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MALDI-TOF MS技术的临床微生物鉴定仪快速鉴定高毒力ST17亚型B组链球菌(GBS)的分类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至2018年全国多中心新生儿侵袭感染GBS菌235株,采用45株ST17菌和50株非ST17菌(20株ST19、15株ST12和15株ST10)主要ST亚型作为建模组,余下40株ST17、16株ST10、17株ST12和17株ST19为验证组,其他少见ST亚型菌50株视为模型分类观察组。以Bruker质谱仪采集菌株质谱图,通过ClinProTools 3.0软件用遗传算法(GA)进行建模、验证和差异肽峰筛选。结果ST17-GA法分类模型对建模菌株谱图识别率为99.4%,交叉验证值为96.9%。10个差异肽峰中,两个主要肽峰m/z 2 956和m/z 5 912权重均>1,而其他8个肽峰权重均<0.5。以90株主要ST亚型菌验证,仅1株ST17型菌被错判为非ST17,余下89株ST17与非ST17菌模型判断均正确,ST17型分类模型的诊断效能达98.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7.5%、100%,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98.0%。模型对其他50株少见ST型菌分类显示,21株(42.0%)被误判为ST17亚型。结论成功建立高毒力ST17型GBS菌的MALDI-TOF MS快速鉴定模型,并显示较好的诊断效能。

  • 标签: B组链球菌 MALDI-TOF MS 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ime-of-flight MR angiography,TOF-MRA)、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联合区域选择ASL (territory arterial spin labeling,T-ASL)监测烟雾病血管重建术后血流状态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18例进行血管重建术的烟雾病患者的19个大脑半球。分别于术前、术后进行TOF-MRA、3D-ASL及T-ASL检查,术后随访时间为3.5~14.5个月。运用TOF-MRA观察术后颅内-外沟通血管状态;在依据Alberta卒中操作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me Early Computed Tomography Score,ASPECTS)分区基础上,运用3D-ASL对比术前术后脑组织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及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值,评估脑组织灌注情况。运用T-ASL计算同侧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供血脑组织的体积及血流覆盖深部脑组织的范围。结果TOF-MRA显示术后颅内-外沟通血管包括单一的、粗大的搭桥血管(73.7%,14/19)和簇状的、较细的新生侧支血管(57.9%,10/19)。手术前后ASL-CBF分别为(41.4±19.3) ml/100 g•min、(48.9±15.1) ml/100 g•min,rCBF分别为0.88±0.34、1.08±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流重建区(revascularization area,RA)体积范围4.85~370.91 ml,中位数为109.72 ml。RA对深部脑组织的灌注显示,15.8% (3/19)的RA区域覆盖了基底节、丘脑等深部脑组织,63.2% (12/19)的RA区域覆盖了同侧大脑深部皮层,21.1% (4/19)的RA区覆盖了对侧大脑深部皮层。RA体积大于100 ml的10例大脑半球9例同时显示搭桥动脉及簇状新生侧支动脉,RA体积小于100 ml的9例患者,仅显示搭桥动脉或仅显示稀疏的新生侧支动脉。结论联合应用TOF-MRA、3D-ASL、T-ASL可以显示烟雾病血管重建术后颅内-外血管情况、监测脑血流量变化、客观显示RA体积及覆盖范围,在烟雾病血管重建术后血流状态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血管重建术 动脉自旋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七氟烷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及对TO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需要麻醉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76.2±5.4)岁;研究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73.8±4.9)岁。对照组使用七氟烷全身麻醉,研究组使用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后起效时间、完全清醒时间;比较两组麻醉后不同时段认知功能;比较两组肌张力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起效时间、完全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5.64±0.49)min比(14.82±2.85)min、(10.73±2.12)min比(18.56±2.04)min,均P<0.05]。研究组麻醉后6 h、12 h MMSE评分(26.84±0.51)分、(25.72±0.69)分,对照组(26.79±0.63)分、(25.45±0.6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后24 h研究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29.08±0.53)分比(26.87±0.42)分,P<0.05];研究组T1 25%(38.51±2.74)min、T1 75%(23.69±4.71)min、T1 90%(56.19±4.96) min、TOF 70%(62.87±6.02) min,均短于对照组的(43.85±2.43)min、(61.74±4.52)min、(72.82±5.73)min、(73.64±8.71)min(均P<0.05)。