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脑血管缺血性串联狭窄行血管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因2处脑血管狭窄行同期血管治疗的35例症状性前循环、后循环串联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例,女性8例,年龄(65.6±9.4)岁(范围:47~81岁);前循环串联狭窄14例,后循环串联狭窄21例。记录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结果35例患者共植入支架68枚,其中颅外植入49枚,颅内植入19枚,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例出现术后脑出血(2.9%)。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18个月。术后3~12个月,1例(1/35,2.9%)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4例(4/35,11.4%)患者仍有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所有患者mRS评分≤2分,无新发卒中事件;术后12~18个月,新增3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率为11.4%(4/35),32例患者mRS≤2分(32/35,91.4%)。结论症状性串联狭窄患者同期实施血管治疗的可操作性强,近期效果良好。

  • 标签: 脑缺血 血管成形术 串联狭窄 支架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血管皮瘤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全身软组织、肝、肺、骨等部位罕见的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一般呈浸润性生长,偶尔也会出现转移。眼部血管皮瘤为一种更为罕见的血管瘤类型,目前尚缺乏针对其良恶性的定位及统一的诊疗指南。眼部血管皮瘤多原发于眼眶,也可原发于眼睑及泪器。临床表现为眼睑肿胀、眼球突出,影像学检查常显示肿瘤局部浸润生长伴眶骨壁破坏,全身转移较为罕见。病理改变多为血管源性内皮细胞增生,免疫组化显示内皮细胞因子CD31、CD34阳性。治疗方式以局部完整切除肿瘤为主,但术中应注意该肿瘤的出血倾向。手术切除辅以放化疗依然是原发于眼眶血管皮瘤较为稳妥的治疗方案。(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57-363)

  • 标签: 血管内皮瘤
  • 简介:摘要麻醉方法、麻醉管理及管理流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行血管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后神经功能预后相关。关于麻醉方法孰优孰劣尚无共识,麻醉管理对AIS行EVT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也无指南性意见,管理流程仍需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文章从麻醉方法的选择及其影响,麻醉管理的影响要素及麻醉实施,管理流程(包括院前及院内管理流程)3个方面对AIS患者行EVT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优化麻醉管理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神经功能预后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壁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异常膨出。自从2002年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 ISAT)试验证实了血管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来,介入材料及治疗理念不断创新,血管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一线治疗方法。文章对用于颅内动脉瘤血管治疗的介入材料及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手术 栓塞,治疗性 支架 气囊阻塞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例经血管栓塞治疗肺动静脉瘘的病例资料,其中1例以活动后气促为主要症状,另1例以间断咯血为主要症状,2例患者保守治疗后症状迁延不愈,经血管栓塞治疗后均获得痊愈,且随访至今症状未见复发。血管栓塞治疗肺动静脉疗效确切、创伤小,可作为肺动静脉瘘首选治疗方式,但其远期效果仍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引起的脑梗死异常凶险,病死率超过90%。近年来,机械取栓已成为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导致脑梗死的重要方法,然而机械取栓在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导致的脑梗死治疗中是否有效、安全尚不明确。我们对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血管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做简要综述。

  • 标签: 急性后循环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机械取栓 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例左侧颈总动脉起始处狭窄,分别应用同轴技术及非同轴技术进行支架成形术。术后神经科体检及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随访时CTA提示支架通畅,无卒中事件发生。左侧颈总动脉起始处狭窄的患者可以选择血管治疗,术中根据血管解剖形态选择保护装置的应用方法。

