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地域文学研究近些年来颇为学人所瞩目。其本身是一个传统的话题,自《尚书》以来即有对中华各地域自然及人文风貌的描述。近现代,以梁启超为首的一批学人也多倾注心力。地域文学研究的视角不独为文学研究者所嗜好,在相关文化学、历史学、民俗学的领域,地域文化也显示了新兴的生命力。立足于地域文学的研究,对21世纪前后的相关论述整理汇评,从地域文学之源、地域文学研究由都邑向地域方向的转移、地域文学研究的新旧两个研究思路等角度对文献予以论述,以期在新的理论包围中认清自己的文学研究本位。

  • 标签: 地域文学 文学本位 学理 新变
  • 简介:近代以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的风水观因其缺乏“真确的知识”而受到摒弃和批判,五四以来风水一直受到科学理性、唯物主义主导的文学思潮的攻伐。随后,20世纪中国社会及文化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风水在文学中的境遇也因时而易,这不但反映了时代思潮的嬗变,还纠结着20世纪纷繁复杂的政治、哲学及美学取向。尤其是随着90年代中国文化语境的变迁,风水文化逐渐浮现出其反思现代性的“复魅”特质。

  • 标签: 风水叙事 20世纪中国文学 科学理性 反思现代性
  • 简介: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华文文坛的显著特征是文学园地稀少、报纸副刊作用极为重要。华文报纸不仅提供了华文文学的发表园地,也提供了华文文学的生长园地及发展氛围;但马华文学与报纸的真正关系是共谋中的互动,而不是依附之。

  • 标签: 马华文学 华文报纸 互动 互塑
  • 简介:文学中的记忆书写参与文学文本叙事模式的组建并影响着书写者生命体验的生发与表现。在文学记忆的书写中,"时间"成为记忆类型划分及文类确认的基本要素;由于文学记忆对于"情节型记忆"的偏好,"忆之所忆"与"忆之如何忆"的关联结构更为清晰,此外,与非文学性记忆侧重社会与文化功能不同,文学记忆尚需兼重文本内部的结构功能。

  • 标签: 记忆类型 记忆表现 模式 修辞 功能
  • 简介: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在由边缘向中心崛起、从隐学到显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眼界和学术版图不断拓展,作为中国女性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台湾女性文学,在海峡两岸文学的整体格局中也得以新的观照。如何更多地了解台湾的女性文学创作与文坛动态,进一步打开两岸女性文学彼此沟通、互为参照的视野,即是本刊开设“女性文学研究专栏”的宗旨。

  • 标签: '女性文学研究' 前言 编辑部 读者
  • 简介:文学地理学是近年来悄然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旨在研究地理对文学的影响和文学中的地理现象。"河西文学"作为河西走廊一带的文学,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关于"河西文学"的概念却一直没有人做出过科学的界定。通过界定文学概念的常规方法,从文学地理学的视野,对"河西文学"作了科学的界定,这对河西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文学地理学 河西文学 概念 界定
  • 简介:文学创作中,除了“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之外,还有“典型事件”。这“典型事件”,虽然属于故事情节的一部分,但它既体现出人物的典型性格,同时又是典型环境的展现。典型事件对表现时代精神、人物性格、作品主旨以及作品风格都有重要的作用。工农兵文学十分重视典型事件的设置:它把事件置于矛盾斗争的焦点;把事件置于政治、文化、历史的典型环境之中;把事件置于作品主旨的凸显处。因为中西方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工农兵文学的典型事件和西方文学的典型事件有异。工农兵文学的典型事件设置,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体现出其人民性的本质。此外,因为这典型事件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典型性,所以它们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 标签: 工农兵文学 典型事件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审美情趣 人民性 影响
  • 简介:本文以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为例,就如何撰写所谓"好的批评",从文学批评的内容、形式到批评的意义和目的,结合个人的写作与阅读经验进行了讨论。希望通过阐释当代英语文学批评的本质和功用,而唤起当代语言研究者的使命感与责任。

  • 标签: 文学批评 阅读的本质 评论的撰写 批评的意义
  • 简介:文学理论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教学中面临诸多困境。教材中理论的高深莫测让学生敬而远之,内容的广博繁杂令学生目不暇接;教学中文学文本的缺失褪去了理论原本的魅力,知识传授取代了文学现象的反思,枯燥乏味的理论阐释替代了丰富多彩的个体生命体验。反思目前文论教学现状,明确教学目的,走出知识传授误区,注重心灵启迪,引入文学文本,关注当下文学现象,或许可以走出目前教学困境。

  • 标签: 文学理论 教学目的 教学改革
  • 简介:乔叶的文学创作三管齐下,散文、小说和非虚构写作平分秋色。乔叶的作品对人性黑洞的深入挖掘和微妙掌控,对世相百态的深入洞察,呈现出生活的真谛,可以说是乔叶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也是其作品独特风格之所在。

  • 标签: 乔叶 小说 非虚构 散文 赏析
  • 简介:选取中世纪原型大学、衍生型大学诞生和发展过程作为教师流动的考察载体,在对流动频率、方向、影响因素等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流动是学术职业生而具有的天然基因,大学教师流动在学术职业形成、学术规范建立、学术自由获得、学术职业吸引力提升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同时,大学发展具有惊人的历史一致性,中世纪大学教师流动的基本特征延续至今,有关大学教师流动的相关政策举措不应回避对于教师流动的历史过程分析。

