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脱羧感染致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新生儿科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确诊的1例脱羧感染致LOS的早产儿临床资料。以“新生儿/neonate、败血症/sepsis、脱羧/Leclercia adecarboxylata”为关键词,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4月,并对新生儿脱羧感染致LOS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儿为胎龄34周+3早产儿,出生体重2 050 g,男性,因生后呼吸困难14 min入院,入院后予暖箱(温度33~35 ℃,湿度50%~60%)保暖,先后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气管插管、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及有创机械通气支持,应用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美洛培南抗感染,于生后11 d发生LOS。虽经扩容、抗感染、呼吸支持等治疗,但病情进行性加重,最终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患儿死亡后1 d血培养MALDI-TOF MS鉴定为脱羧,药敏实验提示为多重耐药。文献复习获得国外报道新生儿脱羧感染2例,均为早产儿、女婴、敏感菌株导致的LOS,发病初期临床表现均缺乏特异性,经治疗后痊愈1例、死亡1例。结论脱羧单一感染可导致早产儿LOS,无特异临床表现,MALDI-TOF MS有助于其诊断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 标签: 肠杆菌科感染 菌血症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罗恩病(CD)是临床难治性疾病,因病因不明,缺乏特效疗法。肠道菌群失调与CD密切相关。补充单一属治疗CD无明显疗效。粪移植是近年来治疗CD的新兴方法,它能增加CD患者肠道群多样性和丰度,有效诱导临床应答和缓解。然而,其临床确切疗效及粪灌注时机、剂量、频率和方式等方面存在争议,缺乏标准化方案。

  • 标签: 粪菌移植 克罗恩病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牧区布鲁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以提高牧区布鲁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2019年8-9月收治的布鲁病患者50例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血培养及影像学检查、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成年人48例,儿童2例;年龄范围26~84岁,年龄最小为2岁7个月,最大84岁;男性41例,女性9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多汗、腰痛、局部脓肿为主。红细胞沉降率增快29例;试管凝集试验阳性(1∶200)48例,阴性2例;血培养阳性14例,表现为针尖样菌落;26例行磁共振检查,骨和周围累及的软组织有异常信号。50例患者确诊后,行对症治疗和抗菌治疗,48例痊愈,2例局部脓肿局限。结论牧区布鲁病表现多样,易误诊,对可疑患者进行布鲁凝集试验检查、血培养及磁共振检查有助于诊断;对症治疗和抗菌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非牧区 流行病学 体征和症状 血沉 血凝集试验 集落计数,微生物 磁共振成像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嗜黏蛋白阿是一种定植于肠上皮黏液层的细菌,自首次从健康人的粪便样本中发现并分离至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嗜黏蛋白阿与肥胖、炎症、结直肠炎等疾病显著相关,且在机体免疫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相关研究进展,对嗜黏蛋白阿的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性、药物敏感性、致病性和益处等进行综述。