  • 标签: 颈总动脉 血管内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波西型血管皮瘤(KHE)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5年1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1例KHE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为5 d至2岁,男8例,女3例。在早期5例患儿的治疗中,不管血小板计数是多少,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普萘洛尔治疗,激素每日口服4.0~4.5 mg/kg,隔日1次,普萘洛尔每日最大剂量是2 mg/kg,分3次给药,每8 h 1次。在后期6例患儿的治疗中,以血小板危急值20×109/L为临界值,对于血小板高于危急值者,常规给予激素及普萘洛尔。而对于血小板低于危急值者,在服用激素及普萘洛尔的基础上,患儿口服西罗莫司,0.8 mg/m2,平均每12 h给药1次。其中2例患儿治疗过程中曾加用长春新碱,剂量为0.05 mg/m2。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随访。结果随访3~8年,11例中3例无血小板减少,激素和(或)普萘洛尔治疗,效果较好;1例血小板20×109/L的患儿,采用激素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后瘤体消失;7例血小板低于危急值的患儿,其中5例使用激素、普萘洛尔联合西罗莫司治疗,效果良好,1例使用激素、普萘洛尔联合长春新碱治疗,并发脑出血死亡,1例使用激素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后失访。结论以血小板危急值为临界值,高于此值者常规先口服糖皮质激素和普萘洛尔治疗;而低于此值者在服用激素和普萘洛尔的同时,口服西罗莫司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血小板计数 实验室临界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合并载瘤动脉重度狭窄血管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血管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合并载瘤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14例,共14个动脉瘤。14例中,男5例、女9例,年龄45~76(61.07±10.43)岁;8例为破裂动脉瘤,6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术前载瘤段血管狭窄率为70%~90%,中位数为70%。根据载瘤段血管狭窄与动脉瘤的解剖位置关系分型为Ⅰ型9例、Ⅱ型4例、Ⅲ型1例。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临床预后,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采用先处理载瘤段血管狭窄再进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栓塞程度RaymondⅠ级12个、Ⅱ级2个,术后载瘤血管残余狭窄率20%~30%,中位数为25%。术后3个月14例患者mRS评分0分12例、2分1例、3分1例。11例患者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45(6~10)个月,DSA示Raymond Ⅰ级10例、RaymondⅡ级1例,11例患者均未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情况。结论颅内宽颈动脉瘤合并载瘤血管重度狭窄病变复杂,采用先处理载瘤段血管狭窄再进行动脉瘤栓塞的治疗方法可能是安全、有效的,还需大样本病例的长期随访研究。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放射学,介入性 载瘤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降尿酸治疗血管皮功能及血压的影响。方法搜集同一中心共138例患者入选该研究。高尿酸血症并急性脑梗死者入选92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46例,对照组46例,同时入选同期血尿酸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实验组口服别嘌醇3个月治疗高尿酸血症。对这些人群进行抽血化验,记录治疗前后血尿酸、血脂及hs-CRP,同时检测患者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并采用超声无创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进行血管皮功能评估,治疗前后各组之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别嘌醇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血尿酸[(479.7±49.0) μmol/L vs. (381.2±76.7)μmol/L]、hs-CRP[(8.1±6.7) mg/L vs. (5.1±4.6) mg/L]、收缩压[(124.7±26.3) mmHg vs. (97.4±13.5) mmHg]明显降低(P<0.05),FMD[(7.6±3.5%) vs. (11.2±3.9%)]明显升高(P<0.05),FMD升高的程度与血尿酸降低的程度呈正相关(r=0.463, 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是FMD的独立影响因子(β=-0.229, P=0.035)。结论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降尿酸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管皮功能,改善炎症状态,降低患者血压,进一步印证了高尿酸血症导致血管皮功能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 标签: 别嘌醇 血尿酸 血流介导血管舒张 急性脑梗死 血压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杂类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病例特征及血管支架治疗手术特点。方法总结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36例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90%的复杂病例,其中狭窄程度95%~99%次全闭塞22例,狭窄对侧颈内动脉闭塞6例,主动脉弓及颈动脉严重扭曲高龄患者4例,狭窄远端颈内动脉成角扭曲距离过近4例。分析以上4种类型复杂病例的病变特点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脑血流代偿情况,总结血管治疗的手术技巧,注重个体化手术计划及围手术期处理、患者的耐受情况和血运重建结构的变化,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1年观察再狭窄及相关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次全闭塞患者全部采用近端血流保护装置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1例手术失败,2例二期支架植入;对侧闭塞患者采用术前镇静、适当升压以及缩短阻断时间的方法完成手术;路径扭曲支撑力不足患者采用同轴多导丝多次交换长鞘辅助技术操作;狭窄远端成角患者,支架近端释放2例,跨成角释放后血流无影响1例,跨成角释放后血流受影响而放弃手术1例。手术成功34例(94.4%),狭窄程度由术前(93.1±3.2)%降至术后(21.5±4.8)%;术中3例出现一过性失语、对侧肢体偏瘫缺血症状。随访1年无脑出血、脑梗死事件发生,无支架内再狭窄。结论CAS治疗复杂类型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时需注意个体化细节管理及围手术期处理,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案,以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 标签: 颈动脉 重度狭窄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复杂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保守治疗、早期手术及晚期手术治疗卡波西样血管皮瘤的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外科收治106例卡波西样血管皮瘤患者,男62例,女44例,年龄最小1 d,最大43岁,中位年龄94.5 d。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29例、早期手术组55例和晚期手术组22例,保守治疗组采用激素或激素联合尿素局部注射治疗;手术治疗组行手术切除瘤体,发病至手术时间<3个月为早期手术组,≥3个月为晚期手术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为瘤体消失或基本消失,血小板恢复正常,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有效为瘤体显著缩小,血小板明显回升;无效为瘤体无缩小或继续增大,血小板无回升或继续下降。比较3组治疗后的总疗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7、14 d患者血小板值的变化;比较早期手术组、晚期手术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患者均获6~23个月随访,治愈65例,有效24例,无效12例,死亡5例。治疗7 d后3组血小板值分别为保守治疗组68(31,157)×109/L、早期手术组(294.75±150.59)×109/L、晚期手术组(221.48±148.71)×109/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3组血小板值分别为保守治疗组78(25.5,154.5)×109/L、早期手术组281(234,356)×109/L、晚期手术组(219.67±140.95)×109/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少半年后3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保守治疗组62.07%、早期手术组96.34%、晚期手术组81.82%,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术后血小板值升高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与晚期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手术治疗卡波西样血管皮瘤优于晚期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手术应作为治疗卡波西样血管皮瘤首选方案,应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 临床分析 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4例鼻咽癌放疗后鼻部大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转归。患者均于鼻腔使用膨胀海绵或油纱条填塞止血后行血管治疗,抢救成功3例,死亡1例。鼻咽癌放疗术后应积极行颈部及颅内血管筛查,在对鼻出血的性质、出血部位、侧支循环充分评估后,血管治疗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止血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超声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0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介入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超声指导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支架长度、支架直径、参照管腔直径、支架内最小管腔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支架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靶病变血运重建、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100.28±9.27) min短于对照组的(143.45±18.67) min,手术成功率(94.00%)高于对照组的72.00%(P<0.05)。研究组满意度(94.00%)高于对照组的68.00% (P<0.05)。结论血管超声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其有利于优化支架植入方案,减少支架血栓等不良事件,缩短手术时间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更高。

