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6 个结果
  • 简介:保定作家群运用大量的民俗词语来描写地方风俗,这些民俗汇主要包括特色饮食、劳动生产活动、生产生活用具、年节习俗、人生礼仪等几个方面。

  • 标签: 保定作家群 文学作品 民俗文化 民俗语言
  • 简介:<正>佛经虽是作为佛教经典保存留传下来的,但实际上是很通俗的。首先,任何宗教的宣传,都以争取群众为目的,佛教自也如此。梁启超先生说:“‘苏漫多’者,即通俗之文也。佛恐以辞害意旦妨普及,故说法皆用通俗语,”①季羡林先生也说:“佛教的初兴起时,是用‘在野’的身份反抗当时正统的国教,即‘在朝’的婆罗门教;它的宣传对象是一般老百姓,所以才采用俗语。”②翻译的佛经也是一种比较接近当时口语的通俗文体。亦如梁启超先生所言:“译家惟深知此

  • 标签: 民间俗语 俗语词 佛经 皮袋 佛教 敦煌变文
  • 简介:<正>根据错误的联想,将本来毫不相干的东西扯在一起,试图解释一些词的得义之由,称做俗语源。《鸡肋篇》卷中:“绍兴四年,大飨明堂,更修射殿以为飨所。其基即钱氏时握发殿,吴人语讹,乃云‘恶发殿’,谓钱王怒即升此殿也。”“握发殿”之名本于周公一沐三握发,取勤政之义,而吴人语讹为“恶发”,释为钱王发火即升此殿,与原意相隔,何至千里?这就是“俗语源”。“俗语源”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所谓合理,是就语

  • 标签: 俗语源 西王母 蛇矛 彭郎 联绵词 释名
  • 简介:<正>“一尺水,十丈波”这条俗语,《俗语五千条》(邱崇丙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释作:“喻小事情引起大麻烦。”这样解释是没有根据的。请看以下几个用例:①元·无名氏《桃花女》二折:“你将那半句话搬调做十分事,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则你那口似悬河。”

  • 标签: 俗语 无名氏 陕西人 用例 出版社 献疑
  • 简介:本文运用排比归纳、文献与方言互证等方法,考释了“跋嘴”、“后宰门”、“农”、“朔腮”、“推”、“戏丫麻”等六条明清俗语词。这些俗语词有的始见于元代,有的还活在现代方言中。本文或抉发其古义,或辨正其旧说,或探明其语源,对有关俗文学作品的解读、古籍整理及大型辞书的编纂和修订均有所裨益。

  • 标签: 俗语词 明清时期 古代词汇 词义
  • 简介:<正>小说《金瓶梅》成书于十六世纪,是用当时的口语写成的。书中运用了大量流传于民间的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我们把这些通俗生动、简洁凝练、结构又相对固定的语句统称为俗语。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书中常常连续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俗语,无论是人物的语言中,还是作者的叙述议论里,都有这种用法。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相对的俗语一经连用,便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所表达的意义不仅仅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语义的总和,还显示出其他的色彩和作用,这是连用形式使它获得的。本文试举例分析《金瓶梅》中俗语连用形式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 标签: 西门庆 俗语 潘金莲 歇后语 连用形式 修辞手法
  • 简介:<正>俗语,或者俗话,是一种广泛的名称,典型的俗语是所谓谚语,这是各国语言里都有的一种东西。英语里的名称是proverb。我的书架上有一本讲各国谚语的英文书,作者特伦奇(RichardChenevixTrench)是十九世纪英国的一位教士,做过都伯林大主教。他爱好研究语言,写过好几种讲英语的书。他在1857年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在英国语言学会的年会上提议按历史的原则编一本英语词典,这个提议获得通过,后来逐步实现,就是从1884年出版第一分册到1928年出齐全书的鼎鼎大名的《牛津英语词典》。

