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总体而言,1990年代至今的文学批评,其功用显然已成为文学创作的评价者和判断者。这造成了文学创作对文学批评的双重疏离。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对文学批评普遍采取不太信任的态度。第一重疏离,是对批评家不以为然,认为当代批评家,并没有真知灼见,不能真正读匿文学作品。第二重疏离,是对当代批评家职业操守有所疑虑,作协系统的职业批评家被认为接地气却流于油滑,学院批评家被认为专业规范但失于空疏。这种情况的造成,根本原因出在批评和批评家身上。我们的文学批评,如果说,曾经出现过对文学创作理性导引和良好互动的时期,

  • 标签: 批评立场 文学批评 文学创作 职业操守 批评家 90年代
  • 简介:文学和文学观念的泛文化化,这个问题的指称范围比较大,需要区分两类不同的情形做出说明。第一种情形是文学对象本身的泛文化趋势。90年代以来,我们已经无法把文学的样式束缚在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脚本这几种文学样式中。经典文学样式在流传范围、发行规模、受众关注程度上不同程度地日渐呈现出衰落之势,传统视野下的“纯文学”作品仅仅在文学作者、文学杂志与出版社的编辑、文学批评家、大学中文系师生以及部分社会上的文学青年之间流传。伴随着读者群的日渐萎缩,经典文学的影响规模和力度也在明显地下降。与此同时,许许多多边缘形态的新文学样式却由崭露头角到方兴未艾、洛阳纸贵。

  • 标签: 文学观念 文化化 文学样式 迁移 90年代以来 “纯文学”
  • 简介:  ……我用汉语写作  我准备从某些含义不明的动词开始  但响动不是来自我的笔迹  而是来自玻璃窗外……  (于坚《事件挖掘》)  尽管年长10岁,生于1954年的于坚和诗人西川同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诗坛,因此人们也把他和当时兴起的后朦胧诗浪潮联系起来.……

  • 标签: 于坚诗人 民间立场 诗人民间
  • 简介:近年来中国的文学批评,无论躲进多深的校园、多密的"圈子",都无法避开不绝于耳的批评和诘问,说其"缺席""失语""失效"的有之,斥其"吹喇叭抬轿子""红包批评""学者黑话"的有之……2013年,王安忆更是在一次座谈会上直接说"今天的文学批评使我感到恐惧,对所有的批评我都是不看的",认为文学批评对作家创作常常是强势介入和蛮横曲解,真正严肃认真的批评反而沉默。

  • 标签: 文学批评 王安忆 强势介入 城市文学 文学环境 中国文学
  • 简介:写下这样的题目当然是为路文彬形式丰富的文体所触动,在他的成果栏里,汇集着理论、批评、小说、翻译(可能还有诗歌)。作为大学教师,现在无疑处在学科越分越细的困局中,不用说理论与文学史,古典与现代,就是现代与当代也如同隔岸观火。但路文彬有何能耐和胆略能超出这样的困局?从理论到创作再到翻译都可以拳打脚踢。当然,直接关系可能可以说受了乃师曹文轩教授的影响,其主要的还是个人的秉赋。本来中文系教师与文学创作、翻译并不矛盾,现代时期(以鲁迅为首)所有的文学教授无不是如此搞文学和教学的,但现在学科划分、专业化程度的缜密,到底推进学科前进多少,是值得反思的。所以,多出几个路文彬这样的文学教授可以使风气有所转变。另一方面,这些年不少大学也引进不少作家到中文系教学,这不应该仅仅是吸引学生的手段,更重要还是要倡导一种有着对文学敏锐感受的文学教学。当然,并不是说只有作家、

  • 标签: 理论批评 路文彬 感悟 简论 灵性 大学教师
  • 简介:通读《邓小平论文艺》,我们文艺工作者必须把握一个基本观点:“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邓小平论文艺》第五页)无产阶级文艺,社会主义文艺,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的生活、工作和伟大事业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原则问题。列宁早在1905年论述无产阶级文学的特征时就指出:“它将不是替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替百无聊赖的和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这些劳动人民是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展了列宁的观点,从中国当时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论断。历史虽然推移了四十多年,但这个论断的基本精神并没有过时。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发展