  • 标签: 超声 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 分叉病变
  • 简介:摘要脑血管神经外科是现代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的疾病包括颅内动脉瘤、脑和脊髓血管畸形、烟雾病、脑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等。近年来微创化的开放手术和血管治疗在各自领域均取得较大进展,一方面使得适于采取上述干预措施的脑血管疾病范围不断扩展;另一方面,两种治疗方式相互交叉、部分竞争,形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治疗体系。本文对上述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脑血管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势。

  • 标签: 脑血管神经外科 开放手术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网状血管皮瘤(RH)的认识。方法报道武汉市第一医院1例RH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RH患者病变部位为额面部,范围广泛,病情进展迅速。病程中出现弥散性血管凝血,反复鼻腔、额面部皮肤出血,无法耐受化疗、放疗、手术等治疗,最终因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RH恶性程度尚无定论,部分患者可表现为高度侵袭性,进展迅速,预后很差。

  • 标签: 血管肿瘤,内皮,网状结构 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妊娠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1月至2021年6月采用血管介入治疗的3例妊娠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诊治过程及疗效。结果3例患者中2例为妊娠早期、1例为产褥期。3例均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其中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例,左侧颈内动脉眼段闭塞1例,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闭塞1例。发病机制为心源性栓塞,栓塞危险因素:卵圆孔未闭1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房颤1例。取栓方式:导管抽吸取栓1例、支架取栓2例。经治疗后3例患者的血管均实现良好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3级;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2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预后不良1例(mRS评分4分);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妊娠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经个体化评估后行血管介入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大血管闭塞 妊娠期 血管内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