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镜子》是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夫斯基拍摄的一部自传体电影,同时也是他的一次电影拍摄“尝试”。在电影《镜子》中,安德烈试图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去创作电影,让观众对电影产生自己的思考,而不会受到默认情节的影响。观众需要在碎片的段落中思考那些言外之意,这就使其电影带有很强的隐喻意味.一件不起眼的事可能会有着很深的含义。本文主要对其电影《镜子》中的隐喻意义进行分析,以期走进安德烈的“镜子”的迷宫。

  • 标签: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镜子》 隐喻意义 诗意
  • 简介:'俄罗斯世界杯,中国除了国足没来,剩下的都来了。'俄罗斯世界杯期间,中国品牌异军突起,与国外品牌共赴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本文选取30则中外广告语进行对比研究,以霍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中的两大维度: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权力距离为理论框架,采用数据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异同及其成因,在霍斯泰德的结论的基础上得出具有世界杯特色的研究结果。

  • 标签: 文化维度理论 俄罗斯世界杯 广告语 跨文化交际
  • 简介:助动词结构“X”的词汇化导致“”发生语义磨蚀,具体表现为“”隐含的致使性强弱不同。本文以双音词“X”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为对象,对二语学习者的词义结构识解进行考察,采用赋值法对“X”的掌握程度进行排序。研究发现,“可以X”义的“1X”(如“可见、可谓”)语义磨蚀较轻,倾向于“较易掌握”;“值得X”义的“2X”语义磨蚀则较重,呈两极化分布:多半“较难/很难掌握”(如“可笑、可怕、可贵”),“容易/较易掌握”的“2X”(如“可爱、可惜”)则与兼类词语法功能灵活、高频使用利于整体识记、词汇化程度较高等因素有关。同时,文章对语义磨蚀程度不同的“X”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也给出一定的建议。

  • 标签: 词汇化 “可X” 语义磨蚀: 汉语二语学习者 词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