.377)。D、E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36.16%(1 572/4 347)、41.61%(1 811/4 352),检出小息肉个数占比分别为90.67%(4 390/4 842)、88.68%(4 928/5 557),2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934,P=0.087; χ2=2.416,P=0.120)。内精灵结肠检查组(D+E组)与单纯结肠检查组(A+B+C组)比较,息肉检出率[38.89%(3 383/8 699)比23.95%(2 387/9 968), χ2=485.668,P<0.001]、小息肉检出个数占比[89.60%(9 318/10 399)比86.54%(7 268/8 398), χ2=29.21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电子结肠检查时应用内精灵,结肠息肉检出率显著提高,特别是小息肉检出率显著提高。

  • 标签: 人工智能 结肠镜检查 结肠息肉 计算机视觉 检出率
  • 作者: 马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6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9期
  • 机构:楚雄州中医医院,云南楚雄 675000
  • 简介:目的:观察结直肠肿瘤患者运用腹腔联合结肠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此文研究病例筛选我医院2018年4月-2020年4月接收的60例结直肠肿瘤患者,将纳入的病患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腹腔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腹腔结肠联合方案治疗,详细对比两组最终取得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最终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发生的并发症均较少,且术后疼痛程度也较轻,两组最终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占据明显优势(P<0.05)。结论:对结直肠肿瘤患者采用腹腔联合结肠进行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手术效率及安全性,使患者术后身体能够得到尽早恢复。

  • 标签: 结直肠肿瘤;腹腔镜;结肠镜;价值观察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患者结肠检查术后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伴血红蛋白下降。该患者结肠检查前无外伤手术史,经腹部CT平扫及造影检查,最终考虑为结肠检查期间肠系膜静脉及其分支被牵拉并撕裂,导致腹腔出血。患者经内科对症处理后,顺利出院。

  • 标签: 结肠镜检查 腹腔积血 肠系膜静脉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镇静在结肠检查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标准:(1)本科室具备肠检查操作资格医生的内操作记录;(2)有完整的病历资料及结肠操作记录(包含文字及照片),病理报告可以追溯者。排除非本科室完成的结肠检查记录及资料不全者。根据以上标准,回顾性收集2007年7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胃结直肠外科接受结肠检查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共计49 057例数据资料,包含所有的治疗结肠检查和诊断性结肠检查。其中,男性24 638例(50.2%),女性24 419例(49.8%),年龄4~98(50.6±14.1)岁。根据患者行结肠检查时是否采用镇静,分为镇静组(39 412例,80.3%)和非镇静组(9 645例,19.7%)。比较两组结肠检查的临床特征。结果2007—2017年受检者选择镇静结肠的比例从45.6%(369/810)上升至94.8%(917/967)。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相比非镇静组,镇静组受检者中女性比例更高[51.0%(20 095/39 412)比44.8%(4 324/9 645),χ2=117.422,P<0.001],年龄偏小[中位数50.0岁比51.0岁,Z=-4.77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9 645例非镇静组受检者中,有534例(5.5%)在检查过程中出现自觉难以忍受的腹痛而中途要求放弃检查;其中男性244例(4.6%),女性290例(6.7%),女性比例更高(χ2=20.522,P<0.001)。两组50岁以上筛查人群的息肉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镇静组和非镇静组分别为:26.7%(4 737/17 753)比27.4%(1 093/3 984),χ2=0.937,P=0.330];但盲肠插率在镇静组更高[85.2%(14 422/16 933)比76.1%(2 803/3 682),χ2=180.032,P<0.001]。镇静组出现5例医源性结肠穿孔,而非镇静组无一例出现。结论镇静在结肠检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可以提高结肠检查的盲肠插率,但不能提高息肉检出率。镇静在增加检查费用的同时,潜在增加结肠穿孔发生率。

