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文体学知识(二十八)──选词李逵六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文体仅仅是选择正确的词汇。于是,不少文体学者和文体著作只关心在文体上有重要意义的词汇变化,提出词汇运用的规则。我们在前面利用很大篇幅叙述了句子构造范围内的文体变化的可能性,原因是,第一,当前语法...

  • 标签: 文体学 文体色彩 内涵意义 文体构成 词汇运用 词义
  • 简介:文体学知识(二十七)主动和被动李逵六德语动词结构具有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就是说同一件事、同一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观察方法加以描述。尤其是那些具有所谓施事主语和受事宾语的信息句,更容易发生这种变异,但也不仅仅是及物动词,一些不及物动词同样也可以构...

  • 标签: 文体学 被动式 二十七 被动句 表达形式 不及物动词
  • 简介:文体学知识(二十)格的支配关系的变换李逵六我们现在从词类之间的变换转而讨论名词格的变换可能性,也就是:某些词类(动词、形容词、介词)支配所属名词和代词格的能力。语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归异并不适合于一切时代。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老一点的支配关...

  • 标签: 文体学 支配关系 介词结构 文体选择 文学篇章 历史经验
  • 简介: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大家都知道,重大的环境课题摆上了议事日程.气候的变化,自然资源的流失以及与其相连的贫困、饥饿、战争和疾病.对于人类来说,最大的挑战却是相互保持交流对话,保持所具有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达成谅解并将其付诸实施.环境政策不再是国家的事务,环境污染并不会在国境线停止,我们在本地的行为也一直会对整个人类产生影响.

  • 标签: 自然资源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
  • 简介:文体学知识(二十五)作为文体手段的叙述方式(1)李逵六德语动词体系,如同其他许多语言一样,拥有表达不同确定程度的词素差异性。实现这种差别,主要是通过直陈式、虚拟式和命令式的语法形式;此外,作为补充,也可以借助情态副词和情态动词的词汇形式。关于命令式的...

  • 标签: 虚拟式 叙述方式 文体学 文体意义 非现实 说话者
  • 简介:文体学知识(二十二)各个时态的文体特点──现在时李逵六现在时是说话者用来叙述眼前存在、眼前发生或普遍有效事件的一种时态。它可以表示一个事件存在或同时的现实,例如电视广播员说:Esistgenau20Uhr15.WirschaltenumnachFra...

  • 标签: 文体特点 文体学 诗歌理论 历史现在时 叙述性 时间层次
  • 简介:联邦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戈罗·曼说,恩格斯对奥地利帝国首相悔特涅的一段评价很适用于施密特:“(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精力充沛的政治家,(他)富有渊博的学识,特别精通经济。(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处事果断而富有谋略的实干家”。施密特担任联邦德国总理达八年半之久,系阿登纳总理之后威望最高的总理。

  • 标签: 经济学家 施密特 政治家 世界 德国总理 联邦德国
  • 简介:海德格尔和卡夫卡,一个是被称为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一个是现代派文学大师,二人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存在主义视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为其思想先驱,那么海德格尔自然受到克尔凯郭尔的影响;而卡夫卡的作品又被视为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体系在艺术创...

  • 标签: “卡夫卡式” 日常生活 海德格尔 克尔凯郭尔 存在主义哲学 两个世界
  • 简介: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作为现代无神论者的主人公浮士德"翻译"《圣经》"约翰福音",其目的就是试图弃绝神性-自然秩序,否定此在涵义,意欲建立一个人本-自由世界,即人本主义的世界。从"夜"场开始对此在境况的抱怨,对传统和权威的彻底否定,到"书斋"中对黑色精灵的主动吁求,试图将神性特征"翻译"到人本层面上来,都是现代人浮士德的主体性诉求,这一主题在戏剧情节结构、诗剧的韵律、节奏中得以彰显。浮士德挪迻《圣经》的行为全喻了现代人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

  • 标签: 歌德 浮士德 《圣经》 挪迻 自然秩序 人本自由
  • 简介:1995年世界经济中出现的新因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裘元伦本文题目上写的是“1995年世界经济中出现的新因素”,这个用语其实并非十分贴切。因为当前世界经济中出现的新因素,有些在1995年之前就已经开始,有些则在1995年之后将继续发展,所肯定的一点只是,...

  • 标签: 世界经济 世贸组织 新因素 区域化 欧盟 反倾销
  • 简介:根据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文学虚构诞生于"虚构的"、"想象的"和"现实的"这三类因素间的互动游戏中。前两类因素并非专属于文学作品,也并非现实的对立面,而是暗示着人渴望不断地将其可塑性付诸具形的特质。历史上多样化的文学虚构作品像镜子一样,能使人理解人何以能超越和重塑历史语境中既存的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在新时期早期的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的小说《梦月》(1609/1634)中,一贯被视为对立面的现实和虚构既是一个重要主题,同时这两者的对立也遭到了质疑。本论文试图运用伊瑟尔的上述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以考察该文学虚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探究该虚构文学作品何以能重塑新时期早期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

  • 标签: 文学人类学 虚构的 想象的 现实的 人和世界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