  • 标签: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 益生菌 肠道菌群 黏蛋白类
  • 简介:摘要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可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病主要与环境、遗传及肠道微生态改变有关。与正常健康人群相比,CD患者的消化道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且不同部位的群存在差异性特征。近年,重建消化道微生态平衡已成为研究的重点,粪移植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也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该文就CD患者不同消化道部位的群变化、相关致病机制及粪移植治疗CD的相关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克罗恩病 消化道 菌群特征 粪菌移植
  • 简介:摘要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可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病主要与环境、遗传及肠道微生态改变有关。与正常健康人群相比,CD患者的消化道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且不同部位的群存在差异性特征。近年,重建消化道微生态平衡已成为研究的重点,粪移植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也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该文就CD患者不同消化道部位的群变化、相关致病机制及粪移植治疗CD的相关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克罗恩病 消化道 菌群特征 粪菌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全面系统体格检查的重视以及对住院疑诊患者合并较为少见菌血症的认知。方法分析1例以伤寒沙门菌血症首诊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诊疗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1例66岁既往体健的老年男性以伤寒沙门菌血症为首诊,通过不断追踪病因,完善检查,最终诊断为霍奇金淋巴瘤,予以综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病原学指标复查均阴性,病情好转后于上级医院进一步化疗,后期规律随访疗效较好。结论及时发现并确诊及规范治疗是控制伤寒沙门感染及隐匿的原发病病情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 标签: 非伤寒沙门菌 非霍奇金淋巴瘤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牧区布鲁性脊柱炎(BS)患者的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20年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收治的21例BS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为(52.4 ± 15.8)岁,范围为21 ~ 77岁;均来自于牧区。诊断标准参照《布鲁氏菌病诊断》(WS 269-2019)标准。回顾性分析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X线、CT、MRI检查,分别为19、16和21例)。结果21例BS患者中,病变部位主要为腰椎(16例,76.2%)。19例X线检查患者中,9例(47.4%)呈"鸟嘴状"骨质增生;7例(36.8%)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16例CT检查患者中,10例(62.5%)表现为骨质增生硬化,8例(50.0%)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均呈现"花边样"特征性改变;7例(43.8%)出现椎间盘受累改变;椎旁和腰大肌脓肿各1例(6.2%)。21例MRI检查患者中,10例(47.6%)表现为骨质增生;11例(52.4%)表现为骨质破坏;13例(61.9%)出现椎间盘信号改变;椎前脓肿、椎旁脓肿、腰大肌脓肿各1例(4.8%)。16例患者同时进行CT、MRI检查,MRI检查在检出椎间盘病变方面优于CT检查(13比7例,χ2 = 4.800,P < 0.05)。结论牧区BS患者X线、CT及MRI检查影像学表现多样,病变部位主要累及腰椎,且MRI检查在检出椎间盘病变方面优于CT检查。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体层摄影术 X线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以霉唑阴道片为阳性对照,评价霉唑阴道膨胀栓治疗轻、中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病在疗效、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方面的结果。方法本研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由5家医院共同开展,以阴道分泌物真菌培养和临床症状体征评分确诊为轻、中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病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开放、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多中心劣效性临床研究设计,纳入211例患者,按照1∶1比例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至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105例使用霉唑阴道膨胀栓(150 mg),每晚使用1次,连用7 d;对照组106例使用霉唑阴道片(500 mg)单次给药。分别在停药后进行2次随访,评价药物治疗效果(治愈率、总有效率、复发率),用临床症状体征评分的差值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停药后第1次随访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66.7%(70/105)、63.2%(67/106)]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8.1%(103/105)、99.1%(105/1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第2次随访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5.7%(4/70)和14.9%(10/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满意度评价中,试验组在药物外漏项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阴道刺激、瘙痒和灼热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χ2=1.070,P=0.586)。结论在轻、中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病的治疗上,霉唑阴道膨胀栓的疗效不劣于霉唑阴道片,两者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在患者满意度方面,霉唑阴道膨胀栓优于霉唑阴道片。

  • 标签: 克霉唑 投药,阴道内 栓剂 片剂 多中心研究 临床对照试验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粪移植治疗IBS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对IBS患者肠道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粪移植的IBS住院患者28例。所有IBS患者于粪移植前、粪移植后4和12周完成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系统评分(IBS-SSS)和胃肠道症状分级(GSRS)评分。IBS患者粪移植前和粪移植后4周行16S rDNA测序,从门、科、属水平分别分析粪移植对IBS患者肠道群多样性和群结构的影响,进一步应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筛选差异属。采用配对t检验和配对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粪移植后12周,IBS-QOL心境恶劣、行为障碍、自体意象、健康担忧、进食逃避和关系拓展6个维度的评分均低于粪移植前[分别为43.750分(22.656分,56.250分)比48.438分(32.031分,60.938分)、37.500分(18.750分,56.250分)比46.429分(21.429分,62.500分)、31.250分(14.063分,42.188分)比31.250分(18.750分,50.000分)、41.667分(27.083分,56.250分)比50.000分(41.667分,66.667分)、54.167分(43.750分,72.917分)比66.667分(58.333分,83.333分)、8.333分(0.000分,33.333分)比16.667分(8.333分,33.3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57、-3.429、-2.274、-3.197、-3.042、-2.329,P均<0.05)。粪移植后12周,IBS-QOL行为障碍和关系拓展2个维度的评分均低于粪移植后4周[分别为37.500分(18.750分,56.250分)比39.286分(19.643分,62.500分)和8.333分(0.000分,33.333分)比16.670分(2.083分,41.6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998、-2.110,P均<0.05)。粪移植后4和12周的IBS-SSS、GSRS评分均低于粪移植前[(190.32±106.51)、(201.43±102.48)分比(245.93±86.10)分和5.50分(4.00分,9.00分)、5.50分(4.00分,8.75分)比7.00分(6.00分,9.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02、3.848,Z=-3.081、-3.609;P均<0.01)。粪移植后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门水平中,粪移植后IBS患者粪便中疣微门的丰度高于粪移植前(6.74%比0.37%);科水平中,粪移植后IBS患者粪便中疣微科的丰度高于粪移植前(6.74%比0.37%);属水平中,粪移植后IBS患者粪便中艾的丰度高于粪移植前(6.74%比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均=-2.589,P均=0.010)。LEfSe法发现,粪移植后4周,IBS患者肠道群中艾的丰度高于粪移植前(6.74%比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线性判别分析值=4.5,P=0.049)。结论初步证实粪移植治疗IBS安全、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BS患者肠道群多样性和改变群结构发挥疗效。