  • 标签: 谚语 国俗语 英语词典 十九世纪 成语词典 大主教
  • 简介:<正>【一把屎一把尿】形容养育孩子的辛苦。《缀白裘·金锁记·思饭》:“记得小时节,~,抱大俚。今日拿我是介光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喻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或由不同的人去解决。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一:“罗家河的这一位贫农,如果不是叫他的好朋友去劝,会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比喻 蔡东藩 官场现形记 张恨水 儒林外史
  • 简介:<正>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二十四岁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时即有门徒跟随学习,此后,从之求学者络绎不绝。五十岁后,他相继于江西白鹿洞书院、福建武夷精舍、湖南岳麓书院授徒讲学,与“诸生质疑问难,诲诱不倦”,其讲学语录当时就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朱子语类》便是宋人黎靖德辑录朱子的讲学语录而成。此书成于朱熹死后七十年,有部分语录曾经朱熹亲自审阅;被辑录者达七十九家,均为朱子门徒,有时同一次谈话,就有数条详略不同的记录并列:因而作为语言材料来说,其可靠程度是较高的。

  • 标签: 朱子语类 湖南长沙 朱熹 白鹿洞书院 七十年 方言色彩
  • 简介:<正>【一让一个肯】指很快就应允。元·武汉臣《玉壶春》一折:“〔梅香见末科云〕秀才,俺姐姐说来,请你去那花坞中饮几杯酒,你心下如何?〔正末云〕小生愿随鞭镫。〔梅香云〕你看他~。”也作〔一问一个肯〕。元·张国宾《合汗衫》一折;“〔正末云〕兀那汉子,我这

  • 标签: 醒世姻缘传 无名氏 红楼梦 西游记 蔡东藩 比喻
  • 简介:明清小说俗语辞杂考徐之明[和奸]《金瓶梅词话》57回:“就使强奸了常娥,和奸了织女,拐了许飞琼,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不减我泼天富贵。”《金瓶梅词典》释曰:“和奸,被奸污人没有反抗行为;顺奸.谨按:所释不甚确切。白先生释“和”为“和顺”之“和”,非是,...

  • 标签: 明清小说 《型世言》 语辞 《金瓶梅词话》 《欢喜冤家》 《感遇》诗
  • 简介:<正>先秦典籍引用俗语时多称“谚”“鄙语”“野语”“民语”“鄙谚”“言”等,未见“俗语”“俗话”“俗说”“俗谚”等提法。如:《左传·隐公十一年》:“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左传·闵公元年》:“且谚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国语·周语二》:“且谚曰:‘兽恶其网,民恶其上。’”

  • 标签: 先秦典籍 俗语 左传 公元年 俗谚 引用
  • 简介:比喻作为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在俗语的构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俗语结构的定型性,使得俗语中的比喻具有了独特性。文章以体词性俗语为考察对象,以比喻的“三要素、四成分”为标准,对体词性俗语中比喻的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进行分析,并对其比喻义的生成进行阐释。

  • 标签: 体词性俗语 比喻构成 体现方式
  • 简介:本文首先阐述了成语在汉语和汉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接着列举了常见的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的方法,然后重点指出同义借用法是对外汉语教材的成语翻译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翻译方法.最后笔者总结指出在对外汉语教材的成语英译过程中,可以先用直译法做为第一种译法,因为它最能反应汉语成语的特色,然后用同义借用法作为其必要的或重要的辅助译法,而后用直译兼意译法等其它方法作为以上两种方法的有效补充.在文中笔者用丰富的例子证明了这一论点.

  • 标签: 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教材 成语 俗语 英语翻译
  • 简介:由汉语俗语工具书编纂课题组、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山西省方言学会联合主办的“汉语俗语工具书编纂出版研讨会”于2004年8月19日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上海辞书出版社语词编辑室的全体人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俗语语料的计算机处理及相关语言学问题研究”课题组以及汉语俗语工具书编纂课题组全体成员等共34人。

  • 标签: 汉语 俗语 工具书 编纂出版研讨会 太原市
  • 简介:<正>忻州市位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北面。忻州方言属于山西方言的晋北区,但又受晋中方言特别是太原方言的影响。忻州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它的特点。本文着重讨论忻州方言里四字组俗语的构成方式和修辞特色。

  • 标签: 构成方式 忻州方言 俗语 修辞特色 字组 形容词
  • 简介:玛曲民俗文化是玛曲人社会发展智慧结晶,民俗文化与当代教育关系密不可分,民俗文化理应被纳入到中学教育体系中去,一代代传承下去。本文从当代教育理念出发,浅析玛曲民俗文化,指出现今中学教育体系中缺失玛曲民俗文化内容,并强调民俗文化在德育教育理念下的重要性,最后提出教育相关部门和文化相关部门及学校应该携手致力于诸如玛曲民俗文化在中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发展。

  • 标签: 玛曲 民俗文化 当代教育 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