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诗歌是文学的殿堂,而今这座殿堂非但没有了往昔氤氲缭绕的香火,简直到了金身剥落壁断垣残的地步。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已是不争的事实。出诗集必须自己掏钱已成惯例,甚至称某某为诗人,常含有取笑和调侃的意思。美丽而神圣的欧忒耳珀女神早被毛泽东所嘲弄,毛泽东说:“我反正不读新诗,除非给我一百块大洋。”如果把诗比作医院里的内外科大夫,那么儿童诗就只能是小儿科医生了。

  • 标签: 儿童诗 毛泽东 文学 诗歌 写诗 诗集
  • 简介:<正>一以少总多,言近旨远,通过一斑而见全豹,借用有限而透射无限,或者说,个别与一般相统一,已被证明是文学艺术创造的根本规律。众多的文学研究著作、评论文章都曾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的阐述。不过,如果仔细地思索一下的话,我们就会不无遗憾地发现:当人们阐明与坚持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规律时,往往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即文学形象的个别是怎样涵容一般的?或者说,文学形象的个别与一般是如何融合的?由于对这一问题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具体的分析,长期以来,文学形象的基本模式的研究也就一直未能独立地展开,对文学形象中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也就落后于丰富多采的创作实际。我们常常只知道某一种文学形象模式,忽视了个别涵容一般的不同方式。因而,关于创作过程、创作方法等许多问题的研究也就难免陷入片面性的处境。

  • 标签: 形象模式 文学形象 象征主义 形象体系 创作方法 厨川白村
  • 简介:新诗象理论是现代诗坛在对中国兴诗传统和西方象征诗学有机整合基础上形成的。在“取象”与“契合”、“隐”与“神秘”、“暗示”这些正向对应之处.他们找到了解决新诗直白有余、蕴藉不足的理论钥匙;而在“漫然成篇”与“注重人工”等中西诗学的矛盾之处,他们也探索了增强新诗艺术魅力的不同路径。这种对中国传统与外国诗学的“化合”原则及方法,不仅对新诗建设富有启迪意义,而且对整个新文学建设大有裨益.

  • 标签: 中国新诗 “兴” 象征 整合
  • 简介:《虚》发表已一年有余了,据刘恒自己讲,这是他最得意的作品,可惜除了几位评论家在综论里提到外,好象没人专门讨论。我是最近才读到的,读后震动很大。你有没有细想想,为什么会给你震动?这震动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你是感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是主人公郭普云的死震动

  • 标签: 悲剧气氛 刘恒 白涡 给你 伏羲伏羲 综论
  • 简介:九十年代以前,学界大体认王元化是学贯中西的文艺理论家。然学界大多忽略,真正纵贯王元化文论演化七十年的思辨方法,是源自前苏联的"日丹诺夫主义"。王元化撰于1939-1940年的《鲁迅与尼采》、《现实主义论》证明"日丹诺夫主义"是其初述文论的理论基点。以1943年为时间起点的"第一次反思",表明王元化开始质疑"日丹诺夫主义"有掩抑作家人格力量之嫌,但并未提升到方法论水平去否定"日丹诺夫主义",这就为其六十年代撰《文心雕龙创作论》时全线复活"日丹诺夫主义"埋下伏笔。1976年王元化从黑格尔美学觅得"知性不能把握美"与"情志"两大命题,本可在理论上一举掀翻"日丹诺夫主义"的文艺"本质论"和文艺"功能论",从而成为改写中国现代文论史进程的领军人物,但因其当年受囿于"日丹诺夫主义"的那块反映论哲学短板,故痛失历史机遇。

  • 标签: 王元化 文论方法 演化 日丹诺夫主义