  • 标签: 结肠镜检查 镇静 盲肠插镜率 息肉检出率 医源性结肠穿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检查治疗所致结直肠穿孔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1例结直肠穿孔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35~84岁,中位年龄64岁。观察指标:(1)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腹部手术病史等;(2)结肠检查治疗情况,包括肠目的、穿孔时间等;(3)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包括穿孔部位、穿孔大小、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等。结果21例患者中,诊断性穿孔8例,治疗性穿孔13例,其中内下黏膜切除术(EMR)2例、内黏膜下剥离术(ESD)7例、支架置入术4例。13例穿孔发生于操作过程中。11例穿孔位于乙状结肠,其次升结肠3例、直肠3例、降结肠2例、回盲部1例、结肠肝曲1例。穿孔大小0.3~10.0 cm。7例患者行穿孔修补,其中3例联合近端肠管造口;4例行穿孔部位造口;6例行肠管切除或肠癌根治术及一期吻合,其中2例联合末端回肠预防性造口;4例行Hartmann术。9例行腹腔手术,其中3例中转开放。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肠漏、2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感染合并腹腔感染、1例左肾积脓、1例感染性休克导致死亡。结论面对结肠所致结直肠穿孔,依据手术指征,积极进行外科手术是有效的补救措施。

  • 标签: 结肠镜 肠穿孔 外科手术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国内结肠开展情况和肠医师对相关问题的认知情况。方法2019年11月—2020年1月,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各级医院的消化内科医师及肠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结肠开展基本情况,肠道准备方案及宣教情况,结肠质量控制措施实施情况,以及肠医师对息肉切除方式及息肉切除术后随访间隔的认知情况。结果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36份,涉及全国187家医院,其中143家(76.5%)年肠操作量>5 000例。肠道准备方面:采取分次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方案的最多,为113家(60.4%);聚乙二醇电解质使用剂量为3 L的方案被采用得最多,有126家(67.4%);肠道准备宣教方式以医护口头宣教(90.9%)和书面宣教(79.7%)为主;常规使用祛泡剂的有124家(66.3%)。质量控制方面,实施全部4项措施的医院比例仅11.5%(20/174)。息肉切除方式的选择上,对于直径>1 cm的息肉,肠医师的选择相对统一,采用内黏膜切除术和热圈套的占到了98.1%(203/207);而对于直径<1 cm的息肉,选择则差异较大。肠医师建议的息肉切除术后随访间隔与指南相比相对更短。结论国内结肠开展存在一些问题:肠道准备宣教方式单一;肠质量控制仍需加强;息肉切除技术和切除后随访需进一步规范及统一。

  • 标签: 结肠镜检查 肠镜医师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结肠作为早期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段,在结直肠癌的筛查和预防中起着关键作用。有效和全面的结肠培训是实现高质量结肠检查、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重要因素。结肠医师的培训已不再局限于学徒模式,内仿真模拟器以及内技能评估工具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培训质量。内带教医师再培训以及内教学培训新模式的建立同样为培养合格的内医师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内外结肠教学培训模式及方法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标签: 结肠镜检查 在职培训 模拟训练 技术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的结肠下表现,分析U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河南宏力医院收治的178例经结肠诊断的UC患者的病历资料,查阅并记录UC患者在结肠检查下的表现及临床特征,记录并比较不同病情程度UC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临床特征与UC患者病情程度的关系。结果经结肠检查发现,178例患者病变均呈连续性分布,其中黏膜充血、水肿、有颗粒状改变145例;有浅表、多发密集糜烂及溃疡形成124例;伴假性息肉形成35例。178例UC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腹泻伴黏液脓血便,其次是腹痛、食欲减退,共10例发生肠外表现。重度组结肠型占比、黏膜活检病变分级为Ⅲ级占比、血清白蛋白(ALB)下降率均高于轻度组(P均<0.05);而轻度组与中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程度UC患者年龄、病程等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病变范围、黏膜活检病变分级、ALB下降均与病情程度存在一定联系(P<0.05)。结论UC结肠下以黏膜充血、水肿、有颗粒状改变等表现为主,常见临床表现为腹泻伴黏液脓血便,其次是腹痛,病情以轻中度多见,轻度以直肠型为主,重度以结肠型为主,且UC患者病变范围、黏膜活检病变分级、ALB下降均与病情程度存在一定联系。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镜 病情程度 黏膜活检病变分级 白蛋白
  • 简介:摘要结肠是目前筛查、诊断及治疗结直肠相关疾病的重要手段,而肠道准备质量直接关系到结肠的实施效果及患者的复检意愿,充分的肠道准备不仅能缩短操作时间、减轻患者不适,更能提高结肠相关疾病的检出率及疗效。因此,提高结肠前肠道准备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影响肠道准备质量的主要因素及目前常见的肠道准备方法,并就如何提高肠道准备质量进行综述。

