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晚清时期是马叙教育思想的形成时期。他在这一时期先后提出了女子教育思想、儿童教育思想、政教分合思想和国学教育思想,表现出早熟、涉猎面广、现代与传统并现等特点。其思想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教育由旧式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足以证明马叙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行者之一。

  • 标签: 马叙伦 晚清时期 教育思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砺儒,广东信宜县人。生于1889年7月18日。童年在私塾读书。1905年(16岁)入广东高州高郡中学堂学习,1911年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8年回国。1919年任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伦理学和教育课程。在五四运动期间,他支持学生运动,曾帮助学生办平民夜校、识字班等。1922年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主任(即校长),首先试行中小学六三三学制。1928年,北京师范大学并入北平大学,称第一师范学院,他任临时院务委员会主席。

  • 标签: 林砺 教育思想 师范教育 北平大学 中学教育 广东信宜
  • 简介:《学校生活——批判教育学导论》(LifeinSchools-AnIntroductiontoCriticalPedagogyintheFoundationsofEducation)作为一部批判教育学名著,自从1989年第一版到2014年的第六版,25年间一共五次再版,不仅获得广泛的关注、赞誉和肯定,也迎来不断的批评和质疑。作者彼得·麦克拉(PeterMcLaren)也不断地在后续的新版本中及其他的学术研究中充实、扩展其批判教育学思想并对相关的批判与质疑进行相应的回应。这部经典之作对于资本主义、学校和教育体系带来不断演化发展的启示。

  • 标签: 《学校生活》 批判教育学 彼得·麦克拉伦
  • 简介:伯雷是美国早期教育管理研究的开创者。他赞同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效率观,并积极推动用来解决教育组织及其管理问题。他主张扩大州的教育权,并藉此改造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如加强县的作用、改革城市教育委员会、废除学区制等,以提高教育效率和促进专业化。他还特别强调专家管理的作用,主张提高督学的基本素质,赋予其组织者、管理者、督导者、社区领袖的新职能。

  • 标签: 克伯雷 教育管理理论 教育权 城市教育
  • 简介: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对单纯的知识技能的教学到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视,逐渐成为趋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其趋于暗合,也是人们潜心研究的课题。同时,各级各类学校都普遍地提出了教书育人、发展个性、培养人格等问题,并就如何有效地改进这些问题,开展了广泛的争论。笔者带着教书育人、发展学生人格的问题,重温了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砺儒教授有关的教育论著,并就此问题作简要介述,冀望对我

  • 标签: 人格教育 林砺 学生人格 教育对象 教学改革 人格独立
  • 简介:雷明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教育史学家之一,他提出“相互作用论”的教育史学观,为美国教育史研究同时也为各国教育史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他以“相互作用论”教育史学观为指导,对美国二十世纪前半叶盛行一时的进步教育运动给予了全面而理性的评价。他本人也因其在美国教育史研究中的卓越贡献,而成为美国教育史学界一位受到高度评价和赞扬的人物。

  • 标签: 克雷明 美国教育史 相互作用论 教育史学观
  • 简介:20世纪60年代,欧美新家庭教育史学研究起步。雷明运用教育生态学观点,回顾美国历史上的家庭教育,对家庭在美国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在相关史料建设和史学研究方法论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 标签: 克雷明 教育生态学 美国 家庭教育 教育史 史学研究
  • 简介: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处理各章节教学内容时缺乏对教材的整体考虑和知识之问的关联分析。通过对小学各册信息技术教材解读.我对教材有了整体的认识,明确了每一学年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能将不同年级的知识由点串成线,将零散的知识梳理成板块,从而做到了“见木见”,从局部到整体地把握与实施教材。例如,三年级教材共有18个教学内容,但教材没有明显标识单元,也没有强调每一课的知识点与所需课时。我通过对教材由点到面的解读,将内容分为四个大的板块:认识程序、工具画图、处理图片、其他软件编辑图片。在教材分析中,我又发现所划分的每一个板块内容,其实可以联系一个信息技术学习的操作要素,认识程序(对windows窗口的认识)、工具画图(对windows软件工具的使用)、处理图片(对windows菜单的认识和使用)、其他软件编辑图片(软件的功能不同,相互弥补)。

  • 标签: 教材解读 WINDOWS 软件工具 教学内容 知识梳理 信息技术
  • 简介:通过对美国公立学校起源问题的研究,将教育转变为一个社会——文化的命题。他在1960年发表了堪称新教育史学奠基之作《美国社会形成中的教育》,将教育定义为“文化逐代相承的全过程”^①。按照他的理解,教育归根结底是对某种文化的适应。教育与社会其它部分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不应将教育作狭隘的理解。教育史研究重心必须有所调整,研究方法需要更新。历史学家要以一种更精确的态度研究过去的教育现象,加强历史研究的批判性,不应隐恶扬善,回避矛盾与冲突。

  • 标签: 贝林 美国 新教育史学观 研究重心 研究方法
  • 简介:晚清文人纾"力延古文之一线",坚守传统文化及古文论之精髓,创作实践与理论成果极其丰富,堪称古文大家。然而其古文理论的光芒被"译小说"所遮掩,研究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以《春觉斋论文》为主要探究对象,分析纾古文理论的传承与变革之处,从而阐明他在古文论的建构以及发展创新方面的独特贡献。

  • 标签: 林纾 古文理论 承与变 贡献
  • 简介:一、爱情教育的内容1.爱情教育与审美教育苏霍姆斯基认为,共产主义的美学观点和伦理学思想对美和高尚道德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他说,爱情教育就是要使青年男女树立正确的爱情审美观,懂得一个人的美,首先是一种充满社会性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品质,它能使一个人的外表显示出人本身的高尚的光彩。

  • 标签: 霍姆林斯基 青年男女 教育思想 道德意识 教育理想 伦理学思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学习、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作用,体验数学那无穷的魅力,从而达到主动运用数学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标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
  • 简介:十年磨一剑,孙孔懿先生历经十余年的艰辛劳动,向广大读者奉献出60多万字的巨著《苏霍姆斯基评传》,可喜可贺!拜读之后,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孙先生非常努力并且卓越地实现了“回到现场”。

  •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 现场 教育
  • 简介:奥林匹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奥林匹教育涉及奥林匹运动的方方面面。狭义奥林匹教育则局囿于奥运会筹办和举办期及举办地。以狭义奥林匹教育为研究对象,对30年来奥林匹教育的发展演变进行历史梳理,描述其过程,分析其原因,鉴别其异同,说明其趋势,从而为确定北京奥林匹教育在奥运发展史上的特色及作出的贡献提供必要的基础。更多还原

  • 标签: 奥运会 奥林匹克教育
  • 简介:摘要“实践与综合应用”反映出了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实践、探索和研究的渠道。如何有效地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本文从活动内容生活化、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时间弹性化、活动评价层次化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

  • 标签: 实践综合应用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