  • 标签: 粪菌移植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 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系统评分 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 菌群
  • 简介:摘要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相关脑炎是一种由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属于抗神经元细胞内突触蛋白抗体相关脑炎,临床表现包括僵人综合征、小脑性共济失调、边缘性脑炎、癫痫发作等,常合并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极少伴发肿瘤,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检测对临床诊断较为关键,免疫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本病发病率低,国内外报道较少,文中拟对该脑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 标签: 谷氨酸脱羧酶 抗体 自身免疫 脑炎
  • 简介:摘要伤寒沙门在全球广泛分布,主要感染5岁以下儿童。肠炎沙门及鼠伤寒沙门为常见血清型。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肠炎,但菌血症、脑膜炎等肠道外侵袭性感染的病情更严重。伤寒沙门耐药形势严峻,且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普遍存在。现对伤寒沙门在儿童中的流行病学、易感因素、临床特征及抗生素治疗进展进行综述,用于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并合理用药。

  • 标签: 儿童 非伤寒沙门菌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抗生素
  • 简介:摘要侵袭性念珠病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传统的培养方法诊断敏感度低,且检验周期长。近年来,念珠培养法因其快速、灵敏的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包括检测念珠的碳水化合物(1,3-β-D-葡聚糖、甘露聚糖及其抗体)、蛋白质、核酸(PCR、T2candida)。本文阐述了这些方法在诊断念珠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局限性,旨在为临床早期、快速诊断侵袭性念珠病提供参考。

  • 标签: 念珠菌病,侵袭性 非培养法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7株侵袭性伤寒沙门(iNTS)的血清型和耐药性。方法针对收集的7株iNTS菌株,开展血清学鉴定、药物敏感性实验以及全基因组测序,并对血清型、MLST型和耐药基因进行鉴定、注释和分析。结果7株iNTS菌株中,包含1株鼠伤寒血清型和2株Ⅰ 4,[5],12:i:- (ST34型)、2株肠炎血清型、1株科瓦利斯血清型和1株未知血清型Ⅰ 4,[5],12:d:-(ST279型),其中6株为单相,沙门二相鞭毛基因缺失或假基因化可能有助于增强沙门侵袭性。未发现替加环素、氨曲南、阿米卡星及头孢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株,存在1株八重耐药鼠伤寒沙门。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基本相符。结论本研究中的iNTS菌株存在八重耐药株,整体耐药水平尚低但不可忽视。

