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一例脑脊液合并鼻咽部脑膜脑膨出病例。男性患儿,头部外伤后反复发作性化脓性脑膜炎,经颞骨CT及MRI检查诊断为脑脊液,手术修补后1年之内脑膜炎再次反复发作,颅脑MRI水成像检查发现鼻咽部脑膜脑膨出,鼻内镜下手术修补,术后随访9年,未见复发。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先天性内耳畸形患者可伴有自发性脑脊液,反复脑膜炎发作。对于已行人工耳蜗植入的迟发性脑脊液患儿,如何既保留耳蜗电极,又修复脑脊液,是耳科医师面临的难题。本文报告一例伴内耳畸形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自发性脑脊液的患者,在保留电极的前提下经水平半规管开窗后前庭池填塞术修补脑脊液,术后随访1年,未见脑膜炎及脑脊液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脊液细胞学是对脑脊液中的细胞进行形态学分类和性质判断的检查方法。中国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主要采用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与自然沉淀法。脑脊液细胞学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免疫性疾病、肿瘤、脑膜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规范脑脊液细胞学技术操作与诊断流程,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组发表相关规范与专家共识。

  • 标签: 脑脊液 细胞学 诊断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脑脊液标志物,尤其是总tau蛋白(T-tau)及磷酸化tau蛋白(P-tau)对Creutzfeldt-Jakob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按2009年Brain标准及2018年Neurology改良版标准选取2018—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研究队列中的散发性CJD(sporadic CJD,sCJD)患者。按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与阿尔茨海默病(AD)协会标准选择年龄、性别相对匹配的AD患者以及认知功能正常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病例,应用其脑脊液标本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共收集了12例sCJD患者入组,同时收集49例AD患者以及14名认知正常者入对照组。所有脑脊液标本均为腰椎穿刺时直接滴落收集,-80 ℃保存,由专门实验室及指定实验员进行T-tau蛋白、P-tau蛋白测定。同时收集sCJD患者影像学及脑电图资料,并按规定将sCJD病例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14-3-3蛋白及相关的基因。结果通过非参数秩和检验对比3组人群脑脊液tau蛋白含量,结果显示sCJD组T-tau水平达1 211(448,2 227)pg/ml,AD组T-tau水平达549(314,1 078)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7(79,192)pg/ml,U=20、73,P<0.01]。sCJD组的T-tau蛋白水平升高更明显,显著高于AD患者(U=178,P=0.034 9)。在AD患者中,P-tau水平达72(58,109)pg/ml,较对照组[27(15,42)pg/ml]显著升高(U=82,P<0.01),但在sCJD患者[32(24,47)pg/ml]无明显升高。sCJD患者的T-tau/P-tau比值[29.77(20.01,54.53)]高于AD[7.45(4.79,10.43);U=87,P<0.01)。12例sCJD头颅MRI均存在"花边征",5例存在脑电图三相波改变。9例sCJD患者被上报至中国疾病防治中心,其中4例14-3-3蛋白阳性;9例朊蛋白PRNP基因均无突变,129位密码子均为M/M型,219位密码子均为E/E型。结论sCJD患者脑脊液tau蛋白、T-tau/P-tau显著增高,对于sCJD的诊断及鉴别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克-亚综合征 痴呆 生物学标记 神经变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内镜下夹闭术治疗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1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及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10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经内镜下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内镜夹闭术的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者均经内镜下冲洗口,给予钛夹夹闭口,所用钛夹数目1~3(1.70±0.68)个。术后发热症状均有效缓解。术后第2、4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低于术前,前白蛋白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所有患者的口均愈合。结论内镜下夹闭口治疗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疗效明确、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

