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德国概况》课程教学研究李乐曾同济大学自70年代末恢复对德传统联系以来,正成为中国对德科技、文化和教育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随着中—德两国人员交往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进一步了解德国。在进行德语教学的同时开设《德国概况》课,已成为介绍德国、认...

  • 标签: 德国概况 选修课 德国研究 第二外语 第一外语 教学质量
  • 简介:2013年全国德语专业青年教师研修班于2013年4月11-14日在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由教育部外指委德分委全国高校德语青年教师培训中心主办,同济大学德语系和歌德学院北京分院承办,并得到了德分委四级考试中心的鼎力支持。此次培训专题为“语言教学”。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中德教学专家担当主讲。

  • 标签: 语言学教学 同济大学 青年教师 德语专业 研修班 成功
  • 简介:文体知识(二十八)──选词李逵六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文体仅仅是选择正确的词汇。于是,不少文体学者和文体著作只关心在文体上有重要意义的词汇变化,提出词汇运用的规则。我们在前面利用很大篇幅叙述了句子构造范围内的文体变化的可能性,原因是,第一,当前语法...

  • 标签: 文体学 文体色彩 内涵意义 文体构成 词汇运用 词义
  • 简介:如何评价一篇译文?一个多年来被承认并使用的标准是等值,而近几十年一个新标准:"等效"引起了学界的重视。"等效"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中Adquatheit的中译名,相对于传统翻译观的"等值","等效"关注的是译文受众的反应。本文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出发,对等值和等效的概念做了对比分析,重点阐述了翻译行为论和目的论与等效翻译的关系,借助实例阐述了等效翻译的方法,突出了等效翻译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最有实践意义的翻译标准

  • 标签: 等效 功能翻译理论 交际目的
  • 简介:隐喻还有两种次要形式,需要提一提,这就是拟人(Personifikation)和联想(Synsthesie)。这两种语言表达形式在口语中可以遇到,在文学语言中则被用作有意识的文体手段,可以产生较强的效果。在这里,人们可以从无生命物质和物体的生命化过...

  • 标签: 文体学 拟人表达 文学语言 诗歌 口头语言 专有名称
  • 简介:文体知识(二十七)主动和被动李逵六德语动词结构具有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就是说同一件事、同一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观察方法加以描述。尤其是那些具有所谓施事主语和受事宾语的信息句,更容易发生这种变异,但也不仅仅是及物动词,一些不及物动词同样也可以构...

  • 标签: 文体学 被动式 二十七 被动句 表达形式 不及物动词
  • 简介:文体知识(二十)格的支配关系的变换李逵六我们现在从词类之间的变换转而讨论名词格的变换可能性,也就是:某些词类(动词、形容词、介词)支配所属名词和代词格的能力。语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归异并不适合于一切时代。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老一点的支配关...

  • 标签: 文体学 支配关系 介词结构 文体选择 文学篇章 历史经验
  • 简介:德国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一瞥许宽华陈国权德国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的基本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可见一斑:一、德国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西方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十六世纪,十八世纪以前的汉学研究主要放在中国国情和孔子学上,因为“汉学...

  • 标签: 汉语教学 汉学研究 古代汉语 慕尼黑大学 德国大学 研究方向
  • 简介:为了对比西方译者对汉学典籍的翻译过程,作者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道德经》译本,分别为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的英译本和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的德译本进行研究。本文以"哲学诠释"为视角,引入了"前见"和"视域融合"的概念,详细阐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与原文和译文的两次"视域融合"。作者希望通过视域融合的研究,引发读者思考翻译的实质意义。

  • 标签: 前理解 前见 视域融合 理解 动机 操作
  • 简介:文体知识(二十五)作为文体手段的叙述方式(1)李逵六德语动词体系,如同其他许多语言一样,拥有表达不同确定程度的词素差异性。实现这种差别,主要是通过直陈式、虚拟式和命令式的语法形式;此外,作为补充,也可以借助情态副词和情态动词的词汇形式。关于命令式的...

  • 标签: 虚拟式 叙述方式 文体学 文体意义 非现实 说话者
  • 简介:本文借助语料库语言方法对《共产党宣言》的德语版进行了篇章文体层面的分析。研究发现,马恩通过表述人称的巧妙转换实现了篇章人际互动、政治立场展现、拉近读者距离和分立敌对阵营等多种政治和语用目的。同时,还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如隐喻、拟人、平行结构、重复等。这既是《宣言》简化和形象化叙事风格的体现,也使全文风格统一,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以上两种篇章特点皆使语篇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也是《宣言》的语言魅力所在。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德语版 语料库语言学方法 人称代词 修辞手法 篇章分析
  • 简介:冠词的文体价值德语中,除了具有词义和形态价值的主要词类外,还有一些纯粹只有功能意义、而无词义价值的词类。其中冠词就是这种特别矛盾、文体上特别可变的词类。从冠词作为指示代词的起源来看,它常常具有一种指示意义(例如der(dieser)Herwares!...

  • 标签: 文体学 人称代词 不定冠词 文体效果 文体价值 物主
  • 简介:文体知识(二十二)各个时态的文体特点──现在时李逵六现在时是说话者用来叙述眼前存在、眼前发生或普遍有效事件的一种时态。它可以表示一个事件存在或同时的现实,例如电视广播员说:Esistgenau20Uhr15.WirschaltenumnachFra...

  • 标签: 文体特点 文体学 诗歌理论 历史现在时 叙述性 时间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