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在人们心目中,蛇的形象并不好。但它们也是自然界的生灵,是历经1.3亿年的悠悠岁月进化而来的特殊类群,是庞大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理应得到保护。然而,近些年我国公民食蛇现象日趋严重,蛇类资源的保护问题令人堪忧。

  • 标签: 生态系统 江苏省 经营 蛇类资源 辨析 保护问题
  • 简介:<正>谭世勋先生的《句法研究的继承与发展》“关于省略’一节中,其中有一句话是:古人认为“酒”不能言“”,《论语》“沽酒市脯不食”的酒是因脯而并言。类似的说法也见于其他著作,如郭在贻先生《训诂丛稿·训诂五讲》引黄侃先生说:《论语·乡党》:“沽酒市脯不食。”当云:“沽酒不饮,市脯不食。”郭先生在《训诂学》一书中又引此例。“酒”是否真的不能言“”呢?我们先看看下面两个例子:(1)《汉书·于定国传》:“定国酒至数石不乱。”

  • 标签: 食酒 训诂学 《论语》 句法研究 泉州 闽南方言
  • 简介:一段玉裁的古韵学有“古合韵”一说。什么是古合韵?《六书音均表四·诗经韵分十七部表》:“凡与今韵异部者,古本音也。其与古本音有龃龉不合者,古合韵也。”

  • 标签: 段玉裁 叶音说 古本音 合韵 古韵 六书
  • 简介:那是一种毫不起眼的花,被懒散的我们扔在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但是,只有那个角落才能配得上它吧。一座红墙剥落的老房子,露出里面的土色,门窗上布满了尘土,一种岁月的回忆充溢在老房子周围。我也不知道房子里放些什么,只能从模糊的窗户里看见里面全是各种柜,后来才知道其实是房山石经的拓片。

  • 标签: 昙花 房山石 珊瑚化石 房子 菩提树 角落
  • 简介:宪祖是晚明优秀的剧作家,一生创作戏曲三十种。他的传奇代表作《鸾鎞记》在创作手法、人物塑造、情节构思和结构安排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显示出该剧独特的艺术风格。

  • 标签: 叶宪祖 《鸾鎞记》 艺术特色
  • 简介:从文献材料可知,宋人不但将音用于解说古诗用韵,也用于当时诗歌创作之中。宋代实际有“古音音”与“作诗音”两种音法。宋人诗歌创作叶韵实例,所之音都有其文献记录或实际语音的根据。因此,诗歌创作音与古诗音一样,都只是标志突破礼韵规范的“多音定读”以谐韵而已。两种音的精神相通。文章还分析了两种音的差异,指出要全面了解宋代音,就不可忽视“作诗音”现象。

  • 标签: 宋代 诗歌创作 叶音 通语 方音
  • 简介:《语文新圃》2002年第五期刊有群英同志的文章《兰芝被遣为哪般?》(以下简称文),文章通过综合比较,先排除了“四德”中的后三项,从而确定问题出在“妇德”上,又进一步说是因为兰芝“不顺婆婆”,随后还列举了《汉书》、《后汉书》中的例子。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

  • 标签: 语文 综合比较 商榷 后汉书 母亲 封建社会
  • 简介:鄭氏叔侄與杜甫的交遊一向爲研究杜甫詩文者所關注。從杜甫早期至安史之亂前的詩作中,可以看到杜甫旅京華期間常與鄭虔把酒論文,並共同前往何將軍山林暢遊玩樂。鄭潛曜邀杜甫至蓮花洞並設宴款待,杜甫曾爲鄭駙馬的岳母撰寫《唐故德儀贈淑妃皇甫氏神道碑》碑文。由此可見,杜甫與鄭氏叔侄的關係遠超知己良朋。本文旨在通過考證鄭虔、鄭潛曜與杜甫的交遊,分析鄭氏叔侄爲杜甫提供了哪些生活及仕途上的幫助。

  • 标签: 京華作用 係析 兼談鄭
  • 简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1]《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明确提出“高考语文科要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2],探究能力作为最高能力层级,表现为“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3]。探究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素养,是学生自主意识与独立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

  • 标签: 探究能力 课例分析 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 引导学生 创新路径
  • 简介:《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普希金笔下的夫根尼·奥涅金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他们被称作是时代的多余人。在贾宝玉的形象当中我们看到中国18世纪封建社会贵族阶层中的先进典型。受自己的阶级出身所限,贾宝玉不可能战胜自己的悲剧命运,成为中国的多余人。奥涅金虽然生活在19世纪,他的阶级地位同样决定了他的命运。虽然他提出了那个时代的先进思想,但最终不能摆脱封建制度的枷锁。特殊的历史条件、复杂的阶级出身、封建社会相同的本质决定了他们的悲剧,使他们变成了多余人。两个形象作为文学史上的优秀典型成为时代的反射镜,反映了中国和俄罗斯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实际。

  • 标签: 封建社会 前程 藐视 民主意识 时代的反射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