  • 标签: 邓小平论文艺 无产阶级文学 社会主义文艺 当代作家 社会主义时代 党的组织
  • 简介:蒋原伦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他的批评生涯,他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寻找最恰切的话语方式读解和阐释变异中的当代中国。蒋原伦对既有的批评模式始终感觉不满,他将90年代之前的批评描述为“主义”批评,认为这种批评模式以及与其对应的评价体系是意识形态整合下作家、批评家和文学杂志编辑的共谋。

  • 标签: 批评实践 批评模式 话语方式 文化特征 文学杂志 媒介批评
  • 简介:通过阳明心学与汉纳·鄂兰心性论的对照研究,可以看出两者都是强调内向探索和外向探究之间的差别。两者在探讨内向探究时,遇到似乎相同的困境,即内向探求的对象不属于可直接印证的外物,而是属于内在于人心之'物',而这一内心之'物'却难于言表。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汉纳·鄂兰不假设具有一种道德本质作为人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内在支撑,她认为思维活动的内心对话对于防非止恶具有积极的作用,汉纳·鄂兰更注重内心思维活动对道德行为的作用。而王阳明假设了一个道德本质,即'天理'或'性',这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为人的道德行为给予了先天保障。

  • 标签: 内在探究 道德性 汉纳·鄂兰
  • 简介:一般认为老舍是解放后才自觉向政治和人民靠拢,创作了《龙须沟》等戏剧后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笔者认为老舍获得这一称号并非因某一部戏剧,而是作家长期为人民创作的结果。实际上,正是抗战才使老舍从一个留学归来的精英小说家转变成一个充满人民性的戏剧家。文学史上的老舍有两个形象:一个是现代文学史上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从英国留学回来与政治保持着一定距离的幽默写家;另一个是当代文学史上的戏剧家,解放后创作《龙须沟》、《茶馆》的老舍,是紧跟时代政治的人民艺术家。这两种看法形成了鲜明反差,我们不禁要问老舍的创作和文艺思想在这两个时代之间是如何过渡和转变的?老舍出身平民,他早期的《二马》、《离婚》等小说很自然地描写了一些市民生活,但在这些小说中老舍多以“五四”知识分子启蒙的眼光对传统进行批判,像《猫城记》更表现出一种精英知识分子对当时中国社会失望的情绪,此后老舍陷入反思和迷茫。

  • 标签: 抗战戏剧 当代文学史 人民艺术家 现代文 创作思想 定距离
  • 简介:拓璐:陈老师您好,了解了一下您的履历,您在1994-1997北大中文系读博期间主要研究什么领域?现在在您看来,当时在中文系所关心的问题和现在在艺术学领域所研究的问题有没有什么共通之处?陈旭光:我在北大中文系的硕士和博士攻读的都是现当代文学,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新诗、现代诗学的研究。我当时还算是比较先锋的青年诗评家,对先锋诗歌、第三代诗、后朦胧诗等特别关注,记得我的硕士论文的题目是《后循朦胧诗研究》,博士论文是《中西诗学的会通——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研究》①,我还一直到现在,都还是一个重要的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的编委和编辑。

  • 标签: 中国现代主义 兼容并包 陈旭 整体观 先锋性 访谈录
  • 简介:<正>这段关于共和国海军潜艇部队初建时期的往事,不该叫做一段“尘封的历史”。说它是“历史”,这没有错。因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是新中国军事建设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是人民海军建设史上遥远而神秘的一页。当年的参与者中,后来担任海军副司令、副参谋长、舰队司令、潜艇学院院长等领导职务的达59人。有些“老潜艇”已经作古;健在的,也都年逾古稀;有些人的孙子,已成为新一代潜艇军人。但说它是“尘封”的,却不准确。五十多个春秋过往无痕,而那段历史却从未远去。

