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基序蛋白29(TRIM29)、三基序蛋白59(TRIM59)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以RNA干扰(RNAi)技术由病毒介导法构建稳定表达TRIM29以及TRIM59短发卡RNA(shRNA)的NSCLC细胞株。以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PCR)法检测小干扰RNA(siRNA)干扰后的TRIM29以及TRIM59基因表达情况,采用细胞迁移(Transwell)小室法检测siRNA干扰后NSCLC细胞株的迁移能力,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SCLC细胞中的人类直系同源物(Twist1)以及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皮尔逊(Pearson)法进行评价。结果TRIM29处理组、TRIM59处理组及联合处理组穿过基质膜的迁移细胞数均低于空白组、对照组,且联合处理组穿过基质膜的迁移细胞数低于TRIM29处理组、TRIM59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IM29处理组、联合处理组TRIM29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和对照组,而TRIM59处理组、联合处理TRIM59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RIM29处理组、TRIM59处理组及联合处理组Twist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空白组、对照组,且联合处理组Twist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TRIM29处理组、TRIM59处理组;TRIM29处理组、TRIM59处理组及联合处理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对照组,且联合处理组Twist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TRIM29处理组、TRIM59处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TRIM29、TRIM59 mRNA相对表达量和Twist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呈正相关,而与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IM29、TRIM59对NSCLC迁移能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其主要作用可能和调控Twist1、E-cadherin蛋白表达有关。

  • 标签: 肺癌 迁移
  • 简介:摘要三基序蛋白44(TRIM44)是TRIM家族的成员,其编码的蛋白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是调控肿瘤细胞DNA损伤反应的关键元件。研究结果表明,TRIM44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并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本文拟就TRIM44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关注TRIM44在肿瘤的恶性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为肿瘤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恶性肿瘤 预后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重基序家族蛋白(TRIM72)在肺腺癌组织及外周血、胸腔积液中的表达。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肺腺癌患者80例,并以同时段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TRIM72表达检测。采用TRIM7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对外周血、胸腔积液进行检测,并分析临床数据。结果TRIM72主要表达于正常气道上皮细胞中,而在肺腺癌组织中几乎不表达。肺腺癌患者外周血TRIM7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8.727,P<0.05),与癌胚抗原呈负相关性(r=-0.556,P<0.001)。癌性胸腔积液TRIM72水平明显低于炎性积液(t=10.09,P<0.05)。采用TRIM72、CEA、CA125等指标对肺腺癌诊断作受试者工作曲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7、0.746、0.651,cut-off值分别为110.629 ng/L、4.535 μg/L、33.965 U/ml,TRIM72同时联合CEA及CA125曲线下面积可达0.934。结论TRIM72可能作为肺腺癌诊断的生物学标记物,与肺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