  • 标签: 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 血清型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地区腹泻患儿感染伤寒沙门(NTS)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为我国儿童NTS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1月至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3个院区利用分层抽样收集腹泻患儿粪便标本570份,腹泻儿童粪便标本296份,通过细菌培养,挑取相应菌落使用沙门诊断血清进行初步血清诊断,再用系统生化法进行确诊,同时使用结构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结果腹泻患儿组NTS检出率为6.67%(38/570例,95%CI:4.90%~9.02%),腹泻儿童组NTS检出率为1.01%(3/296例,95%CI:0.34%~2.93%),2组NTS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05,P<0.05;OR=6.976,95%CI:2.135~22.796);男、女腹泻患儿NTS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5,P>0.05;OR=1.254,95%CI:0.619~2.541);NTS检出率在<2岁儿童中为5.30%(22/416例,95%CI:3.52%~7.88%),在>2岁儿童组中为10.40%(16/154例,95%CI:6.50%~15.21%),2组NTS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0,P<0.05;OR=2.076,95%CI:1.060~4.068);NTS检出率在门诊腹泻患儿中为5.40%(25/460例,95%CI:3.70%~7.89%),在住院腹泻患儿中为11.80%(13/110例,95%CI:7.04 %~19.18%),2组NTS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3,P<0.05;OR=2.332,95%CI:1.152~4.721);NTS腹泻患儿检出率在春季为4.60%(10/217例,95%CI:2.52%~8.28%),在夏季为8.50%(12/141例,95%CI:4.93%~14.29%),在秋季为9.60%(15/144例,95%CI:6.41%~16.48%),在冬季为1.50%(1/168例,95%CI:0.11%~3.30%),不同季节NTS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4,P<0.05)。NTS检出阳性与阴性的患儿临床出现发热、呕吐、腹痛、血便和糊状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TS分型以肠炎沙门为主,其次为鼠伤寒沙门。结论NTS是广州地区引起儿童腹泻的重要细菌性病原体之一,男女感染率无差异,2岁以上儿童多发,秋季高发,容易出现发热、呕吐、腹痛、血便和糊状便的临床表现。NTS分型以肠炎沙门为主,其次为鼠伤寒沙门。实验室检测可为NTS相关腹泻的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非伤寒沙门菌 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共生群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长链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分离纯化共生缺失小鼠及正常小鼠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AMs),利用LncRNA芯片技术筛选差异表达的LncRNA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RNA干扰等技术检测LncRNA-30162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对RAW264.7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结果分选后的AMs纯度大于95%,共生缺失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较,其差异表达LncRNA共有634个(变化倍数≥2),上调363个(57.26%)、下调271个(42.74%);差异LncRNA的靶基因与免疫系统调控、细胞分化、趋化作用等密切相关;干扰LncRNA-30162的表达可以降低RAW264.7细胞中CCL24及Arg1的表达水平,干扰前CCL24及Arg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420.23±56.25)μg/L、(2.63±0.31)×103U/L,与干扰后表达水平(218.70±31.45)μg/L、(1.24±0.21)×103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6、6.409,P=0.006、0.003)。结论共生可以调控小鼠AMs LncRNA的表达,差异表达的LncRNA与多个基因功能分析分类和基因信号通路密切相关,LncRNA-30162可以调控RAW264.7细胞CCL24、Arg1的表达。

  • 标签: 共生菌 巨噬细胞,肺泡 RNA
  • 简介:摘要门静脉积气(portal venous gas)在临床中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影像学表现,过去这种表现预示着极高的病死率,随着影像学发展进步,现在门静脉积气可被及早地发现并引导医师通过各类检查手段寻找病因,然而在这些病因中罗恩病并不常见,以下报道1例小肠罗恩病并发产气荚膜梭入血引起的门静脉系统积气病例。

  • 标签: 门静脉积气 Crohn病 梭菌,产气荚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预防头孢肟治疗多重耐药感染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多重耐药感染老年患者400例,所有患者均头孢肟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对性护理。记录两组治疗期间腹泻、恶心呕吐、静脉炎、精神状态异常和口腔念珠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后,采用本院自制的简易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4.50%(29/200)比23.00%(46/200)],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96.00%(192/200)比92.50%(185/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为头孢肟治疗多重耐药感染老年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能够更好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 标签: 头孢克肟 多重耐药菌感染 老年 不良反应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布鲁病疫区江苏省连云港市布鲁分离株的基因分型特征。方法对2018年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微生物室血培养分离的13株疑似布鲁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布鲁特异性基因bcsp31和插入序列IS-711,对鉴定结果进行复核和分型。运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进行基因分型,测序结果用Mega 4.0软件进行编辑。结果13株分离株经初步鉴定均为布鲁属。经Real-time PCR检测,13株分离株均为羊种布鲁。MLVA结果显示,13株羊种布鲁分为12个基因型,且聚类在"中地中海簇"中。13株羊种布鲁中有3株生物1型、2株生物2型和8株生物3型。结论连云港市分离的布鲁菌株均为羊种布鲁,MLVA聚类在"中地中海簇"中。

  • 标签: 布鲁杆菌属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