  • 标签: 结肠镜 肠道准备 肠道清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检查治疗发生结直肠穿孔的影响因素及处理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3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58例行结肠检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6例,女142例;年龄为(59±14)岁。患者均行结肠检查或治疗。观察指标:(1)结肠检查治疗发生结直肠穿孔情况。(2)结肠检查治疗发生结直肠穿孔的影响因素分析。(3)结肠检查治疗发生结直肠穿孔预测模型的构建。(4)结肠检查治疗发生结直肠穿孔的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结肠检查治疗发生结直肠穿孔情况。358例患者中,18例发生结直肠穿孔,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为61(49,69)岁。18例结直肠穿孔患者中,结肠穿孔12例,其中乙状结肠及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穿孔10例、横结肠穿孔1例、降结肠穿孔1例;直肠穿孔6例。诊断性穿孔11例,治疗性穿孔7例。(2)结肠检查治疗发生结直肠穿孔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结直肠溃疡、结直肠憩室、结直肠肿瘤、腹腔手术史、结肠类别、操作医师职称为影响结肠检查治疗发生结直肠穿孔的相关因素(χ²=5.77,Z=-3.24,χ²=37.99、97.34、37.99、10.31、8.07、6.7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憩室、腹腔手术史是影响结肠检查治疗发生结直肠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87.79,6.74,95%可信区间为23.14~3 579.11,1.19~38.27,P<0.05)。治疗结肠是影响结肠检查治疗发生结直肠穿孔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11,95%可信区间为0.23~0.52,P<0.05)。(3)结肠检查治疗发生结直肠穿孔预测模型的构建。以结肠检查治疗发生结直肠穿孔为因变量,结直肠憩室、腹腔手术史、治疗结肠为自变量构建结肠检查治疗发生结直肠穿孔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ROC结果显示:该预测模型的灵敏度为0.56,特异度为1.00,曲线下面积为0.78(95%可信区间为0.63~0.92,P<0.05)。(4)结肠检查治疗发生结直肠穿孔的处理。18例结肠检查治疗发生结直肠穿孔患者中,15例立即行腹腔穿孔修补术,2例行内下缝合术,1例行保守治疗;均治愈出院,无因结直肠穿孔死亡患者。结论结肠检查治疗发生结直肠穿孔部位易发于乙状结肠及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结直肠憩室、腹腔手术史是影响结肠检查治疗发生结直肠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结肠是影响结肠检查治疗发生结直肠穿孔的独立保护因素。结直肠穿孔患者行腹腔结直肠穿孔修补术疗效较好。

  • 标签: 结肠疾病 直肠疾病 结肠镜 肠穿孔 危险因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智能消化内质控系统在结肠检查中的质量监控作用。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将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的9名内医师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配到质控组和对照组。质控前阶段(2019年4月20日—2019年5月31日)收集入组内医师进行的结肠检查资料。质控培训阶段(2019年6月1—30日)质控组内医师培训质控相关知识和智能消化内质控系统的使用说明;对照组内医师仅培训质控相关知识。质控后阶段(2019年7月1日—2019年8月20日)每周给质控组内医师反馈质控报告,而对照组内医师无质控报告。收集两组内医师结肠检查资料。主要终点为腺瘤检出率,次要终点为退时间、息肉检出率、达盲率。结果9名内医师中,质控组4名,对照组5名。质控前阶段和质控后阶段共纳入结肠检查1 471例。质控组的腺瘤检出率及息肉检出率在质控后提高[13.7%(45/329)比7.1%(24/338), χ2=55.796,P<0.001;48.9%(161/329)比40.2%(136/338),χ2=4.071,P=0.044],退时间较质控前增加[5.9(3.9,7.3)min比4.1(2.8,6.1)min,Z=6.965,P<0.001]。而对照组质控后阶段与质控前阶段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3%(37/398)比9.1%(37/406), χ2=0.329,P=0.566;33.9%(135/398)比33.0%(134/496), χ2=3.616,P=0.057;3.9(2.7,6.1)min比3.6(2.6,5.8)min,Z=1.355,P=0.175]。结论智能消化内质控系统结合审查和反馈模式可以实现对内医师结肠检查的质控作用,并提高内医师的结肠检查质量。