  • 标签: 生物学标记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三重基序家族蛋白 肺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RNA结合基序蛋白10(RBM10)突变体(N392S)的鉴定及探究其对肺腺癌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生物样本库108例肺腺癌(LUAD)组织样本,进行RBM10外显子的sanger测序。将野生型RBM10及RBM10突变体(N392S)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分别转入肺癌细胞,转入空载体的细胞作为对照。采用细胞增殖实验(MTT)、平板克隆实验、划痕实验和侵袭实验分析RBM10突变体对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含有和不含第9外显子的NUMB转录本核糖核酸(RNA)水平的变化分析RBM10突变体对NUMB第9外显子的剪切调控作用。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在LUAD组织样本中检测到一种新的RBM10错义突变(N392S);与空载体对照细胞比较,表达野生型RBM10的A549-RBM10-Wild和H358-RBM10-Wild细胞增殖明显变慢(1.28±0.01比1.43±0.03,t=7.866,P<0.01;1.27±0.03比1.70±0.05,t=11.840,P<0.01),而表达突变体RBM10(N392S)的A549-RBM10-Mut和H358-RBM10-Mut细胞增殖能力高于表达野生型RBM10细胞系(1.49±0.13比1.28±0.01,t=2.851,P<0.05;1.62±0.10比1.27±0.03,t=5.823,P<0.01);在平板克隆实验中,表达RBM10突变体的A549和H358细胞克隆形成率高于表达野生型RBM10的A549和H358细胞克隆形成率(53.00±3.61比28.60±4.34,t=9.675,P<0.01;42.40±3.98比18.60±4.34,t=9.047,P<0.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野生型RBM10较对照组抑制肺腺癌细胞的迁移(56.28±13.49比100.00±10.27,t=4.465,P<0.01),而突变体较野生型则失去抑制细胞迁移的能力(138.94±20.18比56.28±13.49,t=5.898,P<0.01);Transwell实验证实,野生型RBM10较对照组抑制肺腺癌细胞的迁移(158.00±36.81比497.25±38.20,t=15.093,P<0.01),突变体较野生型RBM10失去抑制肺腺癌细胞迁移的能力(474.00±48.63比158.00±36.81,t=12.424,P<0.01);分析RBM10对NUMB第9外显子的剪切调控作用,随着野生型RBM10质粒浓度的递增,野生型RBM10促进NUMB第9外显子(NUMB-EXON 9)的跳读使得NUMB短剪接转录本水平的增加,而随着RBM10(N392S)质粒浓度的递增,NUMB短剪接转录本水平没有变化。结论RBM10突变体(N392S)丧失了野生型RBM10抑制LUAD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功能,并可能通过调控NUMB蛋白剪切影响LUAD细胞功能。

  • 标签: 肺腺癌 增殖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重基序蛋白结构域(TRIM)家族成员TRIM24的表达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预后的关系及其与突变基因的关系。方法利用国际乳腺癌协会分子分类(METABRIC)数据库分析TRIM24 mRNA表达,并重点研究TRIM24 mR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验证TRIM24 mRNA与预后的关系。分析TRIM24 mRNA表达与其他基因突变的关系。两变量相关分析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分析单个变量与其他多变量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法绘制无病生存率(DFS)生存曲线,COX分析各个变量与DFS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对METABRIC数据库分析显示,在1 980例乳腺癌患者中,335例(16.90%)TRIM24 mRNA表达增高。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TRIM24 mRNA高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和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密切相关(P<0.01);TRIM24 mRNA高表达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DFS)明显低于其mRNA表达较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10年(120个月)DFS分别为45.70%比50.50%;TRIM24 mRNA高表达组RB1、肿瘤蛋白53(TP53)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分别为52.83%比29.30%、5.67%比1.82%,磷脂酰肌醇激酶催化亚单位A抗体(PIK3CA)突变率则低于低表达组(33.73%比41.46%)。结论TRIM24 mRNA表达与乳腺癌预后关系密切,RB1、TP53及PI3KCA等基因的突变影响TRIM24 mRNA的表达。

  • 标签: 三重基序蛋白24 基因突变 乳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肠道病毒71型(EV71)中和表位,确定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特定最短氨基酸基序,为合成肽疫苗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淘选EV71中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克隆并测序,推导出中和表位的关键序列。合成含有关键序列且N端乙酰化(AC)和C端连接血蓝蛋白(KLH)的系列肽段,免疫小鼠后收集血清,经Western blot、ELISA和中和试验验证肽段的免疫原性以及免疫后血清的中和活性。结果经过3轮淘选和克隆测序后,分析确定关键基序为KQEKDL。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修饰后的含关键基序的系列肽段免疫小鼠获得的血清与EV71和VP1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结合。ELISA结果表明仅含有最短关键基序的合成肽段(AC-KQEKDL-KLH)免疫后血清对其余3条肽段及EV71的反应最强。中和试验结果表明该肽段免疫后血清的中和效价也最高。结论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成功筛选出EV71中和表位,确定KQEKDL关键基序可能是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特定最短氨基酸序列,为了解免疫应答机制、免疫原性评价及多肽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肠道病毒71型 中和表位 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 基序 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1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罕见等位基因C*08:84,并调查该基因的家系遗传情况,预测分析其氨基酸残基改变在编码蛋白分子三维空间结构影响。方法应用单核苷酸序列分析、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聚合酶链反应及单等位基因组特异性测序确定HLA-C分型并对该基因的先证者进行家系调查。应用Swiss-Model服务器,Phyre2和FATCAT在线软件对其三级结构进行模拟分析,对差异氨基酸结构和所处位置及可能的影响进行推测。结果家系分析表明HLA-C*08:84来自先证者母亲,与同源性最高的HLA-C*08:01相比较存在g.512G>C(p.Trp147Ser)变异。其编码三级结构模拟分析表明氨基酸变异位置为α2链,该位置参与构成抗原多肽结合凹槽F。C*08:84与C*08:01、C*08:02、C*08:03、C*08:22肽结合区182个氨基酸主链分子间抗原结合槽均方根偏差(RMSD)分别为1.70 nm、1.79 nm、0.71 nm、1.70 nm。结论确认并分析了罕见等位基因C*08:84,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