  • 标签: 中世纪大学 大学教师流动 学术职业
  • 简介:周作人和俞平伯都看重文学的自我意识。俞平伯的"小我"考虑更多,更符合周作人"人"、"自己"和"个性"的现代思路和设想。周作人和俞平伯警惕盲信。他们以自我为原点,以个性为灵魂。以周作人为代表的现代个性心灵散文是内而外的,不以文辞胜,却将意思和风度连缀其间。以思想和道德为首要,文字乃是随着思想走的。周作人就"难懂"的解释耐人寻味。一是取得文学史的合法性。理论上首先是蔼理斯对"晦涩"的论述。其次是文学思想的结果。俞平伯以自我为本,提出依次为"自爱"、"平和"、"前进"和"闲适"的"吾庐"四点。周作人"伦理之自然化,道义之事功化"的战时言论因自我而难被理解。

  • 标签: 周作人 俞平伯 自我
  • 简介:明清时期造园兴盛,同时也出现了文学园杯这一特殊的园林形式。通过以《将就园记》《琅嫒福地》《乌有园记》这类虚构园林短文以及《红楼梦》《金瓶梅》这类“小说园林”为范本,共时性的探讨明清文学园林中植物构景的“对偶”与“四时”形式,揭示背后所隐含的“阴阳”对立与转换关系,剖析文学园林中植物造景的“阴阳”结构,透析隐藏在文学园林背后深层的古典造园艺术范型。

  • 标签: 文学园林 植物构景 对偶 四时 阴阳
  • 简介:源于内心强烈的渴望时间流逝,悄无声息。回首过往时光,我会惊讶到自己改变了太多,有顺时而为的成长,也有逆风飞翔的阵痛;有带着荣耀的振奋高歌,也有偶尔犯傻的羞愧难当。生活中,无论我处在什么样的境遇,我都不曾后悔在大学日寸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文系里,精神世界是如此饱满,感受到四时风景的变迁,感受到伟大人格的丰满才情。我学会了如何用文艺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 标签: 感受 文学 语言 学习 学风 世界
  • 简介:回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就有很多杰出的回族将领、文学家脱颖而出,为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金贤、金大车、金大舆父子三人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本属穆斯林回族,朱元璋赐金姓。他们热爱汉文化,在经学、文学上多有成就。尤其是金大车、金大舆兄弟二人,汉文诗歌题材广泛,艺术精湛,很有特色。

  • 标签: 回族 姓氏渊源 人物生平 家史 文学创作
  • 简介:新时期的中国体育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重建、发扬道德评判,皈依人性,救赎生命构成了体育文学在新时期主要的表现内容。体育文学中从人本角度出发表现出来的人道、人文主义精神一直作为正能量激励着人们,其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标签: 体育文学 高校 人文素质
  • 简介:19世纪初,一些在德国游学的美国青年陆续回国,并供职于精英大学,继而掀起一股教育改革浪潮。其中,留学生乔治·蒂克纳先后两次在哈佛发起教育改革倡议,呼吁教职员工仿照德国教育实施改革。迄今为止,不少学者认为这场由蒂克纳发起的教育改革是美国大学向德国现代大学转型的典型事件,并将蒂克纳的改革解读为仿照德国式现代大学展开的改革行动。实际上,蒂克纳并非以德国式现代大学为蓝本改造哈佛教学制度。而是以德国中、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学制为鉴,在哈佛完善高等教育预备教学制度,甚至,这场改革引领了随后教育界建构中、高等教育衔接制度的系列举措。可以说,蒂克纳发起的改革事件应该解读为一场以德国式高级中学为模板的教育改革。这场改革承受了美国学院制度内的惯性阻力。

  • 标签: 预备教育 教育改革 美国 哈佛 乔治·蒂克纳
  • 简介:伴随20世纪前期中国高等院校的发展、中国世界史课程的多样性与细化以及中国高等院校“史学系”的诞生,到20世纪20年代,以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中国西方史学课程正式开设.留美学人通过讲坛授课、翻译西方史著、编写教材等途径传播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让西方史学成为中国史学的重要内容,使中国史学与世界接轨,对中国西方史学课程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标签: 20世纪20年代 西方史学 留美学人 课程建设
  • 简介:当前网络文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粗疏和"不及物"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可将当下性和文本细读作为两个着眼点:以当下性将变动不居的网络文学凝固化,并且对当下时间截面的网络文学进行切割;以文本细读作为方法,对包括网络文学作品、网络读者的评价与反馈、网络作者与读者的互动、网络文学生产与传播的环境等等在内的"文本"进行"细读"。藉此,最终获得对网络文学切近、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 标签: 网络文学 当下性 文本细读
  • 简介:19世纪,英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工业化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给中等阶级妇女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女权主义者争取工作权的初步胜利和中等阶级妇女自身的素养又为其参与经济活动提供了可能。她们参与到家庭经济和社会经济活动中,这既为自身经济条件乃至社会地位的改变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对19-20世纪英国中等阶级妇女外出就业导向下的家庭关系变迁提供了重新认识的视角。

  • 标签: 19世纪 英国中等阶级妇女 经济活动 背景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