  • 标签: 潜艇部队 人民海军 海军建设 萧劲光 副参谋长 中国军事
  • 简介:"红色文学经典"的称誉,表现了人们对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产生的优秀革命文学作品的热爱与崇尚。"红色文学经典"是在岁月长河淘洗中产生的文学精华,是传诵在人民口中、珍藏在人民心中的文学丰碑。今天重新研读这些作品,我们无不深深感受到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强烈的人民性。

  • 标签: 文学经典 民性 延安文艺座谈会 文学作品 革命 感受
  • 简介:<正>谭谈是一个浸润着我们民族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家,他的小说有一种特殊的细腻情感和清逸风怀.读他的作品,总感到有一股质朴清新的情调和韵味灌注其间;他的笔端的人物弥漫在由情思和意绪所运化的美的氛围之中.

  • 标签: 作家 作品 矿工 《桥》 金竹 现实主义创作
  • 简介:这个题目的意图很清楚:是对女性主义批评的批评,换句话说,是对女性主义批评的自我批评,是对女性主义批评所做的自我限制。我们不能以为我们曾经受到不公正的限制就变得不需要任何限制,曾经遭到过多的约束就变得不需要任何约束,尤其是自我约束。一个愤怒的和受压抑的人最有可能的是再度不公正地去压制别人或别种声音。导致另外一种精神上和思想上的黑暗降临。所以我主张——不只在女性主义批评这个问题上——

  • 标签: 女性主义批评 莎士比亚 相矛盾 优秀的文学作品 女权主义 性别差异
  • 简介:自《人民文学》2010年第2期推出“非虚构”栏目以来,文学评论界关于“非虚构”写作的论争此起彼伏,从具体作品的分析到名称源流的梳理,从作品的社会效应到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观察.都被吸纳进了探讨和研究的范畴。然而,栏目以及发表作品与刊物之间的依存而又越轨的矛盾复杂关系却在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了,未能被进一步深入探究。重新回归至《人民文学》推动“非虚构”栏目的行为本身,对其进行本体性考察,耙梳刊物是如何建构“非虚构”的,这将有益于从更深的层面思考和研判何谓具有《人民文学》特色的“非虚构”。

  • 标签: 《人民文学》 “非虚构”写作 本体考察
  • 简介: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就断断续续有评论家呼吁重建文学的人民性。他们认为当下文学的危机归根结底源于对人民性的疏远,因而恢复人民性是义学走向复兴的必南之路。或许是出于对特定历史经验的恐惧和警觉,大多数文学家都对这种声音持谨慎的回避态度,其结果便是呼吁者在很多时刻只能慷慨激昂地自说自话。应和者稀并不意味着这种呼吁没有价值。既然人民自现代性诞生以后就是社会生活的主体,那么,建构文学的人民性在现代语境中就是个完全合法的命题。问题的关键实际上不是要不要建构文学的人民性之维,而是怎样的建构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民性。

  • 标签: 文学 人民性 应和 建构 慷慨 现代性
  • 简介:最近,黄桂元在《南方文坛》发表《立场、身份与诗歌“笼子”——读〈中产阶级诗选〉的一种观感》,张清华在《星星》发表《精神的冰或诗歌的雪——关于2009年诗歌的散记》,包括《诗评人》总11期出版的《中产阶级立场写作》所收的近三十篇文章,以及为数众多的误读,让我在《中产阶级诗选》问世一年之后有话要说。在不明当前诗歌进展的人面前,

  • 标签: 中国诗歌 阶级立场 张清华 公民意识 写作 当代
  • 简介:何谓文学?翻开任意一本手头的中外词典,都有清晰可见的注解与明确的标示,大致陈述为:以语言文字为工具通过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情感的艺术。即使存在细微的差别与区分,但总体的精髓内核是不会改变的,即都会强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抑或载体,而形象的诉诸与表达则为文学所倚靠的主要表现方式与使用方法,其最终目的则在于表达作者所内蕴的深厚情感及其对丰富社会生活的折射与描摹。

  • 标签: 语言文字 底层文学 立场问题 话语建构 方言写作 方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