  • 标签: 人类白细胞抗原 罕见等位基因 HLA三维结构模拟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RNA结合基序蛋白15B(RBM15B)在胰腺癌(PC)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关系。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BM15B在80例PC组织、癌旁组织、胰腺癌细胞系(SW1990、HPAFII)和人类正常胰腺细胞(HPDE)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实验组转染sh1-RBM15B、sh2-RBM15B,对照组转染sh-NC,获得稳定的敲低RBM15B和对照SW1990细胞系。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观察敲低RBM1B的实验组与NC对照组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研究敲低RBM1B的实验组与NC对照组细胞侵袭能力;RNA-seq研究RBM15B涉及的下游信号通路。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胰腺癌组织RBM15B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2.87±0.41比1.07±0.38,t=5.623,P<0.01)。RBM15B mRNA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的TNM分期(χ2=4.363,P<0.05),肿瘤直径(χ2=6.626,P<0.05)和淋巴结转移(χ2=4.949,P<0.05)显著相关。胰腺癌细胞系RBM15B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细胞系(SW1990:3.34±0.44;HPAFII:2.76±0.32比HPDE:0.81±0.17,t=6.421、4.77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表达组SW1990在72 h细胞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SW1990的吸光度(1.02±0.11、1.35±0.13比1.96±0.14,t=4.007、3.748,P<0.01)。低表达组SW1990形成的克隆集落数显著少于对照组SW1990数量(64.57±4.77、134.26±10.32比193.74±19.58,t=4.766、3.595,P<0.05)。低表达组SW1990穿过基底膜的细胞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SW1990数量(36.48±3.73、47.68±4.29比105.32±13.23,t=7.471、4.617,P<0.05)。RNA-seq富集分析结果提示,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Hippo信号通路;低表达组SW1990的Yes相关转录调控因子(YA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W1990的YAP表达水平(1.78±0.12、1.12±0.09比2.45±0.21,t=5.458、6.897,P<0.01);低表达组SW1990的磷脂-溶血磷脂转酰基酶(TAZ)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W1990的TAZ表达水平(1.35±0.08、1.47±0.07比2.13±0.17,t=6.430、3.791,P<0.05)。结论RBM15B在PC组织和细胞中相较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胰腺细胞表达明显升高,且与患者TNM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RBM15B通过Hippo通路促进了其增殖、侵袭能力。

  • 标签: RNA结合基序蛋白15B 胰腺癌 增殖 侵袭 Hippo通路
  • 作者: 邓垂文 李文丽 李永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25
  • 出处:《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00730,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 100029,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侵袭性真菌病机制研究与精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协和转化医学中心 100730
  • 简介:摘要共抑制受体又称免疫检查点受体,在调节免疫应答、维持机体免疫稳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共抑制受体所在通路为治疗靶点的生物制剂已被研发并推广至临床应用。作为近年发现的新的共抑制受体之一,业有研究证实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免疫酪氨酸样抑制基序(TIGIT)的异常表达与肿瘤、感染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综述拟对TIGIT的分子结构特点、作用机制及其在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小结。

