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正>[百忙里]有"急忙"义,有"不防、不料"义,有"无端、没来由"义,有"百般"义,一般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用如"急忙"的例子:(1)《单刀会》第四折《离亭宴带歇拍煞》:"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且里倒不了俺汉家节。"

  • 标签: 油葫芦 无名氏 元刊本 诗词曲 西厢记 元刊杂剧三十种
  • 简介:元曲入韵字中有841字不见于《中原音韵》,而《中原音韵》有2029字不见于元曲押韵。比较二者相重韵字,我们发现“琼贞他氛”等37字《中原音韵》漏收(指理应两或三部兼收,但《中原音韵》只收入其中一或两部),“底媸蚩徙塞”5字《中原音韵》错收。

  • 标签: 元曲 中原音韵 韵字 比较
  • 简介:<正>在安排字句时,要考究,要小心,如果你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贺拉斯)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

  • 标签: 名作家谈 外国名作家 语言修辞
  • 简介:摘要大冈升平与野间宏同为日本战后派作家。野间宏向来被认为是日本战后派文学的旗手,作品以战争为基础,探求新的文学方法。大冈升平则被称为“俘虏作家”,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演绎出俘虏的岁月。文本以两位作家的代表作为切入点,进而探求二者的区别。

  • 标签: 战后派,野间宏,大冈升平,非人行为
  • 简介:摘要北京作为一座历史古都,具有深厚的政治和文化底蕴,多种思想的汇聚冲撞,使北京成为文化意义上的圣地。不论是本地作家还是外来文人,都从北京城获得了多样的情感体验和绝佳的写作素材。一方面,现代作家们的在京生活经历和对京的情感、印象对他们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家对于一座城市的文化认同与归属势必影响他们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文人们也凭借自己的作品在塑造文学史里的北京城。在现代作家建构北京这一文学中的城市的过程中,随着文学风格的传承,作家创作所积累的经验本身也逐渐成为后世作家和读者书写北京、理解北京时所运用和面对的新的文化符号,这便是作家与城市双向选择、动态交流的结果。本文以老舍、沈从文两位作家为例,从北京人和外来人两个视角,结合作家作品和作家在京境遇分析京城与文人之间的双向影响。

  • 标签: 中国现代作家 北京 北京印象 鲁迅 沈从文 老舍 萧乾
  • 简介:鲁迅等重要作家的作品常被选入汉语课本,这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了解当时汉语的实况和那个时代的风俗人情。但因为说方言的人往往很难觉察方言跟普通话的差别,所以在写作时,很容易流露出自己方言的特征来。从对外汉语教材中所见的问题出发,讨论鲁迅等现代吴方言区作家的作品中的普通话和方言问题。

  • 标签: 普通话 叶圣陶 吴方言区 鲁迅全集 中国现代作家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简介:<正>年初的一个星期日下午,我来到上海乌鲁木齐北路的一座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里,访问了当代著名作家峻青同志。峻青早年写了不少短篇小说,他那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曾被译成蒙文、藏文出版,还被译成法文、西班牙文在国外发行。前几年还出版了长篇小说《海啸》。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而且还是颇受读者欢迎的著名散文家。他那脍炙人口的散文《秋色赋》,早就被选编到中学语文课本里。不久前又一本题为《雄关赋》的散文集在花山文艺出版社问世。话题很自然谈到作家文学创作的语言风格问题。于是,我请峻表同志谈谈他自己对语言风格的一些看法。

  • 标签: 峻青散文 散文语言 著名作家峻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