结论在对老年患者进行麻醉的过程当中,七氟烷全身麻醉以及腰硬联合麻醉均能够起到有效麻醉效果,其中腰硬联合麻醉更为理想,具有见效快、清醒快、认知影响小、缩短肌松药消退时间等良好特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七氟烷全身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老年患者 MMSE评分 TOF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乡地区近7年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3.0T 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影像表现。方法收集2012—2019年本院放射科6 700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TOF-MRA资料,对病情概况、瘤体大小、位置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6 7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男3 393例(50.64%),女3 307例(49.36%),男女性别比为1.03∶1;年龄范围为2.3~94岁,年龄(63.79±13.00)岁,其中以71岁及以上占比最高(32.04%),其次为 61~70 岁(30.43%)及 51~60岁(21.96%),不同年龄颅内动脉瘤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大动脉瘤直径为9 mm,最小为1.5 mm,以2~3 mm最多,其次为3 mm以上,小于2 mm最少;在左侧颈内动脉成长最多,其次为右侧颈内动脉和双侧颈内动脉,基底动脉最少;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多样,以囊袋状动脉瘤为主。结论不同年龄、性别的群体均可发生颅内动脉瘤,老年女性发病率更高,发病部位主要为左侧颈内动脉,直径以2~3 mm为主,形态以囊袋状动脉瘤居多。3.0T TOF-MRA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可作为筛查手段。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流行病学 特征 3.0T TOF-MR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T1加权序列可变反转角度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 T1-SPACE)结合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TOF MRA)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因颅内动脉瘤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患者,均为宽颈动脉瘤。术后6~10个月所有患者均行3D-TOF MRA、3D T1-SPACE序列MR扫描和DSA检查。分别使用3D-TOF MRA和DSA以Raymond分级法评价瘤腔栓塞情况,使用3D-TOF MRA和3D T1-SPACE序列以4分法评价载瘤动脉支架内管腔显示情况。采用配对设计的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动脉瘤栓塞程度分级和支架内管腔显示情况。以DSA为金标准,计算3D-TOF MRA评估动脉瘤残留的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术后6~10个月随访,对于动脉瘤闭塞情况,DSA造影显示Raymond 1级23例,2级1例,3级1例;3D-TOF MRA 1级21例,2级3例,3级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57,P=0.577),其中有4例患者两种评估方法结果不一致。对于载瘤动脉支架内管腔情况的显示,3D-TOF MRA评分3分14例,2分8例,1分3例;3D T1-SPACE序列25例均为4分,3D T1-SPACE优于3D-TOF MRA(Z=-4.484,P<0.001)。以DSA为金标准,3D-TOF MRA结合原图像评估动脉瘤栓塞情况的特异度为86.9%(20/23),准确率为84.0% (21/25)。结论3.0 T MR 3D T1-SPACE序列可清晰显示支架内管腔,能准确判断支架内血管的通畅情况,3D-TOF MRA可充分评估动脉瘤瘤腔有无残留。将上述两种MRI血管成像技术相结合,可用于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的随访。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栓塞,治疗性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T1加权序列可变翻转角度快速自旋回波(3D T1-SPACE)技术联合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随访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由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应用Pipeline Flex FD行血流重建术后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20例(25个颅内动脉瘤)。所有患者随访时均行3.0 T 3D T1-SPACE序列、3D-TOF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价动脉瘤瘤腔的闭塞情况,采用4分法评价支架内的管腔显示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0±0.8)个月(4~7个月)完成随访,随访中DSA评估结果显示,OKM分级D级18个,C级2个,B级5个;3D-TOF MRA结合源图像评估结果显示,OKM分级D级19个,C级2个,B级4个。3D-TOF MRA与DSA OKM分级结果的总符合率为88.0%(22/25)。20例患者共使用23枚Pipeline Flex FD,以DSA为金标准(均为4分),3D-TOF MRA评价结果显示,3分的16枚,2分的6枚,1分的1枚,无一枚与DSA结果完全符合;而使用3D T1-SPACE技术的评价结果为4分的21枚,3分的2枚。3D T1-SPACE与DSA的总体符合率为91.3%(21/23)。结论初步观察结果显示,与DSA比较,F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3D-TOF MRA能较好地评估动脉瘤瘤腔的闭塞情况,3D T1-SPACE序列显示支架内管腔较清晰。两种序列可联合用于F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的随访。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随访研究 血流导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