  • 标签: 自身免疫病 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 共抑制受体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氧致新生大鼠慢性肺损伤中PDZ结合基序转录共激活因子(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with PDZ-binding motif,TAZ)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建立新生大鼠高氧致肺损伤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吸入氧气(85%)和空气。分别在第1、3、7、14、21天留取肺组织,肺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肺组织中TAZ、表面活性蛋白C(surfactant protein C,SPC)、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5,AQP5)蛋白的动态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肺组织逐渐出现肺泡间隔增厚,肺泡棘消失,肺泡腔增大,数目减少,肺泡结构简单化。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肺组织中第1、3天TAZ、SPC、AQP5表达无差异(P>0.05);第7、14、21天实验组肺组织中TAZ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SPC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而AQP5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氧可致新生大鼠肺泡结构紊乱和肺发育停滞;由SPC、AQP5表达结果说明Ⅰ型肺泡上皮细胞损伤严重,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虽然数量有所增加但其分化能力明显下降,而TAZ表达量减少可能致使大量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失去了分化为Ⅰ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功能。

  • 标签: PDZ结合基序转录共激活因子 分化 Ⅰ型肺泡上皮细胞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 慢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CX基因嵌合变异致男性皮质下带状灰质异位1例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例男性皮质下带状灰质异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同时采用二代测序方法进行家系3人的全外显子测序(trio-WES),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Sanger测序对可疑变异进行家系验证,分析其基因变异特点。结果患儿男性,5岁1个月,因间断抽搐4年6个月入院,头围48 cm,四肢肌张力稍高,智力、运动发育均落后,头颅MRI显示皮质下带状灰质异位,家系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发现患儿DCX基因存在半合子嵌合变异(嵌合比例44%)c.148A>G(p.k50E),口腔黏膜及尿液分析嵌合比例分别为38.2%和44.8%,父母均为野生型,该变异位点国内外未见报道。结论DCX基因嵌合变异可致男性皮质下带状灰质异位,DCX基因c.148A>G(p.k50E)变异可能为先证者的病因,该变异扩充了皮质下带状灰质异位基因变异谱。

  • 标签: 经典无脑回畸形和皮质下带状灰质异位 DCX基因 嵌合变异 男性 儿童
  • 简介:摘要线粒体疾病受线粒体DNA和核基因组的双重调控,对线粒体DNA的变异解读一直充满挑战,本文将美国贝勒医学院临床医学遗传诊断室于2020年发表的线粒体信使RNA(mRNA)变异分类标准进行解读,以期为我国临床医生提供线粒体mRNA变异解读的最新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胸闷变异性哮喘是一种新认识的特殊类型哮喘,以胸闷或长叹气为主要或唯一的临床表现,由于无典型的支气管哮喘症状,往往易被误诊或漏诊。目前在儿童方面研究、报道不多。现就胸闷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阐述,希望能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胸闷变异性哮喘的诊治水平。

  • 标签: 哮喘 胸闷变异性哮喘 儿童
  • 简介:摘要肝右动脉是供应肝右叶的终末动脉,解剖变异常见,且变异种类繁多,包括肝右动脉和肝左动脉分叉低、走行变异、迂曲畸形、胆囊动脉分支异常和起源变异。肝右动脉起源变异可分为异位肝右动脉和副肝右动脉两种情况,异位起源动脉包括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腹主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左动脉、脾动脉和右肾动脉。肝右动脉变异是肝胆胰脾外科手术不良事件和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术前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术中细致分离和妥善保护是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

