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花粉症患病率呈逐年攀升之势,风媒花粉是导致花粉症的最重要变应原,其中蒿属花粉是最常见气传变应原之一。本文主要从蒿属花粉主要致敏蛋白组分的免疫生物学特征阐述蒿属花粉的变应原组成,从免疫学角度阐述蒿属花粉致病的主要作用机制及临床特点,为制定精准有效的蒿属花粉致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以期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预防及控制建议。

  • 标签: 变应原 组分 蒿属花粉 花粉症 交叉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变应性鼻炎和/或变应性哮喘患者圆柏花粉致敏特点,探讨圆柏花粉致敏人群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门诊可疑变应性鼻炎和/或变应性哮喘的患者,采用圆柏过敏原试剂进行皮肤点刺实验(SPT),比较不同年龄和疾病患者中圆柏花粉致敏情况,观察圆柏花粉的人群致敏特征。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 380例患者,圆柏花粉SPT总阳性率达49.92%(4 183/8 380)。圆柏花粉SPT阳性率在10~14岁年龄组最高,达60.99%(283/464),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66.77,P<0.01);且<10岁的患者SPT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40岁的患者SPT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单一圆柏花粉致敏者较少,约占25.05%(1 048/4 183),患病年龄(35.21±12.39)岁。无论单一圆柏或合并其他花粉致敏者,均以变应性鼻炎为主。圆柏花粉SPT阳性患者合并的其他吸入性花粉过敏原中,柳树花粉占第一位(74.99%)。圆柏SPT阳性率在单一变应性鼻炎患者中最高,为52.05%(3 797/7 295);在单一变应性哮喘患者中最低,为17.49%(53/3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138.99,P<0.01)。结论北京地区变应性鼻炎和/或变应性哮喘患者圆柏花粉致敏性较高,10~14岁患者的SPT阳性率最高,多呈强阳性反应,圆柏花粉致敏疾病中变应性鼻炎较为多见。

  • 标签: 皮肤点刺试验 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哮喘 圆柏 花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黄花蒿花粉变应性小鼠鼻炎模型维持稳定的激发条件。方法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选用黄花蒿花粉变应原提取物为致敏蛋白质,于1 d、4 d、7 d对每只小鼠皮下注射0.1 ml的以Art a1计浓度为20 μg/ml的黄花蒿花粉变应原提取液。致敏结束后停息1周,用以Art a1计浓度为500 μg/ml的黄花蒿花粉变应原提取液对小鼠进行首次滴鼻激发,每鼻孔10 μl。将模型组分为3组分别连续激发7 d、10 d、14 d,每隔4周再激发7 d,探索首次激发时间。空白对照组小鼠以生理盐水进行免疫和滴鼻激发。造模后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和鼻部病理学变化,检测致敏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变化。确定最佳首次滴鼻激发周期后,进一步比较不同激发频次对致敏效果的影响。结果抗原首次激发后,10 d组小鼠过敏症状明显高于7 d和14 d组,且10 d和14 d组小鼠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水平明显高于7 d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二次激发后3个模型组小鼠组仍维持明显过敏症状;鼻部均有明显的上皮细胞增生、鼻甲肿大、炎细胞增多等病理变化;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水平均显著增高;抗原特异性IL-4和IL-6淋巴细胞增殖明显,其中10 d和14 d组高于7 d组。不同激发频次对过敏模型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每隔2周激发一次的致敏小鼠过敏症状以及血清中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每隔4周激发的小鼠。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首次抗原激发时间以及不同激发频次对黄花蒿致敏小鼠模型的影响,最终优化了过敏小鼠评价模型建立的参数,为脱敏治疗药物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 标签: 变应原 鼻炎模型 激发周期 激发频次 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