  • 标签: 直肠癌 内镜夹闭术 吻合口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内参基因U6和Cel-miR-39用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微小核糖核酸(miRNA)定量检测的可行性,并初步用于脑脊液miRNA定量检测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常规脑脊液检测后保存的标本,根据最终诊断依据纳入结核性脑膜炎患者36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34例。提取其脑脊液标本miRNA,采用TaqMan探针法检测miRNA的表达水平。采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分析内参基因miRNA的稳定性,采用2-ΔCt方法计算靶标miRNA的相对表达量。标本重复检测的一致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靶标基因在两组间的表达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70份脑脊液标本中,U6检测的循环阈值(Ct)为(30.40±3.30)个循环,表达丰度较低,Cel-miR-39检测的Ct值为(21.49±0.70)个循环,表达丰度适中。内参和靶标基因miRNA在重复样本检测中一致性均较好(r>0.931, P<0.001)。根据3种软件分析结果,Cel-miR-39在70份脑脊液标本中表达稳定性更高,更适合作为脑脊液miRNA检测的内参基因。以Cel-miR-39为内参,靶标基因miR-126-3p(1.13±0.41比3.34±0.82, t=2.452, P=0.016)、miR-130a-3p(0.56±0.10比2.59±0.70, t=2.960, P=0.004)和miR-151a-3p(0.64±0.25比2.11±0.33, t=3.536, P=0.001)在结核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病毒性脑膜炎组。结论Cel-miR-39可作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miRNA定量检测的标准内参,脑脊液中miR-126-3p、miR-130a-3p和miR-151a-3p的相对表达量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之间存在差异。

  • 标签: 结核 脑膜 脑脊髓液 微RNAs 参考值
  • 简介:摘要肺癌目前仍然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据2018年报道,全球新发肺癌患者为209万3 876例,死亡176万1 007例,两者仍位居所有癌症首位。肺癌脑膜转移被认为是肺癌的终末表现,预后差,未经治疗者生存期4~6周。因脑膜转移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MRI特点隐匿[1],导致诊断困难。目前主要依据ESMO-RANO标准,结合病史、临床表现、MRI及脑脊液等检查进行分型诊断,而脑脊液中发现恶性肿瘤细胞仍然是脑膜转移癌诊断的金标准。随着近年新技术的发展,靶向、免疫等新药应用以及通过脑室内给药等途径显著改善了肺癌脑膜转移患者的预后。因此,本文结合我院脑转移诊治中心的体会及文献复习,拟分析脑脊液检测及相关治疗在肺癌脑膜转移患者中的应用和前景。

  • 标签: 脑膜转移,肺肿瘤 诊断,脑脊液 治疗,靶向 治疗,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发热伴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脑脊液(CSF)等辅助检查结果,为临床识别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及其病原学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64例发热伴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CSF常规和/或生化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44/64例,69%)和异常组(20/64例,31%),对2组患儿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进行对比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SF结果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将20例CSF结果异常的患儿,根据CSF糖水平分为糖正常组(12/20例,60%)和糖降低组(8/20例,40%),比较2组间发热时间、血炎症指标及CSF常规、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精神状态改变(OR=435.99,P=0.010)、异常神经系统体征(OR=65.25,P=0.023)及呕吐(OR=20.56,P=0.048)为CSF结果异常的高危因素;CSF检查结果异常患儿中,平均发热持续时间:糖降低组为12.50(7.75~16.75) d,糖正常组为4.00 (3.00~5.75) d;CSF中蛋白:糖降低组为3 000 (1 745~3 000) mg/L,糖正常组为648 (469~1 734) mg/L;红细胞沉降率:糖降低组为71.50 (56.00~97.50) mm/1 h,糖正常组为20.50 (12.00~26.00) mm/1 h;血降钙素原:糖降低组为2.76 (0.90~20.72) g/L,糖正常组为0.23 (0.03~1.00) g/L;血C反应蛋白水平:糖降低组为123.00 (33.00~177.75) mg/L,糖正常组为12.50 (4.25~57.75) mg/L,2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发热伴惊厥患儿中,若同时伴随精神状态改变、异常神经系统体征和/或呕吐,提示可能存在CNS感染,需要尽早进行CSF等辅助检查进行确诊;再如CSF检查结果异常者,CSF中糖水平的降低则高度提示细菌性CNS感染的可能性,需要及时开展其他病原学检查以证实,并尽早应用抗生素等治疗。

  • 标签: 发热 惊厥 脑脊液 中枢神经系统 腰椎穿刺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术后胆的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行肝胆外科手术后发生胆的7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38例;年龄21~75岁,中位年龄56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观察患者胆发生情况、治疗及疗效。结果同期行肝胆手术12 780例,胆发生率0.57%(73/12 780)。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32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23例,胆肠吻合术后11例,肝切除术后7例。采用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治疗15例,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治疗8例,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4例,ERCP治疗1例,均治愈。单纯性腹腔引流治疗17例,治愈13例;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治疗18例,治愈16例。二次手术治疗10例,治愈8例。总治愈率89%(65/73),8例未愈,其中1例死于二次手术后腹腔出血。结论肝胆外科术后胆发生率仍较高,应尽早判断胆位置和严重程度,尽可能选择微创治疗,避免盲目进行二次手术。

