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移居海外的中国人,有史记载的可追溯至七世纪的唐朝。本世纪初以来,中国人的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无论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还是在意大利米兰,或是美国纽约,都有中国城、唐人街。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商人也曾在柏林石莱门(SchlesischesTor...

  • 标签: 华人史 中国学生 清政府 弗里德里 三十年代 李鸿章
  • 简介:被称为新闻刊物发源地的德国曾有过新闻刊物的黄金时代,也经历过戈培尔一统德国新闻的萧条时期。从德国新闻刊物的发展情况看,根据其特点大体可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

  • 标签: 新闻 刊物 德国 发展史 简介 黄金时代
  • 简介:一个多世纪以来,赫尔曼·保罗所著的《语言原理》,一直被视作青年语法学派理论最重要的著作,甚至被后人称为该学派的“圣经”。保罗本人也因此而享有该学派理论家和系统建立者的盛誉。尽管他一直自诩为坚守传统领域的“语文学家”,并且坚信语言学只能归属到历史科学门下进行研究。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研究方法上,他的这部著作都为二十世纪语言学的发展指引了道路,在西方语言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标签: 西方语言学史 青年语法学派 保罗 原理(科学)
  • 简介:《德语语法》的编者廖馥君为我国早期日耳曼学者。他的学术研究涵盖德语语法、德语教学法和汉德翻译,因《德语语法》、《基础德语教材》和毛著《论人民民主专政》德译本的出版,廖馥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德语界享有极高声望。本文从德语学科角度研究廖馥君本人,通过查阅《廖馥君档案》和采访,评述廖馥君的德语教育生涯和学术成就,阐述廖馥君研究的学科意义。

  • 标签: 廖馥君 德语学科史 德语语法研究 汉德翻译
  • 简介:19世纪是德国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并最终形成民族国家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后成为德国国歌的政治抒情诗'德国之歌',为把握该世纪德国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及其对20世纪德国社会发展走向的影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切入点.

  • 标签: 统一 自由 时代精神 民族意识 民族主义
  • 简介:哈根·冯·特罗涅是中古高地德语最重要的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整理讨论了其形象在不同时期的接受情况,尤其着重分析了哈根形象在中世纪被道德单义化以及在现代被民族主义及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政治滥用的情形。

  • 标签: 尼伯龙根之歌 中世纪文学 英雄史诗 接受史 民族主义
  • 简介:本文从探寻现代中国大学轨迹出发,对《德国对华政策中的同济大学(1907-1941)》一书作综合评述,认为该书视点独特,档案爬梳与运用甚勤,对中外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的贡献不容小觑。

  • 标签: 德国对华政策 同济大学 文化交流 国际关系
  • 简介:联邦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戈罗·曼说,恩格斯对奥地利帝国首相悔特涅的一段评价很适用于施密特:“(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精力充沛的政治家,(他)富有渊博的学识,特别精通经济。(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处事果断而富有谋略的实干家”。施密特担任联邦德国总理达八年半之久,系阿登纳总理之后威望最高的总理。

  • 标签: 经济学家 施密特 政治家 世界 德国总理 联邦德国
  • 简介:海德格尔和卡夫卡,一个是被称为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一个是现代派文学大师,二人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存在主义视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为其思想先驱,那么海德格尔自然受到克尔凯郭尔的影响;而卡夫卡的作品又被视为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体系在艺术创...

  • 标签: “卡夫卡式” 日常生活 海德格尔 克尔凯郭尔 存在主义哲学 两个世界
  • 简介: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作为现代无神论者的主人公浮士德"翻译"《圣经》"约翰福音",其目的就是试图弃绝神性-自然秩序,否定此在涵义,意欲建立一个人本-自由世界,即人本主义的世界。从"夜"场开始对此在境况的抱怨,对传统和权威的彻底否定,到"书斋"中对黑色精灵的主动吁求,试图将神性特征"翻译"到人本层面上来,都是现代人浮士德的主体性诉求,这一主题在戏剧情节结构、诗剧的韵律、节奏中得以彰显。浮士德挪迻《圣经》的行为全喻了现代人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

  • 标签: 歌德 浮士德 《圣经》 挪迻 自然秩序 人本自由
  • 简介:1995年世界经济中出现的新因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裘元伦本文题目上写的是“1995年世界经济中出现的新因素”,这个用语其实并非十分贴切。因为当前世界经济中出现的新因素,有些在1995年之前就已经开始,有些则在1995年之后将继续发展,所肯定的一点只是,...

  • 标签: 世界经济 世贸组织 新因素 区域化 欧盟 反倾销
  • 简介:根据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文学虚构诞生于"虚构的"、"想象的"和"现实的"这三类因素间的互动游戏中。前两类因素并非专属于文学作品,也并非现实的对立面,而是暗示着人渴望不断地将其可塑性付诸具形的特质。历史上多样化的文学虚构作品像镜子一样,能使人理解人何以能超越和重塑历史语境中既存的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在新时期早期的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的小说《梦月》(1609/1634)中,一贯被视为对立面的现实和虚构既是一个重要主题,同时这两者的对立也遭到了质疑。本论文试图运用伊瑟尔的上述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以考察该文学虚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探究该虚构文学作品何以能重塑新时期早期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

  • 标签: 文学人类学 虚构的 想象的 现实的 人和世界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