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认为汉字应用“繁、简二元并存”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当前要立足于这一现实,进一步明确汉字规范的指导思想,确立汉字规范的整体观和大视野,在稳定现有规范的基础上审慎选择汉字规范的路径,处理好《规范汉字表》研制的有关重要问题。

  • 标签: 汉字规范 简二元并存 规范汉字表
  • 简介:摘要目前,推动高校展开创新创业教育依然面临着很多现实困难基础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创新潜力的约束和抹杀,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学生创新潜力的缺失错位,导致创新创业支撑体系的单薄创业评价机制的误差。科学地审视这些现实困境,主张在基础教育体系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培植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积极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既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革新,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也一定程度上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 标签: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能力
  • 简介:预期标记是从功能角度分出的语用类标记,其形式多样,可以是词、短语或者句式,语音上具有非重读性,语义上具有程序性.其功能在于:1)触发隐义,包括隐义前提和隐义结论;2)语用制约,提供话语理解的线索,引导受话人成功复原说话人的交际意图;3)促进语篇连贯.

  • 标签: 反预期标记 形式 功能
  • 简介:修辞上把否定形式的比喻称作“喻”,比拟中有没有“拟”呢?我以为是有的。先比较下面两个句子:①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点绛唇》)②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甭]《树行》)句①山峰会“商略”事情,是典型的变格修辞的拟人。句②山峰因不能语而“无语”,这本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大实话”,表面上看来是不含辞格的“平语”,仔细分析,其实它也是含了拟人的。

  • 标签: 变格修辞 《点绛唇》 否定形式 拟人 比喻 句子
  • 简介:本文在分析“小心X!”的基础上,比较其“一不小心X!”构式的差异,探讨后一构式从专到异化,再到泛的演化进程,探索预期预期主观情态的作用,并指出预期不仅仅存在于语用层面,而且也存在于句法语义层面。

  • 标签: 一不小心X 反预期 专化 异化 泛化 比较
  • 简介:文章对成语典的出版市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展现了各时段、各地域、各类型成语典出版市场的特点及其发展状况,为成语典出版市场的良性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 标签: 成语典 出版 市场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的不断增加,中产阶级的数量迅速扩大,该阶层的投资理财需求和意识也不断提高。面对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过去我国金融机构在理财业务的开展中没有充分重视该阶层,并且针对该阶层的金融理财服务供给还有很大欠缺。本文从我国中产阶级的理财需求角度入手,发现现阶段我国理财市场金融理财产品的供求方向的不足,无法满足多样的需求。本文首先对我国中产阶级进行界定,发现中等输入阶层理财供求方面的问题,然后为满足该阶层的理财需求提供可行性建议,促进我国理财市场的繁荣发展。

  • 标签: 中产阶级 理财供求 理财产品与市场
  • 简介:"前/原+指人名词"结构中"前"和"原"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选择差异,"原"倾向于表示特定对象的身份更替,而"前"则倾向于表示特定职位的对象更替,并且在对比变化模式、句法位置、语篇类型上二者呈现一定的选择倾向。

  • 标签: “前” “原” 指人名词 对比变化性 选择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德育管理的实践,以教育的内容路径为着眼点,研究如何开展农村小学的“品格教育”,完善孩子们的德育观念和德育规范,让他们学会诚信、节俭、爱国等中华民族精神品质。

  • 标签:
  • 简介:频率副词"总(是)""老(是)"在语用功能上存在差异:"总(是)"的基本语用功能为客观判断,"老(是)"的基本语用功能为主观评价,这种差异是由"老(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比"总(是)"更容易主观造成的.本文还比较了二者在客观判断和主观评价方面体现出的相对性绝对性,并讨论了它们与其他副词共现能力的差异,以及句式、语体因表意重点的不同而引起的对二者的选择差异.

  • 标签: 语用功能 差异 频率副词 语体 表意 句式
  • 简介:提要文章集中描写次生叹词“好”的相关用法,从功能主义视角出发,结合预期标记理论、篇章语言学、元话语等对叹词“好”进行分析,指出次生叹词“好”可作应对、惊叹和提顿用法.其中,用于表达负面情绪的惊叹词“好”具有预期标记用法,提顿词“好”除了衔接前后话语,还具有类反证指示功能.

  • 标签: 次生叹词 应对词 反预期 类反证
  • 简介:文章对朱熹《诗集传》所注二、二音进行穷尽式研究,发现其来源皆有根据,且体例严整,并非随意为之,朱熹既继承了陆德明的反切和"协韵"组合模式,又给以己意所定之反切注上"叶"的标志。文章同时归纳出了朱熹二、二音的两种类型:一为并列古、今(或今、古)音;二为四声互用。从二、二音叶二、二音的对比来看,二、二音并非漏注了叶字,而是朱熹有意为之,二、二音叶二、二音统一于朱熹的注音原则。

  • 标签: 朱熹 《诗集传》 二反 二音 反切
  • 简介: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形式的复句来表达,这不同形式的复句可相互变换。这种变换可分为同型变换和异型变换两种。

  • 标签: 假设复句 同形 语言学 词义
  • 简介:“早晚”在状语位置上逐渐词汇,不同的语义语用环境下其词汇的结果也不同:在疑问句中词汇化为询问时间的疑问代词“早晚。”,在表达主观判断的句子中词汇化为语气副词“早晚:”。“早晚。”的词汇过程更多体现客观时间的早或晚,而“早晚:”的词汇过程中,主观性特征起到了重要作用。表时间轴上两极的语义特征是二者词汇的重要语义基础。

  • 标签: 早晚 疑问代词 语气副词 词汇化 主观化
  • 简介:"X比Y还W"是一种传递预期信息的结构式,在该结构式中,"还"是个预期标记。各种类型的"X比Y还W"都传达预期信息。"X比Y还W""X比Y更W"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用来传达预期信息,后者用来表达递进的语义关系。

  • 标签: X比Y还W X比Y更W 反预期信息 递进
  • 简介:多元词汇语法是存在多重路径的语言演变现象。“加以”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具有多功能性。历时上它经历了多元词汇和语法的四重演变,演变结果分别为:表“加上”义的动词、连词“加以”、表“施及”义的一般动词以及形式动词“加以”。其演变的主要机制和动因是去范畴和介词并入。此外,连词“加以”的形成还与所在的句法结构密切相关,而形式动词“加以”的形成还与汉语动名互转的无标记性以及韵律等因素有关。在“加以”的多元词汇和语法中,除了句法结构等因素外,“加”的语素义对其演变路径、分化及其结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加以”多元词汇化多元语法化句法结构语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