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有“酝藉”和“浮慧”二语。笔者借它们来形容中国现代小说的两大技巧模式。酝藉,含蓄也;小说技巧中的具体呈现法,或称客观叙事法,属于“酝藉”。浮慧,外露的聪明也;小说技巧中的夹叙夹议法,属于“浮慧”。鲁迅的《药》、吴组缃的《官官的补品》等小说,好用象征、反讽等手法,属于“酝藉”;钱锺书的《围城》等小说,好用比喻,好发议论,属于“浮慧”。中国现代的某些文学批评家,受西方理论影响,论小说时重具体呈现法而轻夹叙夹议法。这两种手法各有优胜,同样值得欣赏。

  • 标签: 中国现代小说 技巧 酝藉 浮慧 文心雕龙
  • 简介:内容简介:并列连词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目前为止有许多跟连词相关的研究,但是针对俄语母语的调查研究不多,这也是本论文的创新点之一。

  • 标签: 海外 华文教育 文化交流 汉语教学
  • 简介:基于会话修正理论,通过自建的初、中、高不同级别汉语二语学习口语语料库,综合运用量化描写和质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全面探究汉语二语学习的会话修正能力:元认知监控能力、填充词运用能力和会话修正策略运用能力,并尝试揭示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会话修正认知心理机制,以期有效提升汉语二语学习口语产出的流利性、准确性、复杂性和得体性。

  • 标签: 汉语二语学习者 会话修正能力 元认知监控 填充词 修正策略
  • 简介:本研究以新格莱斯语用机制的三原则为分类标准,选取汉语会话含意的典型例子,在汉语母语中调查后,形成一份由17个情景组成的调查问卷。使用该问卷调查97名汉语学习对会话含意的理解情况,发现学习与母语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最容易理解根据信息原则推导的含意,其次是根据量原则推导的含意,最难的是根据方式原则推导的含意。另外,学习汉语的时间和在中国生活时间的长短对学习的理解能力没有造成显著差异,亚洲文化背景对学习的理解能力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

  • 标签: 汉语学习者 会话含意 理解能力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 简介:内容简介:学会标准的普通话口语是广大汉语二语习得的首要学习目标,也是其最大的学习困难。其中汉语辅音和声调又是其难中之难。本书以该两个难点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设计标准化的实验,借用现代化仪器设备,将感知实验与发音实验相结合,将横向习得实验与纵向习得实验相结合,重点总结了汉语二语习得习得汉语口语语音的偏误规律,

  • 标签: 文化传播 汉语 教育 文化交流
  • 简介:本文以汉英元音的相似度为基础,考察美国学习对汉语元音的习得情况。通过计算学习和母语的元音距离分析学习汉语元音的准确性,通过学习与母语元音范畴对比,分析学习的元音偏误。跨语言语音相似度与二语习得的关系表现为,两种语言间语音的感知相似度决定了母语对二语发音的影响程度,相似度越高影响越大,相似度越低影响越小。对于感知相似度较高的音段来说,当声学相似度与感知相似度的结果差距较大时,母语的影响会相应减小。语言间的相似度也会影响二语发音的准确度,两种语言中完全一致的音段和相似度较低的音段其发音准确度较高,而两种语言中存在一定相似性的音段的发音准确性较低。对于这些相似的音段来说声学相似度决定其发音的准确度,声学相似度越小,发音准确度也越低。

  • 标签: 元音相似度 元音习得 感知同化 元音偏误
  • 简介:二语学习在进行口头交际时,常会使用重复、替换等方法来帮助表达。以往的研究通常将这些行为视为学习的自我修补或交际策略,认为其作用在于使交际顺利进行;同时,也认为它们是学习表达不流利的表现。而在输出理论的创始人Swain看来,学习的这些行为属于自我语言调控,是提高流利度的必要手段。为验证自我语言调控在学习口语流利度发展中的作用,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考察了不同水平汉语学习的自我语言调控行为与其口语流利度发展的关系,并结合学习的口语语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学习的自我语言调控在其口语流利度各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 标签: 口语流利度 自我语言调控 社会文化理论
  • 简介:本研究探讨在不同时间压力条件下韩国汉语学习在口语产出中的权衡效应和加工机制。研究发现,时间压力因素是造成韩国汉语学习汉语口语产出的权衡效应的主要原因。没有时间压力的口语交际并不会产生权衡效应。但有时间压力必然会对第二语言学习汉语口语交际带来不同程度的权衡效应。此外,时间压力是影响韩国汉语学习口语产出机制变化的外在因素,而注意力资源的分配则是口语产出权衡效应的内在因素。在注意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学习必然会以依赖不同的加工机制实现口语产出的质与量的平衡。研究表明,在不同时间压力条件下,韩国汉语学习口语产出的规则加工优势和语块加工优势与其第二语言加工特定的脑区密切相关。这些结论对汉语口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标签: 加工机制 汉语口语 流利性 准确性 权衡效应
  • 简介:声调是导致汉语外语口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超音段特征。通过考察朗读任务、汉语学习时长、汉语接触、认同和动机对瑞士德语母语汉语声调产出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朗读任务对声调错误率有显著影响,朗读汉字语段比朗读拼音语段的声调错误更多。汉语学习时长对声调错误率无显著影响,而且朗读任务和汉语学习时长之间无显著的交互作用,但是朗读拼音语段的声调错误率随着学习时长增加有提高趋势。在朗读拼音语段条件下,认同、汉语接触和动机均不是瑞士德语母语声调错误率变异的显著预测源,但是语言认同跟声调错误率呈显著的负相关,文化认同跟声调错误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在朗读汉字语段条件下,文化认同、汉语接触和动机不是预测声调错误率的显著变量,但是汉语使用程度和语言认同均跟声调错误率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且语言认同可以有效地预测声调错误率的变异,语言认同得分越高,声调错误率越低。

  • 标签: 声调习得 朗读任务 学习时长 汉语接触 认同 动机
  • 简介:通过分析120篇汉语二语作文,探索汉语二语学习产出型词汇水平和作文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产出型词汇水平由词汇丰富性衡量,包含词汇密度、多样性、复杂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发现汉语二语学习产出型词汇水平各衡量维度和学习作文质量的相关关系并不一致。词汇准确性与作文质量最紧密相关,词汇复杂性与作文质量呈现显著相关,但是词汇密度与作文质量无显著相关。词汇多样性则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态势,测量方式不同,词汇多样性与作文质量的相关关系也不同。另外,学习词汇丰富性受话题熟悉度的影响,不熟悉话题对学习的词汇准确性和(或)复杂性具有推动作用。

  • 标签: 产出型词汇水平 词汇丰富性 写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