  • 标签: 结肠镜检查 质量控制 审查和反馈
  • 简介:摘要结肠检查操作复杂,且操作与身运动之间联系微妙,这为教学工作带来很大障碍。对于操作能力和操作质量的评价,缺乏精细、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在当前结肠检查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对更先进的结肠操作教学法、技能评估和质量控制方法的需求愈发迫切,因此,近年来在该领域涌现出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将从评价的指标、场景和方法3个维度对这一领域研究的现有成果进行综述。

  • 标签: 结肠镜检查 模拟训练 质量管理 评价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中心结肠检查患者肠道准备的合格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5-10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检查的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Boston肠道准备量表(BBPS)对患者肠道准备状况进行评分,并分析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肠道准备的合格率为72.15%(114/158),BBPS评分为(5.86±1.17)分。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便秘史、服药后是否主动运动、运动习惯、开始服药-首次排便的时间间隔、服药后排便次数、是否完整服药、服药到检查时间间隔、最后一次粪便形状、检查前1 d饮食摄入均对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有影响[χ2(t)=5.572、12.326、17.135、7.646、(15.107)、(6.826)、11.114、12.294、11.063、17.625,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开始服药-首次排便的时间间隔长、服药后排便次数少、未完整服药、服药到检查时间间隔长、最后一次粪便形状为残渣或黄水、检查前1 d高纤维饮食均是导致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低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17、2.091、8.527、3.184、10.111、2.134,均P<0.05)。结论内镜中心结肠检查患者肠道准备的合格率不高,BBPS评分较低。多种独立危险因素会影响患者肠道准备质量,降低其肠道准备合格率,应对此类患者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其肠道准备质量的提高。

  • 标签: 结肠镜检查 灌肠 灌洗疗法 聚乙烯二醇类 肠道准备 合格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术前共情沟通对结肠检查患者的心理状况以及治疗配合度的影响,为临床相关诊疗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中山市南朗医院门诊行结肠检查的17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85例,给予患者常规措施指导,研究组85例,在常规措施基础上给予患者共情沟通模式进行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反应、治疗配合度、满意度、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总分为(118.25±11.2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7.76±10.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3,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配合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胸闷、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共情沟通模式有效改善结肠检查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减少并发症发生进而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结肠镜检查 共情沟通 心理状况 配合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技术对直径小于2 cm结肠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萧山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结肠息肉样病变患者172例为观察对象。使用结肠不同模式进行病灶的观察,比较不同模式下清晰度评分情况。对所有病理标本进行活检,以病理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对NBI诊断效能进行判断。结果172例患者共计检出病灶数208个,病灶直径(0.73±0.29)cm,最小0.1 cm,最大2.0 cm。病理学检查结果:肿瘤性病灶132个(63.46%),非肿瘤性病灶76个(36.54%)。NBI模式下国际结直肠病变内(NBI International Colorectal Endoscopic Criteria,NICE)分型标准示:Ⅰ型78个(37.05%);Ⅱ型104个(54.81%);Ⅲ型16个(7.69%)。NBI模式和常规模式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息肉样病变特异度分别为89.47%和81.57%,灵敏度92.42%和81.82%,准确率91.35%和81.73%;与金标准结果一致性系数Kappa=0.814、0.61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息肉样病变应用结肠NBI模式进行诊断时,能够显著提高图像清晰度,对直径小于2 cm的病变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该研究具有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

  • 标签: 结肠息肉 结肠镜 早期诊断 诊断,鉴别 病理 活检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结肠退速度实时监控系统,并验证其可行性和性能。方法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数据库选取2018年5—10月期间的35 938张肠图片和63个结肠检查视频。肠图片分成体外/体内/不合格和回盲部/非盲肠两个数据集,分别从第一个、第二个数据集中选取3 594张和2 000张图片用于深度学习模型的测试,其余图片用于训练模型;选取3个结肠检查视频资料评价实时监控系统自动监控退速度的可行性,剩余60个结肠检查视频资料用于评估实时监控系统的性能。结果深度学习模型对于结肠检查图片分类识别体外/体内/不合格图片的准确率分别为90.79%(897/988)、99.92%(1 300/1 301)、99.08%(1 293/1 305),总体准确率为97.11%(3 490/3 594);分类识别回盲部/非盲肠图片的准确率分别为96.70%(967/1 000)、94.90%(949/1 000),总体准确率为95.80%(1 916/2 000)。在其可行性评价方面,3个结肠视频资料显示退速度与图片处理间隔时间呈线性关系,提示该监控系统可在结肠退出过程中自动监控退速度。在其性能评价方面,结肠退速度实时监控系统正确预测了所有60个肠检查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分析显示结肠平均退速度和退时间呈明显负相关(R=-0.661,P<0.001),退时间不足5 min、5~6 min和超过6 min视频的平均退速度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43.90~49.74、40.19~45.43和34.89~39.11,故将39.11设为安全退速度,将45.43设为预警退速度。结论构建的结肠退速度实时监控系统可用于实时监控结肠退速度,可在结肠检查中辅助内医师进行实时监测,以提高结肠检查质量。