  • 标签: 胆漏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胆管肠吻合术,肝 治疗
  • 简介:摘要吻合口(AL)是食管癌及结直肠癌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主要的致死原因,受多种危险因素影响。近年来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围术期管理的经验积累,尤其是吻合器的临床应用,使得AL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已有所降低,不过仍是外科医生所面临的最为棘手问题之一。因此,早期发现或预测AL就显得尤为重要,进而可提早干预,避免或减轻AL带来的临床症状及不良后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然而,目前关于预测AL的方法并未有严格的标准,主要集中在术后生物标记物的检测,本文旨在对降钙素原(PCT)在预测AL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食管肿瘤 吻合口瘘 降钙素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B)检测在神经梅毒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初诊、未经治疗的HIV阴性梅毒患者共163例。入组患者跟根据诊断结果分为隐性梅毒组(39例)、无症状神经梅毒组(43例)和有症状神经梅毒组(81例)。应用等电聚焦电泳联合免疫固定法检测入组患者脑脊液及血清OB,并判定脑脊液OB阳性结果。比较隐性梅毒和神经梅毒患者OB阳性率的差异,同时分析OB阳性和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生化、常规指标的差异,并通过ROC曲线评估脑脊液OB诊断神经梅毒的效能。结果入组163例梅毒患者中97例脑脊液OB阳性。隐性梅毒组、无症状神经梅毒组和有症状神经梅毒组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分别为12.8%(5/39)、65.1%(28/43)和79.0%(64/81)。有症状[64(79.0%)]及无症状神经梅毒[28(65.1%)]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显著高于隐性梅毒患者[5(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P < 0.0167)。有症状神经梅毒亚型的OB阳性率分别为脊髓痨93.3%(14/15),麻痹性痴呆89.5%(34/38),脑膜血管型81.8%(9/11)和眼梅毒41.2%(7/17)。以眼梅毒OB阳性率最低,且与麻痹性痴呆、脊髓痨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P < 0.008)。晚期神经梅毒患者OB阳性率(90.6%、48/53)显著高于早期神经梅毒(68.5%、37/54)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96、P = 0.005)。OB阳性神经梅毒患者IgG指数及脑脊液白细胞、IgG、IgG合成率、总蛋白较OB阴性患者显著升高。脑脊液OB阳性诊断神经梅毒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87.2%和74.2%,与本研究采用的神经梅毒诊断"金标准"一致率为78.6%,ROC曲线下面积为0.81。结论与隐性梅毒相比,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显著升高,提示脑脊液OB可能对神经梅毒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脑脊液OB能够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体液免疫,为脑脊液OB检测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 标签: 梅毒 神经梅毒 寡克隆区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Leriche综合征是腹主动脉末段至髂动脉段,因动脉炎或动脉粥样硬化后发生钙化、溃疡、血栓形成引起纤维斑块病变,使管腔狭窄或闭锁导致远端血运不足而引起的一种罕见疾病。本文报告一例69岁男性患者曾误诊为腰椎管狭窄症,行保守治疗5年无效。再次就诊MRI显示腰椎未见明显异常,转血管外科排除血管病变。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显示未见异常,认为症状与血管病变相关性较小,建议再次骨科就诊,以排除腰椎病变。经仔细查阅腰椎MRI后发现L2椎体水平以下腹主动脉腔内信号强度不均匀性增加,行腹主动脉CTA检查示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硬化,并肾动脉开口水平以下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管腔狭窄及闭塞,诊断为Leriche综合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术后乳糜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9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21例行甲状腺根治癌术后出现乳糜的患者,对其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例,女17例,年龄(42±12)岁,年龄范围为21~58岁。根据患者术中情况的不同,分别行保守治疗、胸导管口缝扎术治疗及胸腔镜下胸导管结扎术治疗,并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及治疗效果。结果13例保守治疗治愈;6例行胸导管口缝扎术治疗,4例治愈,2例失败后改用胸腔镜下行胸导管结扎术治愈;2例胸腔镜下行胸导管结扎术治愈。结论术中熟悉颈部解剖、彻底结扎淋巴管及避免损伤胸导管是预防术后乳糜的关键;术后常规予以持续负压吸引、局部加压包扎和早期低脂饮食有利于减少术后乳糜发生。