  • 标签: 肝右动脉 异位肝右动脉 副肝右动脉 变异 外科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率及心率变异性与癫痫发生及发作的相关性,并揭示相关指标在癫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79例儿童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癫痫患儿进一步分为发作组(69例)和非发作组(10例),发作组又分为局灶性发作组(49例)和全面性发作组(20例)。选取同期13例因非癫痫性发作事件入院行视频脑电图检查的儿童为非癫痫组。所有患儿在癫痫发作期及非发作期均行长程视频脑电图及同步心电监测。心率及心率变异性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反之,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用于评估相关指标在癫痫发生及发作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指数在癫痫组明显低于非癫痫组(60.13±20.18比77.08±28.49,t=-2.637,P=0.010),在非发作期癫痫组中同样明显低于非癫痫组(53.40±14.77比77.08±28.49,t=-2.385,P=0.027)。ROC曲线分析表明SDNN指数在癫痫组阈值[阈值=67.5,曲线下面积(AUC)=0.673,P=0.047,敏感性65.8%,特异性69.2%]及非发作期癫痫组(阈值=65.0,AUC=0.750,P=0.044,敏感性80.0%,特异性69.2%)中均表现出一定的诊断价值。然而,SDNN指数在非发作期与发作期癫痫、局灶性与全面性癫痫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SDNN指数外的其他心率变异性指标(包括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相邻R-R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每5 min时间段窦性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低频、高频、低频/高频比值)和心率指标(包括平均心率,最小心率,最大心率,差值心率及最大心室搏动间期)在各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癫痫儿童的SDNN指数明显降低。SDNN指数可用于儿童癫痫的辅助诊断。

  • 标签: 儿童 癫痫 心率变异性 辅助诊断 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指数
  • 简介:摘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 2,SARS-CoV-2)新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的出现加剧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的传播。奥密克戎变异株首先在非洲发现,Pango lineage进化分类系统将该变异株划分为B.1.1.529变异株,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该变异株确定为"关切病毒株",命名为Omicron变异株。与以前的"关切病毒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突变位点多,传播速度快,在感染性和免疫学特性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存在着免疫逃逸和突破现有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风险。在被发现以来的一个多月时间内,该变异株已在全球77个国家和地区迅速传播,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文章就奥密克戎变异株发现过程、流行现状、变异特点、免疫逃逸及防控策略等进行概述。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奥密克戎 免疫逃逸 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C-X-C基序趋化因子10(CXCL10)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生物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并探讨CXCL10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作用。方法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 RNA测序数据库分析CXCL10在配对(n=56)、非配对肝癌组织(n=370)、癌旁正常组织(n=56)的表达水平,根据CXCL10表达水平、生存时间和生存状态获得CXCL10在肝癌的临界值,根据其cutoff值我们将肝癌患者分为CXCL10高表达组和CXCL10低表达组,进一步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生物学特征、生存和肿瘤复发的关系。利用小干扰RNA在肝癌HepG2细胞株敲低CXCL10基因,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XCL10、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表达水平。噻唑蓝(MTT)和Transwell检测CXCL10沉默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χ2检验分析CXCL10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及Cox回归分析CXCL10表达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CXCL10在配对肝癌组织(t=3.677,P<0.01)和非配对肝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t=4.692,P<0.01);χ2检验显示,其高表达与肝癌患者年龄(χ2=4.680,P<0.05)、性别(χ2=7.993,P<0.01)、肿瘤大小(χ2=7.436,P<0.05)及病理学分级(χ2=6.350,P<0.05)均明显相关,但与其他临床病理学因素无相关(χ2=0.092、0.468,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CXCL10高表达患者的生存率低于CXCL10低表达患者(χ2=4.672,P<0.05)而肿瘤复发率高于CXCL10低表达患者(χ2=4.6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外实验显示,CXCL10沉默减少PCNA和MMP-2蛋白表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活性。CXCL10沉默组肝癌侵袭细胞数[(51.2±5.4)个]明显低于空载组[(136.3±11.5)个]穿过小室的细胞数(t=2.31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XCL10高表达与肝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学分级及不良预后存在明显相关,其沉默能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潜能。

  • 标签: 肝癌 预后 增殖 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