  • 标签: 质量控制 人工智能 结肠镜检查 退镜时间 退镜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75岁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结肠检查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15年8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北京市第六医院行结肠检查的年龄≥75岁老年患者21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WHO标准分为老老年组(75~89岁)140例和老年长寿组(≥90岁)76例,比较2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结肠完成率、肠道准备质量、阳性诊断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老老年组相比,老年长寿组中更多患者的结肠检查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7.9%(6/76)比1.4%(2/140),χ2=5.775,P<0.05],老年长寿组接受结肠检查并给予中度镇静时,给予的丙泊酚和芬太尼剂量较低[(69.0±37.4)mg比(100.8±34.3)mg,t=6.302,P<0.01;(57.5±31.2)μg比(84.0±28.6)μg,t=6.297,P<0.01]。老年长寿组结肠检查的成功率较老老年组低[88.2%(67/76)比99.3%(139/140),χ2=13.815,P<0.01],肠道准备质量差[31.6%(24/76)比15.0%(21/140),χ2=8.209,P<0.05]。老年长寿组结肠检查发生心肺不良事件的比例[(5.3%(4/76)比0(0/140),χ2=7.507,P<0.01]以及总体不良事件的比例[9.2%(7/76)比0.7%(1/140),χ2=9.970,P<0.01]均高于老老年组。老年长寿组结肠检查发现结直肠癌的比例[14.5%(11/76)比2.1%(3/140),χ2=12.357,P<0.01]、高风险腺瘤的比例[27.6%(21/76)比6.4%(9/140),χ2=18.516,P<0.01]均高于老老年组。结论与老老年组相比,老年长寿组结肠检查的成功率低、肠道准备质量差、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但是结直肠癌及高风险腺瘤检出的比例高。

  • 标签: 老年人 结肠镜检查 结直肠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一种提高结肠检查前肠道准备质量措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3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接受结肠检查的3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由内医师根据患者末次排粪性状的照片对肠道准备进行评估,合格者行结肠检查;不合格者先行肠道水疗,再行结肠检查。记录内医师评估的准确率、肠道清洁度波士顿量表评分(BBPS),其中BBPS≥6分为肠道准备合格,BBPS<6分为不合格;比较患者口服肠道清洁剂和肠道水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推荐剂量聚乙二醇(PEG)电解质散肠道准备后,有335例评估为合格,结肠检查证实合格者(BBPS≥6分)322例,准确率为96.1%(322/335);有36例评估为不合格,肠道水疗结果证实不合格者(有深色粪水或固体粪便排出)36例,准确率100%(36/36)。36例患者在接受肠道水疗后即接受结肠检查,无患者延期,肠道清洁度BBPS评分为(7.1±1.1)分,合格者35例(97.2%)。36例患者口服PEG呕吐率发生率为16.7%(6/36),接受肠道水疗的患者均未发生呕吐,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口服PEG腹胀发生率36.1%(13/36),肠道水疗为44.4%(16/3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520,P=0.471)。结论由内医师在结肠检查前根据照片对患者肠道准备进行质量评估,并对准备不充分者采用肠道水疗补救,可以获得满意的结肠检查效果。

  • 标签: 结肠镜检查 评估 补救 肠道准备 肠道水疗
  • 简介:摘要结肠检查是结肠癌筛查的重要手段,而肠道准备质量是完成结肠检查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对结肠检查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包括人口学因素、疾病相关因素、肠道准备方案因素、服泻药后排便情况相关因素等。建议今后侧重对肠道准备不充分预测模型和高风险人群测定量表的研究,同时,护理人员还应结合患者肠道准备不充分的影响因素,给予相应的肠道准备方案和个体化干预措施,以提高结肠检查效率。

  • 标签: 综述 结肠镜 肠道准备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