  • 标签: 甲状腺癌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并发症 乳糜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胶质母细胞瘤(GBM)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脑脊液播散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施行手术治疗且术后随访期间肿瘤复发的124例原发性GBM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2例,女性42例,年龄47.9岁(范围:19~75岁),按复发情况分为原位复发组(96例),颅内播散组(28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患者脑脊液播散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比较生存曲线间的差异,并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筛选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室开放是发生颅内播散的预后因素(OR=2.667,95%CI:1.128~6.304,P=0.025)。颅内播散组与原位复发组相比,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个月比9.3个月,P=0.066),而中位总生存时间、中位复发后生存时间明显缩短(13.0个月比23.0个月,P=0.011;6.0个月比11.0个月,P=0.022)。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远隔播散、肿瘤全切除、Ki-67指数>30%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均<0.05)。结论脑室开放是造成GBM发生脑脊液播散的危险因素,脑脊液播散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但脑室开放不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因素分析,统计学 生存期 脑室开放 脑脊液播散 手术
  • 简介:摘要髋关节手术后的老年患者是发生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的高危人群,目前POD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对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分析可有助于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文章回顾了近年来髋关节手术POD相关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文献,以POD危险标志物、POD活性标志物和POD终产物为特点进行分类,为探索POD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线索,为预防、诊断和治疗POD提供依据。

  • 标签: 髋关节手术 术后谵妄 脑脊液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液体活检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或微创的检查方法,可用于分析和检测体液中肿瘤的遗传学信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脊液中循环肿瘤DNA(ctDNA)含量更高,更能反映肿瘤特征。同时,随着分析技术,如数字聚合酶链反应、二代测序技术等的不断推出,基于脑脊液的液体活检有了快速发展。本文聚焦脑脊液ctDNA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临床应用,着重介绍ctDNA在肿瘤分型诊断、指导肿瘤精准治疗、评估治疗效果与预防复发等方面的作用,并对现有的液体活检检测技术作简要介绍。

  • 标签: 液体活检 脑脊髓液 循环肿瘤DNA 中枢神经系统 肿瘤
  • 简介:摘要肾盂鳞状细胞癌(SCC)发病率低,由于其临床表现和传统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临床上诊断十分困难。本文报告1例既往有双肾结石多次手术史的患者,因右肾输尿管结石、左肾复杂性结石、慢性肾功能不全、尿路感染等先后两次入院。其间共行6次手术,其中第1次住院19 d,分别行右输尿管镜取石术和右肾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20 d后第2次入院,共进行4次左肾PCNL,住院27 d。两次住院期间,3次尿路增强CT检查均未报告肿瘤。患者第4次行左肾PCNL后仍持续发热,抗感染治疗无效。临床考虑左肾盂肿瘤,与患者沟通后建议切除左肾。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肾盂SCC。左肾切除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术后10 d出院,术后3个月因全身多发转移死亡。

  • 标签: 癌,鳞状细胞 肾盂 肾造口术,经皮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胆囊腺肌瘤病(gallbladder adenomyoma,GBA)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情况,分析超声诊断GBA诊及误诊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426例术后病理诊断为GBA且术前病历完整的患者信息,分析其术前超声诊断、临床症状、病理分型等因素,计算超声诊断GBA符合率、诊率,根据多因素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声诊断GBA的诊及误诊影响因素。结果本组病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46.9%(200/426),诊率为35.2%(150/426),误诊率为17.8%(76/426)。将GBA误诊为胆囊占位65例(85.5%,65/76),胆囊结石7例(9.2%,7/76),慢性胆囊炎4例(5.3%,4/76)。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胆囊结石(OR=5.112,P<0.001)、慢性胆囊炎(OR=4.613,P<0.001)、胆囊占位(OR=6.565,P<0.001)以及胆固醇结晶(OR=8.634,P<0.001)是超声正确诊断GBA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目前超声对GBA具有较高诊及误诊率,需要超声医生完整扫查胆囊切面;大部分病例合并其他胆囊疾病,故超声检查胆囊不能只满足于单一疾病的诊断。

  • 标签: 超声检查 胆囊疾病 胆囊腺肌瘤病 漏诊 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